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陈叔宝:浅探全球化时代我国乡土教育发展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6:34:20
彭文君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地方全球化是一种批判性的全球化,是地方化对全球化提出的批判与反动。全球化时代的乡土教育,不仅要反映地方化在教育上的诉求,而且要有地方精神、全球视野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乡土教育的时代背景,以及地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在全球化时代发展乡土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乡土教育  全球化 地方全球化

作者简介:彭文君(1978-)江西南康人,硕士,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发展乡土教育的时代背景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对我们所产生影响的变迁并不局限于世界的某个地区,而几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我国社会也概莫能外。在经济上,我们必须取消许多关税保护措施,开放外国产品进口,我们也可以将我们的产品外销到世界各国;在信息上,随着因特网的逐渐普及,我国也能够与世界接轨,随时了解世界,掌握世界的动态;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轻易地买到外国的产品;在文化上,我们随处可以见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在北京熙来攘往的西单商业街上,举目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满眼是一张张正在成长中的青春的脸;气势恢宏的故宫里甚至也飘出了“星巴克”连锁店浓烈咖啡的气息;大江南北,从都市到乡镇,到处都是“罗马花园”、“巴黎广场”、“威尼斯小镇”:情人节这一天在许多大中城市,与玫瑰价格疯涨、巧克力热销相比,传统的元宵节却显得黯然失色;小孩们不厌其烦吃着比萨饼、看着哈利波特、玩着米老鼠时,却不知哪些是家乡特产,也不会玩有益健身的传统游戏等等。[3]西方文化固然有我们可以学习之处,但是如此一味的追求西方时潮,也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甚至是对于本土的文化怀有自卑感。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人民,有一种认知上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隐含着个人以至民族“失根"的危机。[2]这种状况的出现,不由得引起学界的注意,纷纷提出应对措施,其中就有人提出要开展乡土教育。本文的乡土教育是指能够使学生从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了解与认识自己生长或长期所居住的乡土,使其产生关怀与认同乡土,并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乡土环境之教育让学生从小能够了解自己的家乡,进而爱家乡,从而奠定民族之根,抵御全球化的侵蚀。

二、乡土教育发展是地方全球化必然要求

全球化的过程会造成国界的消融,在国界消融以后还能支配民众的就是宗教与民族,这两者与文化息息相关。这种侵略引发的文化消失危机随处可见,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消失、以及地方语言,少数民族的戏曲的消失。地方化对全球化提出批判与反动,全球地方化就是一种批判性的全球化。时尚界流行的民族风就是一种地方全球化的表现——将地方文化拓展到全球,并塑造新的全球性文化。传统的“现代”建筑以水泥、高楼大厦为代表,后现代的建筑则加入了艺术、科技感、复古、朴素、环境保护等元素,让建筑风貌更加多元。[4]

如果说麦当劳、肯德基、菲力浦是“全球地方化”的代表,李安的“卧虎藏龙”与李小龙、成龙的电影就是“地方全球化”的最佳典范。片中清末的武侠世界脱俗而淡雅,有一股无形力量吸引观众融入其中,咀嚼男女情爱的复杂面向,一同曝晒沙漠的丽日,徜徉青翠的竹林。李小龙的电影复制了他那个时代的文化冲突模式,并且有意弥补被压迫民族的心理创伤,成龙的国际路线迎合的是全球化下的文化趋同性,而李安则从文化异质性出发,所构筑的遥远世界引人入胜,要求观众忘我融入,收到开拓心胸的功效,成为全球化中成功的佳话。地方全球化的体现不止于此,例如中国大量进口韩剧和韩国综艺节目,使得愈来愈多的中国人也能认同韩国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地方全球化的内涵在于将弱势文化(相对于全球化是强势文化的侵略)经过选择与包装之后输出,拓展弱势文化的国际能见度。这其实也是全球化的另一种形式,只是主角从强势文化(一般指美国文化)换成了弱势文化。可以确定的是,全球地方化与地方全球化会带给我们一些结果。首先地方的论述会成为全球化时代不可忽视的风潮。其次企业的行销若不能包含全球地方化的概念,竞争力将会减弱。在产品的行销、企业的架构、甚至产品本身进行本土化,是跨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最后地方化的论述影响也相当深远:政治上,反对美国、反文化霸权的声浪将会日渐高涨,美国文化霸权的地位将会日渐崩落;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的运动会同渐盛行,保存濒临灭绝的弱势文化将成为人类的首当要务;教育上,地方化的乡土教育将会成为主流,多元文化教育也会更受重视。

三、全球化时代乡土教育发展对策

填补现时学校课程中乡土教育的“空无”,事实上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近及远地先从认识家庭,再而认识社区和本土,才能进一步认识国家和世界;也只有这样,学校课程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文化多元的价值观,奠定爱家乡、爱国、爱世界的基础。对此笔者在借鉴乡土教育国内外的历史经验以及根据全球化时代对发展乡土教育的要求,以及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联结的趋势,就当前发展我国乡土教育提出以下策略。

(一)制定教育政策鼓励发展

乡土教育是全球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为了保证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必须在政策层面对其地位和作用以及实施等方面加以规定。但是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首先需要社会对乡土教育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有个清醒的认识。因此,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乡土教育,让人们认识到乡土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更需要培养他们的乡土意识,在培养他们参与各种各样国际事务的信心和勇气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其作为乡土社会一员所具有的对乡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强化他们与乡土社会的文化和心理联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更有利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无论是面向世界还是面向乡土都更为有意义。

(二)编制乡土教材:地方精神与全球视野

全球化的时代下,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分野渐渐消融,如何让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以及思维,是新一代乡土教育的一大挑战。传统上,乡土教育本身即为地域性之教学,而“乡土”本身也蕴含有“生活环境’’的意涵,这是否与全球化的精神相违背呢?而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溶,是否会影响到乡土教材所隐含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深思的。事实上,“乡土”是“全球”的一部份,而“全球”亦是“乡土”的延伸,广义的来说,我们可以视全球为乡土,也可以将乡土(经验上、地理上 视为认识全球的垫脚石,有了认识乡土的基础,才能够对整个地球的事物有较为完整的了解。由此可得知乡土教育的范围极广,例如乡土语言、乡土艺术、乡土史地、乡土社会等等。更由于范围广,所以所涉及的知识及时事层面亦非常庞杂,若非经过一套有系统、有目的的整合与筛选,乡土教育就有无从教起或效果不佳的危机。由于数据量庞杂,若分范畴单独设科,如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乡土语言、乡土艺术等等,可能占用大量时间而排挤到其它共通科目(如数学、外语等)的教学时间,对学生的成就也可能因此受到不良影响。乡土教育素材必须经过有系统、有目的的整理、编排与筛选,才能成为完整的乡土教材。发展乡土教材时应重质量,莫让乡土教材沦为无意义的数据库。乡土教育必须具有宏观的视野,莫局限于古人、古物、古事,因为这些事情对于学生没有太大的意义,乡土教材要做的应该是继往开来,不仅介绍过去的事物、现在的事物,也必须对未来的乡土有期许,引导学生能够做出对家乡有益的事情。乡土教材也万不可局限于某地,因为这个地方的居民一定是和别的地方有来往、有交流的,乡土教材应该要能够把乡土到全球的视野打开来,让乡土与全球做循序渐进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培养具有“地方精神、全球视野”与“尊重多元文化”素养的学生。

 

(三)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乡土博物馆

乡土教育不但要在学校推行,更应在社会推动。乡土教育的目标之一,即要使学生认识和体悟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博物馆应是校园以外,社区重要的学习场所之一。可是,当前我国各地的无论是沿海城市,还是内地小城,虽然城市各有其不同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某些地方也成立了博物馆陈设介绍当地的文化往事,但大多数博物馆,只是形同虚设,缺乏珍贵的特色馆藏,市民到博物馆参观的风气也不浓厚。这是因为,博物馆与本地居民的生活似乎没有多少关系,未能将博物馆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更没有成为校园以外重要的教育场所。一般认为,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诸种功能。从乡土教育角度看,不管哪个地区,博物馆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体现了地区历史文化的底蕴。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应化被动为主动,设计长期性的活动,使静态展示和动态活动相互结合,吸引居民,特别是学生主动走入博物馆。若是条件允许,应设法使学生成为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参与者,促进博物馆与社区生活的互动,通过学生的力量改善博物馆的功用,凝聚人气,创造活力,并在互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和对居住地的身份认同。

四、结语

乡土教育思潮的勃兴,反映人们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某一地区的教育,不可能永远不去传授本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让一代又一代人错失家园的美好风景,如浮萍一般,虽然身在水中,但却没有根,只好随风飘流。乡土教育不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也不是空穴来风,没有任何历史基础与学理根据。恰恰相反,乡土教育的正式形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在历史上曾经发生积极的作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的教育史上都留下了它重重地一笔。我们自身传统的一些文艺曲目,习俗文化,地方语言,民族服装,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却在悄然消失,这未免让人感到可怕,若是哪天世界都变成同一色,享受着同样的产品,说着同样的语言,这是非常乏味的。基于这种担心和恐惧,人们开始认识到全球化的同一化的危机,开始反对文化霸权,要求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弱势民族的文化,要求尊重“地方”(本土)的表达。而乡土教育作为培育学生的热爱乡土、建设乡土、尊重多元文化,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是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当然发展乡土教育并不是要教导学生与全球化分庭抗衡,因为地方化和全球化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地方全球化已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地方诉求与全球化之间是可以打通的。因此,必须改变忽视乡土教育的现状,因为乡土教育的缺失,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认同、乡土认同,甚至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继而影响到我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

[2]http://lib.gddx.gov.cn/xue/shilin/judon.htm

[3]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著:《贵州读本》,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l

[4]http://www.yntech.edu.tw/~yangyf/lpos/lec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