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有几个武将:天后宫与潮州人的妈祖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35:22

妈祖是民间传说的护海女神,在全国乃至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信奉妈祖的人甚多。妈祖信俗已于去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地域不同,对妈祖的信仰和尊称也有不同。天后(妈祖)实有其人,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一般认为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她拥有一身好水性,又能洞察海上险情,长大后,她誓不嫁人,舍小我而济苍生,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和商人,被人们称为神女、龙女,后在一次救险中不幸为台风卷走。人们不愿接受林姑娘遇难的事实,认为这样菩萨心肠的人应是天上之神,于是当地百姓为她修祠,纪念这位海上救星。自宋至清,历代皇帝先后48次给妈祖叠奖褒封,使妈祖的神格愈加崇高,很快就从莆田外传至全国和世界各地,成为了颇具世界影响的海神。由林姑娘而为夫人、为妃、为天妃、直至天后。沿海一带的天后宫(妈祖庙)也越来越多,妈祖被当成了海上保护神。天后宫成为海上及外交通史的重要物性。

潮人有不少的先辈是从福建莆田移居来潮定居的,因而对妈祖也就倍加爱戴、倍加景仰,特别是林氏宗亲,几乎全都信仰妈祖。此外,潮属地区的华侨众多,侨胞们漂洋过海,不仅都希望能得到妈祖保佑平安,而且把信仰妈祖当成寻根问祖,眷恋家园的情感纽带。这也是潮属地区信仰妈祖的人和妈祖宫庙众多的一个原因。

潮属地区地处沿海,江河纵横,旧时有不少人靠出海捕鱼为生,或者从事水上航运,还有不少人是盐民或水上居民。先辈们在未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对于变幻莫测的天气总是感到束手无策,很难应付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飓风的袭击,因而都希望能有一位神祗,来保护从事水上作业的人和水上居民的安全,而妈祖正好洞晓天文气象,熟识水性,知医理,懂卦爻,且平素见义勇为,热心扶危济困,拯救遇险船只;特别是雍熙四年(987年)为救海难而捐躯后,人们经常见到她身着红装在狂风恶浪中闪现于船的桅杆上导航,或乘着席子,浮游于海面保护出海船只,以至遇险的船只化险为夷。于是,人们便尊称她为“通灵神女”。后来,还传说她为出使船队护航,协助官兵捕获海盗,帮水师将领驱逐澎湖海域的殖民主义者,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等等。妈祖的无私奉献、救急扶危、行善济世、慈祥博爱、护国庇民及救助海难的神力,让潮人格外崇拜,即从莆田请来妈祖的神像和香案,立庙祭祀,特别是渔民和从事航运的人普遍都在船中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妈祖保佑平安,这就是潮人信仰妈祖的起因。潮人的妈祖信仰从什么时候开始,尚未有确凿的记载,但从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大约是肇兴于宋元时代。

潮州人70%以上都是北方“外省人”的后代,且多为避战乱而到此“南蛮”之地。其移民中转站有南雄珠玑巷、宁化石壁乡、福建莆田,而以莆田移入者居多,故常听乡人说:“先人迁自莆田”。而潮州民居门楼额匾现仍可见到“莆田旧家”、“九牧世家”(迁自莆田林姓的自诩)。由于地域接近,人缘紧密,妈祖文化很早就传入潮州,成为具有特色的潮州文化组成部分。自宋代以来,潮州府就建有不少妈祖宫,仅韩江北堤、东城墙及南堤顶江边一带就有10多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思妈宫位于北堤老灰窑旧址堤脚,从潮州府城的变迁及村落的拓展,思妈宫应建于东门天后宫之前,即元初以前的南宋甚至北宋后期。因这一堤段时常崩塌,传说妈祖曾降灵护堤,使百姓免遭洪水肆虐。为怀念妈祖的大恩大德,百姓遂在此建思妈宫。尽管宫已早毁,但此处习称思妈宫码头。

北阁天后宫位于金山北坡山麓的陈厝楼附近,今仍存“海不扬波”四字石刻,每字高90厘米,宽75厘米,笔法浑厚,气魄雄壮,相传是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二十一(公元1756)年为天后宫题额,为潮州名人刘存德拓刻于此。

石门斗妈祖宫原是一座潮式爬狮式单层木石砖瓦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宫前有两根盘龙柱,门口两个石墩竖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因与潮人出洋始发港石门斗码头相伍而存。故有寓意妈祖依仗天威,使下属耳闻眼观,庇护出洋赤子一路“慈帆平安”。现仅存龙柱残件和两个石墩。龙柱残件由市博物馆收藏,两个石墩现收留于思妈宫码头用灰固定于临岸沙滩。

上水门妈祖宫原址约在光华戏院西北侧,因建光华戏院而迁徙,后毁。此宫的妈祖形象很像观音送子,慈祥的妈祖双手抱一男婴于怀中,两边站着金童玉女。由于该祠早毁,仅为民间老人传说,故此宫建造年代规模均无从考。

竹木门妈祖宫原址在竹木门外,为一小型“天后宫”。据说其宫小却很灵验,塑的是治病驱邪的妈祖像,塑像前面有骑着麒麟手执玉如意挎于肩上的童女,两边站着四大天王,两扇大门各写着“神荼”、“郁垒”四个大字,整个庙宇反映了祛邪扶正的主调。此宫于50年代因有碍交通而拆。

东门天后宫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是潮州郡城唯一一座春秋二祭的天后宫,该宫此次因防洪通道拆迁重建。前为二进二层木石砖瓦结构的潮式庙宇建筑物,宫门正对城楼西北侧,宫与城楼仅隔几米,其历史比广济楼还来得更早。

下水门天后宫在门外东北侧,宫前有龙柱,墙为赭红色,建于清末民初,为潮州工艺达到顶峰造极的精品,集石雕、木雕、瓷嵌、壁绘、灰塑、金漆之大成,工艺繁复细腻。据长者回忆,其工艺价值论其全能方面,当在现存之己略黄公祠之上。且因其占地面积较大,故显得富丽堂皇,蔚为壮观,为潮州天后宫中之最典雅者。该宫坐北朝南,宫前有“东海红日”题字照壁和戏台,惜因60年代建工商局时拆除,使我们失去了一个研究潮州工艺发展的活标本。

凤凰洲天后宫为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弘历为感恩妈祖神威护朝庭使者赴硫球封晋于不难,晋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的诏令沿海府县建天后宫之产物,且是为了保留元代风貌东门天后宫而择地另建的新宫。该宫除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之外,因与奎阁立于凤凰台之左侧,民间且有妈祖佑助潮州学子读书聪明,连登科甲之说。此宫占地约半亩,三山门二进式,宫殿大门口有一对长方形石柱,上面刻着这样一幅对联,上联:镇坤元须知庙新凤台九邑官氏荣祖典,下联:辉坎德试看神依龙宇万年泛海沐恩波.此乃清嘉庆四年(1800年)盐运使司金之昂所题刻.至近代,天后宫迭历灾变风霜剥蚀,已是垣倾瓦碎,有过多次修复;较大型的重修是在戍午年正月三日地震庙圯后,由治子潮阳陈荟岚于民国纪元七年(1918年)概然出资完成的;此后又毁于飓风,破漏不堪。解放后合作化时期,天后宫等建筑被潮州市火药厂用作厂房,几毁几复。

与各地天后宫(妈祖庙)相比,凤凰洲天后宫大量运用木雕、嵌瓷艺术和壁画金漆等传统建筑工艺,屋脊嵌瓷彩鲜艳,物象丰满,形象逼真,具不脱落、不褪色的特点,堪称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嵌瓷在潮汕各地随处可见,具有浓郁的潮风特色。如屋面的双龙抢宝、双凤朝牡丹,或戏剧人物、龙头楚尾、花篮博古、花鸟走兽等嵌瓷灰塑,屋内的雕梁画栋、灰塑壁画……既使庙宇美观大方,富丽堂皇,又充分显示出地方乡土特色和古建庙宇特色,表现出潮人对妈祖十分虔诚,对弘扬妈祖伟德和妈祖文化的重视;而凤凰洲天后宫则是集其大成者。从前座到后座,从宫外到宫内,各式象征吉祥幸福的嵌瓷随处可见,与这座古建筑的传统木雕、壁画相得益彰,大大丰富了景点的文化内涵。端坐于神龛的汉白玉天后圣母塑像仪态端庄.正殿二旁塑有造型生动逼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两神像.形象丰满传神,与两面宫墙上的潮州民间壁画和撰联相得益彰,具极高的艺术造诣。

修复后的天后宫修复后的天后宫庙里的两旁绘有水泥画与石灰画,右边是天后生前的故事,左边则是成仙之后的传说,整栋建筑物内都是以潮州著名的工艺所装饰完成的,比如金漆木雕、潮绣、嵌磁的技艺,在这里都可以得见。天后宫屋顶的嵌瓷栩栩如生,“八仙八骑八童”、“三阳开泰”、“双凤朝牡丹”、“三雄图”及“红梅鹦鹉”等五组造型高不过盈尺,却都神态逼真,灵光闪动。殿中有二联:龛联为:德配坤维鲸波永息,恩涵海甸鳌殿常新。宫联云:大海茫茫,到无岸无边,观于天,天高在上;飘风发发,正可危可惧,徯我后,后来其苏。这些壁画、绣联,既为凤凰台胜景增色,又展现了潮州民间艺术的迷人风采,使天后宫成为民间祭拜天后,游客寻觅研究潮州民世俗文化的一处珍贵文物。

潮州天后宫除以上较有代表性外,还有中闸街天后宫、南门三妃宫、桥东宁波寺等。由于年代跨度大,且有官建民建,史载民忆,其数量迄今还未说出个准数者,但其宫庙集中,几乎涵盖了自宋至清末民初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和艺术风格,且造型奇特,几乎把潮州九县一府天后宫的内涵全部反映出来,是潮州人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也是潮州人祈望天下太平,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愿望的体现。

对于妈祖的尊称和妈祖宫庙的称谓,妈祖庙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宫、天后宫、;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等也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处,除了同全国各地一样,尊称妈祖为“娘妈”、“天妃”、“天后”、“天后圣母”、“天王母后”等外,大多数人都尊称为“妈祖”、“海中妈”等,林氏宗亲则尊称为“姑母”、“姑妈”、“姑婆”、“天后圣姑”等。当然,也有外姓人尊称妈祖为“姑母”的。祀奉妈祖的宫庙,也大多数在正门上方的匾额上,镌刻或漆写着“天妃宫(庙)”或“天后庙(宫)”等的字样,但是在口头的称呼上,还是称为“老妈宫”、“妈祖庙”等,林氏宗亲的大都称为“姑母宫”。凡林姓聚居的村庄,几乎都建有“姑母宫”,或者曾经建有“姑母宫”。

由于潮属地区信仰妈祖的人众多,因而也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祭祀仪式和民俗文化。虽然平时的妈祖宫庙香火不断,总会有一些信众到来祭祀,但较为隆重的要算农历正月的游神赛会和三月廿三的天后诞(潮人称为“妈祖生”或“姑母生”),均是全村或全区域性举行的每年两次较为大型的祭祀活动,有些地方的游神赛会,还在本区域内轮流办灯首,请戏班或纸影班到来演出,并开展各种传统文艺活动,非常之热闹,使之处处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这样,妈祖文化也就成为了连结乡情乡谊、团结友爱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