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抛尸怎么判:古之“僰人”今安在——拨开迷雾看僰人的前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22:28

  “僰人”是先秦时期就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僰()人又称“山都掌”、“都掌蛮”。据研究,濮即越人。人们多叫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称。
  民族简介  站在雄峙险峻的山崖下,仰望着峭壁上那残存的棺桩、数不清的桩孔以及具具棺木、幅幅岩使人不禁想到史称“僰人”的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的历史赋予高岩,突然沉于历史的长河,消逝在故纸堆中,只把这奇特的葬制和众多悲壮感人的民间传说遗留下来,人们去沉思,去感悟,去遐想。这个古老而神秘消失的民族,在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民族?我们从零星的史料中,从对麻塘坝部分悬棺的清理发掘中,从峭壁上的岩画中,从流传于叙南一带那众多民间传说中,多少捕捉到了他们—些“影子”。历史上的“僰人”,是个历史悠久、英勇善战的民族。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约公元前1066年一公元1573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生存、繁衍在祖国西南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了战功,被封为“僰侯”,在今天宜宾一带建立了“僰侯国”。这在秦汉以后的史料中多有记述。《珙县志》(旧志)上说: “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曰僰国。”  两千年不断发展壮大,僰人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领袖,雄据云贵川三界的咽喉地带,却并不是一个易于驯服的人群,因此历来是中央政府的心头之患。明朝开国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开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万历初年,中央政府在这里强行废除了一直以来的蛮夷酋长制度,代之以汉臣,使原本紧张的对抗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战争。
  消亡之谜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僰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争取民族自由平等,曾付出过多少艰辛和惨重的代价,仅明朝开国二百年间,就对他们发动了十二次征剿。在前十一次血雨腥风的征剿中,由于他们英勇善战,敢于牺牲,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击败了十次征剿。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叙南僰人的势力得到很大的扩张,起义袭击围攻江安、陷合江等九县。巡抚汪浩派都督芮成率兵讨伐。周洪谟时为侍读,建议照九姓司设长官,由各寨寨主择素信服者命为土官。明宪宗朱见深准奏,由兵部派遣芮成、汪浩二人招抚,到僰人各寨昭示设官、铸印事。汪浩从成都到叙麻,当地汉人居民称僰人劫掠成性,不可为官,汪浩偏信这种说法,给僰人扣上一顶“存有异志”的帽子,斩杀了僰人赴叙府待命的270余寨寨主,致使僰人大悲大怒,决意复仇。于是他们到贵州总兵官处诈降,都指挥丁实等出迎,僰人伏兵四起,官兵五千余众被杀。汪浩听说,慌忙连夜逃走,官兵在随汪浩奔逃时迷了路,人马坠溪谷死者不计其数。也使屯兵金鹅池(今四川省兴文县)的贵州兵、屯兵戎县(今兴文老县城)的四川兵闻风丧胆,坚壁不敢出。僰人沿江之南,顺流而下,直抵江安、纳溪、合江,如履无人之地,势如破竹,逼得官兵龟缩江北,汪浩往来上下不敢南泊。  僰人转战贵州、四川,一路仇杀当地居民,官兵无法“进剿”。明宪宗下诏“如可抚则抚之”,朝廷决议招抚僰人,僰人首领赴京,诚意接受招抚。然而汪浩不愿委任僰人土官,使僰人的愤怒加剧。成化三年(公元1468年),僰人再次起义。明宪宗以襄阳伯李瑾为总兵,太监刘恒为监军,兵部侍郎程信为尚书提督军务,合三省土、汉官兵18万,激战历时四年多,由于僰人英勇善战,顽强抵抗,官兵只攻下大坝,而对九丝天堑却望而生畏,不敢进攻。
  有一种说法是“僰人因抗豪绅暴虐和官府苛捐杂税而举旗起义”,这是错误的。僰人等族群并不在明朝政府征收赋税的范围内。僰人与明朝廷的矛盾主要是当地僰人与汉人的长期矛盾引起,而汪浩的诈招抚之名杀害僰人首领的恶行无疑是火上浇油。
  万历元年(1573年),四川巡抚曾省吾,以刘显为节帅,郭成、张汗等十二人为偏将,调动十、汉官兵14万人,对僰人“飞檄进剿”。在这场殊死血战中,也表现出僰人那种英勇善战、不畏死伤的顽强精神。
  《平蛮檄》:“山都群丑,聚恶肆氛,虽在往日,叛服不常,未着近日猖獗尤甚。都蛮近日长驱江、纳,几薄叙、泸。拥众称王,攻城劫堡,裂死千百把户,虏杀绅监生员。所掠军民,或卖或囚,尽化为剪发凿齿之异族;或焚或戮,相率为填沟枕壑之幽魂。村舍在在为墟,妻孥比比受辱。六邑不禁其荼毒,四川曷胜其侵凌。”
    平蛮碑记  僰人之英勇善战,明朝翰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在他所书的《平蛮碑记》中也写道: “……秋七月始计取九丝城。城踞夜郎西,小两壁对望,岩间陡绝四十里,三雄王壁其—亡,控弦数万。王皆强力,晓军事,惯攻战……”官兵们在屡战屡败后,便绞尽脑汁制订出了十——种破僰人的方略:  1.编织、罗列、渲染强加给僰人;
  2.起用罪臣,鼓励将功赎罪,戴罪-立功;
  3.厚赏军中先登之士,鼓励死囚立功受奖;
  4.使用苦肉计,打入僰军中,里应外合;
  5.离间诱惑,重金收买愿,分化瓦解,使僰人内乱;
  6.截断粮道,围而不打封官许使之自;
  7.借用上兵之力,招募敢死恶少重赏争先有功者;
  8.疏通趱、沐二滩,一作粮漕,二供军务之水路通道;
  9.步步为营,扫清外围,稳步丸进,缩小范围,集中兵力,五路进兵攻克九丝;
  10.利用僰人习俗,趁其不备,织然袭击;
  11.穷追猛打,斩草除根,不留斥患。

  他们按照既定的方案,不顾伤亡惨重,于万历元年五月破凌霄城,夕月破都都寨,七月八月破黄:上寨、拄猪寨、鸡冠岭,九月九日破九丝城。僰人最后寡不敌众,六十余寨被破,36寨寨主被俘,被俘、被斩4600人,官兵拓地四百余里,得诸葛铜鼓93面,铜锅1个,铁锅1个。
  为了防止逃的僰人东山再起,“平僰”之后,曾省吾上书朝廷,制订并实施了“平蛮善后十事”:复兵道、没府佐、建城垣、移备守、理疆土、扼要害、起民兵、通道路、设学社和恤民困。
  明朝攻破僰人后,将俘获及投降的僰人分散安置。明末崇祯年间,大坝附近居民多为僰人,朝廷仍因其“厥性难驯”,设守备兵防备僰人。清初,僰人寅哥、阿燕等再次反叛。
  僰人势力大大减小,后来逐渐消亡。有一种说法是僰人有凿穿牙齿在嘴里镶狗牙的习俗,造成传染病流行。
  民间传说中有“去包耳,添立人,改'阿’为'何’姓”的说法:于是就有了'假苗真僰’——即“居住在原来僰人居住过的地方的苗族,不是族,实际上是僰人”的说法。
  一个民族的消亡,本就是历史的悲剧。而作为—个曾经雄踞祖国西南的强大民族历经了2500余年的沧海桑田,在距今400余年时却突然从这块他们生存繁衍的热土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能不使人产生几多迷惑、几多猜疑、几多悲哀?而在那些血雨腥风的年代,在那一次次以弱对强、以死抗争的惨烈战斗中,僰人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又不能不让人产生许多钦佩、敬仰、震撼和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