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委组织部长:灵心妙运 下笔有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31:35
灵心妙运  下笔有神

      

              

 

写作需要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有时审题立意看似有难度的,往往反容易写出令人一新耳目的佳作;有时审题立意并没有多大障碍的,而写出来的文章却缺乏让人感动、催人深思、令人回味之处。其实审题立意固然重要,但决定文章质量的,主要还在于选材和组材的能力上,很多时候写作者并不匮乏题材,恰恰是不会加以提炼,更不能独辟蹊径、以少胜多地加以运用。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原意虽讲战争布阵,强调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但写作同样要讲战略战术,更需要灵心妙运,下笔有神。

首先要化大为小。很多写作者都深谙写作需要和着时代的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的道理,也很喜欢写些重大题材,非常关注热点和焦点话题,选材的趋时性很明显,但写出来的效果却很一般,往往失之于大而空。其实写好这类题材的诀窍就在于一定要讲究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也就是要善于通过典型的小小的“这一个”折射时代强音。这里介绍一个经典的例子,鲁迅先生的《药》探寻的是疗救当时华夏之“药”的重大话题,却倾力于“人血馒头”,具体写华夏两家的不幸遭遇。这种“化大为小”的写法富有典型性,有内涵,见匠心,颇值得借鉴。我们平时的写作都必须有“化大为小”意识,通过精心提炼,抓准含金量高的“小”,写深写透,写出韵味来。

其次要化熟为生。阅读的过程在于化陌生为熟悉,而写作却需要讲究一定的陌生感,当然这不是说写作需追求晦涩,而是说写作需要带给读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兴奋、快乐与启迪。很多人写日常生活往往流于俗与旧,而很少能写出雅与新,其实,只要用心挖掘就能化熟为生,熟中见巧,生中见新。莫泊桑的《项链》所写的也就是借项链、还项链之事,一般人都清楚,但文末的“假项链”却令人过目不忘,也为作品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同样,常春藤零落到剩下最后一片叶子,这是“熟”;但由老贝尔曼在凄风苦雨的夜里画出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不同寻常了,是“生”,这就是欧?亨利笔法。平常的写作如能多考虑考虑化熟为生,进行适当的陌生化处理,其文章的艺术性会大有提升,也就会更耐读。

再次要化虚为实。行文需生动、具体、形象是共识,但很多人写作时喜欢回避现实题材倾向于虚构,这是完全可以的。但一定要突出化虚为实,这里的“实”就是具体、真实。比如郭沫若写《屈原》就是具体生动形象的,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写的是辛弃疾,也写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我们很多人也很喜欢写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柳永等,但往往不能“化虚为实”,为什么?就在于对这些人物缺少全面的了解,无法做到形似,更难以企及神似。

化大为小、化熟为生、化虚为实等是体现灵心妙运的行文技巧,如果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会有效提高综合写作水平,下笔有神的境界就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