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子辰三合局是好是坏:中华文化的价值思考(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36:46

中华文化的价值思考(一)

类别:百家杂谈 作者:weiqinglei [个人杂文集] 编者按:文章从《易经》说起,说到中国的道、儒、佛等教,又说到了灵魂、轮回等问题,文章剖析了各种文化的思想核心,批驳了在继承中的不正确做法。文章对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很有帮助的。  当今时代可以说是革命的时代,轰轰烈烈的革命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社会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化也会有一些相应的变革,关键是怎么变,而不是一味的否定。五四运动是走了一个极端,一批人怀着报国之心寻求中国的出路,但由于观念和眼光问题错误的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结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仰打击为封建迷信,可以说沿续这种思维发展了近百年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完全断裂了,不知道我们还有何颜面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还有何颜面为我们有五千年没有断裂的文化而骄傲,中国现在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系列的弊端和暴露出的一些可怕现象就不一一列举了,要反思啊!应该到了反思的时候了。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延续几千年而不哀,是可以让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能延续至今正表现出它无比的亲和力和博大的包容性。纵观几大文明古国,那一国的文明不是过早的哀落了,我认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的优越性就表现在它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一种超然的认识和把握,在易学中这种超然的认识就体现在它的把而不握,准而不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不同的变易的环境情况下都能适用的文化。这恐怕可追溯到古老的《易经》,之前有传说中的伏羲制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最先出现的是鱼形图,黑白代表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且互为运动,转化之势。只有形态,没有文字,可谓:“无名天地之始”这实质上是无言的辨正法。后有人为其配上八卦,阴阳五行和干支,正是这种阴阳之道的延伸。八卦与当今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而阴阳五行和干支理论在今天名喻天下的中医理论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黄帝内经),可见我们的先人是何等聪明,他们对宇宙世界的把而不握,准而不确到了很高深的境界,这种把握和准确适用于任何变化了的情况,是一种超然的直觉。后来又有人为八卦图注解,形成《易经》到了周朝而成《周易》,《周易》已经将易理的内容反映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人用于占卜研究,这是对人的直觉的肯定。其准确度如何,这里不想深究,它只是《易经》应用的一个侧面而己,但在今天就有人以此将《易经》和《周易》一口否定,认为它是封建迷信的总根子。这种否定,影响了《易经》在今天我们生活中的研究和应用,是一种极不科学的态度。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诸子百家,其中最有影响的应属道家和儒家,我们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不难看出易和道的某种相通之处。无疑老子的道有易的影子,但又不同于易。《易》是对宇宙世界的一种描述,而道是本体,是以阴阳、天地为用的本体。易是道的用,道是易的本。西方流传进来的辩证法,让我们的学者“顶礼膜拜”,殊不知它的根在中国,只不过我们不叫辩证法,叫“易”和“道”。辩证法只是它更通俗、世俗化了的翻版罢了。不难想象18世纪被伏尔泰他们翻译到欧洲的先秦诸说,对他们那样一个思辩的时代有怎样的影响,伏尔泰曾说,商人发现东方可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东方发现了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老子的“一阴一阳为之道”虽有《易》的影子,但它对道的认识描述得更多,老子的认识可称为一种“天道观,有“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天是道的代表,天地是道的演化,而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有人认为,老子是完全出世的,他的理论是乎与我们关系不大,其实不然,他提出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谓是先秦诸子各学说的总纲,意思是说:人不能得道而讲德,没有德,必用仁、义、礼、智,信来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古时,人们处于原始社会状态,民风纯朴,德性是自然的,当随着人们自私心理的产生,必讲仁、义、礼、智,信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人的自私心过度膨胀,仁、义、礼、智,信都不行了,必用刑和兵。这说明:仁、义、礼、信都是人远失“道、德”的表现,而追求“道”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并且在老子那里,道是可得的,为之“天人合一”。孔子也曾求教于老子,对老子的智慧无不佩服,并深受其影响,认为他是人中之龙。西方人也讲规律,讲辩证法,但人最多只能按规律办事,人类显得是那样无助。而东方人讲道,并认为道是可得的,这显出了无限生机。但由于老子的“道”“玄之又玄”当然离平常人很远,名声还没有追求入世的孔子大。如庄子所言: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的思想后来被庄子等一批思想家、儒学家、玄学宗推崇备致,被儒家推崇并逐步形成了“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的“天道观”。这种天道观反映出人与自然是相合的,不能搞人定胜天。得道的方式是“无为”“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有人以此来批评他的出世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殊不知“无不为”实则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而他的“无为”的途径又太深奥,常人的理解就肤浅认为什么都不做,没办法。(这也不是在此一定要讨论清楚的话题)不管怎样,老子后来被道教供奉为开山鼻祖。也被现代一些国外学者推为古今中外十大作家之首。是决非偶然的。因其思想精深博大,精确地表现在对宇宙人生的真理的把握上。“大人合一”的“天道观”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确有其非常极积的意义。
  
  在诸子百家中,以提倡仁、义、礼、智、信而入世的儒家之祖孔子,也对古代的《周易》有相当深刻的研究(并作十翼),《易经》也成为五经之首。他的儒学到了独尊儒术的时代更是得以发扬光大,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种文化无时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代华夏子孙,成为我们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非礼勿言,非礼勿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我们的行为规范,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为我们的理想人格,我相信:只要人类还存在“自私”心的一天,这些儒学教条就永远适用。
  
  孔子又说:人生“三十而立”,这个立,不全是常人理解的“成家立业”的意思,而是“志于道”,就是确立了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孔子曾言“朝闻道,夕可死也”。说明了孔子对“道”的理解和态度。孔子又提出人生“五十而知天命”,这里“天命”是指什么天命。他指出;“人生有命,富贵在天”。说明孔子是认可“天命”的存在的。有些人以此来批评孔子是宿命论的。然而我们纵观孔子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但他认命了吗?正所谓:“存天理、尽人事”也。所以,真正的圣人是不以命运来决定自己作为的,易传上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也?大道是主宰一切,周而不殆。君子以之为自强不息。老子、庄子算是“无为”了,为什么还要费心著书立说。可见他们的“无为”与“有为”分明是有所指。所以天有天道,而人有人道,为人之道在于“自强不息”,只有自强不息,人道才能逐步合乎于天道,君子才能逐步成为圣人。我们理解所谓命运是指我们生命中“所受”的部分,“所受”的就是成败荣辱,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受”的是天命注定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所作”的,该作的耕耘还是要作,不计收获的耕耘必须要有坚韧的性格。所以,儒家告诉我们:为人的成功决不是在于个人金钱、名誉、地位的成功,而是“做人”的成功,是在于人格的成功,所以孔子一生特别是晚年都在从事教育做人的工作。“做人”是“天人合一”的前奏。要成功,只有自强不息。“存天理、尽人事”正是孔子一生自强不息的写照。追求入世的孔子有这样的“天命观”是基于他对古代易学有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孔子必竟是“以入世求治世”为己任的。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我们不能不提到佛学文化具有的重要地位,佛学智慧可谓博大精深,这个来自西域的文化在这里得以如此发扬光大,这在其它国家是没有的。甚至在它的本土印度也曾断裂,为什么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能找到它的知音,这是有深刻原因的,(据说几乎是同期基督教也曾传入中国,但却没有受到如此待遇)我认为这是因为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能够相得益彰的。儒家讲仁义礼智而佛家讲众善奉行、讲戒定慧。佛家的自性本空又与道家的先天虚无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最初认为学佛就是一种修道,随着对佛学认识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佛家与道家的异同之外,佛学的最精华之处就在于对人的心性的认识。如果说:道家是以人对宇宙世界的认识把握来指导人生的话,那么佛家则是以对人的内心深层剖析,追求顿悟与解脱来指导人生的。恩格思也认为;佛学的智慧是处于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阶段上的。着眼于人生的苦难而寻求解脱,这对于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必然有很强的吸引力,“逃于禅”成为众多文化人的人生归宿,众多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热衷其中,多以“居士”(在家学佛的人)自称,而很多僧人同时又是书画家皆诗人,这样,佛学文化必然对他们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一时间,佛教的名声大大超过了道教。因为他着眼于对人生苦难的思索解脱,比玄之又玄的道更接近于常人,这就是佛学文化很快进入中国文化主流的重要原因吧。
  
  被误解了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是解决我们人类生存(存在)的价值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来源于我们的世界观。对世界有什么样的看法就必然决定了一个人对人生及其价值的看法,也必然决定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儒家信奉的是“天”,寻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要寻求“天人合一”就要先学会做人,所以要“克己复礼”要“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儒家是以教育做人为第一目标的。描述“天地”的经典就是《易经》,所以以《易经》为五经之首。
  
  道家信奉的是“道”,道家的代表作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可以说被后来的道教信奉为经典,老子和过去的轩辕黄帝提倡的学说是相通的,又称为“黄老之学”,皇帝离我们太久远,但其惊世之作《黄帝内经》和《阴符经》还留于世。道家和后来的道教追寻的就是“得道成仙”的价值观,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是得道仙人广成子的徒弟,现代才女王小平的力著《第二次宣言》(此书在美国出版引起强烈轰动效应)就是宣扬的这种价值观,她认为人的出生是人在这个世界的第一次宣言,人成就仙道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宣言,现代科学高度发展,但仅仅是为满足人类的欲望吗?现代人的精神还有出路吗?找不到这个出路人就生活在物质高度发展的麻醉、糜烂中,并且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最终使人类走向毁灭,所以她的文章出版得很是时候引起轰动,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但这种观点由于不合我国当前“主流”价值观,加之人们对“仙道”之说已经麻痹,所以表现平常,甚至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佛家信奉的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世界是我们的“真心本性”迷失时展现出来的,就像我们作梦一样,梦就是我们的妄心生出来的,这个世界在佛家看来就是一个春秋大梦,我们在其中醉生梦死,历经“生、老、病、死”之苦,要离苦得乐就必须去除“妄心”就得“真心”,这叫“去妄存真”,所以佛家教人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去妄存真”,“去妄存真”了你的梦就醒了,就能得到永远不退的快乐,哪些是佛家讲的妄心,“自私自利”和“自以为是”就是佛家讲的妄心,无私就是奉献,要在奉献中才能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所以佛教育弟子要“布施”,布施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真正的佛弟子才是真正的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奉献就是行善,佛教育弟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要求弟子“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因为在奉献中才能去除我们的自私自利,这是我们梦醒的第一步。可惜佛家这些有价值的思想被冠以迷信,使现代人离之越来越远了。
  
  儒、道、释过去称为三教,三教是教育,不是三个宗教,要说是三个宗教也只能理解为宗派教育,绝不和现代人翻译过来的西方神教等同,但现代有些人混淆视听,将三教和西方宗教等同而批判之,是一个最大的误会,只有深入三教的本质才能破除误会和迷信,我们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
  
  三教都是教育,儒家是教育怎样做人,道家是引导人提升自己获得更高级的快乐,佛家是讲前因后果讲得明明白白,让你自己取舍从而离苦得乐。都是不相矛盾的,所以在中国能三教共存,只因为“佛、道”里面讲了一些鬼神的事就被目光短浅的现代人冠之以迷信,实在是天大的冤枉,现代物理学实在是使一些人冥顽不化了。
  
  事实上,佛家和道家一样是没有半点迷信的,佛说的“鬼神”是指不同时空(十法界)的不同生命形式而已,我们尊敬他们是把他们看着众生之一来尊敬的,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众生平等,所以我们要尊敬他们,没有叫我们崇拜他们。(不存在西方宗教的神崇拜)现代科学家都认为宇宙至少存在十维空间,为什么只相信我们这一层有生命而其它时空没有呢?其实即使你不信这些也没关系,这些并不是佛学中最重要的。佛家“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才是至高境界。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说明佛菩萨是明心见性的人(不是要我们将佛当神来信仰)。佛说“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迷了的佛。”佛教要我们研究的是自己那颗心(不是物质意义上的),自己的心性才是宇宙的主宰,才是变现宇宙的根本源泉,心性称之为自性,又称之为佛性。那你说宇宙是我们的心变现的那我们现在该主宰宇宙,为什么我们现在反被主宰而且活得很累,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迷了,没有认识到我们的真正自性,好象钻石蒙上了灰尘,就看不到光亮了,这个灰尘就是我们的“情识”,心理学上的“本我”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是我们自己胡思乱想并且“自以为是”将我们本来面目的光辉蒙蔽了,佛佗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给我们说清楚这桩事。“佛教”本意来说不是宗教应该是佛陀的教育,他为我们指出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里面根本没有创造世界的神或上帝,宇宙的一切包括“神”“鬼”“人”“物”都是“自性”的显现,所以佛教育我们决不要搞盲目崇拜。佛、菩萨是有成就的人的名号,他们的形象也不是要我们当神来崇拜,而是让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将佛当成大善知识来学习,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为什么?因为他开悟了,开悟了就明心见性了,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就等于见到了宇宙的本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说过:“只有佛教能够满足现代科学的需要”这句话包含了佛教能解决现代科学发展的困惑,比如宇宙的本体生命的来源等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科学只能解决是什么,而不能解决为什么,要解决为什么只有靠哲学,哲学解决这些问题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靠思辨的方法,西方哲学家基本上走的这条路,一种靠悟的方法,东方的易道释都是用悟的方法,前者往往容易自以为是,而且最终要依靠上帝(神)来解决终极的哲学问题。和东方文化在这些问题的结论上是完全不同的。
  
  佛又说我们存在于“六道”(不同时空)中的人道,除畜生道外还有其他道我们看不到,就有人说他是迷信,“不知道的就否定”有哪个道理吗?佛说在禅定中可以看到,我们又不去修禅定怎么能够看到,其实现在确实有很多修定的人可以看到“六道”,我们什么都没修,当然就什么也看不到,就好象我们不可能看到我们身边的磁场电场一样,你能说他就不存在吗?其实在印度最早提出“六道”的并不是佛,而是婆罗门教的修定者,他们能看到“六道”但并不知道形成原因,是佛出世后才告之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佛有必要骗我们吗?佛说的任何事实真相都要我们自己去实证,佛法是要靠实践检验的,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去实践检验就否定,是真正科学的态度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官的感受来认识的,而感官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它感受到的绝不是真实的世界,声音色彩味触觉都是我们心产生的妄相,你相信吗?宇宙本没有声音色彩,只有一些波的存在,触觉和质感也是我们对阴阳平衡之力的错觉,你信吗。佛说六道都是妄相,但这种妄相是确实存在的,你能信吗?
  
  对于灵魂存在的认识,现在有这么一个实验资料:现代英国医生山姆?帕尼尔第一个用科学实验证明了“灵魂”的真实存在。那就是对“濒死体验”的深入研究。什么是“濒死体验”?所谓“濒死体验”就是这个人的心脏跳动、脑电波都停止了(死亡),后来在医生的抢救下又活了过来,并能回忆起在“死亡”那一段时间里的经历。科学家们发现,成千上万的人都经历过“濒死体验”,有的人离开自己的身体后看到医生在抢救自己的身体;有的人从身体里飘起来浮在天花板下,能看见房间的顶灯在自己的旁边;有的人感到自己飘起来后的身体很小;也有人看到了其它时空的生命,等等。那么这种“濒死体验”是真实的还是病人的心理活动呢?为了证明他的真实性,他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如果病人死后“灵魂”能飘起来,还能看到自己的身体,看到医生们在抢救他的身体,看到天花板上的灯,那么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块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体(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么物体,别人不知道),那么“灵魂”就应该能看到这些小物体。如果这个病人能被抢救过来,能够说出板上的小物体是什么,那么就能区分出“灵魂”到底是虚无缥渺的想象呢,还是客观存在的。山姆对100多个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7个被抢救过来的病人醒来后能说出自己“灵魂”离体时看到的景象,特别是板上的小物体,说的全都对。山姆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山姆的实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是世界上首次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灵魂”的客观存在。“灵魂”是客观存在的,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飘起来,可以移动,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不是虚无飘渺的想象。2001年6月20日,山姆应邀在休斯顿莱斯大学作了题为“濒死体验:透视脑死亡还是透视一门新的意识科学?”的报告,吸引了不少对生命研究感兴趣的人。山姆还介绍了下一步研究情况:英国将花费140,000英镑进行心脏停搏的“濒死体验”的多学科研究;休斯顿德州医疗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山姆的研究表示极大的兴趣,认为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有重大意义,提出与山姆合作,共同研究这个生命的新领域。
  
  现代国外心理学在“轮回”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他们是在催眠中研究心理学现象,他们是让病人在催眠中回忆过去,当病人被问及久远的过去和前一世的情况时,病人都回答得很清楚,他们担心是病人的心理想象,就到病人说的前一世的地方去调查,确有其人其事,于是他们又研究了成百上千起案例,都一一证明了轮回的真实性,于是这些心理学家成了轮回的研究者和宣传者,还出了很多书。我们虽然对轮回有偏见,但也应该承认他们研究的科学性啊,还有本书叫《科学时代的轮回录》上面也记录了很多轮回的事例,都是有事实根据的事例,看来我们不要因为唯物主义的观念而太固执己见了哦。
  
  基于以上的很多研究,我们没必要对佛教里面提出的“六道轮回”等许多观点盲目驳斥,不要简单的把佛教当成宗教迷信而否定。佛家重点是教人把握现在,教人从善,教人离苦得乐,这有什么不好。
  
  作为宗教,佛教和道教与西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本质的不同,西方宗教都有自己崇拜的神或上帝,以神性来束缚人性被受唯物主义的攻击,有所谓“宗教的黑暗时代”。而佛教和道教不同,佛教的“即心是佛”和道教的“得道成仙”都说明佛和仙都是人做的,佛和仙都是人生进入一种较高层次的境界,因此,佛和道实质上才真正是“以人为本”的。在中国佛和道也从未有和人性发展相冲突。(政治利用和歪理邪说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兰经》经典中提到:“真正的学问在中国”。这个学问是什么?无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对宇宙与人生的认识和把握。即《易》与儒、道、释三家。在中国,宗教恐怕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生哲学,即人生价值和归宿的最终解答。
  
  人的生死、及其价值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我相信是每一代的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以及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思索的问题。古代王维有“人生能几何,毕竟归无形”感叹,近代朱自清有“为什么白白走一遭”的反问,古人说“不明生死,如丧考妣”。佛也说“生死事大”,我们怎么能忽视或者回避这个问题的存在呢?我认为,人的生死及其价值问题决定了人生的归宿问题。这个问题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宗教问题,只有搞清楚了,才能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艺术、哲学和宗教一目了然。而事实上,艺术、哲学和宗教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侧面的诠释。谈到人生的价值和目的,科学显得无能为力,但科学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些证据和数据,最终还是要通过人类的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来解决。科学不能代替哲学,佛在印度的本意就是指“觉者”即觉悟的人。
  
  这个过程不是少数几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哲人来完成。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唯心的还是唯物的,都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须知所谓的“真理”最初往往都是常人以为是错误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从正反两方面发现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此,我们的思想界和学术界长期以来犯了一个毛病,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要彻底将对立面打倒。就忽视了事物在矛盾中才能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黑格尔,怎么会有马克思。是真理还怕斗争?阴阳是相生相克的,围棋的黑白斗争也不是要将对手完全吃掉。将对手完全吃掉,这种想法是很简单肤浅的。当然也可能,九段和初学者之间就有可能,那还有下棋的意义吗,还有什么促进作用吗。事实上没有了对立面,我们的学术就没有了内在动力而只能是平泛和不深刻的。因此,没有公正的学术态度,是不能实现文艺上的百花齐放的。我们最大的落后也许正是观念上的落后,这恐怕来源于我们现代大多数中国人身上存在的惰性(这种惰性不是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一个问题不着深刻研究,用教条一套,正确与否,一了百了,怎么会有学术上的进步。我想马克思如果再生在今天,也会对自己的著作作些修改,也会对这种教条主义深恶痛绝。为什么我们不能更深入更多理解马克恩主义的神髓,灵活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做到了,邓小平的改革开发也做到了,为什么我们平常人难以做到。这种教条主义的惰性不知在我们的国度还要存在好多年,还要阻碍我们的学术繁荣好多年。一个“唯心主义”的标签,将西方近现代哲学、心理学成果拒之门外。将传统《易经》、佛、道文化束之高阁,为什么在外国人在研究《易经》了,我们才组织什么研究协会。对于佛、道文化,更多的价值仅仅是作为旅游价值的开发上,而对里面的闪光的东西不敢过问(在某种程度上宗教和迷信不分),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不敢越雷池一步,怎么会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现在国人最可悲的是一方面以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从未断裂的)为骄傲,另一方面却拼命做着斩断这个文化链的工作,这个事从文化大革命为标志性的开始,有人现在都在拼命做这个工作,只因为两个世纪前有个外国人提出了个“辨证唯物主义”,我们就要用他的理论来否定我们老祖宗的一切。他的辨证法是有一定道理,但是否来源于中国的道家也未可知。马克思如果再生在今天,也不会在僵化的强调自己的“唯物主义”了,“唯物”的观点在当时就只能是一个“猜想”(因现代物理学已经找到了很多微粒,但并非实体)。为什么一个外国人的一个“猜想”就要我们彻底打倒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值得吗?开口闭口一个迷信,以科学来反对迷信,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自己搞清楚了吗?迷信就是盲目相信,而你自己对要评论的对象都没有搞清楚就盲目的否定,那也是盲目相信自己,也是真正的搞迷信。爱因斯坦说;“我深信现今时尚以科学理论来解释人类生命的所谓公理,则不单只是完全的错误,而且这种看法应该受到指谪”。又说:“科学.宗教.艺术是同一棵树上的枝叶。我们过度的相信科学是否也是一种迷信擦亮我们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纯净我们的心灵去思考人生。”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是把科学和真理化了等号,其实现代自然科学都是建立在“现象”的基础之上的“真实(现象)”,是各科之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就局限于现象的范围,即用现象去解释现象。最终无法回答终极的哲学问题,即世界的起源问题。而道学、佛学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问题,严格划分应该属于哲学而不是宗教,更不是神创世的神学,我们应该有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之,即使要批判之也应该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不然迷信的就是我们自己,成为不肖子孙将是我们这一代!
  
  望君谨慎思考,珍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