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谁的部下:民营书店痛与愁:书店转型路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0:22:12

民营书店痛与愁:书店转型路在哪里?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11月15日 11:26  南方都市报微博

  十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北京大雾。倡导“有氧阅读”的光合作用书房(下文简称“光合作用”)位于北京五道口和大望路的两家直营门店,大门紧锁,空荡荡的架子上一本书也没剩下。10月28日,这家鼎盛时拥有31家加盟店,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的民营连锁书店,因被曝资金链断裂、高层集体辞职,遭到部分供应商哄抢,以偿还所欠书款。

  光合作用的“猝死”,在民营书店接连关闭的今年,刺激了人们的神经,衍生出一场“民营书店何去何从”的全民讨论。一周之内,网购图书价格战,@万科周刊唱衰书店、“光合再生计划”相继登场。而对民营书店困境的讨论,也浮现出电商冲击、租金高涨、政策性歧视、运营模式、转型定位等关键词。

  突然峰回路转。11月6日晚,厦门新格品牌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晓东发了一条微博,称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下,光合作用书店重组领导小组已陆续与十余家意向投资企业密集磋商。光合作用涅槃,重生在即。截至记者发稿时,光合作用重组领导小组与相关意向企业谈判仍在进行,重组方案及日程尚未对外公布。

  光合作用似乎有了生机,可由此引发的民营书业的震荡、思考,却不曾停息。

  挽救梦想还是扎堆撒娇?

  “……您要是为了赚钱卖书,就想点好辙搞经营,要真以为自己是献身文化,就别穷撒娇。”

  “光合作用书店高层全部辞职,厦门办公室被搬空了。”10月28日临近中午12点,永正图书(微博)公共编辑部主编张晓星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条信息。

  曾任职光合作用营运系统管理层的于成(应受访者要求此处用化名)并不诧异,“事实上,我们都能大概算得出它可能会危机爆发的时间。”他告诉南都记者,这一时间与他此前的估算,误差在三个月之内。他原本预测是年底会有大批实体书店遭遇危机。然而,当他在微博上瞥见上文21个字的刹那,仍不免唏嘘。

  供应商最先开始行动,“抢书”索讨光合作用所欠债务。在物业公司和警察的监督下,供应商从10月28日下午2点左右入场,到晚上10点,北京现代城的门店已经空了。后半夜,光合作用北京五道口店内的咖啡机、冰箱、空调甚至煤气罐被哄抢一空。

  号称“全国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的光合作用位于北京的7家直营店全部关闭,仅有3家加盟店还在继续营业,且与总店脱离关系。

  倒闭风波传出的两天后,一场拯救书店的民间行动悄然酝酿。

  光合作用前员工和书店粉丝,在微博上发起名为“光合作用90天再生计划”的线上活动———“告别了上海季风(原文如此)、北京风入松、北京第三极、广州三联……2011年10月29日,这一天,我们告别了光合作用……2011年11月1日-2012年1月31日,这是我们给自己定下的期限,用90天,用全部的力量,去挽救一家书店,去挽救一个梦想。”

  “光合再生计划”发起人之一杨函憬告诉南都记者,光合再生计划并不只是为了救活一家“光合”,整个传统书店业,都需要广义上的光合作用。“我们希望藉此激发大家一同探讨,未来的民营实体书店如何再生。”在他看来,当你看着一家家美好的书店纷纷倒下,不能只是叹惋、感伤,不关己事。待到最后一家实体书店也倒下,“损失最大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有些人不同意这个观点。10月31日,@万科周刊的一条微博,将民营书店拉回“达尔文丛林规则”:“一些干不下去的所谓民营独立书店老板,这两天扎堆撒娇。好像自己不是在做生意是在搞公益,好像把自己挤倒闭的不是电商,是新华书店。羡慕嫉妒恨新华书店没用,我们也没见到季风、万圣(书店)这样腆脸求减税,诚品也不是靠政府养的。您要是为了赚钱卖书,就想点好辙搞经营,要真以为自己是献身文化,就别穷撒娇。”

  谈及民营书店希望租税减免,@万科周刊又说:政府下禁令下通知的时候说人家不该管,文化要多元,要百花齐放,自己过不下去了又指望政府伸手扶持,这不耍贱么?卖书跟卖糖葫芦都是卖,卖糖葫芦的也越来越少,凭啥就给你减税?吃人家会手短的。若是市场选择的,该倒闭就倒闭。

  @万科周刊的言论刺痛了不少人。有些人认为,一个地产公司的内刊,用官方微博“吐槽”并不妥当。

  电商为何纷纷涉足书业?

  “他们是用最便宜的行销工具去吸引网站流量、扩大规模。”

  广州某民营书店负责人说:“万科周刊的言论是有些过激,听着不舒服,但话糙理不糙。”只是很多文化人不愿意面对现实。

  危机是内在的,更是外来的。10月的最后一天,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电行业电商,苏宁易购正式进军图书市场,一次性上线品类数量达60万册,号称销售规模仅次当当(微博)

  苏宁图书频道一上线,便祭出“0元售书72小时”的“自杀式”促销。顾客在苏宁易购买300元的图书,将返300元现金抵用券。促销的效果立竿见影,上线首日销量达7万册。

  作为传统图书B2C网站巨头的当当亦不示弱,随即以店庆为名在主页上打出“满100返200”的标语。低价竞争愈演愈烈,11月1日,京东(微博)推出“京东商城图书周年庆”活动,当天部分图书5折封顶、限时折上折。此外,京东还进行持续27天的连发式促销。

  据了解,图书成本约占书价的45%。依此计算,苏宁易购、京东、当当的这一轮促销战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图书市场与整个3C市场相比太小了。不管是今年的苏宁易购还是去年的京东,涉足书业都是幌子,他们是用最便宜的行销工具去吸引网站流量、扩大规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

  微博是论战的一大阵地,但名人们也发声了。面对电商大战、光合歇业一冷一热两则“书讯”,11月1日,央视名嘴白岩松在“新闻1+1”节目中将矛头指向国营书店:“民营的怎么能拼得过国营呢?你怎么能拼得过新华书店呢?有很多人开玩笑,说台湾之所以诚品书店能够快速、蓬勃地发展,就是因为在台湾没有新华书店。”

  步子迈太大,“欠款”是毒瘤

  “只要市场出现坏消息,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源头的大规模逼债,传统书店就会有危机了。”

  “光合的销售额连续4年下滑,今年更是下滑了40%,房租、水电等成本却又急剧上涨,销售和成本两头夹击,压力在不断增长。”光合作用总经理孙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光合这次倒下,很多业内同行都想尽心思来挖人。”早年曾任职于光合作用管理层的于成跟南都记者打包票,不管是专业经验还是用人方式,国内书店最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就在光合。

  1995年11月,阳光图书文化公司总经理孙池创办了“阳光书坊”,开启光合作用的1.0时代。2000年,更名为光合作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入到光合作用2.0时代。

  8年前,于成刚从大学毕业,抱着理想主义和对书店的一腔热情只身来到厦门,加入了刚刚成立3年的光合作用。2003年的光合作用正值上升期,厦门地区分店已达12家,一跃成为福建民营书业第一品牌;同年,光合作用书房北京第一家实体店开业。工商管理专业背景的于成很快就进入光合作用管理层。他说,光合用人不同于这个古老行业培养员工的传统模式———入职先从店员做起,摸爬滚打慢慢晋升店长。“在我之前,一部分经理层就已经是‘空降兵’,管理意识在加强”。

  “但有一点,不喜欢读书肯定进不了光合。”于成告诉南都记者,零售行业人员流动一向频繁,但光合作用的团队则较稳定。

  2007至2008年,光合作用在北京新开了11家分店;鼎盛期在全国拥有31家加盟店。扩张分店的同时,店面租金、用工成本费等运营负担也让光合作用背上巨大包袱。“光合的销售无法填补巨大漏洞,盈利跟不上他的拓展速度。”于成说,步子迈得过大、过快,正是光合在“硬件”上出的最大问题。

  据《北京商报》报道,光合作用在北京的7家直营店均位于大望路、宣武门、东直门等商业核心区,每平方米租金平均约25元/天。北京时尚廊书店总经理许志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时尚廊世贸天阶门店,总面积1000平方米,每年房租高达200余万元。虽今年在图书和百货销售上增长30%,但其前期投入达2000多万元,每年的运营成本也在以10%的速度增长。一年亏损200余万元已算正常。

  与连锁书店不同,被评为2010年全国民营书业“年度最佳小书店”的社区书店读易洞(微博),刻意避开繁华闹市,隐藏于社区商街。这个家庭作坊式的书店只有70平方米。老板阮小石用全款将店铺买下,每月只要物业费300元。店主追求的是纯粹乐趣———当然,能赚钱最好。万圣书园则将门面出租给了交通银行。南京先锋书店(微博)旗舰店则是租用原属体育场的地下车库。

  于成解释,书店摊子铺得太大,就会导致资金链跟不上,一旦无法及时还清拖欠供应商书款,再去选书时品种质量就会下降。“拿不到好的杂志和书,读者提不起购书欲望,销售受到影响,欠款只会越积越多,恶性循环由此产生。”

  在于成看来,“欠款”是图书行业的一颗毒瘤,“国内大多数稍具规模的民营实体书店的图书欠款都是巨额。”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民营书店的回账周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一年左右。上规模的民营书店经营图书均采取“赊销制”。所谓赊销,即书店先从供应商手中欠款提书,再通过销售所得还款。“所以供应商都成了放债角色,只要市场出现坏消息,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源头的大规模逼债,传统书店就会有危机了。当然,新华书店除外。”于成说。

  据媒体报道,多名供货商声称,目前光合作用在北京的七八家门店,共有四五百家供货商,债务约有1000多万元。不过,上述说法未获得光合作用厦门总部和孙池本人的证实。

  传统书店转型之路在哪里?

  “如果一个书店书没卖好,老琢磨别的,不是正道。”

  近日,“知乎”网上某前光合作用店员的爆料帖被大量转载。帖子中,自称2007年3月离开光合作用的员工透露,无论是推荐还是本周销售排行(书与非书类),都是一个人按着自己喜好做的,几乎没有任何数据依据。对此,于成表示难以置信。他觉得帖子可信度不高。

  于成强调,光合作用销售榜都是严格按照销售数据,分为财经、人文两类。榜单的制作由光合作用品牌部负责。至于光合作用的推荐榜,则是依据综合评估指数选出,“光合作用一直有自己的品牌坚持,这个指数涉及一本书的作者、影响群体、创新度以及它的整体质感。”

  “细心观察会发现,近些年倒闭的书店多还是在走传统书店的老路子,把图书销售作为主业。”广州必得书店老板肖蓉生说,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民营书店要想继续维系,必须跳出“以书养书”的旧思维,以书做载体,拓展文化延伸服务。

  事实上,光合作用一直在摸索传统书店转型之路。

  2000年,光合作用增设悦读咖啡馆,打造“悦读”空间;2008年起,除了卖咖啡、影音制品、文具外,开始大幅添加百货商品种类,包括台湾手工皂、荷兰时钟以及玩偶等纷纷上架;2009年起,光合作用内部不定期开展“创新沙龙”,管理层不介入,任由跨部门间成员“头脑风暴”;2010年12月,光合作用厦门中山旗舰店完成升级改造,开启所谓的光合作用3 .0阶段。旗舰店的设计与装修特别邀请到知名设计师迫庆一郎操刀,风格清新明快,还融入了绿色植物以体现“环保”元素。

  “光合作用的品牌创新度从它开始的那天起,直到现在倒下,一直走在国内民营书店最前面。”现在民营实体书店都知道只卖书吃不饱,需要延展其他附加值更高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于成认为,光合作用歇业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和执行上出了问题。

  与传统书业相比,文创产品属新兴行业。孙池曾对外透露,“扣除物流、人力、房租的成本之后,图书销售的净利润率约在3%。”光合作用在门店内引进的相关文化产品,属于“非定价产品”,毛利率至少要比书籍高出10%。

  于成分析,成本方面,由于光合作用非书业务比重小,只是会被要求现金进货,所以现金占用量会超过图书;空间投入上,非书类产品也只是从书店一隅发展到接近一个小馆的规模。“但产出比例上,非书类很难超过总营业额的30%”。盈利瓶颈依旧存在。

  于成认为,主要问题是光合拓展文创产品,却没有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打造,而是由原有团队跨行业经营。致使文创产品在品相、气质上,同书类产品很难相融,契合度太低。

  在文艺青年“扎堆”的豆瓣网,“光合作用小组”拥有超过一万名粉丝。讨论中不乏关于光合作用转型的失望声音。有网友抱怨,既然“周边物件”要放光合作用出售,就应是别处所不常见,“这样一来,价格高一些,不但不会让人反感,反而会觉得很值。可是光合作用里面现在陈列的那些东西既没特色又贵得离谱”。

  针对改造后的厦门旗舰店(光合3.0),小组还专门开帖民测。近百条评论中,仅少数网友接受新形象,个体差异性较大。不少网友反映

(编辑:qiu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