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安史之乱》:苏州街巷人物钩沉之四 锦帆路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最后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2:46:23
那天,不经意的经过锦帆路,忽然发现民国老房子章园忽然被整饬粉刷一新了,而且还在门旁挂了一个新牌子:苏州市华侨活动中心。回去翻看资料才知道,章太炎的故居已经“变脸”了,成为十二万苏州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归侨、侨眷们共同的“家”。
   我对这种老房子合理改变用途的保护做法还是很赞赏的,毕竟公益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总比它荒废在那里,长满衰草,成为蜘蛛和老鼠的乐园好。虽然那样的凭吊似乎很有感觉,但是终究会成为瓦砾一堆,于世无补,何谈其他更大的价值?
   经常从体育场路穿行过锦帆路,每次路过大师故居都忍不住向里面张望几眼。因为大门一直紧闭,所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大师早就乘鹤西去了,留下了煌煌巨著,在思想和学术史上奠定了自己的位置。今天和我辈一样的年轻人已经很难全面了解大师的本来面目了,知道大师名字已属于不错了,多读几篇大师文字更是难得了。
   我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晚年太炎为何会选择定居苏州,在这条小巷里度过自己的晚年岁月?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 西安世园会 “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绿色引领时尚!
  • 天域·燕子沟 神山·圣水·净地
  • 奶牛梦工场 DIY贺卡,送大礼,2011梦想大礼等你开启
更多品牌专区>>

作者:江南有紫衣 回复日期:2009-12-02 11:19:53 
     一
   二零零五年10月29日,在苏州双塔巷里,一家名为菊斋私塾悄然开课,学的科目主要分蒙学、经学、韵文三大主体,穿插讲授古乐、书画、茶道等相关知识。这一举动让舆论的目光重新投向这一已经消失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形式。有人为它打起复兴国学的旗帜叫好,也有人则把这一做法视作作秀。年过90的民间宿儒朱季海先生应邀担任这家私塾的顾问。
   朱老就是章太炎先生的私淑弟子。这位国学界的传奇人物,一直在大众视野之外,有点大隐隐于世的味道。鲁迅是他的同门师兄,陈寅恪是他同辈学人。朱老的著作《楚辞解故》因深奥难解,一直被称为“学界天书”。
   在苏州萌发复兴儒学新芽,不知道是历史的基因起作用还是冥冥自有天意。作为苏州国学传播的领军人物,章太炎先生泉下有知,不知当作何感想?
   闲暇时常到锦帆路游走,是因为喜欢这条这条街名。这路名肯定与水有关系,查阅有关资料说:原来在大公园为中心的地带曾经是吴国的内城,就是李敖一直说的大圈圈里面的小小圈圈。围着内城的地方都是护城水道,子城西一带被称为锦帆泾。据说当时水边遍植桃李,春日桃李花开,倒影如锦。吴王经常和美丽的姬妾泛舟水上,花美,水美,人更美。想想那时侯的锦帆泾,人面桃花相映,彩漆金花舟配锦帆,那是多美的画面啊。
   这样好的美景,到了明末张士成据苏为王时还曾经梦想重现,但终究时过境迁。民国处,锦帆泾因交通需要被填平成路,于是就有了今天跑满汽车的锦帆路了。
   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是在这个时候选择了苏州,后来又选择了锦帆路。
   太炎先生本是浙江余杭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杭州诂经培舍从俞樾学习经史,俞樾先生也被称为曲园先生,那是因为他在苏州的一处别业就叫曲园。太炎先生和苏州的第一次缘分是1900年,因为反清事件受到牵连,被清政府追捕。在光绪二十六年避难苏州,经友人介绍受聘东吴大学执教。那时他住在垛丝桥头,每天朝出暮归,在讲堂中萃精聚神,经常给学生们讲述种族大义,不久就被江苏巡抚以言论恣肆为由,兴师问罪,面临被逮捕,迫使太炎先生流亡日本。
   因为有了这样一次苏州生活经历,所以太炎先生对苏州的印象还很不错。
   1928年后,太炎先生住在上海,苏州的一些学者金天鎘、李根源、张一麐等地方士绅和学者刚好发起讲学,邀请太炎先生到苏州授课。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危急时刻,作为学者的太炎先生觉得挽狂澜于既倒,归根结底就是要深入地拯救民族的品格。而在它后来的回忆里,太炎先生揭示他选择苏州的原因是由于两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范仲淹,一个是顾炎武。他们都是太炎最敬佩的苏州人。
   章太炎在《国学会会刊宣言》中说:
   深念扶微业、辅绝学之道,诚莫如学会便。其秋,苏州有请讲学者,其地盖范文正(仲淹)、顾宁人(炎武)之所生户业,今虽学不如古,士大夫犹循礼教,愈于他俗。……顾念文学微渺,或不足以振民志,宜更求其远者。
   章太炎说,名节砥砺,士风犹存的地方,没有比苏州更好的了。所以,太炎先生在67岁的年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苏州。
   在苏州讲学的日子里,太炎先是住在侍其巷的双树草堂。后来,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来看他,发现这个地方离纺织厂近,织机声太吵,于是决定在锦帆路自建洋房,安家落户。章太炎故居当年被称"章园",大门朝南在宋衙弄,侧门朝西在锦帆路。院内有前后两幢西式二层青砖楼房,分别为章太炎著述、藏书、会客和全家生活起居的处所。这所房子共花费了2万8千块银元。
   
 
    在我的印象中,青年章炳麟和晚年章太炎本不是一个人。
   因为,从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看,民国初年的章太炎是慷慨悲歌之士。他曾经为邹容的《革命军》做序,在中国比较早的反对帝制,倡导共和。一九○三年“苏报案”发生,章太炎和邹容同时被监禁在上海租界的监狱里。邹容病倒时,章太炎还曾搭脉诊断,开出药方,托人从外面买来中药,给邹容调治。
   十儒九医。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古训,影响了许多读书人。太炎先生的儒医理想,我曾经在拙作《医药苏州》里有所提及。这里再赘述几句。章氏从祖父起就三世知医,太炎先生的祖母因病为庸医所误,他的祖父为此遍购古今医书,发愤苦学三十年,遂成为卓有声名的医家,受祖父的熏陶,章太炎以及父亲和哥哥也都精通医道。
   太炎先生不但坐过清政府的监狱,还被民国大盗袁世凯软禁了好几年。
   有人说,章太炎因为身上有狂狷之气,所以也被称为章疯子。其实,考究章氏一生所作所为,称其全疯有些夸张,但称之为半疯,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据说,章太炎在大庭广众之下,曾经跳着脚大骂:袁世凯,老混蛋。虽知,袁世凯听到非但不气,反而依然对他表面上礼遇有加。当时,章已经与同盟会分道扬镳,参与组建了共和党。推举黎元洪任理事长,老章任副理事长。因为经常在上海发表不利于老袁的言论,让老袁有恼又恨。考虑到自己恢复帝制会被章太炎反对,影响广泛,于是袁世凯以建立国学研究“考文苑”的名义和共商国是的幌子,把章氏骗到了北平。好吃好喝的招待好,也不见面,也不放人。
   袁世凯这着叫“养士磨气,息事宁人”,想就此堵住章太炎的嘴。刚开始,看见花园里有宪兵走来走去,章太炎没觉得什么。后来,他发现无论自己去旧楼喝酒还是到戏园子里听戏,都有尾巴跟随。老章就不爽了。他问听差的:他们是干什么的?答曰:保护您老的。太炎先生闻言大怒,挥起手杖就打,宪兵们抱头鼠窜。
  在软禁期间,太炎先生很生气,没有地方发泄,就在房间里骂老袁。还在住所的门窗桌椅等凡是能写字的地方都写满了“袁贼”两字。写和骂还不过瘾,他又在后花园土里挖出一段树根,简单修成个人型,上书“袁世凯”三字,然后点火焚烧成碳,再埋到土里。接着,太炎就高兴地满院子跑,边跑边喊:袁贼烧死了,袁贼烧死了!足见恨袁之深,性志之顽。
   太炎先生一生闻名于世的有四件事情:一是以反清闻名,二是以反袁称帝闻名,三是以国学成就闻名,这最后一件是以不修边幅闻名。前面三件已经垂炳史册,毋需赘言。生活小节,倒也见些许风骨和颜色。
   章太炎先娶王氏去世后,将小孩托付哥哥抚养,之后全身投入革命。此后他十年未娶。因为孑然一身,起居生活无人料理,他的肮脏也在学术圈子里出了名。衣服常是脏得发亮,被褥数年不洗,室内杂乱无条理。在很多朋友的催促下,章太炎才考虑再成家的事。
   章太炎登出一则求婚广告,规定三项条件:(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这第三项的“不染习气”,据汪太冲《章太炎补记》说:所谓习气,是指戊戌以来提倡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一种时代风尚。可见章氏虽是民主斗士,但思想仍有封建局限。
   广告一经刊登,效果不错,牵线搭桥者众多。章太炎最后看中了浙江吴兴名媛汤国梨女士。他通过张默君的父亲张通典的介绍,写信向汤国梨求婚,汤欣然同意。
   汤国梨从上海务本女塾师范学校毕业,曾任浙江吴兴女学校长,1910年后,在上海与张默君等人创办神州女学和《神州女报》。汤家教很好,诗文俱佳,对于章太炎的三项条件,前二项她都具备,只有第三项,她并不是太炎先生要求的男尊女卑的“服从”,因为她是才德出众的新时代女性。章太炎汤国梨的婚礼于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五日在上海哈同花园举行。在上世纪之初,他们的婚礼就算是盛况空前了,出席的男女来宾有两千多人。民国要人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都前来祝贺,学界大师蔡元培为证婚人。证婚书是章太炎自撰的,颇为怪气。晚上在“一品香”宴客,新郎新娘应众人之请,还即席赋诗,十分风雅。
   从照片上看,在婚礼上,章太炎身穿西式礼服,脚穿皮鞋,汤国梨女士头披婚纱,典雅大方。据说章太炎平日里长衫布鞋,从来没有穿皮鞋的习惯,居然在婚礼上将左右鞋穿错,后经指正才换过来,惹得满堂宾客捧腹大笑。
   其实,我对汤国梨先生的印象非常好,作为太炎先生遗孀,汤女士在上世纪80年代才过世。她在抗日战争中间曾经到苏州监狱慰问过囚禁于此的沈君儒等“七君子”,还设法营救。在苏州锦帆路的寓所,有她的照顾,太炎先生想必不会那么邋遢了吧?
   作为民主爱国人士,苏州政府对汤女士的评价很高,说她一生经历数个政府,风云变换,最后留在苏州,百年岁月体现了“冰雪精神绝世姿”,一生爱梅,育梅,咏梅,赏梅。在而今作为侨联办公的章氏故居里,我曾经多次徜徉,希求能见到汤老手植梅花,可惜,被改造的面目全非的故居,已经很难见到任何与先贤有关的遗迹了。
   每到秋来,西风浮泛,菊黄蟹肥之际,我都会想起汤女士的一句诗: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这是给苏州,给阳澄湖大闸蟹最好的广告语,也许说出了章氏一门留寓苏州的另一种原因。
   汤先生与太炎先生伉俪二十三载,生有两子,长名导,次名奇。章氏的后代都居于苏沪,能讲一口流利的苏州话。现在故居后面的平房还是孙辈所居,曾经几次路过,举手欲扣,又担心干扰人家平静生活,遂作罢。
  

作者:cheerrene 回复日期:2009-12-03 09:39:26 
    好看好看 等了几天了

作者:江南有紫衣 回复日期:2009-12-03 10:51:15 
    多谢cheerrene 支持
  
   三
   太炎先生的狂狷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
   晚年,太炎先生在苏州办“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还专门讲过《尚书》、《说文》等。他曾经提出一个说法:“大国手门下,只能出二国手;而二国手门下,却能出大国手。”听老师这么说,弟子汤炳正十分不解。有一次专门向他请教,他的回答是:“大国手的门生,往往恪遵师意,不敢独立思考,学术怎么会发展;二国手的门生,在老师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故往往青出于蓝,后来居上。所以一代大师顾炎武的门下,高者也不过潘次耕辈;而江永的门下,竟能出现一代大师戴震。”
  对待师生伦序,他接受的是韩愈的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对自己的老师,章太炎曾经也是离经叛道,惊世骇俗。
   1901年,章太炎作《谢本师》一文,拒绝接受老师俞樾的批评,成为近代学术史上一件很有意义的掌故。上文提到的俞樾(曲园)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他非常器重这位弟子的才气,尽管太炎治经和老师走的不是同一条路,但曲园先生在授业过程中还是表现出相当的宽容与大度。
   有资料说:1898年,章太炎因参与维新被通缉,逃往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出逃这件事,俞樾是耿耿于心的。后来章太炎剪辫子,发表系列仇满言论,更是俞樾所不能容忍的。1901年,适逢章太炎到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来拜望老师,俞樾藉此怒斥道:
  “闻而游台湾,尔好隐,不事科举,好隐则为梁鸿、韩康可也。今入异域,背父母陵墓,不孝;讼言索虏之祸毒敷诸夏,与人书指斥乘舆,不忠。不孝不忠,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对于这段痛骂,章太炎一方面搬出清学太祖顾炎武,从经学角度进行辩驳,一方面写下《谢本师》一文,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并毫不客气地责问其师:
   “何恩于虏,而恳恳遮蔽其恶?”至此,章俞之间也可算是恩尽情绝了。
   据说,章太炎当初写下与老师决裂的的文章,没有立即发表。过了五年后,才刊载于《民报》,可见师生在义和道上有很多的彷徨与痛苦。俞樾去世后,章太炎还专门作《俞先生传》,文间虽有微词,但通篇还是充满敬意与怀念的。
  

作者:无限靠近历史 回复日期:2009-12-04 10: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