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澄海比赛视频3v3:心理需要调节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53:15

文章来源: 黄国胜

 经常有单位邀请我去讲“心理调节方法”。其实,我是反对心理调节的。我认为心理是不需要调节的,心理调节是无济于事的,甚至有害无益的。如果机器发生了故障,发出警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排除故障,而不是关掉或拆掉警报。心理不适就是警报,心理调节无异于拆除警报。警报拆除了,但故障依然存在,最终一定会酿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警报不能拆,应该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找出问题所在,并把它解决掉。

心理障碍通常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因就是客观因素或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人际冲突、婚姻危机、天灾人祸。这些问题不解决,光做心理调节,就是自欺欺人,也叫“鸵鸟政策”。面对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心理不适是正常的。通过心理调节去除不适,整天乐呵呵,那才叫不正常呢。

内因就是主观因素,包括性格、“未完成情结”、不合理信念功能失调性假设适应不良的认知图式。如果是这些因素导致心理障碍,那么心理调节就是“姑息疗法”,“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掩盖了问题,后患无穷。这就像一个人得了阑尾炎,不用抗生素,也不开刀,只是打止痛针。虽然症状缓解了,但阑尾穿孔了。病根不除,毒瘤不切,症状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怎么调节都是白费力气,疲于奔命,收效甚微,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心理调节还会把“存在焦虑”变成神经症性焦虑。当一个人把注意力从原因转向结果,从病因转向症状时,他就会忽视症状的意义。症状变得“不可理喻”、无法理解、荒诞怪异。病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些症状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对于无缘无故发生的事情,人会感到无能为力。尽管无能为力,病人还会不遗余力。他热衷于跟症状做斗争,而忽略了生活的其它方面,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病人为焦虑而焦虑,为恐惧而恐惧,为抑郁而抑郁,为失眠而失眠,陷入怪圈。这时候,他才是真的病了。

心理病人喜欢“本末倒置”,不处理原因,只热衷于改变结果。或者说,喜欢“本末倒置”、热衷于心理调节的人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