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相关作文: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16:09

5.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厍区移民的基本情况、厍区移民安置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了解开发性移民的含义及其优点。
2.理解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的出路在于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
3.通过分析三峡厍区移民安置的条件和移民安置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三峡厍区移民安置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开发性移民的含义及其好处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库区移民安置知之不多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电化教学法
六、讲授提纲:
5.2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一、移民概况
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重庆市、湖北省的20个县(市)。三峡水库淹没涉及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6个;受淹没或淹没影响的工矿企业1599家,水库淹没线以下共有耕地(含柑桔地)2.45万公顷;淹没公路824.25公里,水电站9.22万千瓦;淹没区房屋面积为3459.6万平方米,淹没区居住的总人口为84.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15万人)。考虑到建设期间内的人口增长和二次搬迁等其它因素,三峡水库移民安置的动态总人口将达到113万人。
二、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
1.移民数量大:
现有两省市21个县的84万人口(1993年统计)需移民;预计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成时,移民人口总量将达到113万人口,但由于各种原因,移民人口将突破113万人.
2.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由于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人多地少,耕地不足,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得库区的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3.库区经济、科技和文化贫困落后:
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低,加上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加大了移民安置的难度.
4.移民思想复杂多样:
由于安置移民涉及量大、面广,如若安置不当,将会影响地区安定。
三、移民安置条件
1.库区有较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环境容量
2.移民大多可就地后靠、就近安置
3.移民安置有足够的时间
4.政府重视和全国支援
四、开发性移民
1、基本概念
由一次性发放移民补偿资金变为补偿与开发并重,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除去一次性补尝,把部分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作全面安排。
2、开发性移民与一次性赔偿移民的利弊
一次性赔偿移民是按被淹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其利少弊多。由于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赔偿费用完后,移民生活往往没有着落,从而产生种种问题。而开发性移民保证移民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原有水平,又为库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移民致富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移民安置和长治久安。
3、桐树湾村的安置模式:“线上一条路、路边两排房。房后一片园”后靠安置模式。
小结
作业:
完成优化设计练习
9.2 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南区的铁路运输网,理解西南区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对南昆铁路案例的分析,学会从资料、图像、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3)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方法与过程:
通过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类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认识我国地大物博和人口众多的现实,理解我国政府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开发西部地区。
二、教学重点
分析发展西南区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四、教学方法:
图文综合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富集、发展最具潜力的大西南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到底是什么束缚其发展的手脚?
[学生回答]交通
[教师]西南地区的交通发展主要受到什么条件的限制?
[学生回答]主要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
[教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李白《蜀道难》一诗,有声有色地描绘了由陕西进入四川道路上的奇险景象,山高坡陡,在山区建现代化的交通路线比平原困难的多,那为什么国家还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建设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落后的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教师]那么,西南地区的交通究竟是怎样发展的?这里的交通又是如何影响这里的经济的呢?
[导入新课]
[板书]9.2  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讲授] 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自古以来无论是区内还是区际交通联系十分困难。这里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要加强交通运输的建设,也就是说,交通是大西南区域发展的关键。建国后西南地区交通运输面貌有了重大的变化和改善,发展了交通运输建设,加快了这里资源的开发,促进了这里经济的发展。其中,1997年建成的南昆铁路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今天就以南昆铁路为例来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对大西南区域开发的重要性。
指导读图p97图9.6南昆铁路示意图(屏幕显示)
1.从图上分析,南昆铁路的起止点,途经了哪些省区?
[学生回答]从云南昆明到广西南宁,途经云南、贵州、广西二省一区。
2.南昆铁路同哪些铁路、哪些港口相连?
[学生回答]与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内昆铁路、枝柳铁路等连在一起,又同广西的北海、防城,广东的湛江等港口相连。
3.南昆铁路途经的地区有些资源?
[学生回答]有煤、石油、铝土、铜、铁、铅锌、钨、磷等。
铝土:广西平果、红果---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
磷矿:云南昆明,储量居全国第一
煤炭:贵州六盘水,广西百色等地,号称江南煤海
硫矿:广西百色全国重要的硫矿产地
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讨论回答]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广西红水河上游,是我国西电东送的南线——水能资源丰富,盛产芒果、甘蔗等热带农产品,山地多,水热足,森林资源丰富,草地草山多——农林牧资源丰富。
[教师]假如没有这条铁路,这里的矿产开发后,外运很不方便,而有了这条铁路,可以从广西的海港运出。南昆铁路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西南内陆与拥有漫长海岸、交通便捷的南部沿海连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南昆铁路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了起来,是西南地区通往我国沿海地区最便捷的一条大通道,使西南地区物资出海路程缩短了600公里,大大加快于西南区资源的开发,如加快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矿的外运,同时也促进了红水河水能资源和广西铝矿的开发。
除了矿产、能源的开发,这里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呢?
[学生回答]利用喀斯特等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南昆铁路的建设首先具有什么意义?
[板书]一、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小结]
1.加速区域开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加快西南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有利于加强同沿海地区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带动西南经济的发展。
[教师]资源的开发带动的工矿业、农林牧业、旅游业的发展,会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些又能带动什么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带动商业、服务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过渡]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这里经济的发展。那么,现在这里的经济又怎样呢?
指导读图p98图9.7全国贫困人口分布图
从图上能分析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南昆铁路经过的三个省区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多,贫困发生率高。说明这里经济水平很低。
[教师]西南地区资源丰富,却成为全国贫困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这里会如此贫穷呢?
[学生讨论回答]地处内陆边疆山区,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教师]除了交通受制外,这里少数民族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里聚居了壮、苗、傣、布依、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整个西南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从中可分析出南昆铁路的建设又具有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致富,
达到共同繁荣。
[教师]南昆铁路的建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帮助沿线地区少数民族脱贫扶贫,南昆铁路是20世纪90年代国家最大的扶贫工程,这是一片相对贫困的土地,这里也是充满希望的土地。南昆铁路辐射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都很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才能使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尽快提高。P98图9.8,云贵两省的贫困人口在南昆铁路1997年建成后已有了明显的减少,它对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的如期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板书] 2.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过渡] 西南地区既是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区,又位于我国西南边陲。
指导读图p99图9.9  广西、云南主要的边境开放口岸图
找到一类开放口岸、沿边经济合作区、沿边开放城镇及与之相连的交通线路。南昆铁路除了联系两广的北海、防城、湛江等,陆上向西向南,通过其他铁路公路又可同哪些国家连在一起?
[学生]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等连在一起。
[小结]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地区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三沿”区位优势,我国建立了一类开放口岸、沿边经济合作区、沿边开放城镇等多种同国外合作建设的经济区。从这一点上我们又可分析出南昆铁路建设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外的门户打开了,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成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对外开放格局。
[板书]3.利于加快大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教师过渡]穿越在我国边疆的这条南昆铁路,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板书]4.利于国防安全。
[教师小结]南昆铁路的建设具有意义:区域发展的经济意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治意义、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及国防意义。
[教师过渡]南昆铁路的建设如此重要,西南区其他交通的建设也是如此。交通运输建设可以将西南区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西南的交通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呢?先请同学们看一张表
(屏幕显示)建国前西南地区交通线路里程表(单位:千米)
地区
铁路
公路
水运
全国
21800
80700
73600
西南地区合计
1278
15268
20180
四川、重庆
——
8038
8024
贵州
——
1950
1753
云南
656
2783
1803
广西
613
3497
8600
西南占全国的百分比
5.9
16.51
27.41
从这张表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西南交通极为落后,尤其是陆上交通。
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经济条件的落后,建国前这里的交通极为不便,尤其西藏,建国前现代交通是一片空白,运输主要靠背驮、牦牛,过河靠溜索,交通极其不便、极其危险。
因此,建国后,我国把交通建设作为西南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交通面貌的变化
指导读图p100图9.10西南三省一市和广西主要铁路分布图
[教师]本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铁路建设发展最快的地区,读图回答建了哪些铁路?
[学生活动]在印发的空白图上填出表中的西南区铁路线以及铁路枢纽,
[学生回答]复建和延长了黔桂、湘桂线,新建了成昆、成渝、贵昆、内昆、川黔、南昆等线。形成了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南宁、柳州为中心的铁路骨架。
指导读图p101图9.11西藏交通分布图:西藏也发展了哪些交通?
[学生回答]修建了联系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的新藏、青藏、川藏、滇藏等公路并有公路同国外相连。
[教师]2006年7月1 日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正式通车。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铁路空白省区--西藏无铁路的历史。
大西南的陆上交通得已有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讨论,结合教材回答]西南区东部三省一市均以初步形成网络,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运网特征和西部西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运网特征。那其他运输方式又了怎样的发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
[学生回答略]
最后,我们来列表对比一下这里建国前后的交通状况。
大西南交通运输的变化表
地区
主要运输方式
交通方式的变化
四川、重庆、贵州、广西
建国前
建国后
方式
建国前
建国后
以人力负重、畜力驮
运为主
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
铁路
线少、标准低、运力小
发展最快的地区,新建、扩建了十多条铁路,已成网。
公路
线少,多泥土路
发展更为迅速,公路网不断得到扩充和完善
航道
少,多天然河道
川江、西东水系航道得到全面整治
海港
极少
改造、新建了广西沿海港口
航空
极少
发展快,开辟了国际航线
管道

已发展成网
西藏
牦牛
公路
现代交通空白
公路运输为主,已成网,航空发展快,现已通铁路
这些交通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的落后面貌。但是,这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里的交通仍很不便,同区域发展的要求相比,交通运输仍是这里经济发展的“瓶颈”,仍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仍要加快这里的交通运输建设。
我们先看看这里的交通运输还存在哪些问题。
三、加快交通运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存在问题:运力和运量矛盾突出;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薄弱;对外国际交往不变。
针对这样的问题,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学生讨论回答.答案开放式]针对运力和运量的矛盾,关键是要提高运力,新建和改造有关交通线路;如铁路运输可向专业化、高速化发展;针对区际铁路运输不畅,可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的建没;针对公路等级低,区际联系薄弱,可提高公路等级,完善公路网等;针对对外国际交往不便,可多开辟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等。
2. 解决措施
教师大屏幕投影出示以下表格让学生对比巩固
主要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运力和运量的矛盾突出
西南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对运输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路网密度低、技术设备标准低、病害严重。西南区多群山峻岭,峰险壑深,自然条件恶劣,线路坡度大、曲线多、技术标准低,列车牵引重量小,线路允许速度低,运输能力小。加之地震、水害、泥石流等时常发生,经常造成线路断道、运输中断,因线路病害而慢行的地段增加,影响运输能力的正常发挥。
加强铁路建设,增加铁路网密度,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运输能力;加强河道整治和港口建设,挖掘水运潜力等。
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
对外通道少,铁路对外通道只有宝成线、襄渝线、湘黔线,黔桂线四条单线铁路,限制了西南区与外界的交往。
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例如提高本区北出口通道的运输能力,开辟南出口通道等。
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薄弱
区内地形崎岖,多群山峻岭,峰险壑深,石灰岩广布,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自然条件恶劣,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冻土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公路的通达性
完善公路网的建设,提高公路等级,进一步改善区内通达度,促进区内的经济联系和协作。
对外国际交往不便
大部分地处西南边陲,缺乏出海口,与邻国间地形崎岖,沟通不便,加之区内开发程度低,比邻国的经济也落后,交通投入少,对外通道少且通过能力小
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加强国际合作。
河流航运条件不理想
河流多流经高山峡谷地段,落差大,滩多流急
整治河道,排除险滩
[课堂小结]这堂课通过讨论分析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我们了解了交通发展对西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国后大西南的交通运输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局面,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还不能适应大西南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还要加强抓好多方面的工作。
比较青藏铁路和南昆铁路限制性因素(表格投影)
青藏铁路:
自然:高原缺氧;冻土;生态环境脆弱。
社会经济: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
南昆铁路:
自然: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多峰林、溶洞、暗河),气候湿热。
社会经济: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
作业:屏幕显示  攀枝花地区图(图略)
1、攀枝花市附近有那些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攀枝花市成为“西南钢城”的主要条件和因素是什么?
3、结合攀枝花市资源开发实例,谈谈交通运输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9.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亚热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板书设计
11.1 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
2、理解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东西部的差异。
3、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天然气开发的主要原因和开发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阅读绪论:
(1)资源分布状况
(2)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的配合状况
2、我国的四大工程:
(1)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至华北;
(2)西电东送:将山西能源基地、三峡、红水河,等中西部的能源送至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西气东输:将塔里木等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上海等东部地区;
(4)青藏铁路:从青海的格尔木延伸至西藏的拉萨。
前三大工程,都涉及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的调配呢?
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也是一种矿物能源,也是五种常规能源之一。
一、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比较分析天然气资源与煤炭资源相比的优点。(见下表)
资源
储量
开采成本
使用
燃烧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较方便


可作化工原料
天然气

更低
方便


可作化工原料
析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回答:
1.为什么我国能源构成一直会以煤为主的呢?(我国煤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炭具有开发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
2.为什么世界和我国煤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呢?(因为煤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放出的硫氧、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的产生;煤烟、粉尘导致的大气污染;废渣占用农田,带来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我国天然气储量及分布
1.储量: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开发潜力看好。
2.产量:2000年底为277亿立方米,计划在2005年天然气产销量达到300亿立方米,2010年将近600亿立方米~700亿立方米。
3.主要分布地区:在陆地拥有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大气源区;在近海拥有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气源区。,其中陆上四大气田的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60%左右。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及分布
储量大,产量多,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开发的潜力巨大。建国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一直在东部的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已到了开采的中后期,产量的增加难度很大。因此,油气资源的开发向西部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部门就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部署。西部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地区的开发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三、开发利用格局
1.开发战略部署: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1)开发的资金短缺问题。
经济技术比较落后,而天然气工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勘探、要开发、要铺设管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更增加了资金的困难。
(2)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人口较少,对天然气的需求就小,而市场需求小,就没有利润,又加剧了资金的困难。因此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这里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瓶颈”。
过渡:可能有的同学会这么想,本地用不了那么多,可以运到外面啊,而这又要遇到交通运输问题。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还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2.西部发展天然气的不利因素
(1)开发的资金短缺。
(2)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3)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限制,难以外运。
(再看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同样可从经济水平分析。)
3.东部沿海能源问题
(1)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
(2)传统能源煤和石油的恶果:
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固体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占用大量的土地、淡水等资源,环境人口容量问题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东部沿海又是我国常规能源最缺乏的地区,能源紧缺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输入。而以前主要是什么能源? (煤和石油)
这些能源的使用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所以可以说这里需要输入能源,但更需要输入的是清洁能源,而作为清洁、热值高的天然气就成了今后的需求。大家还可想想,煤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用铁路、公路和水运)
铁路、公路的运输要修建道路,水运要修建港口,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又要占用什么呢?(占用大量的土地)
东部地区本身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而建设这些设施占用的土地使这里雪上加霜。再加上用煤来发电,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淡水,更加剧了这里的用地用水紧张。而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这种方式有什么有利之处?(主要是管道运输。 所以,天然气的使用还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正因如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今后这些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自然区的空间分布范围、之间的界线以及各自然区的主要特征。学会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分析三大自然区划分依据,理解三大自然区差异产生的原因。
2、  过程和方法:利用地图,了解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和空间范围,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理解每个自然区基本特征的形成,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帮助学生认清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充分了解各个区域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国土整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正确的国情观、发展观和地理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三大自然区的空间范围及各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三大自然区的界线和相关重要地理界线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思考: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出示“中国三大自然区图”“三大经济地带图”),该图能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另一大特性是什么?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使人们从整体利益出发约束自身的行动,而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如中国的区域差异性又有何意义呢?——会使我们了解各个区域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这样我们就会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的搞好国土整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节课,我们首先认识我国三大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各区有什么特点。
【新授】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  读图1.1回答:从自然地理角度上,我国划分了哪三大自然区?我们家乡大连属于那个地区?
2、  想一想,这三大自然区为什么这样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
——依据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如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划分主要是根据降水量的差异,而青藏高寒区则分布在地势第一阶梯上
的确,我国气候上的东西、南北差异和地貌上的三级阶梯的形成对我国地域分异影响极大。
3、(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师点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回答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哪一条降水量线,大致通过那些地区?(400毫米)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还是哪两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800毫米?200毫米?
5、回答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我国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这是因为影响我国的降水量是主要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东西海陆位置的差异导致了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6、(出示“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什么叫季风区?什么叫非季风区?二者的分界线在哪里?
——和三大自然区图比较可以看出,东部季风区都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在非季风区 。
7、(出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图”什么是外流区?什么是内流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在哪里?
8、想一想,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分别与哪些重要地理界线大致吻合?
——400毫米的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外流区与内流区,但最明确的界线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9我国气候东西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方面是否也存在明显差异?(出示“中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我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这是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但是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了转向,表明青藏高原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低,这又说明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10、读“中国地形图”,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东部界线各是什么?
——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11、想一想,地貌对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划分有没有影响?
(有,如大兴安岭。)
(小结)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是综合考虑气候、地貌这两大要素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大致以400毫米降水量线与东部季风区为界,青藏高寒区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活动]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
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三大自然区各有特点,回顾初中所学知识,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说明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说明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应首先知道该地所在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主要地形地势特征,主要气候类型,代表植被和土壤,水文特征等
(活动)学生读图,看书,教师展示预先制作好的三大自然区主要特征对比表,逐项填出相关内容,教师指图强调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我国三大自然区特点比较表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范围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地区。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
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西至国界。
主要地形区
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沿海三大平原和丘陵地区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青藏高原
地势特征
海拔较低,属地势二、三级阶梯
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属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海拔很高,属地势第一级阶梯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沙,日温差、年温差大。
高寒气候,气温低,日辐射强,风力强大
植被、土壤
多为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
以草原、荒漠为主,有机质含量少
多为荒漠,土层浅薄贫瘠
水文
多为外流河(湖),地表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多为内流河(湖),径流为季节性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多冰川、多大河源头上游
人类活动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
影响较少,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以绿洲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影响微弱,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密度很小
[小结]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划分依据。能否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述我国三大自然区最突出的特征?
[板书设计]
气候
地貌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位置、范围
地形、地势
特征
气候
植被、
土壤
水文
人类活动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示范教案
从容说课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教材编排本节内容和下一节内容,都是在前面几节课的基础之上的再延伸,这样才使得本单元结构严谨、内容完整。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讲述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即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文化系统的源地。教学时,我们先从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为切入点引入,这样便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结合历史知识,我们以语言、习俗、农作物的种植等的最初分布地区,即诞生地来举例,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某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然后,我们可将其扩大,如我们举例河姆渡文化或仰韶文化,它们其中的某一要素(文字、服饰、劳动工具等)是组成河姆渡文化(或仰韶文化)的一种事物和现象,而每一要素则成为一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如果我们把这一地区和这一时期的所有的文化要素组合起来,则形成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文化系统的源地,如我国新石器文化。
本节的另一个内容文化区,它与前一课的文化景观和后一课的文化扩散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为文化区展示的是文化的空间分布,在这里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可通过分析课文中“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来比较各文化区的异同点,来提高学生对文化区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源地的概念以及文化源地的类型,结合实例了解文化区的概念和空间特点。
2.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熟悉中国及世界主要文化区。
能力目标
1.正确判断某种文化源地应是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还是文化系统的源地,并以现实生活为例分析。
2.联系前几节内容,分析文化源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不同文化源地(区)的特点。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的学习,认识文化的起源与分布特点,从运动与发展的角度认识文化事象。
2.以联系的观点认识文化源地的形成过程,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的。
●教学重点
1.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
2.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化系统的源地及表现。
●教学方法
1.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实生活化为简单的道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2.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区,其文化景观是不同的,多举一些例子,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即在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源地。
●教具准备
1.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图(投影片)
2.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投影片)
3.世界部分文明发源地的分布(投影片)
4.中国境内主要语系的分布(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三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文化景观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再学习文化源地和文化区,这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延伸,是对文化与文化景观的一个完整描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板书)
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是文化地理中确定的五个研究主题的内容,也是《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的拓展,因为讲文化与文化景观时如不涉及文化源地和文化区,内容就显得不完整。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
一、文化源地(板书)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内容,结合以下问题,掌握文化源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尤其是文化系统源地的概念及理解,这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之处,希望同学们能够多举几个实例,加深理解与掌握。
(投影显示)
1.文化源地的概念并加以理解,举例说明。
2.文化源地的分类,并各举几例说明。
3.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与文化系统的源地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二者关系怎样?并举例说明。
同学们在阅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后,老师可进行简单的提问,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并引导、帮助学生列举事例,并详细分析。最后老师进行概括、总结与讲解。
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有它的诞生地,“文化”也不例外,任何文化事物在它的产生地,在产生之初,它的分布范围是有限的,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几乎是一个点或几个点。前者表示是单一起源地,后者表示多个起源地。例如,考古学家在地图上表现世界主要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起源地的分布状况时,往往将各种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绘成点状。文化系统则是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呈面状分布。其对比情况如下表:
文化事物
文经系统
概念
反映人群差别的方方面面的文化要素
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表现或分布
一个点(单一起源地)
几个点(多个起源地)
面状分布
举例
考古学家在图上表现某一植物或动物起源地的分布;某一具体的非自然的事物的分布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世界部分文明发源地
(投影)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
两幅反映不同文化事物源地的分布图,看一看它们反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我们从课本图形中可知: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的源地,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系统的源地。因此,我们说,文化源地可分为两大类:1.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2.文化系统的源地。
1.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板书)
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很容易理解,它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地。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它是由东汉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它的源地位于东汉都城洛阳一带。还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铜的铸造,1973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乳钉纹平底铜爵,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青铜器。到商朝已出现了规模宏大的青铜冶炼作坊,如河南安阳殷墟的铸铜作坊遗址、洛阳西周早期铸铜作坊遗址等。古人依靠高超的冶炼技术,铸造了一大批精美的青铜器,最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类似的例子在古今中外俯拾皆是:各民族的文字起源地、服饰起源地,各地区的建筑风格起源地,各地民风民俗活动的起源地,还有现今世界的计算机的发明等等无一是不包含着某种文化要素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而它们的发源地则构成了这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补充材料一:蔡伦与造纸术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西汉时期,但由于质量差,不能完全取代简帛的书写地位。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日要看竹木简奏章120斤;汉武帝把图书馆搬到洛阳,就装了2000多辆车。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任尚方令,他在西汉造纸术的基础上,集中前人及当时造纸的经验,利用树皮、麻头、破旧布、旧渔网等作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价格低廉实用的纸,后在全国推广,蔡伦被封为龙亭侯,后人把蔡伦造的纸称为“蔡侯纸”。后来中国造纸术逐步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衡和地动仪
张衡不仅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而且是文学家。作为科学家,他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作为文学家,他是汉赋著名作者之一。他突出的科技成就就是发明了地动仪。
汉顺帝阳嘉元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又称侯风地动仪。地动仪用精铜铸造,形状像一个大酒樽,樽顶上有凸起的大盖子可打开,樽外部装饰有篆文和山龟鸟兽的花纹;周围有按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八个方向排列的八个龙头,龙嘴各含一颗铜球,对着龙嘴有相应的八个昂头张口的铜蛤蟆,其内部设计精巧,中间是上粗下细的“都柱”(即震摆),“都柱”周围有与外边龙头相连的“八道”(即八组机械装置),不管那个方向发生地震,“都柱”因震动而失去平衡,倒向地震发生的方向,而触动“八道”中的一道,“道”牵动相应的龙头,龙嘴里的铜球就落在下面的铜蛤蟆口中,发出清脆而响亮的声音,看守仪器的人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
2.文化系统的源地(板书)
文化系统的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例如,课文中图中显示的亚非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发源地,即为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其中,世界各个地域的古代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以文字为例,古埃及文明为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为楔形文字,古希腊文明为拼音文字,教材中图3.20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可以分为不同地域的文化综合体,如位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每个地域文化综合体都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要素构成的。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融合、统一国家的建立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开来,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是文化系统扩散的基础,最终由多个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系统得以产生。
世界上具有广泛的,甚至全球性影响的古文化系统源地主要包括: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和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四个古文化中心都形成于河谷、盆地之中,均与灌溉农业有关,彼此间很早就有交往,文化方面也有影响。而美洲中南部的玛雅文化中心和印加文化中心的形成比上述四个地区较迟,并且形成于高地上,自古以来与前四者隔离。上述这些地方都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它们在农业上获得了突破,如灌溉技术、谷物栽培、种植、播种和除草方法,收割、储藏和销售系统,都有了提高与改进,这些地区的先进文化不断向外扩散,从而引起更大范围内文化的变化,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系统和文化区域。
文化系统源地有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发展,新的文化中心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新的文化源地,亦称第二文化源地;古代世界的文化源地则逐渐衰退,有的甚至销声匿迹,被新的文化源地所替代。新的世界文化源地,如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源地以及后来的西欧,都是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
补充材料二:玛雅文明
据近日出版的俄罗斯《真理报》报道,19世纪,在中美洲北起墨西哥南部尤卡坦半岛,南至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直抵秘鲁的安第斯山脉的广阔丛林间,考古者发现了170多处废弃的古代城市遗址,这就是玛雅文明。它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因为它的断代迹象如此难以解释:4000年前,玛雅人已经建造了功能齐备的城市,发明出复杂周密的储水系统,知道一年约等于365天,并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建起了巍峨的阶梯金字塔,然而这种文明几度迁移并于1050年前基本消亡。同一历史时期,中美洲太平洋沿岸却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战争的迹象,也没有严重天灾的记录流传。
现在,科学研究人员根据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开了玛雅文明出现断层的千古之谜,他们认为,玛雅文明的大迁移、大断层,其实完全属于“自作孽,不可活”的类型。原来,最早出现在太平洋沿岸的玛雅城邦,一般建在4000多年前就已存在的非常稳定的永久性湖泊附近,这原本是玛雅人生存智慧的体现。但这些湖泊却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后150年的500多年间,突然转变为季节性沼泽,这里的水源无法供应正处于人口密集、经济鼎盛时期的玛雅城邦的需求,迫使玛雅人举族大迁移。这一切,完全是因为玛雅人无节制的砍伐城邦附近的树林造成的。玛雅城邦的扩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作为城邦水库的湖泊附近的森林被大量砍伐,水土大量流失,湖泊天然的水循环系统已无法维持稳定,致使水面时涨时落,一旦经历雨季,湖畔表层土石就会被冲进湖泊,污染湖水并降低储水量,导致玛雅人不仅没有农业用水,连基本的饮用水都成问题。
补充材料三:黄河文明的变迁
历史上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黄河横贯东西,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织,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两岸富饶的大地哺育了我们炎黄子孙茁壮成长。在黄河流域已经发现仰韶、龙山以及新石器时期的其他各种文化遗址1600多处。大量出土的文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在这片沃土上从事过许多名垂青史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雄辩地说明,黄河流域曾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据不完全统计,在方圆一千米的土地上,沟道总数达30万条以上,地面支离破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
(课堂活动)我们学习了两种文化源地,请同学们将两种文化源地进行对比与区别。我们可通过填写下列对比表格内容,使学生对两种文化源地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理解。表格内容,可先让学生逐一填写,然后由老师概括、总结,出示准确答案。

两种文化源地的对比表
文化源地类型
概念
地图上的表现
举例
文化源地
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
某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的产生地,也即文化要素源地
点状分布(一个点——单一起源地;几个点——多个起源地)
(1)古人类化石发现地;
(2)世界栽培植物起源地;
(3)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
(4)造纸技术源地
文化系统源地
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
面状分布
(1)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世界文明发源地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类文化源地,即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和文化系统的源地。它们有着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每种文化事物都要扩大它的空间分布范围。其分布的范围与地区,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二部分内容:
二、文化区(板书)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内容的图形,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简要了解文化区的概念,并加以举例与区别,重点理解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课文最后又提出了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文化区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加以注意与区分。
学生看完课文后,老师可对其进行分组讨论,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分析、总结,直到较完整地归纳出课文内容。
简单地说,文化区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区域。例如每个语系的分布范围都可视为语言文化区;每个国家内部又有自己的行政区,可视为其政治文化区;还有各个国家的农业区、工业区等反映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如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分布范围等。
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是指有相似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某一区域,也就是根据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造、风俗以及对自然的适应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别所划分的地域。在每一个文化区中,主要文化现象如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成、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具有相对一致性。一般来讲,每一文化区的文化特征以文化源地或文化带中心最为明显,由此,文化区的特征往往是一个核心区向着过渡带逐渐减弱,其间各种文化现象相互混杂、重叠,难有截然的界限,所以文化区的分界线就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使得确定一文化区的标准以及不同文化区的边界都相当困难,有的以生态环境,有的以经济结构,有的以宗教信仰,有的以价值系统测量等,来划分不同的文化区。
随着文化的扩散、传播,随着文化中心的变迁,文化区也在变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区。如在两千年前的古代,世界主要文化区有:(1)地中海文化区:以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为代表,还包括波斯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游牧、商业、航海发展起来的文化;(2)中国文化区:以定居的农业文化为主;(3)印度文化区:以佛教文化为特色;(4)中美洲文化区:由玛雅文化、阿兹台克文化、印加文化组成。现在世界可以分为六大文化区:即肯达尔划分的文化区。(1)西方文化区(主要指欧洲和美洲);(2)伊斯兰文化区(西亚和北非);(3)印度文化区;(4)东南亚文化区;(5)东亚文化区;(6)非洲文化区。详见下图:肯达尔划分的文化区。
补充材料四:当今世界六大文化区
从世界古文化源地的诞生,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后,世界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沧桑变化,今日世界文化地理的面貌已远非昔日可比。由于社会的和自然的多种原因,五大古文化源地除中国外,都先后衰弱了。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又出现了新的文化中心。目前,主要根据文化或人文现象的差异性,具体说主要指语言、宗教、文艺、建筑、饮食、风俗等等,以肯达尔的划分为代表,世界可分为以下六个文化区:(可参阅前面肯达尔划分的文化区图形)
(1)西方文化区
它可分为四个亚区:①西北欧亚区(图中西1)。本区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罗马天主教,通行日耳曼语和拉丁语。文化、生活水平较高,机械文明发达。②地中海亚区(图西2)。居民多信仰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使用拉丁语与希腊语。文化艺术发达,生活水平中等。③中欧亚区。居民多信仰天主教与东正教,主要使用斯拉夫语,仅罗马尼亚使用拉丁语,匈牙利讲芬兰乌戈尔语。文化艺术较发达。④原苏联亚区。居民多信仰东正教,使用斯拉夫语。机械文明发达,居民受教育率高。
(2)伊斯兰文化区
包括西亚、中亚、北非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使用阿拉伯语,古代文化、艺术发达,机械文明差。整个地区的文化或人文风貌均十分类似。
(3)印度文化区
主要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信仰多以神教为主,使用语言种类较多,方言复杂,是古文明中心,但现在文盲普遍,机械落后。艺术、文艺活动不发达,医疗条件差。
(4)东亚文化区
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文化区,是古老的中华文化源地的继承和发展,使用语言以汉语、日语、朝鲜语为主,宗教以佛教影响较大。本区国家的文化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中华文明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而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类似性。中国的儒家思想和文字对日本、朝鲜影响颇大。
(5)东南亚文化区
本区的语言和宗教复杂,内部差异大,主要受中国、印度的影响,部分还受欧美的影响,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6)非洲文化区
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居民以黑人为主,语言复杂,以尼日尔刚果语系和科伊桑语系为主。宗教多样化,居民多信仰原始宗教,长期遭受欧美侵略,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
(承转)由上可见,尽管文化区的划分多种多样,但也有不少相似之处。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化区有以下空间特点:
(1)文化区的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文化区的重要性与它的范围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
(2)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政治文化区常常有明确的边界,而语言文化区和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没有明确边界的文化区在空间上有时与其他同类文化区发生重叠。
(3)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例如,潘帕斯草原牧牛区并不与阿根廷的温带草原地带完全重合。
我们知道,文化景观主要研究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所创造的结果,文化生态探讨了文化的形成、发展、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是,“文化是复杂的整体,而不是一系列无关的特征”(乔丹等著,王恩涌译《文化地理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除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与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关,一定区域内的各种文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组成的系统叫文化地域综合体。例如,当我们外出旅行时,我们可能会发现那里人们使用的语言与我们不同,衣食住行的方式也别具特点,甚至在生产形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方面也有不同。这些反映人群差别的方方面面就是文化要素(事物),如语言、习俗、服饰、艺术、饮食、生产方式、制度等。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例如,中国的汉文化综合体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了中华文化体系,或者说中原地区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构成了中华文化体系。文化体系所分布或覆盖的地区就是文化区。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详见课文内容。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本节内容的文化区为侧,简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然后以某一个较熟悉的文化副区为例,或以我们所处的这个文化副区为例,让学生讨论、发言,以我们生活中的诸多文化要素,如语言(方言)、饮食、服饰、建筑、生活习俗、农耕、艺术形式、宗教信仰等等,说说其表现与特点,并可与其他文化副区相比较,了解不同地区(文化区)的文化特点,使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增强其学习兴趣。同时,借此让学生多深入实际,体会生活,充实知识,弘扬文化,既使我们对“文化”的知识有所了解,也使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与扩散。下面我们选取一个区域作为补充内容。
我们以语言文化为例,对不同语言文化的分布区作一对比。列表如下:
语言
分布区
汉语
中国、东南亚等地(12亿人)
英语
欧洲的英国、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印度等(4亿人)
俄语
俄罗斯(2亿人)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墨西哥等)
法语
法国、几内亚、刚果(金)等
阿拉伯语
西亚、北非
此外,在我国南、北方地区所表现出的其他文化活动也大不一样,这也反映了我国的南、北地区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如下表: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气候特点
降水较少,冬季严寒
降水较多,夏季炎热




房屋建筑
旧式民居多用土坯垒墙,室内砌土炕,黄土高原挖窑洞居住
旧式民居多用砖瓦、竹木,注意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泻
农业生产
旱作农业
水田农业
交通工具
过去多用骡马作役畜,便于在旱地骑乘拉车。现代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
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居民食品
以面食为主,例如馒头、面条、饺子、包子等;黄土高原以小米为主
以大米为主,如米粉、糕团、粽子、汤圆等
运动项目
滑冰
游泳、龙舟竞赛
补充材料五:巴蜀文化副区
巴蜀文化副区依托于四川盆地,岷山、大巴山屏蔽北境;云贵、青藏大高原耸峙南、西边境;其东,更有夔门险阻;中部为辽阔肥沃的四川盆地。因境内有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俱汇长江而东流入海,故在行政区域上称为“四川”。又因3000多年前,重庚为巴国首府,古名叫“巴”;2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历来以“蜀”相称,故在文化地理分区上,我们取其古意,名为“巴蜀文化副区”。
四川盆地在全国的地理位置上虽不免有偏居西南之憾,然其山川形胜优越,进可攻、退可守,故历代王朝无不视其为险要之地。对于我国西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虽无高屋建瓴之势,但却无异于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况其地幅员辽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因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它不仅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风采的巴蜀文化。而且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巴蜀山水秀丽,人民敏慧风雅。西汉时,该地郡守极力倡教,尊崇儒学,自是巴蜀人文蔚起,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赫于世;又有扬雄、王褒之士,以文章冠于天下;唐代李白、杜甫均在成都寓居,留下千古名篇;宋代苏家父子,更以诗文著称中国文坛。无论精神的与物质的文化创造,巴蜀文化副区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个美丽的“天府之国”,幽秀险雄的自然山水,形象别致的奇峰怪石,香艳素雅的异树名花,启迪着人们的艺术构思,出现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景,成为我国盆景艺术的五大流派之一。尤其是桩头盆景,别具一格,老干新枝,果累花繁。悬根露爪,古意盎然。
四川人长于烹饪,故川菜名噪天下,为我国名列前茅的四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的各大都会中,常设有川菜馆,为招徕顾客,又往往以“正宗川味”相昭示。
就宗教文化而论,巴蜀文化副区佛、道兼备,庙宇寺观林立,僧尼人数众多,堪称我国宗教文化圣地之一。佛教各寺以峨眉最著名,道教各现以青城最具盛名。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弥勒造像,通高71米,头齐高山,脚踏大江,气势雄伟。
补充材料六:吴越文化区
吴越文化区依托于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湖平原,南界福建,东濒苍茫大海,它包括今苏南、浙江省及安徽省长江以南部分。
这里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气候适宜,土地肥美,其自然、人文景观堪称全国之最。在该区内,有以云海、温泉、奇松和怪石闻名天下的黄山。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九体山、普陀山都在本区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二州堪与天堂媲美,其中尤以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最具风采。
吴越文化区的工艺美术,犹如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中国三大名锦,占有南京云锦和苏州宋锦两项。苏州刺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笔墨纸砚被称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主要产于此地。如今宣纸、宣笔、徽墨、歙砚仍名冠群英。
吴越文化区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饮食文化水平较高,中国著名八大菜系,本区独占苏菜、徽菜两项。苏莱具有咸甜适中、浓淡适度、酥烂可口、清香腴美、色泽和谐、清丽多姿的特点。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全国。
该区的戏剧和音乐艺术,细腻、婉转、圆润、悠扬,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这里是中国戏剧的源地。相继产生了四大声腔中的三大声腔,即江苏的昆山腔、浙江的余姚腔和海盐腔。越剧源出浙江嵊县,诞生虽然只有80多年,但它却以优美抒情的唱腔和群芳竞出的著名演员而赢得全国各地观众。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区中,因而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带有生活地区的文化特点。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正是依赖于这些载体,不同文化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才得以实现,世界文化宝库才会越来越繁荣。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两大主要内容: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文化源地的概念和分类是本节的重点,尤其是对文化系统源地的理解。不同的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有不同的源地,说明文化源地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对于文化区要重点掌握文化区的空间特点以及文化综合体与文化体系的联系。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区区别于文化源地在于(      )
A.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B.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相对静止
C.文化是环境发展的产物
D.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答案:A
2.下列属于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是(      )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B.东汉蔡伦在都城洛阳一带发明了造纸术
C.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美国
D.以楔形文字为代表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答案:B
3.关于中会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华文化区是指汉文化体系的分布区
B.中华文化区是指中原文化综合体的分布区
C.不同的时代,中华文化区的分布范围是不同的
D.中华文化区的界限是明确的
答案:C
4.下列不属于文化源地的是(      )
A.文化事物的源地
B.文化系统的源地
C.文化现象的源地
D.黄河及长江的发源地
答案:D
5.中国新石器文化系包括的各地域文化综合体与其源地之间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B.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
C.仰韶文化——珠江流域
D.文家文化——黄河下游
答案:A
二、综合题
6.回忆世界和中国古代文明史,并结合相关地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D分别表示世界四处主要文化源地,其中A为__________文化源地,B为____________文化源地,C为__________文化源地,D为___________文化源地,按文化源地分类,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_源地。
(2)四处文化源地所处地理环境的主要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文化源地的形成与______________有关。
(3)四处文化源地中,造纸技术产生于____________文化源地,楔形文字产生于___________文化源地,青铜冶炼技术产生于____________文化源地,佛教塑像雕刻艺术产生于____________文化源地。
(4)四大文明发源地从空间覆盖上又都可以说是四大___________,其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1)埃及   巴比伦   印度   中国   文化系统   (2)都处于河流冲积平原上,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自然环境   (3)D   B   D   C   (4)文化区   农田   灌溉渠道
7.下图为“东半球世界文明发源地分布图”,读后请回答:
(1)图中反映的是____________源地的分布,其A、B、C、D四处文化源地的兴起具有的共同自然条件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它们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与图中文化源地相对应的文字要素——古代文化的类型:A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等。
(3)请举出A、C、D三处现有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填入表内:
地区
物质文化景观
精神文化景观
A
C
D
答案:(1)文化系统   适宜的气候   平原地形   河流中下游   农田   灌溉渠道   (2)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拼音文字   (3)A麦田   长城   C油井   清真寺   D梯田   金字塔
8.读“中国目前经济文化区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各地农耕景观有明显差异。请将图中经济文化区分别与所属的农耕类型用线连接起来。
经济文化区1                   山林耕牧区
经济文化区2                   山地耕猎区
经济文化区3                   水田稻作区
经济文化区4                   山林刀耕火种区
经济文化区5                   绿洲耕牧区
经济文化区6                   平原集约农耕区
(2)几千年来,我国经济文化区的范围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农耕经济文化区的扩展以及渔猎采集区和畜牧区的退缩上,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1——山林刀耕火种区   2——山林耕牧区   3——山地耕猎区   4——水田稻作区   5——绿洲耕牧区   6­——平原集约农耕区
(2)在经济文化区形成初期,自然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作为创造文化的人,对自然环境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原来不利的环境变有利了,造成了经济文化区范围的变化。但也不可否认,由于人或文化的作用,有利的环境也可能变不利了,如沙漠的南侵、森林被毁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等,可以再度导致经济文化类型分布的改变。在这里,大自然总是一只具有威慑力的“看不见的手”。
●板书设计
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8.2 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北区土地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理解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基础。
2、了解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生产和作物分布等基本情况,理解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是东北区农业基地的发展方向。
3、理解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是东北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国土开发与整治核心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是东北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的核心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
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黑土和沼泽土是东北地区有机质含量较高、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做好黑土和沼泽土的整治工作,关系到东北地区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一)黑土的利用
黑土是生长着茂盛的草甸植被下的土壤,它是世界最肥沃的土壤,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东北平原,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们在开发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风蚀、水土流失影响;我国的黑土目前绝大部分已被垦为耕地,由于过度开垦,施肥较少,耕作管理不善,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
1、黑土冲刷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水土保持和培肥土壤。
水土保持措施:A、坡面治理:坡度在1.5°~4°之间的耕地水土流失较轻,可实行改垄;坡度大于4°的耕地有中度、强度水土流失,可修梯田;B、沟壑治理。黑土区南部由于开垦较早,侵蚀较重,应修筑沟头埂、塘坝;C、植树造林。在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要保留天然林或营造人工林。
培肥措施:增施有机物料,其中包括施有机肥、草肥、秸秆还田。
3、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二)沼泽的保护
1、东北沼泽的分布情况: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低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湿地)。
2、湿地的功能:
①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②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起重要作用;
(丹顶鹤、天鹅等的栖息地、沼泽植物资源)
详细介绍:本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由于三江平原地面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土质黏重、夏秋多雨、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在我国沼泽中独具特点,并有多方面作用:在动植物保护方面,这里是我国特有珍禽物种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分布着众多珍贵的沼泽植物;在水文作用方面,河漫滩的沼泽能削减洪峰、均化洪水过程。沼泽率较高的流域,其调节作用与森林相当;在调节气候方面,沼泽能使其广大的毗邻地区空气相对湿度增高;沼泽还影响大气圈的气体组成,地球上的沼泽植被每年向大气圈释放大量氧气;沼泽还有净化环境的作用,沼泽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可防止侵蚀作用的发展。由此看来,沼泽在生态平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3、保护三江平原的湿地资源。
二、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的1/4以上。
2、主要的农作物及分布:      (表8-6)
作物
分布区
粮食作物
细粮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
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尤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粗粮作物
玉米
普遍分布,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成为我国的“玉米带”。
高粱
辽河平原为主产区。
谷子
普遍分布,以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大。
经济作物
甜菜
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其次是三江平原。
大豆
以平原地区最多,北部多于南部。
亚麻
以黑龙江省最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附近。
(分析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分布,了解各种粮食作物的分布。)
3、中国“商品谷物农业区”—机械化程度较高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以私营农场为主,而我国东北则以国营农场为主。(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两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由从前的“北大荒”变为今天的“北大仓”,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
根据课本图8.8,分析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
A、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以耕地为主;
B、荒地面积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但不宜过。
分析:黑龙江垦区的粮食总产量与商品率变化(课本图8.9和图8.10)
结论:产量不断增长:1978年20亿千克à2005年100亿千克,翻了5番。
商品率不断提高:1978年40%à2005年超过90%。
4、 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机械化作业程度高
大中型拖拉机2万多台,联合收割机7000多台,农用飞机25架等。
5、 农业的综合开发,经营多样化:
综合开发的原则是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的生产能力;同时,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实行产业的升级与换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例如:饲料工业、大豆榨油(豆油)、制糖等食品加工业。乳粉、精制米、制糖、油脂、白糖(粮肉乳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
课堂练习:
读我国大致沿47º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4题:
1、甲地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
A.水田种植业     B.旱地耕作业    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
3、甲、乙两地自然带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自然带                  D.非地带性
4、甲地最具特色的农作物是(    )
A.水稻和小麦    B.大豆和甜菜   C.玉米和高粱    D.谷子和亚麻
答案:1、B  2、C  3、B  4、B
下图是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5-8题。
5、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6、①山脉南北绵延约(    )
A.200千米 B.700千米  C.400千米  D.1400千米
7、L段(①、②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
A.50千米  B.100千米  C.300千米  D.500千米
8、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春小麦、亚麻、甜菜    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    D.油菜、茶叶、春小麦
解析及答案:本大题以“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及经纬网知识。第5题要求考生对重要经纬线在中国的分布要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由图中的经纬线的位置,就可确定具体各点所代表的地形单元。第6题从图中可读出①山脉南北大致跨6个纬度(44º N~50ºN),而一个纬度的距离是111 km,由此可估算出答案6×11l=666km,故选B。第7题先要估算50ºN纬线圈的长度,因为纬线圈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纬60º纬线圈是赤道的一半,在赤道上经度每差1º,地面距离也是111km,南北纬60º纬线圈上经度每差1º,地面距离是1/2×111 km=55.5 km,从图中可以读出L段在50ºN纬线圈上跨大约4个经度,这样L段的长度区间应为:55.5×48.2 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北区土地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理解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基础。
2.了解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生产和作物分布等基本情况,理解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是东北区农业基地的发展方向。
3.理解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是东北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国土开发与整治核心问题。
教学重点:
黑土、沼泽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在开发利用时应确定的不同方针和措施。
教学难点:
黑土冲刷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开发沼泽要有计划地保护沼泽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黑土是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黑色土壤,在我国仅见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两侧,大兴安岭中北部的东坡以及长白山地西缘的山前坡状起伏的台地(漫岗),在三江平原等地的高阶地也有分布。黑土疏松多孔,富含腐殖质,土壤肥沃,是世界上最好的土壤之一,东北的黑土因盛产粮豆而驰名中外,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玉米带”的主要土壤。
我国的沼泽土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一般说来,在高纬地区,气温低,湿度大,有利于沼泽土的发育。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区,被列为世界重要湿地保护区。
黑地和沼泽土是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它们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其整治工作的好坏将关系到东北地区农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黑土的利用
1、黑土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黑土流失触目惊心
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这块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块黑土地之一。初垦时,这里的黑土层有60~80厘米厚,最深可达1米,当时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潘树森介绍说,从广义上讲黑龙江省全部都处于黑土区。而在全省现有的1.4亿亩耕地中,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已高达8000万亩。  目前,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在松嫩平原腹地的明水县繁荣乡民富村也有一条骇人的大侵蚀沟。据村书记陈孝忠介绍,15年前这条沟还很窄,一步就能跨过去。随着雨水的冲刷这条沟越来越大,现在已有10公里长,平均深度5米,最宽处约有50米,而且宽度每年扩展。明水县水务局水保站站长丁洪军对记者说,明水县地处黑土带的中心,境内没有河流,加之地形平缓,50年前这里没有一座永久性的桥。而现在已经有500多座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桥涵,都是为侵蚀沟而造成的。专家们对目前黑土耕地现状极其痛心。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二说,现在黑龙江省黑土区每年流失o.5~1厘米的黑土表层。而形成1厘米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黑土区有可能退化成不可逆转、名副其实的“北大荒”。
黑土目前绝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黑土被开垦以后,由于施肥较少,耕作管理不善和土壤侵蚀等原因,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因此,对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
2、措施
坡度在1.5度至4度之间的耕地水土流失较轻,可实行必垄,坡度大于4度的黑土地有中度、强度水土流失,可修筑梯田;沟壑治理是指筑埂和塘坝等;在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营造片林或保持天然林。黑土培肥中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最普遍的办法。
吉林省农科院进行的黑土定位试验,在同等氮、磷条件下,秸秆直接还田的第二年比施化肥增产10%,而且具有防治水土流失等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沼泽的保护
东北地区的沼泽面积很大,是我国沼泽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在三江平原一带,沼泽和沼泽化土地面积约有250万公顷。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沼泽也是地球上富有生物多样性、多功能的生态系统。
(1)东北区沼泽分布面积自北向南逐_________;(增大或减少),试分析形成这种南北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2)三江平原为什么有大面积沼泽集中分布?试从气候、地形地势、土质土层等方面分析其自然原因。
(3)为什么要保护沼泽这种湿地?
(4)你认为有没有一些产业部门,能利用沼泽资源,使其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护沼泽生态功能不致于丧失?
答案:(1)减少  北部降水丰富,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冷湿的环境使这里沼泽广布,而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2)三江平原气候冷湿特点突出,地势又低洼平坦,有季节性的冻土和多年冻土层分布,使地表水下渗缓慢,排水不良,形成草甸或沼泽。
(3)湿地是地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有其特别的功能,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 。湿地还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以及所特有的鹤类、鹮类等大型水禽和其特有的旅游价值。
(4)有。比如:用芦苇造纸,发展湿地养殖业,利用湿地特殊生物物种发生物制药等。
2000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停止对北大荒沼泽地的开垦。这显然是保护湿地的有力举措,此举在生态、经济及政治上(我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者,保护三江平原等地的湿地是我国政府承担的国际义务)都有着重要意义。停止垦荒后,耕地面积不再增加,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出路在何方?
三、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商品粮生产概况
东北区是我国传统和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水稻和小麦是东北区的两细粮作物。水稻多种植在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生长期较短的北部地区,其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玉米、高粱、谷子是东北区三大杂粮作物。玉米分布非常普遍,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
东北中部的松辽平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其自然条件可以与美国的玉米带相媲美,被称国中国的“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是输出玉米最多的省。通过下表,我们来比较一下美国和中车玉米带的异同。
显示“美国玉米带同东北玉米带的比较表”
(相同点:我国的玉米带与美国的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K;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的单产都较高。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在与季风气候有关。)
项目
美国玉米带
中国玉米带
纬度
37°N~45°N
42°N~46°N
地形
平原台地
平原台地
土壤有机质
3%~6%
2%
无霜期(天)
160~200
130—145
降雨量(mm)    ,
500—700
450—650
玉米面积比重
50%
50%一60%
玉米单产(kg/km²)
7500
6750
2.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我们以黑龙江垦区为例。    ’
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共540万公顷的土地上,开垦了202万公顷耕地。
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产量柱状统计图: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垦区,从1978年至1994年翻一番,1994年后,粮食产量4年就翻了一番多。
黑龙江垦区商品率的变化折线图:黑龙江垦区粮食的商品率不断提高,1997年垦区的粮食商品率已超过80%。
显示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装备统计表:
1978年
1988年
1997年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148.5
265.7
290,7
大中型拖拉机(台)
15206
25387
22473
联合收割机(台)
7975
11844
7287
农用飞机(架)
0
9
25
喷灌机械(台)
1037
载重汽车(辆)
5003
7748
7327
粮食处理中心(座)
3
59
163
黑龙江垦区从播种到大部分田间收割,基本上实现了大型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
黑龙江垦区是东北商品农业的一个缩影。但东北商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前面我们提出:黑龙江省停止垦荒后,耕地面积不再增加,其商品粮基地农业的出路在何方?
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继续发展种植业;树立“大农业”观念,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如大力发展养殖业等;再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生产链,促使农产品增产增值,促使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如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等,走农业综合发展的路子。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有效地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可以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选修二 “11.2  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教案
教材分析:
我国存在着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如水资源南多北少,矿物能南少北多、东少西多,水能西多东少,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等。本单元以“西气东输”为案例,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措施、意义及注意的问题。
11.1节主要介绍了天然气资源的特点、分布及西气东输的必要性,为11.2节详细学习该工程奠定了基础。
11.2节首先介绍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概况,突出了该工程经过的线路,为了解沿线概况作了铺垫。其次,教材在了解工程沿线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程建设的主导性区位条件,论证了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突出了该工程具有可靠的资源、技术保证及广阔的市场前景。最后教材重点介绍了工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可以实现“东西部双赢”,还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长期与短期效益的双赢”,强调这是一个可以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照应课题;此外,工程建设中还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教材对此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思路设计:
1、以“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地理背景,说明我国进行天然气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这个问题来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节;接着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沿线概况,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沿线概况基础奠定后,直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最后分析工程的影响,突出“双赢”,回归课题。
2、以图导学,充分利用地图,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培养读图的方法、析图的能力,同时丰富课堂的信息量,增强直观感。
3、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讨论并重。在一定基础知识的奠定后,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如对工程的区位条件和影响等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帮互学、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模式并综合初中地理和选二11.1节中所学知识了解该工程建设的原因、沿线概况,分析该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和地理影响,使学生建立起地理分析思路,并能够迁移知识用以分析其他的地理工程或事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思维能力和逻辑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读图,强化训练选修班学生的地图能力。
2、通过分析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城市等多种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该工程的沿线概况,为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作铺垫;指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模式分析该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和产生的影响,并提炼出重大工程分析的一般性思路,形成方法论。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能源国情,形成生活中节约能源的好习惯,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并认识到使用清洁能源所产生的良好的环境效益,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西气东输工程的沿线地理条件 、区位条件分析、地理影响
教学难点: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
教法学法:
1、通过地图和已有知识的复习,自然地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分析与综合法进行学习;学生讨论
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图11.1‘1998年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11.2‘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
思考: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地理背景,说明我国进行天然气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从天然气的优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太理想、我国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并与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等方面进行归纳复习)
[课堂教学]
一、工程建设的原因
1、天然气的优点:干净、清洁、使用方便、燃料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
2、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较大,而石油天然气比重小
3、我国天然气资源的生产与消费地区不平衡: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消费东多西少
小结并承转:
由此,我国要将天然气资源由西向东进行跨区域调配,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广义:天然气东输的所有工程。狭义:仅指新疆塔里木至上海这条线路工程)。下面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该工程概况。
二、工程概况
1、运输方式(投影西气东输的管道线):管道运输
(复习管道运输优点: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用管道运输天然气,气体不挥发,损耗小;连续性强,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2、组成部分: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3、主干道起讫(投影图11.3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塔里木盆地轮南至上海,4200多千米
4、沿线概况:
①经过的省级行政区有(投影图11.3):9个。
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有4个: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有3个:山西、河南、安徽;
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有2个:江苏、上海。
②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有(投影图11.3): 郑州、南京、上海。
③地形(投影制作的工程沿线地形图):经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贺兰山、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太行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跨二、三两级阶梯。
④土壤:荒漠土壤、草原土壤、森林土壤(棕壤、黄棕壤)。
⑤河流(投影制作的工程沿线河流图):3跨黄河、1渡长江淮河(分别交汇于郑州南京淮南)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⑥气候(投影制作的工程沿线气候图):经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⑦自然带(投影制作的工程沿线自然带图):经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⑧交通(投影制作的工程沿线铁路线图):跨兰新线、包兰线、陇海线、京广线(交汇于郑州)、京九线、京沪线(交汇于南京、上海)。
⑨资源(投影制作的工程沿线天然气分布图):经新疆、陕甘宁等气区(思考:为什么没有沿着陇海线,反而向北弯曲?)。
⑩工业:经陇海兰新工业带、沪宁杭工业区
农业:粮食作物(冬小麦、水稻)、熟制(两年三熟至一年二、三熟)、耕作方式(旱田、水田)及商品粮基地(江淮平原、太湖平原)、商品棉基地(南疆、黄淮平原、长江下游沿江平原)、绿洲农业(天山、祁连山山麓绿洲)
市场(投影图11.3):途径哈密、嘉峪关、武威、中宁、郑州、南京、上海、长江三角洲等城市和地区。
小结并承转:
从沿线自然条件来看,工程建设有一定难度;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工程建设又具备一定的条件。那么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是否可行呢?(学生进行讨论)
三、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
引导:我们分析地理问题一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培养地理思维)
讨论: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工程是否可行?
学生活动后,结合课本进行归纳小结。
1、自然条件:复杂——要求技术保证
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地理思维模式,培养地理分析思维能力。由于有以上知识铺垫,学生很易得出结论,即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因此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保证。
2、环境条件: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要求技术保证
3、社会经济条件:
引导学生从资源、市场、交通、技术、政策、资金等社会经济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地理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地理分析思维能力。
从以上沿线地理条件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新疆塔里木盆地油气区是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陕甘宁气区的长庆气田可以作为西气东输的补充气源和调峰气源,因此西气东输工程有可靠的资源保证;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能源消费需求量很大,沿线也有一定的用气量,再加上西气比较价格低,具有明显的市场经济优势,因此西气东输工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政策、资金等都可以依靠政府或社会得到解决。交通即工程管道的建设需要技术作保证。
因此,我们还需要论证技术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117提供的文字资料得出结论,我国西部大部分油气区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工业体系,因此西气东输工程有可靠的技术保证。
小结并承转:
通过以上的区位条件分析,我们发现西气东输工程是可行的。事实也是如此,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于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那么西气东输工程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学生进行讨论)
四、工程的影响
引导:分析地理现象或事物产生的影响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培养地理思维)
讨论:西气东输工程会产生哪些影响?是利大于敝,还是敝大于利?
学生活动后,结合课本进行归纳小结。
1、对中西部的影响
①经济意义:有利于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②环境影响:有利影响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减轻植被破坏程度;不利影响是建设中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要注意水土保持。
2、对东部的影响
①经济意义:有利于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环境意义: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减轻燃煤污染。
[课堂总结及板书设计]
通过学习与讨论,我们发现西气东输不仅可以实现“东西部双赢”,还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长期与短期效益的双赢”。因此可以说,“西气东输工程”是“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
[方法论指导及课堂练习]
资源跨区域调配等大型工程的一般分析方法
1、定位:了解该工程所处的区域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
2、了解该工程所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分析该工程建设的原因、区位条件(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4、突出该工程建设的主导性区位条件。
5、分析该工程产生的地理影响: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
举例说明:西电东送
(1)图中A、B(B1、B2、B3三段工程组成的总工程)代表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能源工程,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 工程和______________工程。
(2)试简述B2工程沿线地区的地理特征。B2调运的能源是_________ ,该能源为什么在B2线起点处十分丰富?
(3)分析B2工程建设的原因、区位条件。
(4)分析B2工程建设的主导性区位条件。
(5)B能源工程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2)沿线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众多;沿线工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电力需求量大     水电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充足;我国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3)长江三峡水电丰富,调运可缓解沪宁杭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长江三峡水能丰富,可提供充足的电力;沪宁杭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产生活需电量大;高压输电技术成熟可靠;线路需跨越长江,增加了施工难度
(4)三峡丰富的水电;沪宁杭地区强大的用电需求;先进的技术保证
(5)对东部地区来说,有利于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减轻燃煤污染   对沿线地区来说,高压输电线路会产生电磁辐射,影响线路附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考点剖析:
1、东北区的区域概况及农林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2、东北区土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东北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生产和作物分布及发展方向;
4、东北林业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及东北林业基地的建设;
要点·疑点·考点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
东北区包括      、      、      三省及            的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
2、位置
东北区位于我国的     部,东北、西面分别与     、     接壤。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3、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系、土壤、植被等。
(1)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形结构的基本特征。东北地区西、北、东三面均为山地环绕,山地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构成东北地区的地形骨架。
由      平原、     平原和      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2)东北区纬度较高,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形成冬季      而      、夏季     而      的气候特色。
(3)东北区有黑龙江、辽河等重要河流,中朝边境有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是黑龙江的两条重要支流。
(4)东北区有肥沃的      ,也有需要改良的     土。
(5)东北区森林面积广大,植被覆盖良好,多珍奇动植物。
二、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两大优势
1、土地资源优势
东北沃野千里,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条件优越。其土地资源优势的特点是:
①耕地广大。东北区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全国人少地多的地区。其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②土壤肥沃。东北大部分平原地区的土壤是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生产力较高,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③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东北地区地势平坦,地面坡度小,耕地集中连片,非常适于机械化作业和进行其他农田建设。
2、森林资源优势
①全国最大的林区。森林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人均林地面积,为全国人均林地面积的8倍。森林覆盖率,为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2倍多。
②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③宜林地区广。
④森林树种丰富。
三、东北农林基地建设概况
1、条件和成就
2、需要注意的问题
搞好商品粮食基地和林业基地的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和利用、治理和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北区可垦荒地面积虽大,但耕地面积不宜大幅增加,而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
四、东北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
1、黑土的利用
(1)黑土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2)黑土的合理开发利用
2、沼泽的保护
(1)分布
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区,其次在松嫩平原西北部,兴安岭山地和长白山地的大河谷地中和缓坡地段上分布也很普遍。
(2)改良
①沼泽土富含有机质,经治理、改良后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潜力很大。
②东北的沼泽区地势平坦,积水不深,排灌方便,宜于开垦。
③沼泽土内水分过多,所含大量有机质,难以被分解吸收,必须加以改良。改良沼泽地的主要措施是防洪治涝,降低该地区地下水位。
(3)保护
开垦沼泽,还要注意有计划地保护沼泽,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沼泽的环境效益与沼泽遭到破坏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下图所示:
五、商品粮基地建设
1、建立商品粮基地的好处
①建立商品粮基地可以充分考虑合理利用多种地域性条件,为粮食生产选择最适宜的自然环境。它可以充分利用地区内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资源,便于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发展粮食生产进行必要的基本建设。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生产的专门技术水平,积累经验。
②商品粮基地的建立可以为一般地区生产粮食树立榜样,对推动全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③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粮食储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平衡粮食余缺有很大的作用。
④合理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可以缩短过远距离的不合理粮食运输,密切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节约社会劳动。
2、建立商品粮基地须具备的条件
①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
②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
③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水源足,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
④运输方便。
3、东北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东北区是全国传统和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所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
东北区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仅黑龙江垦区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万多台,联合收割机7000多台,播种和大部分田间收割基本上实现了大型机械化生产。
东北区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甜菜、亚麻等。
东北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分布
作物
分布区
粮食作物
细粮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
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尤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杂粮作物
玉米
分布普遍,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成为我国的“玉米带”
谷子
分布普遍,以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高粱
辽河平原为主产区
经济作物
大豆
以平原地区最多,北部多于南部
甜菜
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是三江平原
亚麻
以黑龙江省产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附近
4、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
继续发展种植业,在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
六、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林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
②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
③东北区目前采伐以皆伐为主,即被采的林地不分树龄全部伐掉。皆伐利少弊多,造成森林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2)合理利用与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①坚持合理采伐。对木材的采伐应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按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量。
②积极营造人工林。要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特别是要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
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利用木材剩余物生产纤维板、刨花板、纸浆、建筑材料和家具,有助于缓解我国木材紧张的局面。
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3、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1)措施: ①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发展多层次林产品深加工;
②提高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
③发展果园业和柞蚕生产,加强林业基地建设。
(2)案例:吉林省安图县(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
能力·思维·方法
【例1】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革”。温家宝总理几个月内多次视察东北,在东北召开了振兴东北座谈会。回答1—2题
1.东北主要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分布是
A.辽南各地有春小麦、棉花            B.中部有冬小麦、玉米、甜菜
C.中部有冬小麦、玉米、棉花          D.北部有春小麦、大豆、甜菜
2.东北是我国重要的
①林业基地  ②能源基地  ③商品粮基地  ④重工业基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84
84
81
86
80
79
77
75
77
81
86
85
82
86
82
77
77
75
77
79
76
76
77
78
78
78
77
75
77
78
76
76
76
76
76
76
75
77
78
80
76
76
76
76
76
75
74
77
78
80
76
76
76
76
74
74
76
77
81
83
76
76
75
74
75
76
76
81
82
82
76
76
74
75
76
76
77
82
84
83
75
75
74
75
76
76
77
81
84
86
75
75
74
75
76
76
77
82
85
86
s
s
s
s
s
r
s
s
s
s
s
s
r
s
f
f
s
s
s
r
f
f
f
f
r
s
f
f
f
f
h
r
s
f
f
f
f
r
r
s
s
f
f
r
s
s
s
f
f
r
s
s
s
r
s
s
s
r
s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例2】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左图为一幅我国辽东丘陵某区域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图,每个小方格表示实际长宽各10米,图中r表示河流,s表示林木,h表示住房,f表示耕地;下右图数据表示相应区域内各方格的平均海拔高度(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的流向是              。
(2)该处的森林覆盖率为                  。
(3)耕地面积为          米2,其海拔高度为         米。
(4)从地形看,此住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容易遭受         灾害。
(5)为配合区域荒山绿化,该地区准备栽培一批水果。请列举比较适合的水果品种(至少两个)                           。
【例3】关于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的分布,正确的是…………………………………(    )
A.水稻分布在中部的松辽平原
B.小麦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最为集中
C.玉米、谷子、高粱三大杂粮作物多分布于河谷盆地
D.水稻和小麦两大细粮作物多分布于山间河谷盆地和大型灌区
延伸·拓展
【例4】读下图,完成1~4题。
1.一般情况下,河流R(    )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
有一个汛期
2.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
A.水电站       B.油田     C.天然气田     D.煤矿
3.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广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4.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
【例5】东北地区幅员辽阔,风光秀美,土壤肥沃,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块宝地,历来为我国政府和人民所重视。结合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著名的三江平原是___________江、___________江、___________江冲积而成的。
其土壤类型为___________。
(2)三江平原沼泽分布率达20%,试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例6】【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题】 右表是2001年我国a、b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省区分别是
省区
稻谷
小麦
甘蔗
甜菜
a
242.4
1.5
57.5
b
156.7
42.3
18.2
A  内蒙古、江苏       B  广西、黑龙江
C  湖北、甘肃        D  河南、新疆
【例7】【2003年江苏高考题】 图5是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5回答1—4题。
1、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  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  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  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  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2、①山脉南北绵延约
A、200千米              B、700千米      C、400千米      D、1400千米
3、L段(①、②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A、50千米               B、100千米      C、300千米      D、500千米
4、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春小麦、亚麻、甜菜                   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                   D、油菜、茶叶、春小麦
【例8】下列各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种气候条件下分布的某种农作物,其顺序与下列农作物排序一致的是(    )
A.春小麦、玉米、水稻、冬小麦         B.水稻、春小麦、玉米、冬小麦
C.甘蔗、甜菜、咖啡、亚麻             D.咖啡、橡胶、甘蔗、甜菜
反馈测试:
1、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  )
A.突出粮食种植业的优势地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C.限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养殖业
D.发挥原料充足的优势,加强大豆榨油业和甜菜制糖业
2、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3、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B.夏季势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热量
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最大的生产基地
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
4、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因为(  )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5、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关于黑土利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充分利用黑土,建设商品粮基地
B.利用黑土要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以保持土壤肥力
C.利用黑土应注意土壤的培肥,以避免土壤的冲刷
D.秸杆还田是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6、属于东北森林资源优势的是(  )
A.以落叶松为主的温带针叶林
B.大量宜于发展林业的荒山、荒地和沼泽地
C.磨菇、木耳、橡子、橡胶等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D.要以养殖、栽培的梅花鹿、貂、金丝猴、人参、龙眼、荔枝等野生动植物
7、下列计划发展种植业的地区中,要着眼于改造水分条件的是(  )
①江南丘陵  ②宁夏平原  ③沿海滩涂  ④三江平原沼泽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下列农作物中,在东北平原大面积分布的是(  )
A.棉花、甜菜
B.春小麦、甜菜
C.水稻、甘蔗
D.春小麦、花生
9、有关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  )
A.只要抓好种植业就行
B.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牧场畜牧业
C.农业区搞加工经济效益较差
D.应加强大豆榨油、甜菜制糖等食品加工
10、下图是吉林省西部改造沙漠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该系统的目的是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填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增加粮食产量                    B.喂养牛羊
C.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D.提高经济效益
E.粪肥
(2)该系统的建立,减轻了当地受__________气力控制时间的__________等灾害。
(3)以该系统的农业产品为原料,可以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加工业。
第47讲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和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考纲要求]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知识精讲]
一、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1.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1)区域概况
东北区组成:黑吉辽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气候与主要农作物: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满足一年一熟,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中部中温带生长小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亚麻、北部春小麦、大豆为主
附:东北区温度带与作物类型
地  区
温度带
≥10℃的积温
作  物
南  部
暖温带
3600℃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  部
中温带
1000~3600℃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  部
寒温带
1000℃
春小麦、大豆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西、北、东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森林居三大林区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居全国之首
附:东北区农林基地的地貌条件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
(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平原面积广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经济协作条件好、农业工业有良好基础,雄厚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土地资源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最有利的条件
耕地面积广大,占全国1/5,人均耕地很高的黑土、黑钙土
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国土整治的一个方向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
类  型
分布区
特  点
黑土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
三江平原西部
有机质含量高,黑土层深厚肥沃,生产力高,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是亚欧大陆北部和美国中部地区)
黑钙土
松嫩平原中西部
(3)森林资源优势
全国最大林区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森林蓄积占全国的1/3
宜林地区广
森林树种丰富,主要林木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4)结论:东北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对建成全国性的大型农业、林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北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基地,首先是粮食基地。
(5)注意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现有耕地和平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
优  势
表  现
全国最大的林区
林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
人均林地是全国人均的8倍;
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的2倍多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3
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8.4%(1 995年)
宜林地区广
尚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
森林树种丰富
总数有300多种
主要林种:落叶松(针叶林)、红松(针阔混交林)
2.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主要是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2)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化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林业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木才供应基地,其中黑龙江省最多,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高,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2)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
坚持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 按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量积极营造人工林。从长远看,营林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是林业和平的根本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3)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从事采集、养殖、载培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是林区人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作蚕生产等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二、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河流的堆积作用对地貌取决定性影响
(2)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黄淮海平原的气候具有春早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等特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加上和缓的地势,使黄淮海平原极易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升刘很快,蒸发旺盛,风沙多。此时,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会出现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形成盐碱地。雨季洼地积水,形成洪涝灾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重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3)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耕地中存在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
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只用地,不养地,土壤肥力日益下降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
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黄滩海平原提高农业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对黄淮海平原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辛店洼为例
特点:地势低平;渍涝严重;成土母持为黄河沉积物,土壤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治理: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
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2)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以北丘洼为例
形成: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也称水盐运动。旱季,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雨季过后,随着蒸发的加强,土壤又开始了积盐过程。因此,土壤中水盐运动,具有春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3)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主法
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                   土体脱盐
井灌井排: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咸水淡化
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水分蒸发返盐                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等                 巩固水盐调节效果
三、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地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人口数量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地关系出现了明显矛盾
大量非耕地利用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高,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2)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生物资源:口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热等最难改造的生产条件并不存在根本缺陷,但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一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3)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其一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因此,同样单位面积流失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大。其二,这里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地表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业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三,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综合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综合开发有利于低山丘陵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
②走立体农业之路
低山丘陵区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1,立体农业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的品种,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脆弱,立体农业可以多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
千烟洲的立体农业:“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既可以促进中、远期才能受益的林果生产,又能带动当前即或受益的农、牧、渔业的发展,达到致富的目标。
③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通过鸭、野生猕猴桃、残次木材的加工,大大提高农民收
(2)生态建设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是重要原因,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其真正实现,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能力训练]
1.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国家规定黄河流域每亩耕地补贴200公斤粮食,长江流域每亩耕地
补贴300公斤粮食,这主要原因是                                                                     (    )
A.黄河流域以种小麦为主,价格较低
B.长江流域以种水稻为主,价格较高
C.黄河流域以种小麦为主,产量较低
D.长江流域以种水稻为主,产量较高
2.下列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B.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全部实行还林还草
C.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
D.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须费用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
3.下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破坏植被无关的是                                                          (    )
A.某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                      B.某河近年来含沙量增长
C.某山区地下水位持续降低                D.某地区气温年较差增大
4.下列农作物中,在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有大面积分布的是:                              (    )    A.棉花、甜菜     B.水稻、油菜                  C.小麦、甘蔗        D.桑蚕、花生
5.我国耕地东多西少,草原西多东少,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
A.开发历史长短不同                        B.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不同
C.各地生产方式不同                        D.各地生产习惯不同
6.关于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地类型较为单一,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一般没有气象灾害发生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D.水系发育好,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7.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主要得益于:                          (    )
A.纬度位置      B.地面状况           C.大气环流            D.人类的活动
8.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分析并回答:                                                                    (    )
图2 我国部分牲畜优良品种分布图
图1 我国几条重要地理界线图
(1)据图中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着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并阐述划分
的理由。
(2)比较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只要写出比较的项目即可)
(3)据资料试与出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分界线。
(4)图2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            地带性变化。限制牧区②和③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区②是            ,牧区③是            。
(5)东部农区牲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
和            。东部农区,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分析其自然方面的原因。
9.读下图回答问题
(1)A 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
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的主要自然原因

(2)区域是玉米的主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
米带”,如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
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什么?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该地区大
量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在开垦,其原因是什么?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粮食问题起了重大作用。除此以
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有效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10.“东北区的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的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为什么“东北区提供的商品粮,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
11.谈谈你对东北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12.读“东北区沼泽主要分布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区沼泽分布面积自北向南逐_________;(增大或减少),试分析形成这种南北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2)三江平原为什么有大面积沼泽集中分布?试从气候、地形地势、土质土层等方面分析其自然原因。
(3)为什么要保护沼泽这种湿地?
(4)你认为有没有一些产业部门,能利用沼泽资源,使其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护沼泽生态功能不致于丧失?
13.美国玉米带同东北玉米带的异同。
[能力训练答案]
1D 2C 3A 4B 5B 6D 7C
8.(1)从图1中可以看出①地势影响: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气温影响:我国的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但由于地貌的影响,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了转向。③降水影响:综合地貌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地形地势   气候   植被   土壤    水文人类活动   (3)大兴安岭—阴山一青藏高原东缘 (4)经度  气候干旱   高寒  (5)饮料丰富  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之多    河网稠密
9.(1)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
生产技术水平,改良品种等(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
它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4)增加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产
量;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兴农;控制人口增长等。
10.综合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只能满足一熟作物的生长。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又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区粮食人均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辽宁省的粮食可基本自给,内蒙古东部自给有余,黑、吉两省粮食商品率分别达到60%和80%。
11.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过去被称为“北大荒”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是尚有较多荒地,但这里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湿地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又是重要的动物栖息地,还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等物质资源。湿地资源的破坏,会带来水环境污染加重,土壤沙化与盐碱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资源急剧减少等问题,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靠垦殖湿地扩大耕地规模来实现,而应发挥现在耕地的生产潜力,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对现有湿地资源要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建设、有效保护,实施有利于保护湿地、改造农业生态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从而实现东北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1)减少  北部降水丰富,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冷湿的环境使这里沼泽广布,而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2)三江平原气候冷湿特点突出,地势又低洼平坦,有季节性的冻土和多年冻土层分布,使地表水下渗缓慢,排水不良,形成草甸或沼泽。(3)湿地是地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有其特别的功能,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 。湿地还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以及所特有的鹤类、鹮类等大型水禽和其特有的旅游价值。(4)有。比如:用芦苇造纸,发展湿地养殖业,利用湿地特殊生物物种发生物制药等。
13.相同点:我国的玉米带与美国的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K;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的单产都较高。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在与季风气候有关。)
第47讲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和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考纲要求]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知识精讲]
一、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1.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1)区域概况
东北区组成:黑吉辽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气候与主要农作物: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满足一年一熟,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中部中温带生长小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亚麻、北部春小麦、大豆为主
附:东北区温度带与作物类型
地  区
温度带
≥10℃的积温
作  物
南  部
暖温带
3600℃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  部
中温带
1000~3600℃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  部
寒温带
1000℃
春小麦、大豆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西、北、东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森林居三大林区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居全国之首
附:东北区农林基地的地貌条件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
(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平原面积广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经济协作条件好、农业工业有良好基础,雄厚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土地资源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最有利的条件
耕地面积广大,占全国1/5,人均耕地很高的黑土、黑钙土
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国土整治的一个方向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
类  型
分布区
特  点
黑土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
三江平原西部
有机质含量高,黑土层深厚肥沃,生产力高,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是亚欧大陆北部和美国中部地区)
黑钙土
松嫩平原中西部
(3)森林资源优势
全国最大林区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森林蓄积占全国的1/3
宜林地区广
森林树种丰富,主要林木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4)结论:东北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对建成全国性的大型农业、林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北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基地,首先是粮食基地。
(5)注意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现有耕地和平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
优  势
表  现
全国最大的林区
林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
人均林地是全国人均的8倍;
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的2倍多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3
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8.4%(1 995年)
宜林地区广
尚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
森林树种丰富
总数有300多种
主要林种:落叶松(针叶林)、红松(针阔混交林)

2.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主要是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2)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化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林业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木才供应基地,其中黑龙江省最多,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高,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2)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
坚持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 按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量积极营造人工林。从长远看,营林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是林业和平的根本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3)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从事采集、养殖、载培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是林区人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作蚕生产等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二、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河流的堆积作用对地貌取决定性影响
(2)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黄淮海平原的气候具有春早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等特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加上和缓的地势,使黄淮海平原极易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升刘很快,蒸发旺盛,风沙多。此时,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会出现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形成盐碱地。雨季洼地积水,形成洪涝灾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重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3)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耕地中存在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
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只用地,不养地,土壤肥力日益下降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
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黄滩海平原提高农业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对黄淮海平原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辛店洼为例
特点:地势低平;渍涝严重;成土母持为黄河沉积物,土壤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治理: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
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2)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以北丘洼为例
形成: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也称水盐运动。旱季,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雨季过后,随着蒸发的加强,土壤又开始了积盐过程。因此,土壤中水盐运动,具有春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3)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主法
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                   土体脱盐
井灌井排: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咸水淡化
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水分蒸发返盐                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等                 巩固水盐调节效果
三、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地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人口数量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地关系出现了明显矛盾
大量非耕地利用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高,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2)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生物资源:口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热等最难改造的生产条件并不存在根本缺陷,但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一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3)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其一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因此,同样单位面积流失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大。其二,这里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地表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业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三,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综合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综合开发有利于低山丘陵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
②走立体农业之路
低山丘陵区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1,立体农业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的品种,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脆弱,立体农业可以多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
千烟洲的立体农业:“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既可以促进中、远期才能受益的林果生产,又能带动当前即或受益的农、牧、渔业的发展,达到致富的目标。
③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通过鸭、野生猕猴桃、残次木材的加工,大大提高农民收
(2)生态建设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是重要原因,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其真正实现,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能力训练]
1.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国家规定黄河流域每亩耕地补贴200公斤粮食,长江流域每亩耕地
补贴300公斤粮食,这主要原因是                                                                     (    )
A.黄河流域以种小麦为主,价格较低
B.长江流域以种水稻为主,价格较高
C.黄河流域以种小麦为主,产量较低
D.长江流域以种水稻为主,产量较高
2.下列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B.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全部实行还林还草
C.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
D.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须费用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
3.下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破坏植被无关的是                                                          (    )
A.某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                      B.某河近年来含沙量增长
C.某山区地下水位持续降低                D.某地区气温年较差增大
4.下列农作物中,在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有大面积分布的是:                              (    )    A.棉花、甜菜     B.水稻、油菜                  C.小麦、甘蔗        D.桑蚕、花生
5.我国耕地东多西少,草原西多东少,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
A.开发历史长短不同                        B.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不同
C.各地生产方式不同                        D.各地生产习惯不同
6.关于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地类型较为单一,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一般没有气象灾害发生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D.水系发育好,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7.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主要得益于:                          (    )
A.纬度位置      B.地面状况           C.大气环流            D.人类的活动
8.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分析并回答:                                                                    (    )
图2 我国部分牲畜优良品种分布图
图1 我国几条重要地理界线图
(1)据图中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着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并阐述划分
的理由。
(2)比较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只要写出比较的项目即可)
(3)据资料试与出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分界线。
(4)图2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            地带性变化。限制牧区②和③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区②是            ,牧区③是            。
(5)东部农区牲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
和            。东部农区,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分析其自然方面的原因。
9.读下图回答问题
(1)A 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
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的主要自然原因

(2)区域是玉米的主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
米带”,如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
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什么?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该地区大
量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在开垦,其原因是什么?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粮食问题起了重大作用。除此以
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有效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10.“东北区的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的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为什么“东北区提供的商品粮,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
11.谈谈你对东北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12.读“东北区沼泽主要分布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区沼泽分布面积自北向南逐_________;(增大或减少),试分析形成这种南北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2)三江平原为什么有大面积沼泽集中分布?试从气候、地形地势、土质土层等方面分析其自然原因。
(3)为什么要保护沼泽这种湿地?
(4)你认为有没有一些产业部门,能利用沼泽资源,使其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护沼泽生态功能不致于丧失?
13.美国玉米带同东北玉米带的异同。
[能力训练答案]
1D 2C 3A 4B 5B 6D 7C
8.(1)从图1中可以看出①地势影响: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气温影响:我国的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但由于地貌的影响,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了转向。③降水影响:综合地貌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地形地势   气候   植被   土壤    水文人类活动   (3)大兴安岭—阴山一青藏高原东缘 (4)经度  气候干旱   高寒  (5)饮料丰富  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之多    河网稠密
9.(1)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
生产技术水平,改良品种等(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
它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4)增加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产
量;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兴农;控制人口增长等。
10.综合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只能满足一熟作物的生长。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又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区粮食人均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辽宁省的粮食可基本自给,内蒙古东部自给有余,黑、吉两省粮食商品率分别达到60%和80%。
11.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过去被称为“北大荒”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是尚有较多荒地,但这里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湿地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又是重要的动物栖息地,还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等物质资源。湿地资源的破坏,会带来水环境污染加重,土壤沙化与盐碱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资源急剧减少等问题,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靠垦殖湿地扩大耕地规模来实现,而应发挥现在耕地的生产潜力,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对现有湿地资源要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建设、有效保护,实施有利于保护湿地、改造农业生态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从而实现东北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1)减少  北部降水丰富,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冷湿的环境使这里沼泽广布,而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2)三江平原气候冷湿特点突出,地势又低洼平坦,有季节性的冻土和多年冻土层分布,使地表水下渗缓慢,排水不良,形成草甸或沼泽。(3)湿地是地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有其特别的功能,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 。湿地还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以及所特有的鹤类、鹮类等大型水禽和其特有的旅游价值。(4)有。比如:用芦苇造纸,发展湿地养殖业,利用湿地特殊生物物种发生物制药等。
13.相同点:我国的玉米带与美国的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K;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的单产都较高。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在与季风气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