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是王司徒的自频道:谈跑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4:55:37
 也谈跑官要官

    

  陕西省宜君县委书记熊晖,曾以一纸拒见跑官要官者的告示而“一举成名”。询问为什么贴“告示”,他解释了两点:一是为了“躲”跑官要官的人;二是躲的目的是“想保护我的道德底线,维护好我的精神家园”。熊书记的做法至少有两个问题:            
   

  一是消极。的确,社会上某些庸俗的人情关系确实很麻烦,有些“礼”是收了不合适,不收也不合适。但是,作为一个县委书记,怎么能在庸俗的人情关系面前却步不前呢?以回避的办法“保护道德底线、维护精神家园”至少是消极的。“躲”是明哲保身,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电影《陈毅市长》中有一个情节,一个资本家请陈毅吃饭,秘书说不能去,会被资本家腐蚀的,陈毅市长哈哈大笑:他可以影响我,难道我就不能影响他吗?这才是明智官员应有的气概和品质。下属官员来送礼,避而不见可以,但更应用自己的一身正气去感化和改变他!    
                                                                      
   二是有混淆是非之嫌。跑官要官者中确实各种人都有,有的是想要通过拉关系、联络感情来得到提拔的,也有的就是来行贿的。但是,事实上跑官要官者中“好人”也是有的。其实,之所以一些乡镇出现干部跑官要官的现象,多是因为当地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民主渠道发挥不够、少数主要领导“一言堂”造成的。一些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渴望被县领导特别是县委书记了解,从而得到提拔重用的,没有办法只有去“跑”。而且事实证明,有些跑官要官者之所以成为行贿者,问题并不是出在跑官要官者身上,而是某些被“跑”的领导干部自己招贿索贿。所以,为了公平公正,领导干部不应该拒见跑官要官者。
   

 

   其实,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之际跑官要官的“部分干部”,肯定都是相对来说有资格成为候选人的干部,如果县委书记亲自见一见面,通过谈话来面试和考察他们,也是十分必要的。既然他们自愿前来接受考察,为什么要拒绝呢?他来跑官要官,总得有备而来谈谈他的动机、他的抱负之类的吧?县委书记亲自了解每一个干部的想法,不仅仅是考察干部,也是调查研究,何乐不为呢?其实,不妨把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之际县委书记和每一个候选人面谈一次,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作为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一项程序。比如说,可以采取由县委书记和其他负责干部参加的集体谈话形式。如果一定要单独谈话,不妨采取对谈话过程进行录像的方式,使县委书记和跑官要官者互动透明化、公开化。

 

  总之,熊书记不应该躲跑官要官者,问题只在于怎样见。如果为了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并且没有黑幕交易,“跑官要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也需要建立一个类似于“毛遂自荐”、在阳光下“跑官要官”的制度。

        

也谈跑官

闲暇上网,读到我县作家颜建国先生的一篇博文,谈起升官,他写道“机关十年,我先在办公室,后到普教科,又到教科室,干的活最多,提拔的最慢,尤其这几年,虽然领导强调公平、公正、看业绩之类,我也着实出了力,但每次提拔,都把我省略了,私下打听原因,朋友回话说:现在哪有不找的啊,跑官跑官,跑字不就是用脚再加上一个包吗?没送包你还想升一升,可能吗?”颜先生对跑官做了生动的解读,跑要用脚,还要带个包。这就应了社会上的一句俚语,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我看过一部小说《向上向下》,其中写到四个女人谈升官,句子虽然有些黄,但对中国的官场说得很形象,大意是:一个说,要想升官,上面必须有人;一个说,光有人不行,还必须根子硬;一个说,光根子硬还不行,还必须要活动;最后一个说,光活动还不行,还必须出点东西。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专制集权的历史,以人治为主,官员的选拔任用历来是长官意志,不考虑民意,这种任命制,造成官员的跋扈、腐败,草菅人命的事时而有之,升官常常与发财连在一起,所以为利益驱驶,跑官也就成了潜规则,不跑只能原地待命。

开明的统治者,也在试图改变,“科举制”的实行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使部分平民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官场,使腐败的官场吹进一丝清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很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情况。可惜好景不长,科举制演变为八股取士,使官场重蹈僵化的覆辙。

腐败的官场造成了腐败的社会,腐败的社会致使中国贫穷落后,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的变革。

现代官场的乌烟瘴气是中国传统专制社会的延续,驻京办是中国的特色,跑部钱进是畸型社会的产物。尽管有廉政风暴,但贪官仍然前赴后继,大量贪官外逃,“裸体”做官,据说外逃贪官带走的财富达5000亿美元,那可是中国纳税人的钱啊!

在学校里,我如果算“官”的话,却是一个例外,1999年,年青的刘勇局长,实行了一项新政,干部实行竞争上岗,旧的干部自动下岗。经过三次民意测验,我的票数均为全校第一名,民意让我鼓起了勇气,勇敢地报了名,选举的那一天,县委派来了监督员,民意占六,长官意志占四,尽管长官那部分票数少,但民意的票使我优势尽显,演讲后,现场打分,现场公布结果。

就这样,不跑不送,使我从一个普通的教师一步跑入学校中层正职干部的系列。兴奋了一阵子,归于平庸,不跑不送,十年不动,有失有得,得不偿失,业务荒废了,职称耽误了。十年后,该提拔的提拔净了,论资排辈,当上了“副校长”。

清人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呼唤唯才是举,社会公平、民主。社会进入21世纪,民主的潮流汹涌而至,中国的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得发展,人民得实惠。但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官员的选拔任用,必须改变,也必将改变,到那时,将是国家之幸事!人民之幸事!  谈谈跑官要官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跑官要官现象由来已久。在封建社会,选拔干部主要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各级官员举荐,一个是科举考试,再一个就是买官,即所谓捐班出身。科举制度是隋朝确立的。在这之前,例如西汉和东汉,也举行过一些考试,选拔干部,但只是偶而为之,没有形成制度。由各级官员推荐选拔干部,再由皇帝任命,这种制度决定了跑官要官的盛行。可想而知,你要推荐一个人当官,那你必须对他熟悉、了解,且有好感。怎样能使推荐选拔者熟悉、了解你并对你有好感呢?捷径就是多跑多送,谄媚、溜须、拍马。历史上有些名人,也曾跑官要官。李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诗人,他也做过跑官要官的事。李白的《与韩荆州书》,是他写给韩朝宗请其举荐他的信,其中有些拍马屁的话相当肉麻。其自我介绍中“徧干诸侯”“历抵卿相”八字背后,透露的是一段坎坷崎岖的自荐之旅。在蜀中,李白干谒过渝州长史李邕;在岷山,他干谒过广汉太守;在成都,他干谒过益州长史苏;在安州,他干谒过都督马正会、长史李京之、裴长史等,其足迹遍及达官显贵的家门。李白最后在玉真公主的引荐下被玄宗征召入京,授以供奉翰林的闲职。我们不据此怀疑李白的人格。扪心自问,若非万不得已,谁又愿意一生甘居人下、碌碌无为?把李白等士人逼到如此地步的,就是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专制体制,尤其是在此体制下所衍生出的“伯乐相马”制度。在这种体制下,权贵的一句话,可以决定任何“人才”或“蠢材”的一生荣枯。我们现在的干部选拔制度,与古时候的制度有本质的区别,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但我们一些人,依然热忠“人生依附”、“伯乐相马”、“卖官鬻爵”,不严格贯彻党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搞个人独断专行时,类似情况也往往发生。
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在中国文化和民间具有广泛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非常作用,使得人们对当官具有先天的嗜好和向往,当官情结、“官本位”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官本位”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其核心思想是以官为本。把当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当官求取功名利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追求,几乎成了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正如韩愈所言:“凡今之人,急名于官。”当官者被受尊崇,晋升者倍受赞扬,只有当了官,才能得到世人的重视,才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而没有晋升官位或贬黔的人则备受冷落,遭人轻视,被视为无能。正如《水浒传》所说“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特别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为官,荫及子孙的社会现实,更使跑官要官者有了强烈的欲望和动力。一些人在历经十年寒窗而又屡试不第的情况下,便会想方设法以其他途径入仕当官,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跑官要官,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进而贿赂当权者,以钱财换取官位。“钱而贿者仕”、“官由财进,爵以贿成”、“世路难行钱作马,愁城难破酒为军”,这些封建社会官场格言,被许多钻营之徒视为至宝。在这场交易中,“贵者托以势,富者托以财,亲故托以情”,各显神通,以洞开仕途之门。时至今日,封建文化之流毒依然存在于社会。
产生跑官要官除历史文化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如利益、制度等方面的因素。要治理跑官要官,不仅要完善选用制度、强化监督、严厉查处,还要注重在“导”上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之不愿意跑官要官。
一是要注重学习引导。要坚持把《干部任用条例》和近几年下发的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四项监督制度”等文件作为重点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干部院校培训领导干部的必学课程,纳入各级中心组和民主生活会的必学计划。要对新进领导班子的成员和组织人事部门干部及时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觉遵守干部法规政策的能力水平。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干部任用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等文件,形成有利于提高干部选任工作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要注重教育引导。要积极探索干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多在教育实效上下功夫。要加强干部的党性教育,宗旨观念教育,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解决好做事与做官的关系问题,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官本位”观念,消除干部跑官要官的思想根源。要加强干部的廉政警示教育,坚持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开展以案说法、以案说纪教学,深入剖析一些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从中吸取教训,反省自我,不断强化自律意识,营造出一种“跑官要官者可耻,给官卖官者可悲”的环境氛围。
三是要注重方向引导。选人用人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要认真贯彻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严格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要树立以品行为本的用人导向,选拔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靠得住的干部,引导干部讲党性、重品性、作表率;要注重树立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选拔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干部,引导干部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又好又快发展;要注重树立开拓创新的用人导向,选拔思想解放、勇于创新、才能突出的干部,引导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能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完成急难险重任务;要注重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选拔默默奉献、不事张扬、不跑不要、实绩突出的干部,引导干部转变作风、扎实苦干,把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去;要注重树立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选拔群众拥护的干部,引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群众负责、为群众办事。要通过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到提拔一名干部、树立一面旗帜、激励一批干部。要让广大干部产生一种“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为党为人民努力工作,作出成绩,就能得到褒奖和重用;而工作无所用心、不思进取,只想当官不想做事,政绩平平,搞小动作和不正当手段获取个人升迁的路则行不通。”的心理预期。要营造出一种“不跑不送、照样使用,又跑又送、查处不用”的清风正气的良好氛围。
(孝感市孝南区委组织部李戈亮)

 

也谈跑官买官卖官

时间:2009-07-13 09:38:56  来源:  作者:木土 

       民谣: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所谓官,本来是组织的产物,是合法的政权组织通过合法程序产生的。这样的官无论其作为好坏,是真正的官。而买来的官,却是非法的,根本就不应该算是官。这不是概念或文字游戏,作这样的区分是因为买官者是事实上的“投资者”,他本身并非有志于“治国平天下”,而多半是要在做官后,首先收回投资,再“以官为本钱”,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

      真正的官员,腐败堕落可能还有一个过程,可能还会有痛苦的“思想斗争”,而买来的官,绝没有这样的负担,因为他是“直奔主题”而来的,在他们的眼里以权谋私成为“正当经营”,出售公共资源成为“商贸交易”。他们视官场为商界,通行的是商场逻辑,有着自己的“市场规则”。真官可能会腐败,而买来的官必然腐败,因为买官本身就是腐败行为。所以说,“买官”腐败猛于一般腐败,它会导致更多的腐败接踵而至,直至把一个政党拖入死亡的境地,直至让一个国家灭亡!

     现在的问题是,买官的人不少,卖官的生意红火,那么人们就有理由担心,它会不会渐渐演变为一种“制度”?借鉴历史,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中国古代除“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等正式官制外,还花样翻新地辅之以“指官制”、“荫官制”、“裙带官制”等。其中“捐官”作为一种制度,标志就是公开招标拍卖。不过卖的只是“官衔”,不是实职,没有俸禄,一般称为“候补”某某职,并且卖官的钱统统归朝廷。近代中国学者孔详吉先生在美国研究清末重臣翁同和的档案,发现光绪皇帝的珍妃,因年仅十七岁,就插手卖官,才被西太后弄死的。清末卖官泛滥到如此地步,加剧了它的腐败,加剧了它的灭亡。历史上卖官之最,当然是古罗马帝国的禁卫军杀了一个国王后,公开拍卖“皇位”一案,腐败到这种地步,距罗马帝国的崩溃已经不远。

    吏治腐败,说到底还是一个政治体制问题。人们之所以对当官如此感兴趣,无非是因为中国的官是终身制,上去就不下来,别看薪水低,却有含金量很高的种种特权,加之任用机制不完善,有不少空子可钻,人们能不超之若吗?希望还在于改革。

    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你很难简单地用好与坏去鉴定他。有些人政绩水平真还不错,但他的做法手段又令人作呕。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群体,而且在支撑着基层工作。

也谈跑官买官
      如今,“跑官买官”几乎已经成为仕途攀升的“诀窍”,“买官”与“卖官”这行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公开秘密;否则,我们老百姓怎能知道“五万元买科级”、“十万元买局级”等行情?新版《官场现形记》层出不穷,这些文学作品把贪官们的丑恶行径刻划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没有一个读者会怀疑作者是在“捕风捉影”地“污蔑”共产党官员,给“公仆”脸上“抹黑”。
      我们在报纸上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报道:某位省委或市委领导严声色厉地宣布:不要给任何跑官者得到晋升的机会!可见,在官场上不但确有跑官者,而且是存在得相当普遍。否则,那些省委、市委领导会亲自在报上公开发表这样严厉的言论吗?
      其实,跑官、买官的现象在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是现在愈现愈烈罢了,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平心而论,我们各级党组织对此也并不是不闻不问、或者是高枕无忧的,而且也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收效总是不大,遏止不住这股腐败的暗流。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视角来探讨一下。
      跑官者心里十分明白,他们如果赤手空拳地到上级那里去跑官是绝对不能如愿的,他们必须要带去见面礼:“政绩工程”加上“润滑剂”。“政绩工程”是完全可以制造出来的,这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可以说是拿手好戏!至于“润滑剂”嘛,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困难,只要稍微暗示一下就行,他们的下属或企业家自会“送货上门”。现在社会上不是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吗:“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可见,要升官只能“既要跑、又要送”了!人们对这些丑恶现象早已多见不怪、麻木不仁了。用劳民伤财的代价来当作跑官的资本,是“公仆”们的“创举”,也是一种最廉价的跑官成本。
      据《中国社会导刊》第七期刊登《官场掮客》的专题报道:原陆川县副县长吴耿岳为了买官,受贿606.23万元、贪污37.8481万元,行贿90万元。这不过是千百个买官人中的其中一个例子罢了。可见目前买官、卖官之风,盛行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为了堵塞“跑官”、“买官”的行径,决策者们确实也动了不少脑筋。据说,广东省领导不久前颁发了一个决定,今后凡是要提拔官员,必需要由全体常委会无记名投票(通过)决定,不能象过去那样第一把手说了算。这当然可以说是一个有力措施,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我认为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而且这个措施也不一定是绝对地可靠,因为作为班子的第一把手如果有“问题”,下面的许多班子成员要看他的脸色行事,这个“措施”就不一定“灵光”了。事实上,省委、市委中的第一把手出问题的不是已经“屡见不鲜”了吗?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角度,把“卖官”的权不交给“上级”,而是交给公民,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买官、卖官现象。不是有一句叫做“还政于民”的口号吗?如果设想,我们能建立起一种机制,把“卖官权”转让给老百姓,而且“别无分店”,那么这个买官的“成本”就大了,“买官者”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的钱来投到“芸芸众生”中去;那些人为制造的“政绩工程”在老百姓面前也绝对行不通了。要想在仕途上有所长进的人,只有老老实实地、脚踏实地地去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那些芸芸众生们才会卖你的账,才会把“官票”给你!有这样一个简单明亮、切实可行的办法就难道没有人想过?我们现在不是正在提倡政治民主吗?
      依我看,只有把对干部的任命权和监督权真正地交给人民,干部才会真正地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时评:漫谈跑官

跑官,一向被认为是人事腐败的根源。跑官真的错了吗?笔者认为,跑官本身没有错,从古至今,不论中外,都有跑官的现象。如果是光明正大,真诚向组织毛遂自荐,积极为自己争取适合、更广阔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拓宽组织识人、选人、用人渠道,不但没有错,而且还要鼓励提倡。错就错在跑官成了买官卖官的代名词。提倡还是反对跑官,关键要看为什么跑、拿什么跑、这么跑;是出于公心勇挑重担,还是别有用心投机钻营;是凭真才实学,还是靠门子金钱;是向下跑走群众路线,还是向上跑走“市场路子”;是成就事业造福民众,还是热衷形象谋取私利,等等。同样是跑官,走的路子不同,性质即有天壤之别。

买官卖官之风犹如蚁穴,使官场的大堤不时决口,甚至泛滥,安徽省出现18个县委书记卖官案可以佐证。近年来,各级封堵买官卖官的文件一个接着一个,在买官卖官的重灾区更是一个案子跟着一串文件。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文件起到了警醒、震慑作用,然而,买官卖官如同流水,你堵住了这条缝,它总是会冲出另一条沟,堵来堵去无非提高了买官者的投资成本,治理买官卖官如同大禹治水,与其千方百计堵口子,不如光明正大开路子。
首先,要改革干部提拔任用决策机制。如果仕途命运由少数几个人说了算,一言九鼎,想当官的人自然就会费劲苦心地进行公关。倘若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手中握着升迁的大权,原来靠吃请送礼、拉关系找门子的办法,就会因为成本的昂贵,不禁自止。如果说,提拔任用不是看你“出价”高低,而是看你为民造福的本事,看你的资质,看你的韬略,看你的政绩,看老百姓为你的打分,谁还去花“冤枉钱”?改变跑官的性质,要害是变少数人定人为多数人选人,也就是变伯乐相马为赛马选马。其次,要畅通识人渠道。知人方能善任。自荐不但没有必要羞羞答答,搞的神神秘秘,而且完全可以敞开大门,允许甚至鼓励更多的任毛遂自荐;将自荐作为组织识人、选人、用人的一条渠道,用制度加以规范和完善;推行阳光操作,避免暗箱行为,让社会来对自荐人做出公平评判引入竞争机制,让自荐者不但敢于站出来,而且要通过同台角逐比出来。鼓励自荐,重要的是保障自荐人权益。对出于公心,靠大胆启用,委以重任;让心图不端,无德无才,投机钻营的人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