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神诸葛亮怎么玩:论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阻抗ZT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09:29
论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阻抗
【内容提要】阻抗是心理咨询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态度不主动;赘言与反复诉苦;要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进行理论交谈或直接辩论;把原因归于别人等是阻抗常见的表现形式。阻抗的产生是由于来访者不愿否定自我与不敢面对困难;不愿放弃各种既得利益,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深层的心理冲突;还可能是由于来访者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各种不同的的心理动机引起的。正确进行诊断;具有诚恳助人的态度;调动来访者的主动性积极面对阻抗;咨询师要解除自身的戒备心理;把阻抗的解除与移情的处理结合起来等是解除阻抗比较有效的方法。
【关 词】阻抗/来访者/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
【正
文】

一、阻抗是心理咨询的伴生现象

阻抗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将阻抗定义为患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1](P96)因此,阻抗的意义在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是所有精神防御机制的总和。罗杰斯将阻抗看做个体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其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2](P124)有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或者是由于个体对心理咨询心存疑虐;或者是由于个体缺乏行为变化的环境条件。[3](P57)所有这些理论都表明,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咨询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咨询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我们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许多带着烦恼来求助的正常人和因心理疾病来求治的来访者,尽管起初都是主动来寻求帮助,口头上希望咨询师帮他分析烦恼的原因,解除烦恼的困扰,消除痛苦的症状,但往往在实际行动中却以种种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抵制咨询师的治疗。这种现象就是“阻抗”。

影响咨询顺利进行的因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当求助者表示不愿接受某些建议或方法时,不能一概把它都看做是阻抗的表现形式。那些来自咨询师自身的原因阻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因素不能称为阻抗。例如,心理咨询师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或没有很好地遵守咨询原则,或对来访者产生正、负移情而不能妥善解决等等。

有时,来访者的某些人格特征,如,攻击性、暴躁或防御心理过强、退缩性等特点,不仅在平时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充分,也会反映在咨询面谈中。这种阻抗不是心理咨询本身所产生的阻抗,不是心理咨询意义的阻抗。

阻抗本质上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只要是进行深入的心理咨询,只要是触及内心情感的心理治疗,都会遇到来访者程度不等的阻抗。因此,可以说,阻抗是深入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伴生现象。心理咨询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阻抗的产生与冲破阻抗的过程。

二、阻抗的表现

我们在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所见到的来访者对咨询的阻抗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回避咨询师深入探索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有些强迫症来访者诉说他们被强迫动作折磨得非常痛苦,迫切地希望咨询师给他一种“灵丹妙药”或教给他们一些具体办法,使他们能增加一些控制自己的力量。有些恐人症患者不敢和别人对视,要求咨询师想个具体办法使他们胆子大一些等等。当咨询师告诉他们,对那些症状只靠控制是不行的,实际上他们也控制不了,而是要深入思考,找出心灵深处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重新用理智的态度来评价它,那些症状就会自然消失。他们常常不相信咨询师的话,坚持要求给他们具体办法而不愿深入思考。

(二)赘言与反复诉苦,阻止心理咨询师的解释

赘言表现为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的讲话。在积极回答咨询人员提问的表面背后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如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注意力等。反复诉苦多见于神经衰弱患者,他们每次见到咨询师都反复倾诉自己的症状,而当咨询师询问他们引起发病的心理因素时,常常闭口不答,或不顾咨询师的提问,仍热不断地诉苦,以控制面谈的话题。他们急迫地要求咨询师快些治好他们的病痛,但不愿触及心理生活中的困难,正是这些心理困难才使他们的心理疾病迁延不愈。

(三)态度不主动,常以沉默的方式应答咨询师

这种阻抗形式常见于要求治疗的神经症来访者。他们都有一定的病感,口头上诉说被“病魔”折磨,迫切要求治好心理疾病,但行动上表现并不积极,常以沉默的方式应对咨询师。他们对咨询师的解释听不下去,或当时听了表示同意,认为符合他们的情况,似乎有不少体会。但下一次面谈时,对咨询师的解释已忘了大半,也不照咨询师的嘱咐写书面作业。这些来访者的家属也常向咨询师反映,说患者每次和咨询师面谈后,心情似乎好一些,症状有时也真的减轻些,但并不联系自己进行思考。

(四)进行理论交谈或直接辩论,为症状辩护

理论交谈指来访者竭力用心理学或心身医学术语与咨询师交谈,来访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回避其自身的情绪问题,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是直接的阻抗方式。比如,强迫症病人诉说无休止的重复动作使他们烦恼,恳求咨询师治好他们的“病”,但当咨询师分析病的性质,指出他们的强迫动作应当放弃时,他们又说这些动作并非完全不必要。来访者表面上要去除症状,而内心又认为症状的心理和行为是合理的、必要的,只不过是过分了一些而已。这些来访者不仅从他们的感觉和经验说明症状的合理性,有的人还从书本上找到根据,根据上面的观点客气地和咨询师辩论,好像是在和咨询师进行学术性争论,而不是咨询。

(五)把原因归于别人,自己是受害者

这种阻抗形式主要表现在深入的心理咨询过程之中。许多带着烦恼的来访者常常诉说,引起他们烦恼的原因来自客观环境,是上级领导、丈夫或妻子,甚至孩子,使他们陷于苦恼的责任全在别人。照他们的想法,只有别入的态度改变,客观处境改变,才能使他们的烦恼得以解除。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便可知道在大多数来访者中,其烦恼的主要原因都出自他们自己。当咨询师通过了解和分析,指出他们烦恼的内在原因时,他们往往要加以否认。这时咨询师需要引导他们反复讨论,他们可能有所认识。如果过早地要他们承认自己的责任,常会引起更大的阻抗。

以上我们分析了阻抗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表现,这些表现的背后有负移情的成分在咨询过程之中,来访者表现出的阻抗形式还不只上面几种,而且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兼有上述各种表现。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心理防御。

三、阻抗产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大多数患者对心理分析进行阻抗并不是有意与咨询师不合作,因为他们是自己来求咨询师帮助的,而是无意识地阻挡潜意识中的症结,不使它意识化。弗洛伊德所指的潜意识症结是指幼年期未得满足和妥善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4](P204)后来,各派心理动力学治疗家都修正了幼年性症结理论,认为幼年症结不只是性的成分,尤其不只是俄狄浦斯情结。[5](P278)在治疗过程中,病人都可能表现阻抗,许多心理咨询师在对正常人的咨询中,只要触及内心深处的感情,同样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抗。由此看来,阻抗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麦克尔?卡万纳格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抗主要原因有三个,[6](P323-354)一个是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另一个是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再一个是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钟友彬研究认为,在咨询阻抗的原因中,“成长带来的痛苦”多见于要求咨询帮助的正常人,其它多见于神经症和性变态患者。[7](P245-250)

分析在咨询实践中来访者的情况,我们认为阻抗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一)阻抗的产生是由于来访者不愿否定自我与不敢面对困难

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都会产生某种变化。成长中的变化总要付出代价,总会伴随着消除旧有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的痛楚。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往往期望毫不费力地发生奇迹式的变化,在这种心理支配之下,由于对成长所带来的痛苦没有心理准备,往往易产生阻抗。这时,求助者可能会希望放慢改变的步伐,或停止改变旧行为、建立新行为的行动。来访者一面感到心理冲突和痛苦而要求改变,一面又无意识地不愿意放弃和否定旧的自我,对促成改变的建议不自觉地进行抵制。这是在深入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表现阻抗的深层原因。

面对自己过去相信的东西的瓦解是痛苦的,而建立新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是很艰难的过程。即使是心理上最坚强的人,改变旧有行为,建立新的行为的过程也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冲突和焦虑。而对于某些本来心理就不易平衡的人来说,这一过程的痛苦程度会更为严重。

  (二)阻抗的产生是由于来访者不愿放弃各种既得利益,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深层的心理冲突

来访者一方面为失调的行为感到焦虑,另一方面求助的积极性却并不高。看来,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从中获得了某些利益。求助者因症状的出现缓和了内心的冲突,症状使患者得到了好处。弗洛伊德把这种好处叫做“一级获益”。[8](P154)这种不愿放弃的好处,患者本人是意识不到的。神经症患者在患病以后,得到周围人的关怀、照顾,甚至可得到经济上的好处,弗洛伊德把这种好处叫做“二级获益”。[8](P154)患者对这种获益并非完全意识不到。如果病救治好了,症状消失了,他将失去这种获益,并且要面对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现实社会。来访者当然会对治疗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阻抗。

阻抗的产生更为隐蔽的原因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为深层的心理冲突。例如有些被人称之为酒鬼的人,其饮酒过度只是表面的行为问题。其饮酒不过是为了掩盖其解脱不了的心理矛盾,比如,工作上的失败,婚姻中的不幸,对以往行为的内疚、悔恨等等。如果咨询仅从表面问题入手,未能触及根本的问题,咨询必然会遭到某种程度的抗拒。

  (三)阻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来访者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各种不同的心理动机

来访者有各种各样的求助动机,其中有些求助者会带着抗拒咨询或对抗咨询师的动机。其一,有的来访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或者并非为了改变自己或解决已有的问题,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应该受到批评或惩罚。他们把心理咨询看作是声讨某些人的法庭。其二,有的来访者只是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有些求助者由于反复咨询,有的医生或咨询师认为他是“没治了”,由此产生了并不想再做任何尝试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每当咨询师从各种角度提出建议或进行咨询时,他们就会说某些希望只是暂时的,或某些可能性对别人是有的,对自己却不行,或某些道理自己已经知道了,等等。还有这样的求助者,他们前来求助仅仅是为了证实他们自己的“价值”。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自己及解决自己面临的某些问题,而是为了反驳咨询师,从中获得某种满足。这种类型的求助者在咨询中困难重重。其三,有的来访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他们并非自愿来访,可能只是与他们有重要关系的人,如上司、父母、配偶等认为其有心理问题,应去做心理咨询,是在各种压力下前来就诊的。因为如果他们不来心理咨询,其结果可能更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会“自愿”前来,但其内心深处对咨询有抵触情绪。这时,咨询往往难于进行或只在表层徘徊不前。

  四、解除阻抗的有效方法

阻抗有有意识的阻抗和无意识的阻抗之分。有意识的阻抗,比如对咨询师的不信任,或担心说出不得体的话而拒绝进行联想等。对于这种有意识的阻抗,经过咨询师的说服就可以解除。其方法是指出来访者的阻抗表现,并分析阻抗的可能原因及其幼稚性,告诉来访者对咨询不自觉地阻抗不利于自己的心理成长,妨碍疾患的迅速好转,要求来访者正确对待咨询师的帮助。而无意识的阻抗在个别心理咨询中则更有意义而且更难解决。因为来访者未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阻抗,也不承认这是阻抗,甚至当咨询师指出其阻抗时,他还感到委屈或不理解。因此,征服阻抗是心理分析咨询过程最艰苦的工作。弗洛伊德认为,那些人们不愿谈论的东西,不能自我承认,也不能向别人承认的东西,可能比他们谈到的东西更有治疗价值和意义。如果能使病人认识到他在阻抗而予以承认,那就是治疗上的一大进步。[9](P247)我们在实际咨询中也认识到,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咨询尤其是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

在心理咨询中,如何克服阻抗至今还是一个艰难的工作,患者不能放弃对咨询的阻抗常常是中止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们的经验,用以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克服来访者的阻抗。

  (一)正确地进行诊断

咨询师正确的诊断有助于减少来访者阻抗的产生。求助者最初所谈的问题、可能仅仅是表层的问题,面对其深层的问题,咨询师若能及早把握,将有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作为咨询师要善于弄清来访者的不信任与咨询阻抗的区别,还要善于弄清来访者的暴躁退缩等人格特征与咨询阻抗的区别,进行正确的阻抗诊断。

  (二)以诚恳助人的态度应对阻抗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旦确认来访者出现了阻抗,咨询师应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求助者。反馈时,一定要从帮助来访者的角度出发,并以与对方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向对方提出来访者的阻抗。绝对不能把来访者的阻抗当成故意制造事端来对待。

  (三)调动来访者的主动性积极面对阻挽

应对阻抗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阻抗,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以便最终超越破解阻抗,使咨询取得实质进展。这里的关键是要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使之能与咨询师一同寻找阻抗的来源,认清阻抗的实质。

  (四)咨询师要解除戒备心理

解除戒备心理是指咨询师不必把阻抗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似乎咨询面谈中处处有阻抗。如果咨询师采取这种态度,就可能会对求助者产生不信任,从而影响面谈的气氛与咨询关系;咨询师一方面要了解阻抗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以便在阻抗真正出现时,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也不必“草木皆兵”,而使咨询气氛过于紧张。过分强调阻抗的结果,可能会把求助者当成咨询中的竞争对手,其结果,咨询师的“成长动机”与求助者的“阻抗动机”将会使面谈变成了一种争夺输赢的对抗。

  (五)把阻杭的解除与移情的处理结合起来

有意识的直接阻抗容易克服,而间接的阻抗常以移情的方式表现,阻抗的解除还必须与移情的处理结合起来进行。负移情是阻抗的表现形式之一,咨询没有移情就不会有良好的咨询效果。只有在妥善地处理好移情以后,才能最后破除阻抗,使病人得到领悟,症状消失。

阻抗是妨碍心理咨询与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咨询存在着阻抗与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来访者的阻抗,必须进行不断地实践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