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ler是什么意思:专家点评(余家友、成尚荣、孙景华、王荣生、 陈国安、 祝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5:46:16
专家点评(余家友、成尚荣、孙景华、王荣生、 陈国安、 祝禧)

  发表日期:2009年3月9日          【编辑录入:科教处】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专家、国家督学

孙景华:江苏省苏教版教材培训部主任

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陈国安:苏州大学教授、博士

  禧: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薛法根:吴江盛泽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余家友:吴江市教研室副主任

 

余家友:薛特的课朴实智慧,祝老师的课情趣交融;陈教授的课独特的视角,厚重的底蕴,很值得我们回味。接下来就按上课的顺序由三位老师来介绍教学设计和阅读课教什么的话题。

薛法根:第一个观点,我一直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任务始终不变的。那么围绕这个任务阅读课文应该教什么,我们应该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就《燕子》这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经典散文。我们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这些确切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里还包括联系生活,概括课文的语言,李家杰关键词、字的意思,并且在教学的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体会关键词、关键字所表达的特定的情意,这是字词教学的内容。第二个教学内容是概括,指导学生练习概括段意,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正确的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核心的是学会概括,这个能力是我们小学阅读教学当中必须要落实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强不强,关键要看他概括能力,理解能力,所以今天设计了概括的训练。第三个教学内容,是要能够通过朗读、品味感受燕子的形象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那为什么要这样确立呢?因为这篇课文用了优美的语言来描写燕子优美的外形和姿态,停歇的姿态以及风光,这里面有画面,有情感,这是一篇让学生练习理解和体会的课文,教学时尤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优美词句的品味,也就是关注怎样表达的视角。第四个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这堂课大体按照这四个教学内容,然后相应安排了四个教学版块,这是非常明确的。那么总体的教学除了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之外,能更多的要涉及到教给学生怎样的语文知识。以前我们的阅读教学都是带着课文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当中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现在想走另外一条途径,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习语文知识,进而形成语文能力,这一条路就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课堂教学的特征,它是有语文知识的,那么这些语文知识可以包括那些方面呢?语文教育和相关的学科的联系来看,它毕竟要汲及到文字学,语言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语法学,甚至文学。我想语文教学的一些知识点,是可以从这些相关的学科当中提取出来,并且根据年段的特点,来加以选择,删选,重组整合。根据我们每一篇课文的具体内容表达,语言表达形式来确定。有这么一个大致的框架,那么我们的阅读课,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从模糊的状态,逐步走向清晰的状态,也就是大家做到,我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次我想以上是我设计教学《燕子》的主要指导思想。当然课堂教学还有很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的调动,课堂的开放等等这些方面。因为学生跟教师之间可能有很大的落差,我们教的东西,我们所确定的目标不一定是我们学生心里所想的,也不一定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落差的,所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可能很多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能够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我想主要谈这些,不当之及请各位专家和教授指导,谢谢!

祝禧:在备这堂的时候,我首先对《燕子》的这篇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和80年代的《燕子》这篇课文比,又有不一样的地方,说明我们的教材一直在变,那么改编后我们读上去呢?也很轻松,也很适合四年级的孩子阅读,适合孩子的语言的规范,在这个方面是非常清晰的,那么像这样的一种教材,我们怎么来定位,我们怎么来教。所以在这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以文学的阅读方式,能够让孩子们走进《燕子》世界,同时不完全定位在只是认识燕子而已。因为从燕子的本身的影像上来说,它有一种非常多的解读,比如说它的乡愁,它的一个成双成对的美好,它的一种成人惜春的情感,还带着一种春光浪漫,所以在燕子的身上能读出非常非常多的东西来。这些在四年级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是不是有必要给他们。在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定位,第一个,还是让孩子们把这篇课文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二个在字词的教学方面,比如说一些重点的字词,像聚、掠、横、晕的特点读的有韵味,我觉得不光是会读,不光是会写,而且要品味出这些字词所应用上的一种应用韵味,说明作者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在体现这种文本的意境当中巧妙。第三个,在阅读理解,在感悟这个小燕子给春天带来生气的同时,能感悟母语的灵动和韵味,同时补充一种阅读的材料,能够让学生初步接触到燕子的这一样文学的意境,能够在儿童的心灵里留下一种文化的痕迹,这种课文在备课时候的一种指导思想,那么语文知识文化,语文这种课程要传承这种文化,要读写,要会读,会写,要何人交流,用语言进行交往,这堂课上要怎样体现人文现的,文化中语文中的文化到底怎样去定位,怎么样能够更好的体现出这种积累,精神,智慧和融染等等所创导的意愿,追求这样的一个目标的过程当中,我主要是体现四种回归形态,第一种回归,我曾经写一篇语文怎样回家的路,到我们的语文教育走向一种状态,首先是一种文字的回归,语言表达上的回归。第二是文本,是情景的回归。第三是文学,审美的回归。第四是文化,是知识的回归。那么在四点的处理上,文字的回归,从孩子语言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能够体味出,字、词的一种韵味,比如说,句子开头的只写的羽毛,只写了翅膀,只写了尾巴,但是这样一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样赶集的赶,几对小燕子的对,细线的痕,以及翼尖的沾,这些词语非常有韵味,引导孩子不断的去品味,感悟到祖国母语的一种灵动而有韵味,在这里面。第二是文本回归,情景的回归。那么在这个情景的回归上,我觉得孩子们能够走进一种非常好的情景,能够让他们在这个情景当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文本的解读,认读,以及一种认同感都会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这里采用一种图画的再现,包括一种生活的回忆,儿歌的回忆,都令创设一种情境,能够让儿童走进去,走到小燕子的世界当中,他们会觉得小燕子离我们是很近,是日常生活当中的,这个是审美回归角度,来学习。审美的回归在这个版块上是主要引领儿童在语言的艺术当中畅漾,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可能最多的录音乐,图画,表演等艺术的因素,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在儿童的心灵当中形成一种通感的效果,能够有一种通感意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一种感觉,这是一种审美的语言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全身的投入进去,这也是我的追求。第四种文化知识的回归,像这《燕子》是节选的文章,是海燕当中的一种节选,是一种乡愁,看了小燕子以后引起对家乡的一种思念,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种文化意向,在文章的最后出现的,比如说思乡的一种成双成对的美好,从成人的思春的一种读出来。而且燕子带着一种春光的浪漫,最后通过这样的一种意向的解读,能够找到一种民族文化的根基,那么在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存在许许多多的阅读问题,这个问题提出来是非常好的机会,希望能够听到专家和我们很多老师的批评意见,让我今后的教学能够走得更加的坚实。谢谢你们!

陈国安:其实这个话题,已经在我心里缠绕了四五年,从最早的时候我发现苏教版的有典型的课文《珍珠鸟》,因为它原文是非常澎湃的,然后苏教版一改编,糟糕了连珍珠鸟的眼睛也挖掉了,《珍珠鸟》里面最重要的文点是,有人说这是一对怕人的鸟,苏教版里是没有的,最重要的话没有了,所以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究竟教给孩子什么,豆杂是什么,如果没有很好的豆奶给它吃,三子奶粉是不能吃的,因此,我想很多的文本,包括很多编委再考虑什么,我们的孩子真得不能读懂原文吗?还有,像这样用一个不好的语言替代好的语言拿给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语言到少了。所以这次的课文,我用了原文,把原文打出来,把孩子不明的字词,在字上注释,同时又对原文作了最早的一本本子,是上海的《海燕》的原文,但还是有错,我把它全部改完,让学生看最原生态的。这是我的一个观点,阅读教学就是让孩子读最好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编剧我是不相信它,我不知道他们是用怎样的眼光去这些优美的东西,所以我宁愿相信原来的作者写错,我也不相信现在编剧把它改对。因此,我这几年始终坚持用原滋原味的文本教孩子,并且我有意识的回避翻译的文章,这是我阅读教学的第二个观点。在考虑原滋原味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是用母语创作第一种形态的美,而不是用母语去翻译第二种形态的文本,在这之前我上过一篇《爱之恋》,我不是很不满意,主要是文本的问题,我们阅读教学中间,如果在翻译的文本的选择上不那么警慎的话,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往往是一种非常糟糕的语言表达的习惯。有一篇写花的世界,《田原诗情》你们去的话,只有三句话是对的,我一点都不冤枉它,我能想象这翻译的文本吗?现在翻译的人的汉语我们听不懂,我们说的汉语他们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这是我第二个观点。第三个观点是我就是带着我们的孩子读原文,靠近作者,体会作者,在当时写这样文章的情绪,激动的流趟,从中间靠近它,因此在整个的课堂中间,不断的带着孩子去靠近这个作者,涉至他写出这个字的时候,对作者的表情是怎样的,去阐摩。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课堂的审美,我观注我们孩子用语功能审美,因为只有这样的文学的审美,是母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你们也发现了在前面十分钟的时候,他知道我想要什么,异口同声的告诉我要的东西,好不好,好,喜欢不喜欢,喜欢,一张嘴,我们孩子说的是阎文波的话,我觉得总之语文课,我愿意带着他们去靠近作者,靠近文本,靠近当时的情感,当然在整个这节课上,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还是达到了一些我的期望,还不是非常的满意,这是我对这节课的第三个观点。第四个观点是,我坚持并固执的以为教学开始,母语就是语言和文学分开的,否则的话没有语言和文学很好的气氛。如果说要让孩子从文字的表达,如果用一般的不是那么规范的文本是不合适的。必尽在语言学文本上强调的是规范,而文学作品上文本强烈的是审美和情感,这两者混在一起,往往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想要抓花,但什么也没有抓着,没有弄好语言学,也没有弄好文学,一堂课上得像解剖课。因此我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章,一开始我对这篇文章,和孩子们开了一玩笑,像不像上生物课的老师啊,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动物燕子,仍后看一幅图,来描述一下这幅图,一个没有了背景,没有了情感,这一样生物课的画,能给我们孩子什么呢,能给他语言吗,比如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原文中的节奏感,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候的新创速度,可是被我们改了之后,我们还有吗,没有了,干扁扁的面无表情的一种描述,所以我用文本是为了文学创作,并且我以为在小学开始,就应该把它与单纯的语言分开,也许这样的尝试,没有一下子就能够达到的,但是尝试多了以后,必然会靠近我们所希望的追求,并以此以大家共勉,语文的路很长,语言、文学教育分开的探索应该是时候了,我们可以去探索这样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的母语教学一定是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多彩,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音乐。谢谢!

余家友:接下来就由我们的三位专家对课的点评。

孙景华:从你眼里看到你是怎样动情的哭,真正语文教学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语言的教学和情感的教学是在一种立体之间,我们的这四个方面,我刚才说的四个方面是,并不是强调这种语文教学大而全,我说的四个方面它是同的,它是,比如说第一核心目标和重点目标,乃至学习目标,最后发展到    ,那种阅读目标,并不一定去求取全,求美,训练重点,内容就可能受到冲击,你过于求美,可以肯定对孩子的要求拔高了,过于追求完美,最后的结果是适得其反,这两位的课,听之后,确定给我耳目一新,根据前两年在我们实验里,我们谈到的关于阅读三个一样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所谓三个一样,是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一个样,不同上下两课时的目标一个样,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一个样。不管你是几年级课,不管是那一课,不管是你上什么文体,学生都是从头到尾的朗读,老师关心都是课文内容等等,这两位校长的课给我们做很好的榜样,不愧为我们江苏省名教师,不愧为我们教坛的名师。

王荣生:首先从薛老师的课开始,一组词字,都在下文的词字当中,然后是两个句子,强调要读出句子的情感,第三个方面是,我们听到的让学生默读,用一个字一个词语来概括每一段所写的内容,有三个学生到黑板上来写了他们的概括,由教师来加以评说,概括,形成全文的认识。从全文的概括和认识,再打开,问学生满意不满意,老师说不满意,然后回归全文。孙老师也是从燕子这样一个入手,足段的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词,通过图画,音乐,朗诵以及关键词的表演,到最后的一环节,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这是一篇想象的文章,你们相不相信”然后在音乐声中,老师读了这个文章,做了一个小节。陈老师的课呢?从原文从托介绍了一个经历在海上,从乡愁入手,找住两个问题燕子是怎么样的燕子,乡愁是怎样的乡愁。这堂课由于时间关系,主要是放在前面的部分,燕子是怎么样的燕子,燕子的过程,几乎是一个文学的渗讲法,句子一句一句来谈感受,学生有可能不到位,由老师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沟通。三位老师的特点,抓住词语,但是抓住词语的点不一样,薛老师抓的词汇在第二段里面,抓的是“微风、细雨、柔柳”,但孙老师是抓住“赶集”含义,让学生来述说来扮演。陈老师在上这个课时原文和改写文本身之间的差异的分析,来谈原文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是一个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点都是抓住了词语,差异点是抓住的词语不太一样。第二个共同点,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达到很好的意图的,始终通过这样一个艺术性的描述性文章,我们教师根据为说明文,是对的,是描述性,描述性的文章是建立一种形象感,我们在三位老师的课里面都能看到,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说薛老师主要抓特点的方面来进行一种形象感,我们孙老师的课呢?通过学生的表演,音乐背景,画面,关键词的形象感。陈老师的课呢?由其到后半部分,始终不让学生形成一种,我记下来的一段话,学生说描述写的很生动,怎么的生动法,写的燕子的什么?始终通过这样的一种问答来建立一种形象感。第三是三位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这篇课文,不管目前我们把这篇文章的定位描述性的文章还是文学性,把它当作散文中的一个篇段,总体上都是,但是对了解和感受不一样,薛老师是着重这篇文章的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孙老师的课呢,侧重在你从文章中感到什么。陈老师的课呢,说的很明白,理解他的意思,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味和意思。三位老师都抓住词语,建立形象感,理解文章和感受,是共同点。我们看到的差异是对描述性的文章的写法的理解,是对一个带有文学意味的文章理解和感受。是对一篇散文中节选的篇段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他的乡愁,这样形成一种差异。我们可以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形成一种一篇课文形成的一个核心,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归定的东西。要有说得出道理的东西,教学生什么东西。第二个意识,是教学的设计,是你要教的内容的呈现过程和方式。三位老师的环节太复杂了,连贯性不够。

我们在确定课文教学内容时,当我们在做一个教学设计的时候,对课文的内容聚集到一个点或两个点,这样的话学生在课堂里学习才会充分,才会有意义,有话可说。我们现在的老师都很优秀,做了很多的提炼,在内容上是不是可以再聚集一点。这就反应在教学设计上,比如说我们在薛老师的课里面聚焦的关键词,但是看了后面的练习,应该把这些词用进去。

成尚荣:确定目标,什么叫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实际是一个价值的选择,是课堂教学一种价值的定位,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是与这堂课价值的宣言,是对自己和同学们一种价值的承诺,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是价值的承诺,这种价值的承诺是在价值选择以后的一种价值定位,一种基础上的价值承诺,应该把它当作一种价值宣言来对待。教学什么问题,表面上看上去是教学内容的问题,但实际问题是教学目标问题,而当下我们课堂教学目标存在什么问题,要套用什么教学目标,往往讲的非常好。教什么的问题是要求聚焦的。因此教学目标先要聚焦的,同一篇课文要教得内容非常非常多,但那些该教,那些不该教,那些应该多教,那些应该少教,是用目标来判断的。我对教学目标,就几个基本要点,第一要准确,第二要集中,第三要鲜明,准确、集中、鲜明应该是我们教学目标基本的要求,这三个要求再核心一定要去教。但只是鲜明、准确、集中还不够,还需要深沉,教学目标是在你教学之前就确定的,但决不是说教学目标是一层不变的,教学目标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目标是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它是需要深沉的,在基本教学目标确定前提下,让自己的教学目标适当的深沉体现教学过程,它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从薛法根教给我们教案来看,他的教学目标:第一条是学习课文中生字词连续生活和课文语气,理解意思,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关键字词所表达的特定情意。第二,练习概括段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受燕子的什么。第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我个人觉得这四条目标定的非常好,的确要从这四个方面考虑。而其他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新的东西产生,深沉型还是比较好的,所以阅读课教什么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问题。第二个教什么的问题核心是什么,教什么呢。核心问题应该是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这是王老师讲的第三条意见,什么叫教学,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学习的问题,其实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学生的学,当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时候,当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我们确定教什么,确定教学目标不是老师去完成,而是让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中完成,我认为薛法根老师在这堂课中做的是非常好的。很明显的让我们感觉到这一班学生在薛老师的带领下初步学会了这篇课文,从每一个段落都是让学生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学会词语,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学会概括段意,第三个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抓住特点,用好的词语来进行描述,这种学习的线索,学习的过程是很清晰的,学生学习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所以讨论教什么的问题如果离开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应该是怎么学的问题,讨论教什么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为什么王老师如此关注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当然他讲的更深刻,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预习了,你究竟有没有发现通过预习,那些学生是知道,那些学生是比较模糊的,还想知道什么,如果从学生的学习,学出发,你的教学过程还要调整,但是薛老师的这堂课的这点是非常突出的。从这一点来看,恭老师的课也是比在座的另二位老师的课好学,我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但这个过程他是非常有智慧的,你看过第一段是燕子的什么,让三个学生来写,这三个学生是非常点型,是有区别的,来比较、引导。尤其第二段,问是写春天吗?只写春天吗?是燕子在春天的季节从南方回来了,因此这篇课文的题目叫《燕子》,每一段落都是围绕燕子来概括这个段意。这是我的第二点,教什么的问题是核心问题,是学什么的问题。我们教师不能只站在教的立场上,要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第三点体会,语文教学教什么,应该包括那些内容,应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语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包括了二条,第一,语文写了什么。第二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一个内容的问题,一个是形式的问题。教什么的问题是不是只局限在内容上面,不是的,如果只局限在内容上面,而忽视了文章是怎么写的,怎么组织语言文字,那就不是语文教学过程,那就是语文教科特点。叶圣陶老先生就已经讲到语文这门学科有它的独当之任,独当之任他认为在形式上,是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组织表达,而是一道坎,一道门坎,如果你跨过了这道门坎,即使你在读人民日报,把人民日报上的社论来当教材来教,那也是语文。如果你没有过这道坎,即使你在教优秀的散文,你也不在语文。区别在那里,通过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怎么表达的,所以在好多的语文课在正常情况来看,我以为内容关注的过多,怎么写关注的太少,严格来说就不行,严格来说这就不是语文味,祝禧老师、薛法根老师的课你们有没有看到它的特点,没有满足内容的摆设,让学生去探究,是怎么表达这个意思的。这是朱老师讲的表情达意的事。这是我的第三点体会。我的第四点体会,教什么问题,明确从学生立场出发,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的过程,严格说来是文化的过程。应该是文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训练过程,它不是一个技术化的过程,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它不是把语文只当作工具的过程,当应该是一个文化的过程,这个文化的过程,我以为祝禧老师在这堂课上体现的特点的好,我不知道人民教育对她的这篇课文的评论,文化语文的一面旗帜,我是赞同这一提法的,目前出现某某语文,某某语文,很多是有议论的,这个议论我是赞同的,但我又是不完全赞同的。包括某某语文,某某文化语文它实际还是在探讨语文,只不过是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把握语文,是从这点切入,同时形成自己教学的个性,形成自己教学的特点,但它还是语文,如果切入太多,我觉得不是太好,某某语文,某某语,这点是不可取的。祝禧老师从生活经验出发,包括从字体的生活经验出发,讲关于燕子的故事,小时候的故事,讲幼儿园那时候的儿歌从头贯穿到尾,小燕子怎么样怎么样,把课文分成一个个的画面,画面是语言文字所提供,所创设的一种情境,所以这个文化的熏陶,实际是在字词,句片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情境中来形成的画面,让学生来体会。祝老师讲的比较的是捶磨,这个过程是非常富有情感的,这是一种文化的过程。觉不能把语文教学当作一个技术的过程,训练的过程,尤其是中国的母语,天然的把攻击性,人文性,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而我们往是偏废的,度是把握的不好,当然,用王老师的观点来讲,这是个文化过程,但是这篇课文这堂课他是负载多少的内容,它的度到底怎么样,我希望祝禧老师要好好考虑一下。我的感觉负载稍微多了一点。如果薛法根老师的这堂课就是叫春天燕子的美丽可爱,生动活泼,如果陈国安老师的课是写通过海上的燕子,想到故事的燕子是一种乡愁的话,那祝禧正好把两者结合起来。你是讲春天,你是讲乡愁的,他最后把原文拿出来,让学生来比较一下,但是这个文化是无边界的,文化它是无孔不入的,它没有翅膀,但它可以到处飞行,它没有脚,但它可以到处走,它飞到那里,走到那里,它有一个度的把握,如果让这堂语文负载过多可是不行,这方向我们要掌握,这是我第四点体会。我的第五点体会,教什么,学什么,文化的过程,关键是教师,两位老师提炼得非常好,陈国安老师给我更大的起发,一个语文老师要站老,一个语文老师文化背景要深厚,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一个批判精神,因为这篇课文是从郑正夺的文章里选取的一段,因此选取的这一段,你不应该离开整个文章的意韵,一种背景,来单独讲这一段,这不是郑正夺文章的愿意,而陈国安老师把郑正夺这篇文章拿出来,在整体竟购的情况下,让学生整体学习一段,这种把握是非常好的,当然我也不完全同意陈国安老师的意见,说这篇文章改得很糟糕,也不完全是事实,是他不同的意图,是不同的指导思想之下来决定的,但你这种批判精神也让我们看到,比如说第一句,语言的节奏感,陈国安老师讲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凑的字从原文里拿掉了,不存在凑了,不过我觉得凑没有讲的好,到底凑有什么好,这个陈国安老师说要靠近,靠近什么,靠近游子,要读出文章的原意,要读出作者的原意,实际燕子的美,它是在乡愁比较中,它有另外一美,没有这种乡愁,就没有燕子这种美,因此在郑正夺心目当中燕子的美是在乡愁的情感的炫夺当中表达出来,把原文读出来是非常好的,陈国安老师例举的索碎一点,但也很具体,这篇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做一种处理,但我对你这种勇气,这种品质,非常的赞赏,一个大学老师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给小学语文教学吹来一鼓良情的春风或冬风,那春风是冲淡一点,开拓一下思路,有好处。这以上五点是我对阅读教什么的理解,我没有王老师那么具体,王老师听课非常认真,这种老师研究课程教学,研究语文教学这么细致,这么深刻,是我们小学老师很好的指导老师,我们要向王老师鼓掌学习。谢谢!

余家友:专家的点评非常有高度。下面有老师把字条传上来,我给三位老师,下面的老师可以提问。

薛法根:有一个问题是问我的,这堂课你让明确写景状物的文章教什么,那么其他类型的课怎么教,侧重点是什么。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视角,来教什么。这是一个研究语文教学的视角,一条思路,中学里面可能研究的比较多的,小学以前不讲文体,都是记叙文、议论的一种文体,从深入教师还是要从文体这个角度去研究文本,因为小说和散文这个差异非常大,你所要教给学生的阅读散文和阅读小说的方法,技巧是不一样的,从小说和散文当中你应该读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散文更注重的是审美和情感,优美的语言的文字。小说当中更侧重它的情节,环境等等,我想这样的分类研究对我们语文教师将来怎样的研究教材,运用教材来开发我们学习语文教材是非常有好处的。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专题来研究可能会更好,当然从文体来研究是一个角度,那么语文教学的研究是不是只有从一个角度,是不是还有其它的角度,比如说把语文分成语言和文学,我们以后是不是也分一分看,如一篇文章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我们侧重应该抓什么,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那么我们应该教什么。今天的《燕子》我是侧重于把它当语言文字来教的,因为每人的侧重点不一样,另外两位老师可能是从文学的教度来教。当然我们还是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兼顾了两个方面。但是如果特意的看看是什么感觉,这是第二点。第三个我一直讲我们数学老师比语文老师要轻松,他可先讲一个例题,例题讲完,可以把定义或公式,通过大量的习题,应用和实践,掌握这个技能和技巧,但语文方面从来都没有这样课。我们教一个知识点,王老师也说了,我们很多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文当中,经常反复出现,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提炼出来,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当中主要就教这一个字,比如说概括,这个单元侧重于教学生如何概括段意,不同的段意,散文段意怎么概括,小说几个段意连起怎么概括,说明文、议论文的中央意思怎么概括,这个很值得我们研究。这个知识点,围绕特征,语文核心知识来设计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改变我们传统语文课上教学的结构,可能也是非常好的思路,我想我们这个研究专题会打开一个更大的空间。

陈国安:记得去年的时候我们就讨论到这个问题,我上一篇小说《爱之恋》,用读散文的方法读,用诗的语言教诗,因为文体这个问题实际上因为高考不限文体,以至现在的文体是乎存在语文教学可视的东西,而恰恰汉语在与其它语言比较中间,一些文学家,也提出过这个论谈,汉语言文本与西洋文本与拼音文本,很大特点是文体的特色非常明显,而且是中国文学语一个非常重要的侧字,文体的局性是同时同有,有一本七百多篇的文学中可以看出中国在六唐实事是多么的繁荣,我们现在恰恰忽视了文本、文体,关一得先生把文体分成了四个成面来谈,我们可以从他的中国文体研究这一本书。上一次我跟法根聊过,我们把每一种文体都挑一种出来,来上上看,然后这样一种文体怎么教,这样一种文体在这一段怎么教,这样一种文体在中业段怎么教,这样一种文化在关点上怎么教,同一样一首诗,儿童诗怎么教,抒情诗怎么教。

成尚荣:这篇课文,在四年级学生里教,你有什么看法。

陈国安:这篇课文,你觉得改了以后,规范上更加适合四年级学生,第一个说明。第二个我找到原文之后,我想作一个这样的尝试,我以为像这样的文章,给四年级的孩子是可以学的,为什么,因为在文学当文言文同样也可以,我们必近不是学得英文,所以我在下面有34个注,我想通过这34个解释,学生读这个文章没有问题,因此我在课堂中间,不断有一个提问的方式,就是累积是什么意思,聚拢什么意思,浪漫什么意思。是让语文通过这样一种累积,所以即使这样文字,有足够的注释它们也能懂,而且更能感受到一种美,感受到一种散文的美,而不是一般的说明文,我不愿把文章处理成这样,我们改变意思,降低要求,是一篇说明文。

成尚荣:如果这篇课文放在五年级教有什么不同。

陈国安:如果放在五年级教,我就会选择王教授的建议,从中间出发,有乡愁,有燕子到故乡,我觉得文本没有适合不适合的。放在学生面前,看能把这个文本要求他学到什么程度,一本论语,从幼儿园到六年级都可以。

王荣生:这个是涉及两个文本,两个不同用意的文本。其是就是我们薛老师说的一个文体。陈国安的这篇课文要叫四年级学生读懂,那是非常困难的,但用这篇文章来读是可以的。从郑正夺描绘春天,他远离家乡,乡愁,第一段中的凑成,很显然是谁凑成的,是作者的描绘,作者的凑成,描绘了那些呢,分成了段,分成了理解,这就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然后什么什么,最后的字,乡悉啊,如今……,然后过来以后,利用这个文本,这个学生容易读的,从文字感受他的形象,因为形象的本质是差不多的,描写的对象是差不多的,用这个文用语言转换成形象,用两个文本来不是比较好和坏,而是通过比较看出不同文本所表现的意味,可以分组,可以让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能够感觉到这个点,文字不紧紧指它的内容,文学作品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一种作者的情感,形式的一种赞扬。我们考虑到一个四年级或五年级的学生,这个叫教学目标,核心内容,这个文本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味,不是个技术问题,如果这个课能这样处理。把整个课文难字,难句都回避掉,我看可以,你看这不紧是文本问题,散文、诗歌这当然要。祝老师的课最后也有个问题,你们相信这是一篇回忆中的片断吗?我觉得相信,为什么相信这是一个回忆中片断能,学生是有语感的,这篇文章的写景状物,它不是一个现在的术描,而显然是一个回忆形成的一个景象,描写都是非常都具有典型性的,带有文学性的概括,想像的一种景象,所以你这样返回过来感受这个语言文字的。和我们平常讲的写景状物不是一回事情。从他的记忆,然后改造成一种景象,写景状物的文学性的表达。可能就到位了。

成尚荣:王教授的意见,首先从陈国安的关点里,你的关点是教什么是有一个年段的问题,我非常同意,因此从你的关点里想到这篇文章是不是属于四年级读的,这是我第一个关点。第二个关点任何文章没有适合和不适合的问题,那怕大学教材,一般来说小学都可以学,但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学生读,但不一定适合于教材,教学是一个适度的问题,适应问题,适合的问题,这是第二个关点。第三个关点,既然所有文章都适合学生读,就有一个目标问题,还有一个教学的设计,所以这个小问题讨论还是很有价值的。

陈国安:从中间切入,故乡的小燕,带着乡愁,再从乡愁,到小燕,就回到起点。如果这样上,就要把文章全部抛掉,我觉得跟我对四年级的定位,有出处了。就会抛掉比较细致的东西,我对四年级的定位是,通过文字的表述去通往作者描写时候的情感。

王荣生:并不是要让学生说出来,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是可以做到的。

陈国安:我说的节奏感,但不是要它的节奏感,我不是说,是体会。但体会去读,我觉得这个目标在这个环节上,我是对的。

薛法根:我问陈国安一个问题:你觉得学生读原文喜欢,还是读我们课里面的。

陈国安:你不要以为我用原文,就是喜欢原文,学生是都说读懂,是好奇。第二点,你们都认为我原文好,你们不明白我的用意。

余家友:今天就阅读教学到底该怎么教,教什么,展开了点评,谢谢各位专家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