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刷狗粮推荐副本:谈气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53:41
高二(9) 董超杰  2010-12-18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它的气节,昭示着一种贯穿于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气节,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畏。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气节,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气节,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充满气节的人是坚韧不屈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马道夫吗?有谁能想象一个曾经身患小儿麻痹症、连走路都很艰难的小女孩,如今却站在辉煌的奥运颁奖台上享受王者的荣光?然而她的确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与一次次的努力,艰辛的铺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道路。这路上的障碍与荆棘,也许多到无法想象,可是,充满气节的她,何曾有过丝毫的退却?意志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了,坚韧的生命是如此的伟大!
充满气节的人是勇敢无畏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壮烈,奏出辉煌。人们都无法忘记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时,到处都是悲伤,遍地都是困难,然而就在一个叫蕴藻滨的不起眼的小村庄,八百名抗日勇士身捆炸药、全身浇满汽油冲入了敌营,随着一声巨响,战士们的碧血染红了养育他们的土地。那一场战役无一人生还,然而他们却走得如此轰轰烈烈,历史不会把他们忘记。这群充满中华气节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响了生命的华章。
充满气节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有人只见乌云蔽日,有人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竞选八次失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其中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在几十年中,他似乎一直在失败中度过。然而充满气节的人面对命运的玩笑始终不会放弃心中坚守的信念,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在他手中合二为一,美国的经济再次腾飞。坚定信念,厚积薄发,方能九天揽月,深海寻珠,林肯的气节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他名载史册,千古传诵。
坚韧不屈,勇敢无畏,自信乐观不正是那棵在狂风中傲然挺立的大树的气节吗?
气节,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气节,谱写生命的华美与壮丽;
气节,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将气节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
将气节之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
将气节之剑,在生命中磨亮,披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自我力创辉煌!
指导教师   胡厚强
谈气节
临清市第二中学  高泽峰   2011年7月19日 10:03
气节观是否可以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之一?回答是肯定的。从古至今,各个朝代、各个阶级,以至于各个民族,都是讲气节的。崇尚气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孟子在《滕文公下》提出了一个气节观,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虽然是地主阶级的气节观,但实际上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点的优良传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在阶级之间对抗、民族之间的战争,以及同一阶级之间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中,都存在着气节问题;气节历来就作为评价人物的不可缺少的标准之一。当然气节和事业的正义性是紧密联系的,站在正义一边,不为利诱,不为威屈,这种气节是值得称颂的;坚持非正义的立场,则不能算是什么崇高气节。
高尚的气节,历来为人们所尊崇。例如,明末农民战争领袖李自成在起义失败之后,拒不降敌的革命精神为后人所敬仰。而文天祥,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他都没有显赫的功绩,然而他在抗元战争中,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在被俘以后,坚决不投降,并写下了永垂不朽的诗篇《正气歌》。文天祥正是以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留芳千古。史可法之所以能彪炳青史,也主要是他在抗清斗争中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就是在同一阶级之间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中,也有个气节问题。近代史上的谭嗣同,为了改革而不怕流血的精神,至今传为美谈。他那“我自横刀向天笑”的革命精神,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土走向革命道路。
如果不把气节当作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之一,那么,历史上的秦桧和岳飞,吴三桂和史可法还有什么区别呢?人民历来总是颂扬那些有骨气的人,而鄙视那些怕死的软骨头;总是把气节作为评论人物高下的一个标准。革命导师评人论史时,也是非常强调气节的。毛泽东同志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又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可见,气节观向来是文明社会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的标准之一。然而,有些论者却常常用主观意志去看待历史人物,爱而欲其扬,恶而欲其抑。例如,对李秀成的评价,有的论者总以为李秀成是后期太平天国的名将,是个英雄人物。况且,十年内乱之初,康生、戚本禹之流又把李秀成打成叛徒,加以挞伐。史学界在为李秀成拨乱反正时,有一种意见,既想把李秀成评价为完整无缺的英雄,又无法否定《李秀成自述》这个充满着颂扬敌人、贬斥自己的事实,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意见,认为气节不应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原因是李秀成在被俘之后,立即写了一个“自白书”,竟然喊出“何生天王而乱天下,何我不才而佐他呼”的声音,并表明对曾国藩要“死而后报”,甚至还向曾国藩献上了“招降十要”,在李秀成壮烈的一生中,这个不太光彩的晚节,无论如何是一个失节行为。评价历史人物贵在实事求是。过去,拿李秀成写《自白书》来否定他的一生,显然是片面的。但如果为了替李秀成翻案,又用他的历史功绩来掩盖他实际存在的失节行为,同样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事实上,和李秀成同时代的洪仁■在狱中读到《李秀成自述》之后,立即奋笔疾书,进行批驳,对李秀成表示应有的义愤。而对自己的生死则表示“予每读其(指文天祥)史传及《正气歌》,未尝不三叹流涕也,今予亦祗法文丞相,至于得失生死,付之于天”。比李秀成稍前一些被清军所俘的陈玉成,在狱中大骂清将胜保是“胜小孩,在妖朝第一误国庸臣。”当敌人劝降时,他说:“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表现出崇高的革命气节。这和李秀成的失节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不赞成由于李秀成失节,就否定李秀成一生的业绩,我们也绝不赞成由于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一员骁将,就把他的污点也涂抹成光圈。
任何宣传都有一个社会效果,颂扬具有崇高气节的历史人物,会鼓舞人们的斗志,鼓舞人们向前看;颂扬失节的历史人物就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为了今后,是引导人们向前看的,宣传和提倡崇高的气节观是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之一。
膝酸骨软,也配谈气节?
(2010-11-17 08:47:01)
标签:气节
杂谈
分类:4、杂谈时评
没事看闲书,忽然看到一篇某公撰写的大谈“气节”的文章,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在中国,重气节的应该是读书人,也就是文化人,用现在话,大概叫“精英”吧。因为他们是所谓“气节”的倡导者和宣传者。什么“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什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什么“义不苟合”,“特立独行”等等,全是此辈的标榜和发明。
但纵观古往今来,最不讲究自身气节的也就是这些人。过去的不去说了,因为那毕竟是封建社会,对于没受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教育的封建知识分子,也不好提太高的要求。可我们新中国的有些知识分子,号称受党教育多年的所谓近步文人,干的一些事就让人十分不耻。比如某公,历来东风东倒,西风西随,变来变去。仅文革中就左左右右,杰作频出,时而“走资派,想复辟,邓小平,奋螳臂”,时而“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真不知那么一大把年纪是怎么活过来的。其它的某些文化人也好不到哪儿去,昨天批修振振有词:小生产必然产生资本主义,必须限制资产阶级法权。讲的头头是道。今天又大谈市场经济理论,论证所有权和经营权必须分离,贫富不匀有利于经济发展,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等等,端的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试找来六、七十年代的《红旗》、《人民日报》和其他报刊看看,就会发现,当年大树特树毛主席绝对权威,言必称毛泽东思想者,也恰是后来上窜下跳的反毛非毛中坚人物。当年慷慨陈词鼓勇痛批“三自一包”、“三株大毒草”者,也恰是后来为市场经济找理论依据的天才大师们。无论是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他们的立场从无确定,高论从来滔滔不绝。只是如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知这些一时的“俊杰”们又会做何解释。想来一定又是“当时在政治高压下,有些话不得不说”,或是“自已学习不够,思想很不上形式,有些问题认识不上去,今天通过钻研,才参透精神”等等。说不定还要痛心疾首地做几番检讨,流几滴悔恨的眼泪。不过,若是中国再岀现一个坚持毛泽东路线的领袖人物,争先恐后依样画葫芦的恐怕还是这号人。真是错了再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改,改了又犯,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人非圣贤,总不免有自身的生活欲望和生存欲望。做人太讲气节,如明之方孝儒般,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大概在社会上也少有存身之地。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下坚定心志,在狂风暴雨的袭击下义不屈节的志士,必定是少数。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生死攸关的关头,屈节求生乃是必然的。但一个一贯装神弄鬼,言而无信的善变之徒,却还要唾沫四溅的写文章谈论什么气节,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岁 寒 三 友 谈 气 节
傅 庆 平
2010年8月本文被选入《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0年第八期刊登。读者可在北京龙源期刊网站查阅。
3月3日我收到杭州寄来的2本《浙江教育学院》高中版《作文新天地》期刊。其中原文刊登了本人博客上的散文《岁寒三友谈气节》,文章前加了半个页码主题点评和阅读辅导。在我文章标题前加了“美文”二字。还为本文配了2副精美的图片。该书为112页码。
我对竹子的偏爱自小时候就开始了,尤其在太原上初中时曾前往悬中寺,在万木萧疏一片枯黄的冬天里,我看到的凤尾竹依然是那样青翠碧绿,寒风凛冽中她那摇曳的身姿潇洒而柔韧。她那生命的顽强精神至今让我难忘。
松竹梅常被人喻为岁寒三友。 岁当长寿解,竹子四季长青,冬不落叶。所谓“岁寒三友”,即松树、翠竹、梅花 。竹子碧绿而青翠,她宁折不弯挺而直上,于寒风中摇曳而不倒,冬叶绿而不凋,更因为竹子生长的笔挺而有气有节,才有节气之说。挺拔多姿的翠竹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故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都把她比喻为忠贞的人品和可贵的友谊。
松是坚贞不屈的典范。她迎着风暴雨雪兀立于孤峰岩隙,在孤独中也总是不屈不挠。她一年四季都笔直地站在自己生存的地方,无论怎样恶劣的环境,也无论在山巅峭壁怎样的险峻孤苦中,她都纹丝不动挺立如铁血丹心守卫边疆的战士。它一簇一簇的绿叶,像无数根钢针一样显示着自己所向无敌的气质。松从来都是绿的,从不变黄,从不凋谢,从不据险自傲。试问,别的树跟它比起来,能有她独立于世的风格吗!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的气质。松树的品格是国人最为崇拜的。
竹,一个顽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它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无论是石缝,是泥土,它从来都是顶天立地,顽强地生长起来的。而且不向别人炫耀自己。它具有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因为竹子的虚心,人们总把她当作衡量人品的期望。因为她的笔挺的躯干,使得人们期望做人能象她一样的梗直坦诚,光大洁净。因了她生长的每一个结节是由于竹节的中气存在,人们期望做人要有骨气有节度,有做人的原则和尺度,而不能随意为了一点利益或好处丢失了努力向上的贞节、骨气和品德。我喜爱竹子还在于她从来不奴颜媚骨,从来不献媚取宠,我酷爱她傲骨铮铮宁折不弯的柔韧和顽强生存于世的精神。人,要是能象竹子一样永葆自己的品格和节气,那么她生命的价值不也就和竹子一样四季长青,碧绿不衰吗!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节操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竹的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梅,“旷野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腊梅是在别的花都凋谢后,独自面对着呼啸的北风,肆虐的冷雪,从泥土里顽强地生长出来,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原,虽然她长得十分艳丽夺目但她却从不因此而孤芳自赏……但是,等到春天到来后,百花齐放之时,她却凋谢了,枯萎的只剩下一根光秃秃的枝干。她无人知晓的黯然泪下。但当她看到别的花都开始迎着春的温暖争艳开放之时,它却自然而然地欣慰地笑了。正所谓:“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这是何等的可敬、可爱、可贵啊!
松、竹、梅。松、竹经冬绿叶不凋。梅则迎寒开放,因称“岁寒三友”。天寒地冻,花木凋零,只有松竹梅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其实松和竹是四季常青的,只有梅到了冬天才分外精神。三位朋友以松为首。因为它从南到北分布最广,孤松在山巅上凌空独立,远看有“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视觉奇观。大片的松林在清风的摇撼中形成“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震撼人心的松涛的听觉效果。我因此多次上过太原的天龙山写出了“听松”一诗在太原报首先发表后又多次被其他报刊和网站转发。
我觉得也可以这样来形容岁寒三友:松透露出一种钢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松、竹、梅都有着刚直不阿的秉性,让人敬佩不已。我爱岁寒三友,更爱具有岁寒三友精神的人。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生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着不畏严霜寒凤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做人应该具有的风格、节气、品德和忠贞不渝的情谊。
民族融合谈气节
2009-03-30 22:49
有说洪承畴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有说汪精卫也是真心救国的。可我总觉得别扭,再次声明我绝对佩服康乾大帝、成吉大汗,绝对崇敬张廷玉、王杰等舍身立命不计种族罅隙的真英雄。甚至这样说,如果当年小日本真正统一了神州,但能国泰民安,我也一定会效犬马。前提是绝不能是那个种族臣服于哪个种族——不过记忆中的侵略战争好像除了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就是一个国域对另一个国域的资源掠夺了,日本鬼子不好,元清蛮夷似乎也不外。
说起这些还是在圣诞节前一天,又有个回族孩子来请假,耳边是同事朋友的一些絮语。于是我又突然想起了在918那天说的,好像也应该是12.9那天说的话。
公元二00八年十二月九日,班会,按学校要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开始我也想着讲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来着,可是一转念——班里有个回族的孩子,言行举止间总有些格格,这确实在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个日子当作民族间仇恨纪念日。于是进班开讲之前我先写了四个字“军国主义”,然后在孩子们迷茫的眼神中开始了高谈阔论。
“我们不应该仇恨日本,不应该仇恨日本人,更不应该仇恨日本民族。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是谁带来的灾难,是谁给两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应该是这个民族里的一部分人,是这个民族里有着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思想的一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兽欲,他们采用种种手段欺骗、诱诈,将自己的罪恶捆绑、转嫁给整个民族。‘它们’是极其可耻的。这样的人,日本有、法国有、德国有,我们国家也有,秦始皇、忽必烈、努尔哈赤、郑和......这样的人都在用智慧满足着自己,游戏着别人。我们学生作为先进思想的学习者、传播者,不应该被表面事物所迷惑应该看穿他们的嘴脸,也应该同情怜悯那些被他们迷惑的每个民族的普通人——上当,谁没有过呢!何况作为军人,我真的挺佩服日本“鬼子”那种武士道精神的。”
且住,不要以为我是战争进化论、民族大融合论的支持者,说什么每一次世界大战都带来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说什么汪精卫、洪承畴、吴三桂是民族大融合的先驱。我不懂,我只知道气节才是一个人一生不可丢弃的东西。有了气节,才有了人类精神世界里永生永存的财富;有了气节,世界才有了真善美、假恶丑的分界;有了气节,才没有了那世事污浊、物欲横流。气节就是为人处世的原则,这时候听到有些人,用艰涩难言的不同标准要求,试图表白自己这节是对的的人,怕是可悲到了极点的。
气节,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守气者敢作敢为,守节者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就是要守住自己的德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守节的心有大义,这节才有意义。识时务为俊杰,好多好多人以此为借口保命;更有与误民窃国之徒沆瀣一气的行尽一己之私,这也变成了他们变节的最佳借口,细细想来这节却是变了味道的。这些败类留下一条格言:“大丈夫能屈能伸。”守节要看为了谁,为了什么?见利忘义,贪清明忘大义,不能叫做有节。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不知道达赖的不屈不挠算不算是气节,只是就做人上来说,比起某一类人来说也总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吧。变了节的不管自诩多大功绩,能记住他的也仅仅是自己的一些后世子孙了吧——这其中应该还有羞于启齿,不承祖训的。
有人曾开脱:没有李鸿章,历史将会诞生另一给张鸿章王鸿章如此看来任何事和人都是能原谅的啦!没有张三骗你你必然会有个李四出现,没有个丧权辱国的袁世凯就会有方世凯辱国丧权。谁还会想:每逢此生死取舍,如果有那么一些或者一两个贞良死节之士,蜀王国不也延续了如许年嘛!人世轮回,史事更迁。国得此士何来生灵涂炭,民得此士能不盛世睦昌,人遇此士更是不疑贼、不惮祸,坦荡荡快意生活。
一个有气节的人,才能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武将不惜命,文官不贪财是气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气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是气节。烈士负气走天涯却不能算是气节,士人度势自豁达更是气节丧尽。
饿死事小,失节体大。要说这节在严刑拷打,重金利诱时多能坚守。偏偏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精钢不折偏有着化骨柔情,这节也就更难得了。
人之无颜,何以明节。没有了气节,人类会怎样?......
仗义多从屠狗辈,负情常是读书人。哀哉!@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