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抬花轿喜庆唢呐mp3:中国教育缺什么?(转自北大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5:08:39

中国教育缺什么?引子:近些年以来,有关中国教育的问题,一直是各种媒体高度关注的一个中心,因为它关乎着国计民生!笔者从事了近二十年教育工作,自然高度关注有关教育的问题。此前,笔者也曾多次就我国当前形势下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发表过言论,但似乎并没有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不知道原因究竟是什么!但如果大家有兴趣看看目前论坛中《四级和六级本身问题和带来中国教育的思考》与《听听“小姐”们怎么说扫黄》两帖的点击率的巨大悬殊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尽管这里面有置顶时间的先后问题,但我敢说:《四级和六级本身问题和带来中国教育的思考》一帖的点击率,永远也追不上《听听“小姐”们怎么说扫黄》!我无意指责那些点击《听听“小姐”们怎么说扫黄》一帖的网友有什么不对,我只是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悲哀!所以,我今天还是想来说一说关乎着国计民生的我们的教育。

   上半年,我连续转发了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老师的《中国的教育缺什么》和一名叫“三糊涂”的网友写的《我说中国教育缺什么--兼与朱永新老师商榷
》两篇文章。在朱永新老师的《中国的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国教育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缺服务意识,缺人文意识,缺特色,缺理想”等等;而“三糊涂”网友则针对朱永新老师的观点提出:“看朱永新老师的《中国的教育缺什么》,颇受启发,朱老师认为,中国教育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缺服务意识,缺人文意识,缺特色,缺理想。所有的这些‘缺’,我都承认,不过在我看来,目前我们教育中最缺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真’!或者说,其它的缺都在其次,惟有‘真’最根本。这方面,老前辈早已有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我们呢?千教万教,教人求假,千学万学,学做假人!”并且,“三糊涂”网友还进一步指出:“教育老前辈曾说过,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可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猾奴,就是愚奴。教育如果不再求真,即使我们有再多的钱,又有何用?我觉得,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真,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心。教育没钱,影响的可能是教学质量,可教育中没了真,影响的却是生命质量与人的质量!失却了做人的根本,我们何以立足?”今天再读“三糊涂”网友此言,真令人感到振聋发聩!
   就我个人而言,我同意朱永新老师所说的中国教育的“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缺服务意识,缺人文意识,缺特色,缺理想”,我也同意“三糊涂”网友所讲的“中国的教育缺‘真’!”但是我觉得中国的教育还有“五缺”!即:“缺传统教育”、“缺公民教育”、“缺博爱教育”、“缺军体教育”、“缺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五缺”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有识之士的认同,而且正在大声呼吁我们的政府对这“五缺”予以高度关注!并且有识之士据此提出:中国的教育需要一场革命!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可以看成是中国教育界自我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中国教育的病根,绝不限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层次。要振兴中国教育,必须重新检讨教育的根本宗旨,全面改革现行教育体制。
   有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现代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国公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从如下弥补我们的教育所存在的“五缺”入手:
   1.加强传统教育
   做中国人首先是要有一颗中国心。所谓中华民族,主要不是种族的概念,也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基于文化和政治上的认同。有了这种认同,种族、语言上的差别并不妨碍形成多元一体的、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没有这种认同,一个祖宗的子孙也会闹分家、闹独立。真正的认同必须出于自觉而不能靠强迫,而这种自觉心只能在优秀中国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形成。应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份量。传统的教育不是让我们的学生记住朝代的名称、年限,也不是让学生认识到所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我们民族的独特,了解它的文化特质和民族性格,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是民族—国家教育或者说国民教育。
   2.强化公民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偏颇之一就是专制主义,所谓“君权神授”,把“忠君报国”牢牢地捆在一起。上个世纪初梁启超讲“新民”教育,就是要把“忠君”和“报国”拆开,抛弃臣民意识,建立主权在民的公民意识。但是在国民党推行“党化教育”后,中国的公民教育出现了一次历史的反复。经过意识形态的包装,政府合法性的来源从“天授”、“神授”转为领袖对真理的“先知先觉”以及通过革命拯救“后知后觉”、“不知不觉”者的神圣天职。主权在民落空,宪政、民主、自由被推迟到训政、强国、富民之后。由于没有民主教育和民主实践,民众的民主素质也就永远提不高,由此造成一个关于中国民主制度建设与民主素质培养的悖论。因此,国人必须再次回到起点,重新进行“新民”教育。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提高中国人的素质办法有千条万条,实行公民教育应当是最重要的第一条。
   3.强调博爱教育
   所谓具有世界眼光,首先是要有人类一分子的意识,要有人道主义的博爱胸怀。在世界其他国家,博爱教育主要是由宗教教育承担的。中国人宗教意识淡漠(中国是无主神教国家,尊儒的也信佛,信佛的也崇道、崇道的也尊儒),因此,就更应当在基础教育中始终贯穿博爱教育的红线。鲁迅曾指出:在国人意识中,“异族不是主子就是番子”,缺乏民族平等、世界一家的意识(传统意义上的四海一家是指华夏文化的一统天下,而不是多文化的共同体)。“多有这种‘合群爱国的自大 ’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谈论全民之爱、人类之爱成为禁忌,刻意强调的尽是阶级仇、民族恨,使得人道主义的传人更添悲哀和忧虑。在人类历史进入新千年之际,当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日益强盛起来之时,“这种‘合群爱国的自大’的国民”能否使自己的眼光和胸襟开阔起来,以人道主义的平等态度来拥抱整个世界,关系到中国在21世纪的命运:是融入世界文明主流呢还是凭借实力与之对抗。
   4.增强军体教育
   不论是选择与世界合作还是对抗的道路,首先都要保障未来的国民具有健康的体魄。用上个世纪初先贤的说法,就是要注重军国民的教育。在瑞士、以色列、韩国这些现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实行全民兵役制。中国大陆人口太多,不可能让每一个青年都有服兵役的机会,但很有必要加强学校中的军体教育。中国城市中的孩子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几代人的宠爱,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组织野营拉练、野外生存训练、抗灾救灾训练等,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防范可能的灾难,具有极大的好处。
   5.增加可持续发展教育
   作为地球村民,应当具有保护地球生物圈的生态意识;作为中国国民,应当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人口大国同时又是(按人均水平衡量的)资源小国。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的发展老路,先破坏环境,再花费更大的代价来治理环境。因此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对于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高尚品德,而且还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因此,这种观念必须牢固地在下一代国人中树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做为“人的社会化和文化再生产”的场所,还是做为“交往活动的中心”,我们的教育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转变中的中国,更不用说支撑起一个现代社会,因此,教育系统只搞一点小修小补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教育需要一场革命!   
   因此,对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弊端进行彻底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制,建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育人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样,我国第八次具有革命性的课程改革也就应运而生!
   世界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政治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知识经济在迅速崛起,为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难同在。中央政府审时度势,面对新的形势发展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展望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物竞天择”将成为各国生存和发展的准则。从本质上讲,各国间的竞争、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把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未来世界的主动权。
   中国的教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孔夫子办“私学”起至今,基本上一直在沿袭着以师傅带徒弟这种以继承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很难得到开发和培养。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能否在未来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核心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二十一世纪,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从而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基础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奠基工程,首当其冲地应该担负起这个神圣的职责。按规律办事,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许多弊端: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三四十年前,我国依靠留美留欧留苏归国的专家学者为主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使国人感到无比振奋。那个时候,绝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学成后自愿回国效力,而现在却有几十万留学生滞留海外,无意回国服务。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高校简直成了国外著名高校研究生院的预备班。尖子人才留不住,回不来,与半个世纪前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接受教育最多的人反而缺乏对祖国的依恋之情?这一方面是由于政治思想教育的失误;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即:我们的大学,特别是名校,不是在针对我国的产业界、公务人员和社会培养务实的人才,传授真正的知识,他们在学校所学与现实的我国社会实际完全脱节,实际上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的是两个选择:要么去国外深造,实现自己从小被培养起来的成为科学巨人的梦想;要么走上社会,从头学起,抛弃一切在学校里学得的知识甚至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在我国这样急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渴求着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分配却越来越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于另一种谋财害命!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其实,这也都仅仅是浅层次方面的问题,而深层次上的问题还是我们的任用和选拔人才的体制。我们的体制还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说白了就是我们还不能真正的尊重知识!我们只需要有人能够听话的去干活,而不需要有人有知识、有思想。目前流行的一副对联就极其生动地说明了我们的一些领导者用人的原则:说你能行,你就能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我为我们的共和国感到可悲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再去责难那些至今仍滞留海外的莘莘学子们,而是要好好地问问我们自己--我们究竟给他们提供了多少展现其才华的机会?我们究竟给他们提供了多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我们究竟给他们提供了多少解决他们后顾之忧所必需的保障?
   二十多年前,国人从《参考消息》上得知,美国人对本国基础教育批评甚多,对东亚国家的基础教育则赞赏有加,那时还可以有一丝安慰:即便高等教育比不上你,基础教育总算不比你差。现在出国的人多了,对于国外的真实情况更加了解,就连这点自我安慰也无法保留了。就算我国孩子在幼儿园学的算术就足以应付美国小学一二年级的算术课,就算我国小学生多位数乘除法的演算能力让美国的同龄人望尘莫及,那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难道有计算器不用非要笔算才叫聪明吗?而在另一方面,美国二年级小学生可以独立做“研究”项目,从图书馆借阅十几本相关图书后,分几个小标题写出好几页纸的“论文”;初一学生可以在独立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老鼠有决策能力吗?》、《音乐(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辛辛那提地区的气温与环保》这样非常专业化的研究报告;这令我国的大学本科生都会感到汗颜。在我国的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没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从中小学到大学培养的都是“贝多芬”(会背就能多得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当好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螺丝钉”,难以经受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中激烈竞争的考验。我国至今制造不出自己品牌的高级轿车和干线民航客机,既是因为缺少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工程师,也是因为缺少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的合格技术工人。
   只要我们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教育实际上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三个统一:即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管理。我国有两亿小学生、两千万中学生,但我们只有近一千万在校大学生,这就意味着要从两亿小学生中去掉90%,在两千万中去掉60%,最终是真正能考入大学的仅占同龄人的10%左右。三个统一使我们的教育成了世界大国中管理最简单,教材种类最少,标准最单一的教育。在三个统一的模式里,我们的教育把活人变成机器。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博士后都是这样被教育: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就是课本,学生的学习就是做作业,衡量各级教育的主要标准就是考试。学生整天就是忙于上课,做作业。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我们教育的全部,因为考试的标准也就是看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掌握的情况。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教材依然是几千年的政史地,几百年前的数理化,就是不能让我们的大中小学生有一点选择现代最新科技动态的余地和自由。90年代前期,当我国的各种经济市场蓬勃发展时,我们的孩子手里面的教科书上还在大讲计划经济,批判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每天都在大量淘汰旧的知识和技能。而我们的教育,由于三个统一,已被知识经济淘汰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被淘汰,知识经济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却很难进得了门槛。知识经济需要大量不同的人才,而不同的人才需要不同的教育,但我们的教育却与之脱节。在三个统一体系内的学校,不能根据本校的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发展来开展自己的工作。任何一所学校都被三个统一画地为牢,外边的进不去,里面的也别想出来。我们的教学内容到哪儿都一样,我们的答案到哪儿也都一样,学生用不着去想,也不能自己去想。如果学生想的内容,答的内容有与书本或练习的标准答案不一样的,就是错的,如果考试时候还是这样,就意味着将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教师教的内容,就只能局限于课本之内、考试之内,否则不但白教,还会砸了自己的饭碗。这样才能保证“顺利地”从两亿人中选拔出八百万人。最终,在这三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下,不论是八百万被选出来的,还是一亿九千二百万没有选拔出来的,不管是幼儿园毕业还是博士后毕业,都是知识可能知道不少,却不敢提问题,不想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只会随大溜,说什么都相信,不敢独立思考;只会模仿,仿古崇外,不会创造性的思考。在这三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下,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要面对生死抉择。学生的家长就要为自己的孩子上一个好的小学而努力,然后是中学,然后是大学,在事实上必然有的人被淘汰出局的情况下,我们的家长都依然抱着自己的孩子绝不会被淘汰出局的希望。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培养那10%被选拔出来所谓“精英”,而余下的90%则被彻底抛弃,因为我们的教育认为他们是不合格的人。但是,也正是这被我们的教育所彻底抛弃的90%却是我们共和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在犯罪!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这三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下,我们的教师没有教的自由,教师的教学内容是课本规定的,教师上课的过程是由教学大纲和教参安排好的,教学效果的标准是由统一考试决定的。一个教师教一辈子书都不能有自己的独创性。学生也没有学的自由,所有的学生都要学英语,不管他们以后用不用的上。在这三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有人读了研究生还会到公园里用硫酸浇狗熊,有人当了教授还会抄别人的书。
   过去,许多中国人喜欢拿中国和印度的发展作比较,并从中获得一种满足。不错,由于中国比印度的土地改革搞得彻底,比印度更早破除对计划统制的迷思,比印度更积极地对外开放引资,中国五十年经济发展的总成绩好于印度。但是,如果拿教育来比较,中国人就很难有自豪感。不论是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是在校大学生在适龄人口和高等学历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中国都比不上印度。现在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考虑到近年来印度在计算机软件方面取得比中国更加骄人的成绩,不能不对中国今后能否在经济发展上继续领先打个问号。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经过五十年发展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与它们的差距,如果不出现大的变乱,再过一二十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是,由于长期的失误,中国在教育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几乎没有缩小。美国在校大学生在适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学毛入学率)早在1940年就达到16%,而根据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要到2010年才能达到15%,相差70多年。美国、俄国、韩国现在的大学毛入学率都已超过50%进入了普及阶段;而中国大陆1996年只有5.78%,尚处在精英阶段;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在世界各国和亚洲各国中,均有一半已超过15%的标准,进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阶段。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两个大台阶。15~64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992年的数据,美国为18.04 年,日本为 14.87 年;而中国只有5.42年。经过几十年的“赶超”,中国与发达国家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主要依靠增加投入甚至不惜破坏环境和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能长期持续的,只有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中国经济才有可能在人均指标上赶超发达国家。
   最终,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我们还是只能用一亿双运动鞋去换一架喷气式飞机,我国还是世界的加工厂而已。
   因此,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需要双重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一句话:中国的教育需要一场革命!】转自人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