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域名注册:之(168)五 刮痧疗法:一 刮痧疗法的历史和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22:27

中医学的主要外治疗法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分为民间刮痧疗法、经络刮痧疗法和全息刮痧疗法。民间刮痧疗法在选取刮拭的区域时,主要选取背腰、胸腹、肘窝、膝窝等部位,这其中既有经验选区的成分,也包含有循经络选区的成分。现在刮痧治疗一般采用刮拭脊椎和背部的膀胱经,重点刮痧上焦。

如在头痛、肚子疼痛、感冒等较轻的疾病时,手沾水不停的揪喉结、颈部以及额头的皮肤,揪几下后皮肤变红,往往疼痛可以立刻止住,症状有所减轻,这种疗法叫做揪痧。此外,还有在肘窝、膝窝等部位轻轻拍打,使深部的炎症浮出表面的方法叫拍痧。揪痧和拍痧属于传统疗法,

经络刮痧疗法则是以中医经络理论来指导刮痧的选经与配穴,从而使刮痧疗法的适应症更为广泛,疗效更为切实。此外,还根有据生物全息理论开发的全息刮痧诊疗法,即用全息选区与配区的思路,进行刮痧的疗法称之为全息刮痧法。


一  刮痧疗法的历史和现状

 

刮痧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是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的一种,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废。宋代《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它多用于治疗痧症,即夏季外感中暑或湿热温疟疫毒之疾,皮肤每每出现花红斑点,亦称“夏法”。

元明代以后,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引起医学家的注意。如,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谓搅肠沙。”又如,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王肯堂《证治准绳》、虞博《医学正传》、龚廷贤《寿世保元》、张景岳《景岳全书》等均记载有关痧症及治痧的经验。至清代,郭志邃撰写了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从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例如,在治疗方面指出:“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之痧,用铜钱或汤匙蘸香油刮之。头额与腿部之痧,用棉沙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部的软肉之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此后又有另一部刮痧专著——陆乐山的《养生镜》问世。此二著作为刮痧成为专科医疗技术奠定了基楚。从此,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有10多部,而其他著作中记载刮痧医术的则更多。
    台湾的吕季儒教授在90年代初率先创立了“循经走穴刮痧法”即“经络刮痧法”(第二代刮痧法)。此法将刮痧的方法和中医经络与腧穴的知识结合起来,使用水牛角制作的刮痧板,涂布具有疏经活络、消炎镇痛的刮痧活血剂,刮拭经络和腧穴,起到调血行气,疏通经络,活血祛瘀的作用,使阻滞经络的病源浮现于体表,使病变器官及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而活化,从而恢复了人体自身的愈病能力。

经络刮痧法扩大了防治疾病的范围,临床应用于内、外、五官、妇科等400多种疾病的治疗,而且提高了疗效。使古老的刮痧疗法(第一代刮痧法)焕发了新的青春,标志着刮痧疗法的新发展。此后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北京专门成立了经络刮痧疗法培训基地,并开办刮痧门诊。
    海军医学专家张秀勤教授学习了吕季儒教授的循经走穴刮痧法后,发现原来在临床中很难解决的疼痛性疾病用刮痧疗法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将困扰自己多年的腰痛也治好了,因此,张教授潜心学习吕季儒教授的循经走穴刮痧法,在大量经络刮痧法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更好的发挥刮痧疗法的优势,解决经络刮痧法的不足之处,经过系统研究、提出以生物全息理论为指导的“全息刮痧法”。 
    全息经络刮痧法增加了刮痧治病防病的穴区,由于刮拭部位与疾病部位对应性强,而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因全息穴区治疗部位面积小,刮拭时间较短,所以特别适合于身体虚弱,而不能进行大面积经络刮痧的患者。刮拭部位多在头、手足等部位进行,治疗时可不必脱衣服,使刮痧治疗更简便易行。

如有因疼痛、皮肤病或痧未消退而不能刮拭的局部病变时,可以刮拭其对侧或其他全息穴区。解决了刮痧疗法不能连续进行的难题。如果将经络刮痧和全息刮痧结合起来,并根据病情来交替使用,经常变换刮拭部位,可以提高机体对刮痧的敏感性,以增强疗效。
    由于刮痧疗法简便实用,临床效果显著,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教授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敬、张秀琴等教授的推动下,国家劳动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公告将刮痧治疗师列入国家正式职业,并命名为《中医刮痧师》,从业者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近年来,刮痧治疗与砭石疗法相结合,比以往用水牛角刮痧的效果更好。此外,在推拿矫正骨骼错位的基础上,用刮痧治疗来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可以收到加速炎症的吸收,相对地减少疼痛,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