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佛格森:厂商发动大屏手机战 或挤压平板电脑生存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28:10
厂商发动大屏手机战 或挤压平板电脑生存空间从经典的诺基亚小屏幕智能手机,到HTC和iPhone引领的触摸屏潮流,再到Android时代的大屏,甚至巨屏风暴,手机屏幕尺寸的窗户纸被捅破,3.7英寸、4英寸、4.5英寸、5.3英寸……手机屏幕尺寸一发不可收拾。艾媒咨询董事长张毅向《IT时报》记者大胆预测:“随着大屏幕手机的推广,平板电脑的生存空间将趋近于零。”

  手机厂商既爱又怕

  在过去诺基亚一统江湖的时代,手机屏幕鲜有超过3英寸,是什么让手机厂商在大屏手机之前望而却步呢?

  提起手机厂商对大屏幕手机的复杂感情,艾媒咨询董事长张毅深有感触。“过去,厂商对大屏手机确实比较保守,甚至有些怕,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突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电池;二是成本。”

  iSupply公司中国研究部总监王阳认为,对液晶面板厂商来说,将面板切成较小尺寸屏幕相对更加经济,手机屏幕占整机成本份额很高,是最大单一成本支出,更大的屏幕就意味着更贵的售价,“越大就越贵”。

  张毅分析,由于大屏幕智能手机的售价较高,所以使用人群多为商务人士,而这部分人恰恰对手机的使用频率很高,大屏幕耗电众多周知,这就导致了大屏手机待机时间不长。可是,用户已经习惯了诺基亚手机的较长待机时间,相较之下,大屏手机被指使用体验不佳,反过来制约了其发展。“这也正是三星、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对大屏手机一直非常克制的原因之一。”

  发动“大屏手机战争”的玄机

  从“非常克制”到“一发不可收拾”,以三星为首的手机厂商仅用了短短1~2年时间,是什么让它们悍然发动了这场“大屏手机战争”?

  张毅认为,手机终端的互联网化趋势显而易见,屏幕做大一点才能更加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但更深层次来说,手机厂商还有更高明的如意算盘。

  “目前,苹果iPad在平板电脑市场的地位,可以用独领风骚来形容,其它厂商可能1~2年都打不赢。”张毅说,那么,竞争对手就选择用手机和电脑对平板电脑进行双重夹攻,其中,“手机平板化”成为抢占市场的重要策略。

  张毅进一步解释,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平板电脑用户的热情正在减退,平均使用时间变得越来越短,这令张毅本人都觉得很惊讶。他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平板电脑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和空间被用户亲睐,人们在一天生活中,几乎没有时间来使用平板电脑,就算躺在床上的睡前一段时间,现在人们也更倾向把玩手机。“平板电脑未来恐怕只能在教育等专业垂直应用市场,保留自己的应用空间。在日常应用中真的没法延续下去。”

  同样,王阳认为,对手机厂商来说,“大屏幕容易形成差异化卖点,大屏幕手机显然更舒服,更符合移动互联网对视频、游戏等应用的需求。”

  手机、平板边界模糊

  随着手机屏幕的逐渐扩大,眼看渐渐就要碰到“天花板”了,而这个“天花板”就是平板电脑,目前平板电脑主流尺寸以7~10英寸为主,大屏手机即将冲破这层界限吗?

  对此,张毅和王阳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会!”

  王阳认为,从CPU芯片到操作系统,大屏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的主要不同仅表现在便携性上。对国内厂商来说,屏幕越大相应的技术难度就越高,如华为、中兴等厂商会比国际大厂商稍晚一拍,推出更实惠的大屏幕智能手机,主打性价比牌。“在更远的未来,国外厂商正积极开发可折叠屏幕,相信这将令手机屏幕的尺寸更上一层楼。”

  据张毅透露的消息称,国产手机厂商酷派将在年内推出一款5英寸大屏幕手机,这就是国产手机跟进大屏趋势的最好代表。同时,张毅也提醒业界注意,根据其调查结果,一种相对“复古”的使用习惯正在卷土重来,那就是,商务和媒体人士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双机”:一部老式手机,待机时间长,主要用来打电话,或出差时使用;另一部手机则是大屏幕中高端智能手机,主要用来玩。“使用习惯的变化,正令一拨人又开始喜欢上耐用、简单的诺基亚等手机。”张毅说。

  工业设计师观点

  大屏有理,视觉是人类第一诉求

  国内工业设计界著名企业洛可可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贾伟坚信,未来大屏手机会成为手机设计潮流。“人类对高清图片、影像、看片、游戏等视觉元素的诉求是刚性的,不是可要可不要的,是一种生理需要。”

  贾伟认为,视觉是用户体验的最大和最迫切需求,视觉帮助人类读取信息、娱乐,如果与失去手、脚等相比,大多数人往往最不愿意失去眼睛。对工业设计师来说,视觉是需要第一被满足的,所以手机大屏成为必然趋势。屏幕的大小和质量是手机产品竞争的最核心因素之一。

  不过,贾伟坦言,更大的屏幕并不意味着手机工业设计难度的增减。目前手机外观结构往往大同小异,大屏幕、简单的一两个按键,这对工业设计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设计师难以再沉浸于精湛的完美比例法,设计夸张外观的手机,而是更趋向于注重细节和品位。“从用户的使用体验开始,驱动软环境,直至决定最终的硬件规格,微创新和轻创新成为当下手机设计的重点。”

  “之所以近年来手机厂商很少强调自己出色的工艺设计,是因为苹果的阴影。”贾伟说,在苹果面前所有手机产品都显得有些黯淡,苹果拥有从UI、系统至造型的完整手机设计生态链,这是其他厂商望尘莫及的。

  对于未来,贾伟认为,从洛可可刚刚发布的《平板电脑设计趋势报告》中不难发现,大屏幕手机和平板确实在交融,不过它们仍拥有不同的未来,存在一定差异性。平板电脑能满足那些视觉体验要求更高的用户,而大屏幕手机的体验和观赏性也是平板电脑做不到的。

(责任编辑:梁梦晚

 

文/张书乐(原载于《软件工程师》第5期)

调研机构易观智库4月13日发布数据显示,苹果iPad今年一季度在国内平板电脑市场的份额已上升至78.33%,遥遥领先其它平板电脑厂商。其中,iPad2在第1季度iPad系列产品的销售量中占据4.41%。数据显示,三星Galaxy Tab占国内平板电脑市场5.12%的份额,排名第二;之后是壹人壹本份额为4.5%、蓝魔为3.3%、爱国者为2.2%。从全球角度上来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下降3.2%,这是经济衰退结束后的首次下降。其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平板电脑等其它消费电子设备。尤其是苹果在2月推出iPad 2后,许多消费者改买该产品。


似乎一切看起来,平板电脑特别是iPad系列已经成功的占据了市场,然而深刻的隐忧却已经悄然显现,“平板电脑死了”,将是平板电脑狂欢时代下的盛世危言。特别是在中国市场。

“跟风”的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的热销颇为类似2年前的上网本风潮,而当年的结果是,后期跟风做上网本的PC厂商都亏了,只是亏多亏少的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上网本集体成为了昨日黄花。而今天跟风iPad的国内厂商更是数不胜数,连山寨厂商都加入了战团,开发出了数量众多的X+Pad产品充斥市场。

但问题是,这种跟风更加疯狂。而且让平板电脑的声誉每况愈下,特别是大量MP4、山寨手机“升级”出来的伪劣假冒产品,更让壹人壹本、爱国者等国产平板电脑的美誉度受到冲击。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即使是有相当资质的厂商,还缺少像苹果APPStore一样的商业模式,其产品推出后,软件支持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让平板电脑极有可能在大热的高峰,因为大量厂商的盲目跟风,而直接引发消费者的反感,并将消费欲望将至冰点。

“没用”的平板电脑

即使是主导平板电脑风向的iPad也不得不面对中国市场上的此类问题,特别是面对盲目消费,以使用iPad当时尚而盲目购买的人群来说,iPad对他们的实际功用几乎只是一个娱乐用的游戏机,和PSP、NDSL之类的掌上游戏机并无二致。

特别是电脑二字的误导,让消费者极有可能在平板电脑普及之下,大失所望,就连乔布斯也坦诚iPad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电脑。真正的平板电脑,对于希望通过其来取代便携式笔记本的用户来说,完全无法达到要求。在国内,可以购买一台中档便携式笔记本的价格来购买一台iPad,仅仅用来玩游戏,未免过于奢侈。

没用”的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了一部分IT业内人士的共同观点,尽管iPad,能够提供给用户一些别致的使用功能,但从理论上来说,就是一个放大版本且没有通讯功能的iPhone。而且国内WIFI网络并不健全,很多基本使用功能都无法发挥效力,也将成为制约iPad模式平板电脑在中国深度应用的关键性因素。一旦消费者对于平板电脑的迷信和以拥有其来炫耀身份地位的心理发生逆转,将会是平板电脑立马可见的滑铁卢。

“没钱”的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靠什么赚钱?在国内不少跟风的企业来说,是靠卖硬件,而对于苹果来说,则是靠卖软件。而真正平板电脑的盈利模式其实应该是“吉利刀片”式的,即将平板电脑硬件当作刀架,价格可以低廉,让消费者拥有,并不断地购买“刀片”即软件。PSP、NDSL等掌上游戏机,Xbox、WII、PS系列视频游戏机,无一不是采取此模式。

苹果在国外市场,通过APPStore,依靠分账方式吸引软件设计师提供了上百万种软件,供iPad、iPhone甚至iPod用户使用,通过相对低廉的付费软件购买,让消费者形成了二次消费。而在中国市场则难以达到,关键点在于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上的老大难问题,“越狱”在国内iPad用户中普及率超过90%,而“越狱”后可以免费使用盗版软件,让APPStore模式很难在中国成为现实。苹果的iPad在中国,目前仅仅在硬件上赚钱,将难免陷入和PSP、NDSL、Xbox、WII、PS系列游戏机一样中国式困局的状态。如无法逆转这种困局,单靠硬件赚钱iPad将无法和国内厂商进行价格战。

而国内的平板电脑厂商更是以硬件盈利为主,基本难以实现“吉利刀片”模式,一旦价格战一旦打响,目前已经低至千元以下的国产平板电脑将更加难以在硬件上获利,要么降低硬件标准,成为劣等品,要么价格居高不下,被劣等品淘汰,哪一步都是绝路。

平板电脑死了,死在它最辉煌的日子,死在消费者对它的不理性认识,死在众多厂商的盲目跟风,死在它的模式不服中国水土。想要不死,先别盲目推出产品,先想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