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台怎么死的:中国文物造假地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3:42:36
中国文物造假地图2011-09-14 19:21


  随着中国收藏热潮的兴起,假文物制造也在全国“遍地开花”, 花样繁多的造假手段,让专家的火眼金睛防不胜防。


  一般来说,造假分为两步。第一步,就是要把东西按照原样造出来。以瓷器为例,大多数的鉴定都要分析瓷胎材质。为保证和老瓷的成分一样,仿造者们在原料环节就下足了功夫。“做瓷胎用的瓷石就是安徽祁门太后坑的,慈禧太后时期挖过的;高岭土是从附近的高岭村买来的,100多块钱一袋,当地政府不让卖,村民就趁着晚上挖土、装车……”说起自己造的瓷器,景德镇从事制假20余年的老匠人章一敲口气很大,“我做的东西最不怕仪器测试。”


  经过了第一个步骤,生产出来的还只能算是“工艺品”,而经第二道程序加工处理后,它们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文物”。这个关键环节就是做旧。做旧是各路仿家一直以来着力突破的难关,也是瞒过业内行家的奥秘所在。


  做旧的手法也可谓千奇百怪。烧制好的陶器必须在古墓的土中埋上至少一个月,去除表面的色泽和亮光,并使古墓中的葬气、雨腥气甚至人体残留物等渗进陶器内部。此外,还要进行腐蚀处理:陶瓷器有的被直接放入尿池,有的用高锰酸钾、氢氟酸等药水浸泡;青铜器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红木家具则被扔进粪池,过几年捞出来就可冒充明清家具……


  “眼学”靠不住了,各种科学检测手段纷纷上马。但高仿者们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景德镇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现代科技破解;X光照可以骗过年代的检测;将真品官窑瓷器的款制拍摄下来,输入电脑,就可以通过专业软件对其进行精细的分析,笔画的粗细、笔墨的深浅,行笔的力道,都可以制作得与真款丝毫不差。


  越来越多的赝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全国各大文物市场,中国假文物产业链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专家认为,这种集文物仿制、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现在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俨然成为收藏市场新的吸金器。


  在文物出土大省河南,假文物和高级仿制物甚至已经成为一些区县的主要财政支柱。在这些具有手工艺制造传统的地方,文物贩子看中了当地艺人精湛的仿制技术,对当地的仿制品趋之若鹜。这也促使造假者的分工不断细化,甚至形成了组织严密的造假机构。造假市场从过去的个体造假变成了团体造假,从生产到出货这一源头环节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化链条。


  目前中国收藏市场大体分三级,较为低级的诸如古玩店、地摊和旧货市场等,二级市场是注册的艺术品经纪公司、国家所有的文物商店等,而拍卖行则称得上是第三级市场。如今,拍卖会的泛滥无疑成为了假文物的温床。“有时候他们看到老主顾,都会提醒他们,这场就别来了。”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的小型拍卖会,一半以上的文物都是赝品,而即便是大型拍卖会,也难以保证文物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