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婚相亲宠妻有声小说:校本管理:理念与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6:39:37

校本管理:理念与模式(上)
2004-11-08     作者:黄崴

    校本管理是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场国际性学校管理改革运动。到目前为止,美国44个州都开展了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肯塔基和德克萨斯两个州全部实行了校本管理。加拿大、英国也开展了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新西兰、澳大利亚把校本管理作为国家教育政策来实施,我国的香港地区在80年代以后也广泛地推行校本管理。那么,什么是校本管理?为什么校本管理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青睐?其基本原理有哪些、开展校本管理有哪些模式?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
    一、校本管理的概念
    校本管理名目繁多,如“学校现场管理”、“学校范围为本的管理”、“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分权管理”、 “校本财务预算”、“学校改进过程”、“校本课程发展”、 “管理分权”、“参与决策”等等,这说明校本管理像教育学的其他许多概念一样,不存在一个公认的定义。著名的校本管理学者戴维(David,J.L)在总结了校本管理的实践后给校本管理做了两个界定:(1)学校是主要的决策单位,其决定和决策应该尽可能在最低层做出。所以,学校在经费和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应该增加,学区教育中心办公室的控制应该减少。(2)有效的改革不仅需要依赖于外部程序,更多地需要有关人员的决策参与。变革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来自于内部的需要。这一界定为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所引用。马兰、奥格瓦、克兰兹等给校本管理下了一个著名的综合性定义:“校本管理从概念上可以看作是控制结构的一种选择形式,是一种权力下放形式,这种权力下放把具体的学校看作是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基本单位,把决策权分散看作是激励学校进步并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在财政、人事和课程等方面的一些正式的决策权力授予并分配绘学校现场成员,建立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和社区及社区居民组成的正式的组织结构 (董事会、委员会、小组等),以便使现场成员直接参与学校的决策”。拜雷在其一本著名的校本管理的著作中把校本管理定义为:“校本管理或学校现场管理通常可以定义为一种参与决策过程,参与决策的人员对要贯彻的决策负责任”。雷诺德认为:校本管理具有三方面的涵义,“(1)具体的学校当局代表对学校的人事、预算和学科等学校的教育事项进行决策;(2)一个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以及杜区成员在内的管理小组在学校层采取参与决策模式;(3)校本管理可以促进学校层在学校改进的努力中提高学校领导水平。” 如表1所示,尽管这些定义的表述或侧重点不同,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相同的:一是学校自主发展和责任承担的决策权力属于学校,即学校决策权从上级部门下放到学校;二是学校决策者应该对决策的贯彻及其结果负责;三是校长、教职员、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据此,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一是学校是办学主体,学校办学的决策权力应下放给学校;二是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的,而不是上级或外部强加的;三是学校成员参与决策和管理是有效地实现学校目标的基本途径,建立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社区成员组成的参与管理和决策组织;四是学校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及其执行负有责任。
    为什么校本管理一经提出就流行开来呢?不少学者对此也有讨论。皮尔斯早在1980年就注意到,校本管理的倡导者把教育组织看作是松散结构系统,各层级之间的控制较少,每一层的自主性都很明显,每一层都有选择权,而不只是服从上级的规则和制度。根据松散二元结构理论,校本管理可能是唯一管理学校的好方式。没有参与者的自愿服从,真正的变革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校本管理则强调参与人员的自觉自愿。古德雷认为校本管理可能会减少州的政策制定者与地方学校人员之间的冲突。斯托尼克和克拉克强调把学校看作是改革的中心的重要性,教育现场的教育者不仅仅是改革项目的执行者,而且应该重视问题的发现和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校中有效地运用其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和讨论,理解可以转化为行动。变革的最大的力量掌握在学校教育者的头脑、双手和心里。斯托尼克和克拉克还认为,学校和学区系统不是封闭的系统,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在考虑学校变革和改进的时候必须考虑文化的建设。莫菲和贝克等认为,校本管理的优点有:“1.如果决策是由那些对学校和学生具有最多知识的人做出的,学校教育决策的质量是可以提高的;2.变革是不断的,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具有对变革的适应性和敏感性; 3.自上面下的变革难以奏效;4.决策参与可以提高人们对组织的忠诚度、努力程度并能够鼓舞士气。”
    美国教育联合会、美国全国初中校长联合会、美国全国高中校长联合会把校本管理的优点总结为九个方面:①正式地承认那些在学校的人有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由他们作出决定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业成绩;② 赋予教师、其他职员以及社区成员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可以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并调动这些成员的积极性;③可以改进教师的士气,他们能够对其周围的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④职员发展的重点转向教师的发展。教师更直接地参与决定属于他们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⑤有助于提高学校成员的责任感。每一个人包括学区的学监、学校的校长、教师参与决策的人对决策都要负责任;⑥可以促使每一所学校有效地使用经费和教学资源;⑦有助于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和课程;⑧有助于培养和激励各级领导人员;⑨很多的非正式的面对面的会议可以提高成员之间沟通和交往的频率和质量(AASA,1988)。这九个方面是对校本管理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的最好的总结。
    概言之,校本管理之所以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一种潮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校本管理可以激发学校内部改革和发展的动力。许多研究表明,保证学校有效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学校内部,而不是外部;②对校长大量研究也显示,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校长,校本管理则赋予了校长办学、人事、财政等权力,有助于推动学校的全面进步;③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区成员对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决策合理性、认同感、有效性,提高学校成员对学校的忠诚度和凝聚力;④校本管理有助于增强学校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促进每个成员努力工作并自我发展;⑥校本管理也是一种民主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学校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民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校本管理的理念
    校本管理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不同的,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外部控制管理,而校本管理则是学校主体的自主管理。可以通过对校本管理理论和外部控制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来说明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1.目标多元化原理。在传统的外部控制管理中,学校的教育目标被认为是简单的和统一的,教育环境几乎被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学校缺乏改革的愿望,教育管理趋向于标准化和稳定性。但在校本管理中,基于学校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学校教育目标被看作是多元的,教育环境被认为是复杂的和变化的。所以,学校就需要不断地改革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
    2.结果相等原理。在外部控制管理中,人们认为实现管理目标应该有标准的方法和程序,而且这些方法和程序适合于所有的学校。相反,校本管理是建立在结果相等的原则基础上。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实现目标有不同的方式。管理的弹性受到了重视,学校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自己管理。由于当前教育的复杂性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用一种标准的结构来管理所有的学校是不实际的。所以,结果等同原则鼓励分权,让学校有丰富的活动空间,发展和制定出自己独特的教学和有效管理学校的策略。
    3.分权原理。分权和集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原则。集权原则与标准的组织结构、标准的管理方法和标准的管理程序是一致的,这就需要集权管理。在集权的严格控制下,学校很少有决策权,学校的任何事情都要请示上级权力部门。结果是学校所碰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分权管理是校本管理的重要方面,和结果相等原则是一致的。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难免会碰到问题和困难,学校应该有权及时有效地解决所发生的问题。换一句话说,分权管理原则强调的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自主管理系统原理。在传统的管理看来,学校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工具或在外部监督下被动的执行系统。学校的作用是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公室被动地接受命令,他们自己没有决定的权力。校本管理并不否认学校要实现教育政策的目标,需要上级部门的领导,但学校的教育、教学、人事、财务等等问题的解决不是上级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学校自己去解决。这就需要学校成为自主管理系统,有权制定办学方针、教学目标和管理策略,有权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有权根据实际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5.创新原理。人重要还是组织结构重要?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只要组织目标和任务是明确的和清晰的,组织结构的因素需要受到重视,理想的组织结构或精致的系统可能被设计出来,组织成员就可以根据组织的规章制度或在外部管理控制下有效地工作。传统的学校管理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结果是扩大了学校系统的外部控制的权力和官僚机构。这就出现了这样的循环:外部控制越是强化,学校成员就越依赖于外部权力,创新就越少。同时,为了改善学校的低效率或无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学部门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会有更多的督导和控制。这显然是没有效率的管理。而校本管理认为,学校管理目标是不明确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松散的,与人际关系理论和现代行为科学理论相一致,人们开始十分关注人的因素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有学者建议采取“松——紧并存的策略”。从紧的一面来看,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明晰的命令、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和工作程序,以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从松的一面来看,需要在学校的层面上扩大分配和使用学校资源的权力,鼓励学生家长、教师、学生和校友的决策参与。 

校本管理:理念与模式(下)
2004-11-08  作者(来源):黄崴

    三、校本管理模式
    莫菲和贝克认为,校本管理有三种模式:行政控制模式、专业控制模式、社区控制模式。雷斯伍德在对以上三种形式的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校本管理还存在第四种模式,即专业人员、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之间的平衡模式。以下对这四种形式进行说明。
    1.行政控制型校本管理模式——校长决策
    这种校本管理形式的目标是增加学校校长在财政、人事和课程领域的决策权。类似于我国进行的校长负责制。这种形式的倡导者认为,行政控制可以充分地利用资源,并可直接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学生身上。为有助完成这一任务,校长也需要非正式地向教师、学生家长、学生或社区代表咨询。学校董事会的建立就是为了给校长提供咨询的。虽然这一形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模式。但实行这种模式的学校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比如加拿大阿尔波特省埃德蒙顿市是首先实行这种形式的校本管理的城市。从 1975年开始,到1980年整个地区都实现了分权化。这种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校的适应性、责任感和有效性。在埃德蒙顿学校中,校长有人事权、资源使用权。虽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成员代表也参与决策,但决定权在校长。根据埃德蒙顿的经验,阿尔波特省1994年发起了一种重建教育的运动,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校本管理。美国的德克萨斯州1990年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实施行政管理控制的校本管理模式。该立法赋予校长任命教师的权力,评价学生是不是达到学习目标的权力。在1991年,这项立法被州立法所确认,指导学校委员会承担起通过目标设定、课程、财政和人事以及学校组织改进学生学习的任务。该州的每一学区都根据这一立法来制定学校改革的计划。
    2.专业控制型校本营理模式——教师决策
    专业人员控制模式的目标是更好地运用他们的知识进行一些关键决策,诸如在预算、课程、人事等方面。这种校本管理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与学生关系最近的专业拥有作出这些决策的有关知识,他们参与决策的全过程可以提高他们对所作出的决策执行方面的信心和责任感。允许教师有更大的民主参与决策的权力,可以导致更高的效率和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实施了这种形式校本管理的学校的委员会中,教师占大多数。比如美国的哥伦比亚、俄亥俄州以及迈阿密、旧金山等地区的城市推行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员控制的校本管理模式。哥伦比亚学校成立了学校建设联合会(ABC),由1个联合会的代表和4名教师组成,4名教师中有2名是由校长提名,另3名是由全体教师选举。有些学校建立的学校委员会是由校长(任主席)、教师(同事们推举)、学生家长(由学生家长们选举)和一个ABC成员。
    3.杜区控制型校本管理模式——家长、社区成员决策
    建立社区控制型模式校本管理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一模式的基本假定是,学校课程应该直接反映家长和社区的价值和偏好。校长和教师并不一定能够代表家长和社区的利益。如果家长和社区掌握学校课程、预算、人事等方面的决策权力,就可以提高学校的适应性。家长和社区成员是学校委员会的多数才能够保证这种模式的实行。这主要限定在学校内部,如果从学校外部来说,学生家长有更多的选择学校的权力。新西兰就是推行这种校本管理的典型。新西兰的改革是从1989年开始的。芝加哥也在1989年通过立法的形式推行这种校本管理。
    4.平衡控制型校本笛理模式——家长和教师共同决策
    这种校本管理的形式试图实行社区控制模式和专业人员控制模式的双重目标。也就是说,其目标是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做好关键决策,同样也依赖家长和社区的力量。和纯粹的社区控制模式不一样,平衡控制模式认为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时候,教师是愿意对家长和社区的需要作出反映的。这一模式的基本假定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有权在预算、课程和人事等方面做决策。为了保证这种模式的实行:在学校委员会的构成中,应注意到教职工和家长及社区代表成员的乎衡。美国的盐城、西班牙等都推行了这种模式校本管理。
    表3校本管理模式类型
    以上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行政控制模式的效率比较高,但教师、社区成员的参与比较少,很难调动这些成员的积极性;专业控制模式发挥了教师等专业人员的专业作用,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帮助,但如果没有行政管理,学校工作会陷于混乱;社区成员的控制也可以说是市场导向模式,重视社区的教育需要和学生及其家长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但人才培养不是短期行为,要着眼于长远,所以仅仅考虑社区或市场的需要是不够的;平衡控制模式试图把专业人员的控制和社区控制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等专业人员和社区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这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不把校长吸收到这种平衡模式中,也还不能保证学校管理参与的平衡,因为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的关键人物。所以,校本管理是一种多元的或综合模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选择一种适当的模式,或把几种模式综合起来,也可以根据校本管理的基本精神创造其他类型的校本管理模式
    四、简短的结语
    校本管理是一种世界性潮流,对我国的学校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自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之后,我国就开始了学校管理的改革,主要是推行校长负责制,与之配套的是实行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按劳分配制。这些改革对我国学校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种校本管理形式,但二者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学校管理改革在理念上主要是期望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也强调权力下放,但下放的权力却完全被校长所掌握,校长负责制虽然有助于学校效率的提高,但由于校长的集权又压抑了学校成员的积极性。而西方校本管理在理念上是深厚的和系统的,表达的是人本思想、分权思想、效率和质量意识s其次,在理论依据上,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依据于政策,理论单薄、单一,而西方校本管理则是多元化的,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第三,在策略上,我国的学校管理改革主要重视的是经济手段,而西方的校本管理重在调动学校集体和成员个体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这些分析说明,校本管理对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价值。原载:《教育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