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图片:“戴高帽”与“拍马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14:39

“戴高帽”与“拍马屁”

 

 ● 俗子

 

  日前,与一朋友聊天,他讲了这样一则不是笑话的笑话:年终,他们单位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一科长为了趁机恭维奉承巴结吹捧局长,便绞尽脑汁为局长拼凑了十大优点,按说“吹”得够大了,“捧”得够高了,可他还嫌不到位,还费尽心机说了这样一段令人喷饭的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局长也不例外,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整天忙于抓工作,不注意休息。”他话音刚落,大家便哄然大笑。这位科长算得上是恭维奉承巴结吹捧上司的高手了,难怪他在炙手可热的科长位子上一坐就是二十多年,现在还在“超期服役”。

  现实当中,这类人并非绝无仅有,亦并非寥若晨星,可谓“比比皆是”焉。此类人,他们置人格、尊严于不顾,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恭维奉承巴结吹捧上司和他人,说穿了,皆为一己之私利焉。用一句不太中听的话来说,他们活像摇尾乞怜的“巴儿狗”。

  其实,恭维奉承巴结吹捧上司和他人,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其由谁发明,始于何时,无法稽考。但从“戴高帽”这一典故看,其“古已有之”。据《一笑》载:俗话把恭维奉承巴结吹捧他人叫“戴高帽”。有个在京城做官的人被派到外地当官,临走时向老师告别。老师说:“外官不易为,宜慎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逢人送他一顶,可以避免意见不一而相互顶撞。”老师生气地说:“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那人说:“天下不喜欢戴高帽子的像你一样正直的人,有几个呢?”老师听了很舒服,点头说:“汝言亦不为无见。”那人告别老师后,对同行者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与“戴高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则典故叫“拍马屁”。二者既“同”又“异”。“同”即作用目的相同———都是恭维奉承巴结吹捧他人;“异”即适用范围各异———前者不受级别和辈分限制,后者一般只用于上司和长辈。它的来历,翻阅史料,未见记载。坊间传说,尚未稽考,恕不赘述。

  “戴高帽”与“拍马屁”的共同点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讨好上司,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睁着眼睛说“瞎话”,昧着良心说“胡话”,即把坏的说成好的,小的说成大的,无的说成有的,丑的说成美的,臭的说成香的。这里不妨举一例证之。据《笑海》载:从前,有官人会客时,放了一个屁,旁边的两个客人听见了,一个说:“屁响,但没臭味。”另一个说:“不但不臭,还有香味。”官人听了,不悦道:“我听医生说,屁不臭,那是内脏坏了,难道我快死了吗?”一客人忙用手掩鼻说:“我闻到臭味了!”另一客人皱起眉头,用手扇着说:“这屁臭得厉害啊!”这两个客人“拍马屁”确实成了“精”,要是放到现在,他们肯定成了“马屁明星”了。

  别看“戴高帽”、“拍马屁”劳心费神、低三下四、丢人现眼,但它偶尔也有回报。据《笑海》载:唐朝皇帝姓李,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皇帝想把道教放在佛教之上。一信佛教的大臣对皇帝说:“陛下这样做,恐怕百姓不服!”皇帝说:“为什么?”大臣说:“历代百姓都有信佛教的,陛下因姓的关系,抬高道教,压服佛教,百姓岂能服从?”皇帝大怒,马上将这位大臣逮捕入狱,判处死刑,并对大臣说:“你信佛教,天天念经,以求长生不老。现在你到监狱去念七天经,看它能保佑你吗?”大臣入狱后,皇帝暗中派太监监视他。太监回来说:“他聚精会神,闭目念经。”第七天就要处死了,皇帝问大臣:“你念经能保佑你不死吗?”大臣说:“陛下,这七天我没念经,而是祈祷陛下您万寿无疆啊!”皇帝一听,大吃一惊:“这是为何?”大臣说:“念经不能保佑我的命,只有念陛下才能保佑我!”所以,后人便有了“念经不如拍马屁”之说。

  尽管有“念经不如拍马屁”之说,但“拍马屁”、“戴高帽”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也毕竟不是正人君子所为。所以,古今中外,靠“拍马屁”、“戴高帽”成就伟业、留下美名的尚未闻矣,倒是闻到人们对他们的唾骂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