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浏览器支持html5:有信心,修持才有力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9:28:27

所在位置? 密宗修持 -- 噶举修持

有信心,修持才有力道

媒体:化育资讯网 作者:化育资讯网
发布:白右螺

2011/7/4 9:43:09

(竹庆本乐仁波切)


主法上师:竹庆本乐仁波切
时间:2009年11月14日下午3:30
地点:台北化育道场
英译中:堪布丹杰
整理:杨悦芸、林柔君


先一起唱颂〈莲师祈请文〉。接着我们继续讨论这篇由顶果钦哲法王所写的祈愿文〈深要教导:学修双全的教言精华〉。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外在的上师」、「内在的上师」还有「秘密的上师」── 最后一个,也可以称为「究竟的上师」。


三种上师的关联、比喻与含义


我们可以说外在的上师他是一个模范,一个例子;而内在的还有秘密的上师可以说就是实际意义的上师,内在的、秘密的上师,是想要表达外在上师这个比喻的含义。


所以有这么一个比喻的上师。它比喻什么呢?它是一个模范、一个例子、一个比喻;透过它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佛性,透过这个比喻也让我们知道,如何能够了知这个佛性,或者说心性。


透过这样一个外在的,比喻的,模范的上师,它要阐述的寓意是什么?它要阐述的含意是什么?它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本具的佛心、佛性,或者本具的心性。


外在上师像镜子,反射弟子真实容颜


通常我会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上师好比是一面镜子。当你看着镜子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这面镜子的脸吗?你会看到镜子本身吗?并不会!你只会看到镜中反射出来的你,你的脸、你的容貌。这可以说是镜子它的责任──也就是反射出它前方的影像;我们可以说,此时你真实的佛性、真实的面貌,就会被「上师」这面镜子反射出来。


当你看到这样一位外在的、庄严的上师的时候,这里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庄严是beautiful(美丽),这样一个漂亮庄严的上师,这里的漂亮指的不是他的样貌;上师的庄严指的是他的功德,还有他自心佛性的功德。


当你看到上师的庄严功德时,你看到的,其实是反射出你自己证悟时的庄严功德;首先,你会从上师这面镜子当中,看到了你自己证悟时庄严的相。


再来第二个,你会看到的是,如果你的脸上有一些脏东西、灰尘,镜子也会如实地把它反映出来;你要知道镜子它是不会害怕、不会畏惧反映出这些脏东西的。镜子它也从来不会礼貌、客气的,它也不会刻意为了你而改变什么,或者刻意为了你而显现什么。


上师这面镜子,反射出来的,都是我们当下的容颜,所以当你满脸涂满黑炭的时候,你会看到,镜中反射出的也就是这个黑脸,乌漆抹黑的一张脸;又或者因为你在什么地方工作,弄得满脸都是炭,只有露出两颗圆滚滚的眼睛,还有一排白白的牙齿,看上去很像万圣节戴着面具的样子,镜子也都会反射出来。


所以镜子的工作其实就是真实的反射,并且清楚地让你看到自己的这个脏脸。镜子不会生出一只神奇的手,帮你把脸抹干净,它是不会生出这只手的。虽然最后我们会知道要清洗我们的脸,但前提是因为你从镜中看到你的脸是脏的,所以你会说:“啊!我的脸脏了,我要清洗它。”


面对镜子,打开你的心


我们可以清洗各种东西,让它看起来比较好。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广告;这个广告是说:有一家大公司的执行长,样子非常的帅气,缓缓地走下黑色的轿车;他西装笔挺,穿着得体。


接着你会看到在他的轿车旁边,有非常多的人在等着他;他的身边也有很多的保镖、随扈,都在保护着他;但当他一走下车,他穿的鞋子,不晓得黏了什么东西,大概是黏了一张报纸,所以当他一边走路时那个黏着的报纸也一边飘着走。


这时候一位保镖赶紧冲过来,把报纸拿掉,将鞋子弄干净;在此同时,当他走着走着,头皮屑也不断地撒落到肩上。这时候,又有一个人跑过来帮他把脏东西清乾净,总之你会看到他周围有五、六个看起来很可怕的保镖护着他。


他正要去参加一个会议,最后终于走进大门。当会议室一打开,他看到里面充满很多的人,他笑了!看似非常庄重的一个微笑。当他露齿一笑,一片菜叶眼睁睁地就卡在他的牙缝里面。


你可以想像当门一打开,那么多人在里面准备着,等候着他来开会,他也会心的笑了,但是一大片的沙拉叶子却卡在他的牙齿上。


我好喜欢这则广告!


对我来说,看到这则广告的感觉是什么?我觉得这则广告在告诉我们:的确,就像这位执行长,一路上有很多的人可以帮你清理外在的东西,但还是有一些肮脏的东西是你要靠自己去清理的,譬如说牙齿里卡着的菜叶,是没有办法由一个跑过来的人,将你的嘴巴扳开,然后直接勾刮下来。这是不行的。


如同刚刚的比喻,我们可以向佛菩萨、向本尊、向祖师们来祈请,然后佛菩萨们,就好像刚刚那个CEO的那些保镖,可以帮你清理部分的东西,比如你脚下的报纸,或者你肩膀上的头皮屑,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帮你清洗牙齿,那部分还是得靠你自己。


所以,同样地,我们可以透过祈请得到一些加持,但是最终要完全认识到真实的自心,或者要完全的觉醒,能靠的唯有自己,没有其他人。


上师,就好像我们刚刚谈到:他是一面镜子。当你愿意面对他的时候,当你笑了,你就可以看到那一大片的菜叶,卡在你的牙齿里。这里我们说张嘴对着镜子或者对着上师,指的是:你要打开你的心。当你愿意真正面对着这个镜子、对着上师打开你的心的时候,你自然可以看到那个最细微的染着,它就在那边。


当然上师如果碰巧是位牙医的话,当然你就可以打开你的嘴,请他顺便帮你洗牙,但因为大部分的上师都不是牙医,所以不一定要打开你的嘴巴。


三种上师,不能分割!


接着下一句说:


前中后三上师合为一,
令惑显为智慧为至要。


在这里说:「前中后三上师合而为一」,但要将这三个上师合而为一,要知道这三者是不能分割的。这里说前、中、后,其实「前」,指的是外在的上师,「中」,指的是内在的上师,而「后」呢?指的就是秘密的上师。我们要知道这三者是合一、不可分割的。这三者的要点、精要,都是一致的。


我们要知道这三种上师的关联性。事实上,如果没有外在的上师,你没有办法真正地了知到内在的上师。进一步来说,同样地,如果你没有依靠外在的上师,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内在的上师,也就是你不可能认知到自心秘密的上师!


所以从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三个上师,都有着关联性,而且彼此连结着,一个接着一个;并不会说当你得到了内在的上师,就要把外在的上师丢掉;或者当你得到秘密的上师,就要把外跟内的上师丢掉,不是这样的,这三者都是相互关联的!


所以,透过了解这三种上师是合而为一的时候,就能够「令惑显为智慧」;在这个时候,透过你这样的经验,就能够让迷惑显现为智慧。


得到加持的关键,在于虔诚心


象征实义表法上师宝,
与我不离切信为至要。


这一句是比较容易的,「象征实义表法上师宝」在藏文里有三个部分,三个词分别代表刚刚所谓的外、内、密的上师:


一,象征的上师:指的就是「内在的上师」;


二,实义的上师:即为「秘密的上师」;


三,表法的上师:这就是「外在的上师」。


在藏文是由内、密再到外,这是因为音节的关系,所以他会把这几个词,做这样的排列;但中文的话,其实接着之后再翻译给各位的时候,可以按照外、内、密这样的顺序,可能比较顺一点。


最后一句说,这三者与我不离,就是跟我没有分离,要具备这样的切信,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提到有这三种上师,当按照外、内、密的话,外是「表法的上师」,内是「象征的上师」,而密是「实义的上师」,这三种上师跟我都是没有任何分别的。接着顶果钦哲法王提到,这里的关键处是什么?就是我们要「具备切信」,切信同时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虔诚,一种虔信心,一种虔定心!


这里提到这样一种虔诚的信心,如果我们对上师具备了虔诚的信心、恳切的信心,会很自然的时常忆念师恩,而且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在轮回,在任何角落任何地方,加持都会进入到你的心里。所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得到加持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上师的虔诚心。


就像刚刚的比喻:上师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就像站在镜子前面的那个人。这时候我们可能会问:虔诚心是什么?虔诚心其实就是灯,也就是那个开关,当你有了虔诚心,就好像你开了灯,当你开了灯,你才有可能看到反射在镜子当中的那个你。


所以当没有虔诚心的时候,也就是没有光的时候,一直在那儿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到了。虽然这里提到信心和虔诚非常重要,但在这里并不是一开始你就要完全的信任,或者完全具备虔诚心,这里谈到的信任,其实刚开始你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的信任,一点点的相信,也不需要多。


这就好像你生病去买药是一样的,好像你对药的那么一点点的信心,这个药你知道可能出自于??一家西药公司等等,里面也都会附上整罐药的说明书、包括里面的成分,里面有各种你看不懂的药的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等等,但是你就是有着信心─ ─ 就是这间公司,这是个好公司的药!你相信、你买了、你吃了,然后,你等着看会有什么效果!


同样对于上师,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买药,就像是用药一样,你只要有那么一点信心就行了。这里的「药」,指的就是上师给你的法,这就是法药。然后你要吃下去,就是你要去练习,你要去修修看,接着呢?就等着吧!等着看会发生什么?尤其这种虔诚心在你修道的路上,它会是一种很大的影响,很大的力量。


我记得过去有这样一个实验:在实验室里面,他们做了这样一个测验,也就是他们做出一些假的药丸,其实根本没有任何药的成分,只是一些糖分融合而成的东西。但是他告诉那些病人,这药的药效非常强,这是一种能够杀死一切疾病的药!


不只如此,这些实验的人也同时告诉那些被实验的人──你得了什么病!还给他们看一些病例的报告,告诉他:你得了病。奇怪的是被实验的人根本没有病,但是被说成有病的时候,吓得脸都变了。这时候,再给他吃这样的药丸以后,结果竟然有着疗效,他会觉得病也好了。


由此可知,这都是一种心灵的游戏,就好像你吃一个药,如果你勉强吃,觉得这个药对你恐怕没效,那你吃下去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修持佛法的时候,要具备那么一点信心!


具备信心,修持才会有效、有力道


这并不代表当我们说:“要对上师有信心。”这样的一句话时,并不代表上师需要你的信心,不代表佛陀或者这个法需要你的信心。真正需要信心的人是谁?是你自己,是你自己需要这个信心。因为唯有具备这样的信心,才能够让你走在修持的道路上,并且让这些修持变得有效,变得有力量!


忆师恩与虔信若无缺,
三界一切处皆得加持。


为什么在下一个句子提到──虔诚、信心、确信。当这些倘若没有生起的话,「上师若为父」,就算上师是你的父亲也无有是处,也没什么用。所以这两句要放在一起。第一句说:「忆师恩与虔信若无缺,三界一切处皆得加持」。如果你具备对上师的虔诚与信心,不管你身在离上师多远的地方,无论你在任何地方,都会得到加持。


虔诚信心确信若未生,
上师为父亦无有是处。


同样相对的,下一句说如果你不具备虔诚、信心和确信的话,就算这位上师是你的父亲,是说你可能天天、甚至一生都跟他在一起,并且早晚都能见到他,也还是无有是处。


这里的藏文是说,你也得不到任何好处!事实上有的时候你离上师远一点,你会发觉信心反而变得更强;你会发觉当距离越远的时候,你的信心也变得更长效;当你离他越近的时候,信心有可能反而越来越短,越来越小。


虔诚心与跟上师的距离成反比?


所以当你越看不到上师的时候,你真的心里就会越想着他,心中永远系念着他;你的虔诚心是那么地有力量,那么地强烈;反而,当你越跟他在一起,天天见到他的时候,你会越来越想着:啊!什么时候我可以休息,不要在他的身边,承侍他,照顾他,你会觉得累了!


你会发觉自己越来越辛苦,因为你发觉你要开车、要做饭、要煮茶,要随时跟随在上师身边,而且你知道上师经常都不太听话;他可能会一下到东边,一下又到西边,你都得跟着他,你会感到很累;然后上师他喜欢晚上不睡觉,偏偏又喜欢起得特别早;当然你的情况是晚上不能睡,早上却要起得比他更早。这是我亲身的经验!


现在我开心了,但是我后面这两位他们开始辛苦了,他们就是喇嘛天南,还有泰勒,是个老外。我自己也是老外!


我的第一位上师是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当时一开始,我等于是当一位侍者,待在法王身边。我很小就在法王身边,一出生就在法王的身边,而且受到很多的教导。


当法王的侍者大约是我青少年的时候,十六世大宝法王真的非常地关爱众生,尤其法王特别喜欢动物,比对人还更要喜欢。当我长到这么大,到现在才终于了解,法王为什么比较喜欢动物而不是人,不是那么关心人。


十六世法王真的特别喜欢动物,可以看到当时我们有蛇、有鸟、有鹿、有狗、有猫等,特别是还有很多的鸟。最后会发现这些动物造成我们很大的麻烦和干扰。法王很喜欢照顾他的那些鸟,法王经常会想要自己清理这些鸟笼,然后,也会抽换鸟笼中间那根木头的位置,鸟大都会喜欢站在那上面。


法王会随时帮鸟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它站在不同的地方,所以会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鸟笼是圆形的,所以法王会把本来是直线的那根木头,有时候会将它变为横着摆放。


我觉得很奇怪,怎么摆不都一样吗?鸟笼本来就都是圆的呀!怎么放不都是一样吗?所以当时我还有几位喇嘛,经常需要做这样的事,变换那根木头方位的工作,直到晚上十二点或者凌晨一点左右。


但是当时每天早上我的上师第十六世法王噶玛巴,都会在大概三点半、四点的时候起床。那时我们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起床,不会有人例外!


这也就是为什么刚刚跟各位说,当你和上师距离太近的时候,你会发觉苦难非常地多,然后信心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短,越来越微弱。因为你会有晚上很晚才能睡,却还需要起得特别早的痛苦。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很尽力地试着想要生起信心和虔诚心,但是就好像鸟笼的那支棍子一样,只是不断地变换方位而已。在座你们每个人都想离上师很近对不对?那你要小心啊!别靠太近了!因为很有可能你的信心反而就消失了。


事实上,离上师越远你的信心就越强,就好像你会远远地,远望这位上师,当下你可能会觉得还不错,满庄严的;就好像我们现在,彼此之间有了这样的距离,互相会觉得还满顺眼,满不错的。同样地,就像在座有很多喇嘛,你们都看得很清楚也很好。但是你要知道当彼此越来越接近的时候,信心可能就会越来越少。

亲近魔,不见功德见过失

在佛法金刚乘里面有一个词汇,提到一种魔,魔鬼的魔,或者一种障,称为「亲近魔」。就是当你跟上师太亲近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魔、一种障碍会产生,就称为「亲近魔」。

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可能是大学多年的室友,或者就像台湾,在当兵时期一起当兵的朋友,两个人非常亲近。之后可能毕业了,或者是说兵役结束,但是彼此之间还是有很深厚的友谊。虽然住在不同的地方,偶尔才能见面,但见面时彼此都非常开心,非常愉悦。但是一旦两个人搬进同一个房子,反而可能很快就会吵架。

所以当我们真的有机会亲近到佛陀,譬如说亲近释迦牟尼佛,或者亲近殊胜的上师,像法王噶玛巴或者像是顶果钦哲法王、堪布竹清仁波切等等,当你有机会亲近他们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太过亲近了,因为这个时候会有一个危险,就是会有这样的一种「亲近魔」出现。

这种「亲近魔」出现的征兆是什么?就是你不再能看到上师证悟的功德了,你看到的都是很多琐碎负面的事情。可能本来没有这样负面的情况,但当你不断地去思维、去胡思乱想时,你看到的可能都是负面的情况。就如同显乘经典里面提到,佛陀时代的善星比丘,他就是这样的状况。

所以我们要注意,当有这种亲近魔出现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危险。就像刚刚谈到的那位善星比丘,当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曾经花了25年的时间当佛陀的侍者,跟在佛陀的身边。但他最后得到的结论居然是,他跟佛没有任何的差别;唯一的差别是佛陀的后面有一个圆圆柔和光芒的法轮,而他没有,也因此最后他对佛陀失去了信心。事实上这是很明显的一件事,就是你如果真的要有光在你背后,那是非常难的。

我不知道那位善星比丘的脑子是怎么想的,如果是我看到那个光轮的话,我一定会转念的。所以这个偈文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它在告诉我们:信心、虔诚还有信任,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当你在建立与上师之间关系的时候,这几个都是最重要的。在这里,由于我们是向莲师来祈请,所以这里指的是当你要向莲师祈请的时候,信心、虔诚、虔敬都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算上师是你的爸爸,你也不会变得更好。

别执着上师色身,向法身祈求是最重要的

接着,「上师究竟不执于色身,了义法身上师遍轮涅」;所以这个句子告诉我们,不要去执着上师的化身或者上师的这个色身。色相,并不是最究竟的;事实上,究竟的上师是什么呢?是他的法身。因此上师的心、上师的证悟和上师的智慧,这一切也就是究竟的法身,他同时是遍满于一切的。所以如果你执着于上师的色相、色身,把这个当成最究竟的话,将会非常的危险。

如果我们执着于上师的相貌或者他的身形,并认为这就是最究竟的上师,那么很多的麻烦就会出现。其中第一个麻烦就是,如果你具备这样错误的见解,以为上师的色身就是究竟上师的话,那么,你会发觉你对于上师的信心会系着于、依靠在上师的一个微笑。

这其实是件很悲哀的事,你会发觉,当上师笑的时候,你的信心就在那儿,但是如果上师不笑了,你的信心也将不一定存在。当我们执着上师的相就是究竟的上师的话,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法王,他也不可能以他的这个色身陪伴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花上两个小时去陪伴,这是不可能的。

当然每个人都想要跟法王吃晚餐,就算没有晚餐至少去喝杯下午茶,甚至只是连喝一杯茶也不太可能。但这些根本不是重点,事实上,真正能够跟上师法王噶玛巴法身的心能够联系的人,才能够真正得到加持。虽然还有很多人以为要跟他的色身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得到加持。

当然你有可能花了两个小时在餐桌上,我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加持,可能得到了一种晚餐的加持而已。但这不代表你要取消或者拒绝跟任何上师共餐的机会,不是这个意思。当然法王噶玛巴请我们吃饭的时候,你当然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好像法王到美国的时候,我很有福气地跟法王同在一家汉堡连锁店一起吃东西。我当时必须要吃素食的汉堡,而那并不是一家素食的汉堡餐厅。

总之这一句是很重要的。「了义法身上师遍轮涅」,这一句是很重要的,就是你不要昏头在上师的色相、外相上面,你要向上师的法身来祈请。这一句说:

若不识自性不见己惑,
则以口诀金匙来开眼,
百信之眼一开将照见,
上师与我无聚亦无散。

接着,

由此力生无漏功德聚,
一如茂春欢悦之雨云,
加持成就事业泉源处,
得获确信定无有疑虑!
学修兼备教言之精华,
我今以此献礼极深要!

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理解,也是附带提到的内容。其实主要的正文是之前的那些偈文,接下来我们应该从头来唱颂这些偈文,请吴宗宪老师来带领我们唱顶果钦哲法王所写的祈愿文〈深要教导:学修双全的教言精华〉,你想唱什么调子都可以。唱偈文:

先由外在上师示法教,
转心趋向佛法为至要;
中以内在上师闻与思,
令法趋入正道为至要;
后以秘密上师于自心,
令念解于空性为至要;
前中后三上师合为一,
令惑显为智慧为至要;
象征实义表法上师宝,
与我不离切信为至要。
忆师恩与虔信若无缺,
三界一切处皆得加持;
虔诚信心确信若未生,
上师为父亦无有是处。
上师究竟不执于色身,
了义法身上师遍轮涅。
若不识自性不见己惑,
则以口诀金匙来开眼,
百信之眼一开将照见,
上师与我无聚亦无散。
由此力生无漏功德聚,
一如茂春欢悦之雨云,
加持成就事业泉源处,
得获确信定无有疑虑!
学修兼备教言之精华,
我今以此献礼极深要!

~这些口诀,是芒噶朗(义为吉祥,即尊圣的顶果钦哲法王)对具信的邬金所宣说的。

接下来,有问题的话欢迎提出来。

问题1:调伏自心与利益别人如何同时兼顾?

问:第一个是说,我们要先调伏自心,免得到时候,虽说是利益众生,结果却把垃圾丢给人家。在这样的问题之下,就我所知道的是,其实像佛陀多生累劫以来曾经在畜生道及地狱道里面利益众生。但问题是,我们要调伏自心好像很难,不见得马上就能够利益到众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是不是可以请仁波切再解释清楚一点?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利益到众生;看起来好像不会那么快,是不是我们应该边学边做这件事情?

堪布问:你所说「边学边做」是说你在调伏自心的同时也在利益别人是吗?

答:对!是不是会有错误的时候,然后能够看得到那个错误,马上修正这样?

仁波切(笑)答:其实一个人是可以兼顾调伏自心和利益他人的。你可以做一些修持,透过禅修降伏自心,并且见到空性;但禅修的同时,也可以利益别人。所以自修跟利他并没有相互违背。但在这之前,对于你刚刚提问的问题,我想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有一些更实际的或者更基础的一种认识自心、调伏自心的经验,那么当你在利益别人的时侯,会让你这种帮助以及对他人的利益更加有效,不会导致让过程变得复杂,什么叫做复杂?就是变成在丢垃圾。

所以我们自己到底要如何去判定我是否真的在帮这个人?还是其实只是自己把垃圾丢给他人?你要怎么样来分辨?在这个时候,关键是你应该要专注在一个问题上:「到底对方需要的是什么?」这一点要清楚。同时再接着去了解:我可以怎么样依他所需要的来帮助他?但很多时候,如果你一开始就依你的想法去想对方会需要什么?并且给予他你自己的好意,你自己觉得对方会需要的东西时,其实整件事开始复杂化了。就好像一位僧人需要的是红色的袍子,但是,你却告诉他,蓝色的是不是更好?就像这样,这个复杂的过程就开始了。

问题2:贪欲的本质是空性,既然如此,为何不要执取贪欲呢?

问:仁波切昨天讲到空性像夸克一样,如果「明、空」两个都同时存在的话,贪欲分析到最后,不也是这样依旧存在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我们取明空不二?却不取贪欲?

答:你这个问题有点把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两者合并在一起讨论了。也就是我们会说,譬如贪欲的本质是清净的,然后说执着的本质也是空性的,或者烦恼的本质也是清净的等等,这些讲解都是在胜义谛的基础上。

事实上如果从胜义谛来说,不仅仅是这些烦恼,各种的贪欲的本质是清净的,或者是空性,是无实有的。甚至具有这些烦恼的那个人,那位众生,他也是无实有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里面的「能断」、「所断」都是空性的。在世俗谛来说,烦恼存在、这个人也存在、他的执着也依旧存在,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些都应该要断除。

问:仁波切呢?

答:Yesla!(众笑)

问题3:如何能够经验到心的本质跟实相,而且让它持续下去?

问:这个问题是想问仁波切,可不可以请您告诉我们心的本质和实相?我们要如何能够经验、知道、了知到这个心的本质和实相?还有如何能让这样的经验能够维持和持久?

答:要如何能够观看我们的心性,或者心的本质,也就是你要看着自己各种的起心动念。可以说你看着你的心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刻念头,然后看着你的情绪,种种的概念等等。

当你在看的时候,或者当你在经验的时候,你会经验到一种开阔、广阔,还有一种完全的自由。这可以这样说,这是你的心性!那么你会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经验到这样的开阔、这样的心性?就在于当你真的在放松的时候,还有当你具备一种全然的信心的时候。

事实上在佛法里面讲到一种信心,它也可以说是一种虔诚心,一种信任。就好像一个日本的禅师,他曾经问到说:“我不看的时候他在那儿,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又不在了;请问这是什么?”

其实这样的一段话,这样的一个提问,它就是具备一个非常好的心性指引。这一段话,这个提问,它是这么地直接简单。那么你要如何才能够延续保任这样的??经验呢?当然首先第一步,前提是你已经从一位传承的上师,得到过这样心性的指引。

当你得到之后,你才知道要保任的是什么?你要延续、持续的是什么?所以,这就谈到什么叫做保任持续。如何来保任?是指你就能够短暂的,但是多次数的,重复的一直绵密保任你这样心性的经验,然后不断地放轻松,不断地安住,短时间而多次数的。

问题4:如何在分别心跟烦恼心生起之前,安住在现量的心当中呢?

问:我想请问仁波切,上一堂课程,您曾指导我们去经验现量的心。但是因为平常我们的六根所接收到的对境实在来得太快了,我们如何在分别心和烦恼心生起之前,安住在现量的心当中?

答:的确!就像你所说的,对于一个凡夫来说,刚开始你很难一直安住,保持安住在第一念,只能现量或者单纯的见而已。为什么?这是因为身为一个凡夫,我们有太强烈的一种习气,这种习气也就是一种分别念,是一种念头心的运作,习惯性地把看到的东西,或者听到的声音,直接就思索意义,把你对它的概念融合在里面,掺杂在里面;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安住在第一念,就是当你听到以后,还没有任何分别和作意在里面的那一念。

举例来说,当你的眼识很专注地在看某个东西的时候,这时可能你听到某个人正在跟你讲话,但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时候,你会跟他说:「你可不可以再说一遍?」其实那个时候,你清楚的听到了,但是你没有任何的分别心在里面,那也是一种你直接的经验。

还有一些人,你可能也会有经验,就是当你去参加这种大演唱会的时候,音量非常大,这个时候你会完全专注在这个声音上,非常大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甚至都没有什么念头,就只是专注在那个声音上。在此同时,你的眼睛可能很清楚地看到一些东西,但因为你专注在声音上,虽然眼睛看到,但是也没有任何的作意,没有任何的分别在里面。这也是一个例子。建议你先去参加一次音乐会,或者演唱会。

还有,就像我们在唱一些自己特别喜欢的歌曲时。或者在唱道歌的时候,你是完全陶醉、完全融入在旋律与真实义当中。你会有这种无念的经验,然后完全融入那首歌曲当中。

也有人说这时候你脑部的运作部位不同,同样地我们的心在完全融入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叫无念的体验。「无念」是指你没有任何分别念的这种觉受。我们可能会问:在佛法的修持上,你要怎么做到这样的无念、无分别念?其实这就是禅修。而且是禅修当中「止的禅修」的研习与修持。


当练习「止的禅修」的时候,你不要念任何东西,你不用唱,身体也没有任何的运动或者动作。还有特别强调,这时候你不需要再念咒语。因为在台湾,有很多人说要持咒!这里也强调:你不需要念任何的咒语!

在这个时候你完全地放轻松、安住、坐着。这时候你没有任何唱颂,没有任何念诵,也不持诵任何的咒语,只是坐在那儿,做止的禅修。这样就可以经验到无念─ ─ 止的禅修。

问题5:在家人很难断除贪欲?

问:我的问题您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在佛堂问这个问题,佛菩萨请原谅我!我学佛是以西方心理学的方式来学习。我觉得西方的科学家佛洛伊德在讲心理学的时候,他会以性的观念来切入。他每次在讲解的时候,也都会讲到性的观念。当讲到贪欲的时候,他会讲到性的观念,也会提到每一个人对性的需求都很强烈。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成僧人,不是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凡夫俗子、是在家人。我学佛,从大学到现在,当禅修的时候,当然很清净很快乐,可是就生物学来说,最优秀的基因会存留下来;我很怀疑你们西藏人怎样生小baby?

答:首先不是所有的西藏人都是出家人。所以照这样的推理来说,他们应该还是会生小孩的。而事实上,你会在佛法里面看到,佛法告诉我们说:我们各种的烦恼也好、贪欲也好、嗔心也好、傲慢也好、疑虑也好等,这些都告诉我们,刚开始需要小心、谨慎,要好好的注意,不要生起这些烦恼。

你不可能马上断除这些烦恼,事实上就算告诉你,你要马上断除这些贪欲、嗔心,也是做不到的,是没有用的。当然,如果你想要马上断除这些烦恼的话,你的确可以选择出家这样的一条道路。但并不代表你一出家马上就能完全断除这些烦恼;对于在家人来说,其实你也并不需要马上就断除这些烦恼。

佛陀的确告诉我们,要小心、而且要找到方法,并且教导我们怎样让这些烦恼,变成修道的助缘。

大乘佛法里教导我们,透过菩提心来转化你的烦恼。举个例子来说,就像你刚刚所谈到,关于贪欲这个方面。当有这方面的贪欲生起,因而造成痛苦烦恼的时候,当下你可以做的一个修持,也就是刚刚谈到大乘的一种修持方式,也就是:因为我自己已经领受并且经验了这样贪欲的痛苦,所以希望所有一切的众生不要再经验因为贪欲而产生烦恼的痛苦。这种修持叫做「施受法」。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这样想:所有的众生有关贪欲的痛苦都消除了,而一切痛苦都由我来领受。同样当我们嗔恨心的烦恼生起的时候,还有当愚痴的心生起的时候,也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修。除了「施受法」,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转化烦恼的方式。

但在金刚乘里会提到这种种的烦恼──贪心、嗔心等各种的烦恼,都是自生也自解的。因此你不需要一个观修的方法或法门来将它转化或者消除,因为烦恼是自生自解的。所以你会看到金刚乘的教法,包含了佛陀当初在印度所开示的内容,还有之后传到西藏,金刚乘的这些内容,都在强调这种能够对治我们种种烦恼的法门。

但现但现在很多人一听到密乘都会有一种误解,觉得这些人好像特别喜欢烦恼。其实这些人并不喜欢烦恼,因为烦恼只会让人更痛苦。那为什么会觉得他们喜欢烦恼呢?是因为听到金刚乘里面常常会强调,烦恼要透过烦恼来修持;不是因为喜欢烦恼而如此,而是因为唯有当你认识到这个烦恼并且用它作为你修持方式的时候,你会经验到原来它是自生也自解脱的。

透过见到我们烦恼的本质,每一个烦恼都是一个智慧的显现,五种烦恼就是五佛智慧的一种显现,这是金刚乘里面告诉我们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对这些教法有一些误解,所以你会看到,在台湾的街上,有些人发一些传单,里面提到密乘金刚乘不对的、误解的地方。其实他们根本没有了解到修持真正的要点在哪里。不可否认的,当有这么多人在修持金刚乘或者说藏传佛教金刚乘的法教时,的确会有某些人犯下某些错误、做错某些事。但不应该把人为的错误归咎于佛陀的法教,这是错误的,没有这样的道理。应该是当某个人犯了什么错,就由这个人来领受惩罚,不应该把对他的惩罚转嫁到佛法、法教上。

因为人有太多不同类型的人,你也会在南传,甚至在大乘,在很多地方都会看到些许不是的地方。我觉得不是只有金刚乘这些行者当中的某些人在丢脸、做错事而已。但现在不太方便也不应该再多讲这些,因为这样反而会造成更多人的误解。因为很多人误解了,反而不敢讲了。

就好像我们因为有一个台湾人犯错了,你就说全台湾都很坏,我们不会这么讲;也就像一个修行人他犯了这样的过错,但是却以偏概全地说整个佛法,整体都不好,这有点太过火了。那么我们也要下课了。不下课的话下课钟又要敲了!

现在我们要唱一首道歌来做回向,是法王作的道歌〈世界啊〉:

(领唱师兄带领大众唱颂〈世界啊〉)

唱得非常好!唱得非常好!因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是唱道歌就是好。”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你是没有任何疑惑、疑虑地唱着道歌。唱得好啊,唱得好啊!

为何要举行荟供?

晚上要举行「荟供」,所以我在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荟供」的意义。荟供是指,我们将「有所缘」的福德资粮和「无所缘」的智慧资粮,这两种资粮透过荟供的举行,在相同一个时间里,透过一些特别的方法,也就是荟供的方式,而使它非常快速的圆满,这就是荟供的意思。

平时在显乘里面我们会提到,要圆满积聚资粮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或者是三十七劫那么长的期间。而在金刚乘,我们说要在一生当中就成就金刚持的果位,也因此,需要这样一个荟供,让我们在一生当中圆满这两种资粮,所以这是一个甚深殊胜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举行荟供?第一个原因跟目的,就是为了积聚两种资粮。第二个原因是,如果你要接受灌顶或者接受金刚乘甚深的一些口诀,也要做荟供。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每一个参与的人,当自己在做密乘的修持时,可能违犯了三昧耶戒;在违犯许多的戒律之后,就透过荟供进行一种忏悔,同时也是一种「恢复」,再重新恢复你的戒律。这其实就像是显乘里面,我们称为〈大乘布萨律仪〉,或者叫〈还净律仪〉一样的道理。第四种举行荟供的原因,是因为要庆祝。这种欢喜庆祝是指,譬如当一个人他进行了一个圆满的闭关结束之后,会有这样一种为了欢喜庆祝而做荟供;或者是说我们在得到上师的灌顶、或者教授之后,也会举行这样一种喜庆的荟供。

当然荟供有非常多不同的解释,譬如也有叫做勇父或者空行母的这种荟供等等。荟供还有一种称为「荟供轮」,还有叫喜庆这种庆祝,它都有一些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兴趣想要了解这些。如果说太多的话,很多人可能会想说,这些西藏的上师怎么都疯了,所以最好在我还没疯之前,就走吧!最后我们站起来一起唱〈朋友〉这首道歌:

朋友即是空相,犹如水中月,
设若执以为实,徒令痛苦增。
若知皆是空相,犹如水中月,
如幻三昧离执,悲心将增长。
无焦点见增长,离执修增长,
远离能作所作,行持将增长。
一切奇迹之中,最大之奇迹,
一切美妙之中,无上之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