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近攻造句:中医学习的过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05:43

中医学习的过程

(2011-02-16 01:53:53)转载 标签:

卜术

中国

《易经》

《孙子兵法》

气血津液辨证

健康

分类: 国事与经济行业

    五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庞大复杂的道术(秦汉前称方术、如以西方说法也就是所谓巫术)系统的最主要的分类,一般认为包括山(仙)、医、命、卜、相五类。五术的(山、医、命、相、卜)基本构成,都是源自易经,易经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阴阳相互对立又能相互转化,如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的一种学问。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所谓“”,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当一个人立志想学习中医文化,不但可以掌握医术而且可以养生,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应该从何学起呢?我的回答内容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学习,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包括学习儒、释、道三家为主。其中,关于道家文化更加能够体现中医的核心文化,毕竟中医的知识、中医提出的诊治概念都跟道家文化有联系,另外,还跟《易经》这本书有深厚渊源。比如,中医提出阴阳的概念就是来自《易经》里面的知识点。

    为什么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提出中华五术山医命相卜呢?是因为学习中医就必须了解一下五术的重要性,五术本来是《易经》应用于社会之中的日常生活当中的五大学问,是《易经》用于实践的延伸学科,学习中医就不得不学习其他的四术:山术、命术、相术、卜术。另外,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山医命相卜这五门学问既是一个大整体,同时也可以各自独立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或合或分的认识思想同样可以运用到中医诊治当中”。第二个值得留意之处是,山术掌握了就有资格学习中医,医术掌握了就有资格学习命术,命术掌握了就可以学习相术,相术掌握了就可以学习卜术;所以,山医命相卜的排列顺序就是按学习条件的排列,这样的排列体现逻辑递进关系,层层推进,条理分明!因为通过山术可以让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这样再学习医术就水到渠成、易如反掌,犹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当掌握了医术就可以知道性命的延长和缩短的因素并且注意那些能够做到养生长寿的细节,需要坚强的意志去养成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饮食、起居、作息都谨慎处理!

   学习中医的方法、途径有成千上万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天人合一。天就是指大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人就是人类、个人的生活规律。天人合一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当人还没有患病之前就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第二层意思,当人患病之后,去找医生帮忙看疾病,这个时候,就必须听从医生的嘱咐,不但要心甘情愿地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而且要改正无规律的生活当中那些不良地习惯,防止疾病重复发作、该忌口的食物就尽量不要接触、该远离的生活环境就尽量想办法离开、该保持良好的情绪于每一天当中就必须做到。

    学习中医跟学习《数学》、《孙子兵法》、《易经》、《语文》等知识一样,都是有基础知识。

《数学》的最基础知识就是1、2、3、4、5、6、7、8、9、0这十个基本符号;

《孙子兵法》的最基础知识就是道、天、地、将、法;

《易经》的最基础知识就是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

《语文》的最基础知识就是形、音、意。

而中医的最基础知识就是:人患病的时候所出现的正气、邪气;人没有患病之前的时候,人与大自然界的感应是良性还是恶性。

  人生活在地球上面就难免遇到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正常情况下,六气组成大自然。人体亦有六气。若六气过剩,而表现出对人体有害的一面,即为六邪,简称:邪气。与邪气抗衡之气叫正气。

  有人会发问,正气是怎么样的东西?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回答上述的基础知识那样,1是怎么样的东西?道是怎么样的东西?太极是怎么样的东西?正气是中医知识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一个东西。换句话说,将概念应用到诊治当中,就像把《数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道理一样,比如,在掌握了加减乘除这些运算法则之后,就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的法则而运算1、2、3、4、5、6、7、8、9、0,不管是个位数的运算还是十位数的运算以及十位以上的位数都可以通过这个法则而运算,甚至开方(根方)、乘方、分数的运算也没有离开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同样道理,中医的诊治法则包括各种辨证依据,最核心的依据就是八纲辨证,不管是脏腑辨证还是经络辨证或者是气血津液辨证或者是卫气营血辨证或者是三焦辨证都没有离开八纲辨证的。所以,通俗地说,加减乘除是《数学》计算的四种运算法则,而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治的八种“运算”法则。而经络、气血津液、脏腑这些概念就像《数学》的开方、乘方、分数、代数这些概念那样可以通过运算法则而进行运算。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中医概念都可以通过八纲而进行辨证,从而达到诊治目的。

  说到这里,我想借用中国象棋的知识来描述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中医概念。中国象棋分为红棋和黑棋两方,双方棋子加起来才一共三十二只。象棋根据车、马、炮、相、仕、帅、兵这七种棋而构成;而中医对人体的结构由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元素进行构成这七种象棋除了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还在棋的功能方面也体现差异性,根据棋子的走法和吃法则可以把这七种棋大概划分成攻守两大类型,车、马、炮为攻击类型,相、仕、帅、兵为保守类型。同样道理,构成人体的各元素也有各自的功能,从脏腑立场看,脏负责藏而不泻、腑负责泻而不藏,如果五脏的其中一脏或者多脏出现藏的功能衰弱,甚至丢失就引起该脏的病变,或者传变到其他脏腑。同理,假若六腑的其中一腑或者多腑出现藏而不泻的情况,就说明腑发生病变。另外,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和经络联系脏腑的关系而推算某一脏腑的传导情况以及传导时间,严重地,甚至可以推算出某病者的死亡时间!比如大肠出现病变,那么,肺脏和足阳明经都必须考虑在内,因为肺脏与大肠腑里表关系,而胃与大肠的联系则源自《经络》学说的太阳络的关系。然而,判断大肠这个病位(出现疾病)的依据来自望、闻、问、切这四诊的信息收集中而且综合四诊的信息去考虑之后得出的结果(大肠病了)。四诊的对象就是脏腑所联系的五窍、五华、五志、五液、五声、五脉、五味。而兼顾一起来综合判断。五窍、五华、五液望诊的范畴;五声闻诊的范畴;五色、五志是问诊的范畴;五脉是切诊的范畴。

    辨证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类:

八纲辨证

阴证候、阳证候、表证候、里证候、寒证候、热证候(热极生风证)、虚证候、实证候;亡阳证(最严重的阳虚证)、亡阴证(最严重的阴虚证)。

证候的相兼、证候的转化、证候的错杂、证候的真假;

病因辨证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证等六淫证和疫疠证;

七情证候

饮食所伤证、劳逸所伤证、房室所伤证;

气血津液辨证

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肺气上逆致胃失和降、肝气失调)、气闭证(阻塞脉络);

虚证、血瘀证(外伤或血脉瘀滞)、血热证(热伤血络证)、血寒证(血虚寒厥证);血脱证(突发大量出血或长期失血)

气虚血瘀证(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血瘀的证候);气滞血瘀证(肝先有气滞后有血瘀的证候;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大出血);气血两虚证(包括心脾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

津液不足证、水液停聚证痰证包括痰蒙心窍证、痰火扰神证、痰热壅肺证(邪热壅肺)、痰(浊)湿阻肺证、寒痰壅肺证、胆郁痰扰证;饮证包括食滞胃脘证、饮停胸肋证、寒饮停肺证、肾虚水泛证;大肠液亏证

脏腑辨证

肝气郁结证(气滞证的范畴)、肝火上炎证、肝血虚、肝阴虚证、寒凝肝脉证、寒滞肝脉证、肝胆湿热证、胆郁痰扰证、肝肾阴液亏损包括肝阳上亢证和阳化风证血虚生风证(肝风内动)——肝风内动;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阳气虚脱、各脏器均虚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心火下移小肠证、痰迷心窍证、痰火扰心证、小肠实热证、心脉痹阻证——气血运行不畅证(气血阻心证与寒痰阻心证)

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脾阳虚证、中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气虚失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阴虚证、食滞胃脘证、胃寒证、胃热证;

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燥邪犯肺证、燥邪伤肺证(包括温燥和寒燥两类型)、痰湿阻肺证大肠湿热证、肠热腑实证、大肠液亏证、肠虚滑泄证;

肾气不固(即肾气虚)、肾气不纳(肺肾气虚证)、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膀胱湿热证;

心肺气虚、肝郁脾虚、心肾不交(肾阴亏损致心火独亢证)、心肾阳虚、心脾两虚、心肝血虚、肝火犯肺、肝火灼肺证、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肺气虚、肺肾阴虚证。

经络辨证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病证;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病证。

六经辨证

太阳经病证(表寒证)、阳明经病证(里实热证)、少阳经病证(半表半里证)、太阴经病证(里虚寒证)、少阴经病证(全身性虚证、全身性虚证)、厥阴经病证(三阴病的最后阶段病证);

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

三焦辨证:主管气机与水谷之气的运行。气机的意思: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

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等等气机失调的证候

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

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卫气营血辨证:是病邪从体表至体内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层次,先入防线然后防线接着防线最后入这道防线。

卫分证候(表热证)、气分证候(里热炽盛证、邪热壅肺证、热扰胸膈证、热结肠道证)、营分证候(热伤营阴证、热入心包证)、血分证候(邪入阴血耗阴证);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

    因此,中医在诊治的最后阶段——下结论的时候就出现“同证异病、 同病异证”的选择题,如果是同证异病,那么,应该使用同样一经方、药方、治疗手法而治疗此证候。假若同病异证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而调整治疗手段,包括针、灸、药、石四种类

    值得注意的地方:不管是同证还是异证所采取的治疗手段都没有离开最基本的两种治疗宗旨:祛邪与扶正。对于病危者、病重者必须采取扶正为根本,因为如果先祛邪,那么,中药对阳气的损耗就更加迅速,把本来阳气弱少的情况迅速推向死亡边缘,阳气绝则人断气而死亡!所以,必须先扶正,再祛邪。而对于病轻、新病者通常是先祛邪,再扶正。而对于旧病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年龄、饮食习惯、性别、气候温度、个人体质)而灵活选择祛邪与扶正的先后顺序,甚至交错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治疗方法——若先祛邪再扶正再祛邪再扶正;若先扶正再祛邪再扶正这样的交错治疗过程。

    扶正:就是使用扶正的药物或其它方法,以增加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有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不同的方法。

扶正之药效:助阳或升阳、益气或补气、补血或者活血、养血或凉血、滋阴或养阴、壮阳或潜阳、补各脏(补脾、补肾)。补火泻火

祛邪之药效:解表、解热、解毒、祛风、发散风寒、发表散邪、宣散风热、止痛止痉、止咳、止呕。

    祛邪:祛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祛邪适用于邪气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而有发表、攻下、清解、消导等不同方法。

    总体概括为: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因此,学习中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人体结构(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血津液的变化、七情六淫、判断邪正消长)。

第二阶段,明白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

第三阶段,熟悉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最方便和容易学习而且也最经济便宜的治疗手段是刮痧、拔罐、按摩,当然,刮痧的首要条件是学习刮痧的禁忌内容,并且注意室内的温度,当温度低于25度就不合适刮痧。除了环境的温度这个外因需要注意,还有内因:过饥过饱、喝醉、孕妇、身体的重要部位或者器官都不合适刮痧。至于拔罐就没有温度的限制,但是,也必须保证病者在室内避免风邪吹袭身体。而拔罐的内因方面的禁忌与刮痧的内因方面的禁忌是一样。按摩就是通过手或足对人体进行或按或摩或点或推或拿或者摸、接、端、提等等操作手法。通常有武术、气功、擒拿等功底的人群最容易学习按摩,因为这样的人才知道人体那些部位应该用大的力去推拿,那些部位必须轻力去按摩。至于什么部位首先按摩、什么部位延后推拿就必须根据病情、病者等情况而决定。

    针灸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因为必须要了解人体经络的走向、人体各穴位的分布、人体各穴位的功能主治、人体各穴位的针刺手法和禁针禁灸的穴位。另外,还需要了解人体经络在什么时间是旺盛,在什么时间是衰弱,根据病情以及病者的情况而因时施针或施灸或施刺血的治疗手段。

    药物疗法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糖浆、茶剂、冲剂等不同剂型。不管是那些剂型都必须对中药的四气五味以及药的功能主治有深刻地了解。另外,还要注意中药配伍禁忌之十八反和十八畏。孕妇用药禁忌也是必须学习、了解的医药知识。对于汤剂方面,还要学习汤药煎煮方法中药特殊煎法以及中药应择时而服汤剂服食方法

    至于食疗的知识与与药物疗法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借用另一位博友的话而概括中医:中医学,其“源”,阴阳五行生盛衰亡皆有定数;其“向”,尊经络而行气血皆有法则;其“法”,补泻偏异无有不应。易学术数是为根本,以象寻因是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