杨洋 泳裤:经典电影《大浪淘沙》1966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51:09
 收藏日期:2011年11月26日
老电影《大浪淘沙》视频在本篇文章结尾处欢迎欣赏
珠江电视制片厂1966年摄制
导演:依琳
编剧:朱道南于炳坤 依琳
主演:于洋 简瑞超 杜熊文 刘冠雄 史进 王蓓
剧情简介  1925年,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因不满黑暗现实,逃离家乡寻求出路。途中他们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结盟为兄弟,来到济南进了山东第一师范学校。靳恭绶认识了共产党员赵锦章老师,而余宏奎得到了国民党员薛健白老师的赏识。他们四人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时常秘密在一起,读进步书籍,谈革命道理,开始接触革命活动。在这期间,他们还结识了两个女学生:谢辉和刘芬。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赵锦章同他的爱人、共产党员宋珠萍一起转移南方,参加了北伐军。靳恭绶等六位同学在济南积极声援北伐。一次在与反动军警的搏斗中,靳恭绶表现得很勇敢,余宏奎则十分怯懦。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六位青年怀着激情赶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出身、经历和志向不同,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军当参谋的薛健白,杨如宽为了个人的艺术爱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和刘芬投考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不久,靳恭绶、顾达明被分派到长沙军分校受训,与他们的老师,现任军分校教官的赵锦章重逢。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乌云刮到长沙、武汉,一贯伪装革命的国民党右派薛健白带着余宏奎等潜往长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顾达明、靳恭绶,他想利用顾的忠厚,摸清军分校共产党的情况,遭到了对方的斥责。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情况报告赵锦章。赵预感到反革命将有行动,一再向领导提出积极防御的建议,都遭到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反对。反革命叛乱的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反动分子也在军分校制造事端,企图清洗军分校的革命力量,他们大肆搜捕军分校的共产党员。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靳恭绶、顾达明奋不顾身救出赵老师。他们牢记赵锦章临死时的嘱咐,怀着满腔悲愤回到武昌,通过宋珠萍找到了党组织,与谢辉、刘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杨如宽在北伐失败以后,于悲观失望中当了逃兵。1927年7月,武汉反革命叛乱的前夕,汇集在武汉的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转移农村,消灭了拦路截击的反动武装。靳恭绶、顾达明枪决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风浪中继锻炼成长。
这部耗时三年拍摄完成的影片,1966年刚刚拍摄完成却被定调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准公开放映。1978年,《大浪淘沙》解禁公演。有人曾统计过,当年《大浪淘沙》的观众竟多达20多亿人次!特别是五六十岁的观众,许多人先后看了三四次。可以说,这部影片文革前后迥然殊途的命运地位成为一段中国电影在文革年代曲折历史的真实缩影。
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出品,当时集合了整个珠影厂力量的《大浪淘沙》是新中国电影在文革那个残酷特殊年代命运坎坷的代表。影片本身在拍摄时就遇到很多波折,伊琳导演前前后后拍摄了三年,辗转了多个外景地,而且胶片经常就拍光了而不得不停工后择时再拍。等到完全制作完成后,时间已经到了1966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十七年电影”的最后一年和文化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的第一年。因此,在历史时空向度上这部影片就注定了它无法顺利公映的悲惨命运。在“电影为工农兵服务”、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所谓江青式文艺路线专政的极端意识形态控制下,《大浪淘沙》中尽管有以于洋饰演的靳恭绶“意识觉醒”后毅然投笔从戎的“绝对正确”英雄人物形象,但影片本身极力是对四个不同阶层知识青年(更有对中间分子的塑造)的刻画还是使它迅速被定调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 文革开始后影片硬被说成是为陶铸(曾任广东省委书记)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导演伊琳也被说成是陶铸暗授机宜的内线人物,进而遭到严厉批判。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得到了拨乱反正和应有的社会地位,该影片重见天日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社会反响和票房,显然是当时的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与影片中的“自我”角色身分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和共鸣。《大浪淘沙》和同时期的《早春二月》都在知识分子角色身分的认定和主要塑造上成为文革前中国电影难得的“大胆”之作。而且,该片集合了当时珠影厂的全部力量,最终效果也呈现出了它的拍摄规模。影片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导演伊琳极力突出写实的特点,真实地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极力还原了二十年代不同人生命运转折的社会现实,并借助这种背景细腻地刻划了几个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奋斗和分化,最终因对革命理解和追求的不同从而走上各异的人生道路。大量的实景拍摄给当时和现在的观众以强烈的印象,以于洋为代表的演员也都是一时之选。文革期间《大浪淘沙》曾有过内部放映,周恩来总理对影片本身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其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已经为该片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主演简介  于洋中国影视演员、导演。原名于延江。山东黄县人。1945年长春市文化中学肄业。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 、《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电影背景  《大浪淘沙》1966年已经被定调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准公开放映。导演伊琳被剧组某些风派人物揭发批判,其实这部与陶铸本人丝毫没有关联的影片,却硬被说成是为陶铸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导演硬被说成是陶铸暗授机宜的内线人物,惨遭批斗。“文革”运动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开始后,身体瘦削羸弱的伊琳卧病在床,他当时受到的严重打击,使他的身体健康遭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体重还不到一百斤。可是,当权领导和造反派却全然不顾,冷酷无情地把骨瘦如柴的伊琳,还是赶到了英德劳改茶场,去接受重体力的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厂里,但厂里坚决拒绝接收组织关系,其档案只好暂时放在省文化厅。情形有所好转后,伊琳强烈地表示在厂工作的愿望,并亲自主抓了描写叶挺的《白马将军》和《革命母亲李丽英》、《横空出世》等剧本,都因各方面的排斥,而未能搬上银幕。但他还是壮心不已,帮助导演刘欣拍摄了根据《渔岛之子》改编的儿童故事片《小螺号》、指导于得水导演了粤剧戏曲片《沙家浜》等。1979年,蔡辉厂长传达上级的命令,任命伊琳担任珠影厂副厂长,此时,已经64岁的伊琳已在“文革”中折磨得身体难以支撑,当罗戈东副厂长前去看望重病在床的伊琳时,他激动地抓住罗厂长的手说:“我们曾经去上海找朱道南、于炳坤,修改《大浪淘沙》的剧本,现在总算有了结果,我们再来一次合作,再拍一部故事片。”这是伊琳投入工作激情的自然迸发,也是他的临终遗愿。当年11月27日,瘦弱的伊琳便告别了人世,姗姗来迟的任命,最终使伊琳抱憾而去。 一部《大浪淘沙》,一段中国电影在残酷年代中的曲折史。然而,电影艺术的步履,却永远是那么的匆忙而奋进!
于洋:靳恭绶这个名字是我提议改的 于洋:我这个角色的名字原来是叫公金寿,后来改成这个也是我的意见。因为广东人称呼丈夫叫“老公”,所以在一起演戏的时候,女孩子们也不大习惯一直叫“老公”,所以我最后就提议叫“靳恭绶”。这部电影大家真的是认认真真,花了很多功夫拍摄的一部电影,结果文革期间不让演。一场都没有让演,当时是被批判为毒草。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有两个人非常的反对,一个是当时上海的市委书记柯庆施,一个是康生。他们认为建国以后就应该拍摄工农兵题材的电影,少拍这种知识分子的电影,你们现在拍了个农村题材的电影,结果农村题材你们还拍了知识分子。当时在63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是要 拍摄三十年还是十三年的问题,三十年就是指三十年代了,那是个动荡的年代,长征啊,和国民党的分分合合啊,十三年是就是解放建设新中国之后的十三年。所以当时我们这部影片是被排斥的。但当时看片的时候,很多中央的老同志都看了都表示不错,特别是一些有过黄埔军校经历的老同志看了以后很激动,陶铸同时就更不用说了,刚开始拍摄的时候他就一直很关照我们,文革时候打倒陶铸。当时认为上海拍了一部电影《燎原》是给刘少奇树碑立传,我们这个《大浪淘沙》是给陶铸树碑立传的,所以这部电影就不让演了杜熊文口述:谈电影《大浪淘沙》
1965年,《大浪淘沙》终于拍完。电影拍摄期间,摄制组曾去拜访原作者、时任上海市房管局党委书记的朱道南。他请大家吃饭。有道菜名很特别:服务员将热汤浇到锅巴上,“呼”的一声,白气带着浓香腾起。朱道南介绍说,这道菜叫“平地一声雷”。
大约过了半年,政治生活中真的“平地一声雷”———“文革”开始了!《大浪淘沙》尚未正式公映就被诬为“大毒草”受到公开批判。当时,最大的“罪名”是“为陶铸树碑立传”:原作的主人公名叫“公金寿”,把“公金寿”改作谐音“靳恭绶”。“造反派”们认为,“金”字加“寿字”是“铸”,“金公寿”即“铸公”即陶铸。其实,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8月出版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写的全是山东人朱道南自己的经历,与“文革”之初即被打成“中国最大的保皇派”的湖南人陶铸毫不相干!
《大浪淘沙》1966年已经被定调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准公开放映。导演伊琳被剧组某些风派人物揭发批判,其实这部与陶铸本人丝毫没有关联的影片,却硬被说成是为陶铸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导演硬被说成是陶铸暗授机宜的内线人物,惨遭批斗。“
-摘自百度词条《大浪淘沙》
影片评价
该片突出了写实的特点。如火如荼、瞬息万变的斗争形势,一个个历史事件,逼真的环境和过程,令亲历者历历在目,使后来人耳目一新。大量的实景拍摄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