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家族是什么皇帝:漫谈“自恋”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05:19
“这个人过分自恋!”“那个人自我感觉太良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那么什么是自恋呢?
      一、自恋的来源与解释
自恋一词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巴史克认为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开始于人们期待,然后在实施决定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人们把实践后得到反馈信息与之前的期待配对。如果信息与之前的期待配对成功,则人们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二、自恋的形成与分类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在这段时间,妈妈对孩子精心的呵护,让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亲情与关注。
随着心理发育,孩子逐渐地能够区分出母亲和自己是两个人,并在继续依恋母亲的同时,在心里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个可爱的好宝宝。”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人们心中的“自恋”情感。
      如果在幼年的早期阶段,妈妈虽然曾经爱过孩子,但是后来把1岁的孩子送去爷爷奶奶或姥姥家代养———孩子曾经尝到过母爱的甘甜,而又突然过早缺失,孩子就会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无能为力。他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被遗弃感,感到恐惧与自卑。
     为了对抗这种难受的心理体验,他就开始在心理上幻想着、盼望着“得到一位绝对爱我的妈妈,而我要努力做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爱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总是心存疑问:我可爱吗?大家会喜欢我吗?并特别注重:我如何才能让别人喜欢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对我更多的赞美?我会不会惹别人不高兴?他们是否在讨厌我?等等。
      在幼年持续得到足够母爱的孩子,一般情况下长大后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们心中充满理想,同时又能够立足眼前、脚踏实地,勇于进取。这样的自恋,可以说是比较健康的一种。
      而曾经一度体验到母爱,很快又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渴望别人的爱,永不满足地寻求着他人的赞美,在人际关系中很容易受到伤害,却不敢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可爱的。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败。他们给自己树立极高的理想。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早期阶段,他们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小的目标达到之后,他们还会提出更高的目标,直到把自己彻底挫败为止。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不够可爱,会被他人所遗弃。由于目标太高,当他最终无法实现时,他会更加感到自己无能、悔恨、自我厌恶,抑郁自卑。
      三、自恋型人格障碍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恋倾向——小到对一枚指甲的专心修饰,大到爱自己而不能与另外的人相爱。人人都应该爱自己。一般性的自恋不一定是坏事。如: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有时候不仅不是问题,反而可以增加他们的个人魅力。但适度很重要,自恋就像炒菜用的盐,少了则淡而无味,多了便难以入口。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