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ely是什么意思中文:沉浮曲折脉学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46:23
1楼 发表于 2009-5-5 17:4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转帖】沉浮曲折脉学路

              作者:城里娃脑:


图片:

说到我的脉学探索和学习之路,就像我的自学中医之路一样,从来没有像大动脉般的直顺通畅,而是同病变的大隐静脉一样扭曲迂回,从起初对经典的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到如禅宗参话头般废寝忘食般的苦思冥想,到后来的越学越困以致到最后的一团乱麻,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脉学研究和探索,望着李中梓的《诊家正眼》滑寿《诊家枢要》李时珍《濒湖脉学》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辨脉平脉章句》《重订诊家直诀》张璐《诊宗三昧》;《三指禅》《脉贯》《脉经》《崔嘉彦脉诀》以及“金氏脉学”“王光宇脉学”等现代新兴脉学时真切的体会到曹操“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无味。鸡肋!鸡肋!”的感受。而与此同时我也同时放弃了中医的学习,然而大脑中对于中医的思念依然是藕断丝连,每当下班回家看到家里重堆积如山的医学书下意识的拿起一本中医书,但是一看到那武侠小说般天马行空的思维,言必先圣如同官话套话般的语言。莫名的恶心感便油然而生!于是又狠狠的将书仍在了书堆中。
在放弃学习中医的这段时间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思考:同样是医学为什么西医我就学的那么痛快淋漓,用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一旦学用中医就卡了壳,同样是医学,同样是治病救人,在我身上怎么就如此水火不相容。同样是一样的人体结构,怎么用中医一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解释的时候仿佛立刻人体变成仙体:五脏能言语、六腑可听令、奇经八脉可游行………………………………。可是思考来思考去也思考不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此时看到“取缔中医”之论又卷土重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医废存之争又在中华大地响起。这更加是的我已经几乎错乱的脑细胞更加无序的放电,几乎已经到达了癫痫的边缘!这时真希望有周伯通的“健忘神功”来对大脑来一次彻底洗脑与中医彻底绝缘。或许是天道酬勤,由于我的努力渐渐的将大脑中关于中医的信息一点点的清除出去,自觉天空越来越晴朗,身心越来越轻松,原来自己是作茧自缚,自讨苦吃啊!在这段时间去书店几乎对中医书籍视而不见(这段时间隐约好像看到过黄煌教授的《张仲景50味药证》)。直到忽然有一天忽然外祖母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发作,去医院检查后发现竟然合并了腰椎管狭窄,医院见外祖母年龄太大(78岁)又有冠心病不敢手术,于是开出丹参注射液与甘露醇静脉注射。我当时一看到这位主治医师开的处方时肚子里就有火:脊髓神经明显水肿时还要用扩血管的丹参。我当时对家人提出我的看法,但是无奈家人信主治医师不信我,结果打了三天针,外婆腰腿疼,坐骨神经牵拉痛等症状不减反重,外婆被疼痛折磨得夜不能寐,食饭无味,几乎要寻死。在这诸人束手之际,我忽然想到了《十年一剑全息汤》中的薛振生椎间盘突出验方-----------全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但是方中有附子不敢用(因为当时没接触过经方,对经方的认识几乎为0)。于是自己加加减减了一些药,没想到28味中药下肚,外婆痛的更厉害,真是搞得我心乱如麻,后来是来想去是未用附子,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按照原方服用,结果一剂痛减,三剂痛去大半!这件事对我震撼太大了,于是天天捧着《十年一剑全息汤》研读,但是心里觉得总不是滋味,书中药物的加减简直就是不辨八纲的验方堆砌,但是还是认同薛振生老先生的说法,不看理论看疗效啊!于是乎开始在亲朋好友间实验,有的很灵验,有的没效果,也是在这段时间开始认真的研究经方,因为全息汤就是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平胃散+五苓散的组合方。因为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坏习惯,所以对这几个方予以重点研究,于是又捡起了原来的中医书,以及疯狂的涉猎与这几个方子有关的内容,也是在这段时间不断的接触到了《经方沙龙》和教授的文章,以及日本汉方书籍和民国中西汇通的经方家,从此我走进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中医世界。发现自己扎实的现代医学知识派上了极大的用场。原来感染了所谓“中西医学是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两门学科”毒素的大脑开始开窍,原本水火不相容的两种医学体系开互相渗透。原来味同嚼蜡的文字开始变得浅显易懂,原来神乎其神的论述发现就是忽悠人和神经中毒。

也是在这个时候心血来潮,决定重新研究脉学,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我刚下手便习惯性的回到了原来的玄思思维中去,于是又是一轮疯狂的查阅资料和冥思苦想。怎么一条动脉有这么多招式和套路,就这点动脉血怎么就那么行踪诡异。直到有一天闲来看起陆渊雷的《伤寒金匮今释》时,陆氏在论述桂枝汤时提及浮脉时的一段话,犹如醍醐灌顶,当时真有如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之感。于是彻底与玄思绝缘,对症状和体征皆遵循陆渊雷,祝味菊之法,断之以西医理法,其不能解释者暂时搁置一旁(因为很多解释不清的症状和体征并不影响用药)居然发现脉法竟然如此简单,《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脉象皆能用西医理法解释而且完全符合事实。真是令人大为惊叹,难怪陆渊雷与祝味菊会这么做,至此,我不在惑于脉学,也不在惑于舌诊。因为中医诊断学本来就没这么复杂,真不知为何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中医人还在不断重复着“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无用功!这是可悲!可叹!

现在就我一点脉学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1】首先要明确一点,桡动脉周围包裹有结缔组织,是不会像木头在水里一样沉下去又浮上来,漂过来又飘过去的。所以所谓的浮脉,沉脉,不是桡动脉浮出肌表又沉到骨头里去。也不回长短进退般的前后移动。
【2】所有的脉象不管你千变万化无非是动脉血管和血管内血液的变化,而血管的变化无非收缩和舒张(扩展)。血液是血容量无非是充盈和减少,以及血液粘稠度的改变。抓住了血管和血液就等于抓住了脉诊的核心。然后由此逆推,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血管,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血液。于是顺藤摸瓜,抽丝剥茧。脉诊岂不是顺水推舟,易如反掌!

现在就最常见的沉、浮、迟、数、虚、实、滑、涩等常见脉象做一下解释:

A【浮脉】其实就是浅脉(距离皮肤很浅),也是扩张脉。古人所谓的主表证其实就是感受外邪时机体欲从表皮和上体部将病邪毒素排除,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有发热这种体温升高的现象。而发热也会使动脉扩张。 所谓有力为表实其实就是心脏泵血增强,动脉扩张合并血容量增多,此时是主动充血。 所谓无力为表虚其实就是免疫机制尚未完全衰退,还知道调动机体驱邪外出,但是心脏机能和其他内脏功能衰退,心脏泵血无力,每搏输出量减少浮导致扩张动脉充血不足。 浮紧为风寒:这个浮紧脉要重点说一下,紧脉本来是血管收缩怎么会和扩张的浮脉同时出现,这岂不是怪事,其实这种脉象是一种被动扩张充血的脉象,因为心脏泵血力并没有染病而减弱,因为发热使得心肌收缩力增强,泵血增加,使得已经收缩的动脉被动充血扩张,而且此时的每搏输出量可能要大于正常无病时。此时宜用麻黄剂,所以所谓浮紧张为风寒之说不可取。 浮数为风热:外感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有体温升高,而体温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脉搏约增加10 - 20次/分。浮紧脉时常见数脉,所以浮数为风热跟不可取。 浮缓多表虚:其实就是浮而无力的脉象,主要是心脏泵血减少和整体血容量不足以及血管平滑肌收缩乏力。 所以浮脉主要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如果从这几个角度逆推就可以判断浮脉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B【沉脉】:其实就是深脉。也就是收缩脉,主里证:内部脏器充血时,外部血容量相对不足,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动脉收缩出现沉脉,这也是所谓的“大实若羸”的脉象,此时当吐则吐,当下则下。 沉数为里热:此说更有问题,许多失血贫血以及心脏病或虚弱的病人本来就血容量不足 ,稍微劳动便见数脉,而这些人脉多沉,难道也是里热,要用清热药乎! 沉迟为里寒:此说更有问题,轻微的疼痛可令心率加快,可是剧烈的疼痛可令心率减慢,动脉收缩,甚至能导致休克。而疼痛性休克的病人就是沉迟脉。剧烈疼痛也是沉迟脉。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这些可以按理类推很简单。
所以只要知道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就够了,其他就是逆推。


C【迟脉】:就是心率减慢说导致。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60次)。主寒证或阳虚:只能说明整体机能衰退,但是疼痛,伤寒毒素抑制等实证也表现迟脉,所以也有问题。
所以只要知道沉脉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导致心率减慢就够了。然后逆推。

D【数脉】:其实就是心率增快。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 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此温病学说,有可取处,有不可取处。
数脉只要知道是心率增加足矣,然后逆推。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E【虚脉】:其实就是动脉血不足,心肌搏动无力。主虚证(机体功能衰弱,对疾病反应性降低)。因心力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血不足以充盈脉道,故脉体空虚,脉来无力。
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此说亢繁芜杂,初学不比太在意!


F【实脉】:其实就是充血脉,也有时合并收缩脉或扩张脉。应指有力,长大而坚。主实证。邪气盛而正气不虚,病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坚满,三候有力。


G【滑脉】:其实也是充血脉,和实脉有时很难区分。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有兴趣者可以摸摸滚珠试试,其实根本就与实际脉象相差很远。这种以一种感觉联想到另外一种感觉的文学表述手法现代语文学叫做:“通感”。古代脉学书汗牛充栋,无一例外的都喜欢玩弄此文字游戏。而且作者还洋洋自得,真是可叹! 主血盛、妊娠:这些都很容易理解 主痰饮:我以前也搞不清楚,后来发现所谓痰饮多是呼吸道感染而合并发热的体质壮实的人多有此脉象。 主食积:我以前也搞不明白食积多是消化不良而体弱,血容量不足,怎么会有滑脉,后来发现是体质壮实之人食积化热。
所以滑脉就是实脉的一种,按照实脉的诊断来处理一般不会差。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无病月经停止而有滑脉时,应考虑是否怀孕。这可能是孕期血液增多,血管平滑肌舒张,总的外周阻力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所致。痰饮病如慢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食积多由消化不良引起。


H【涩脉】:就是血容量不足的脉象,瘦弱体质和贫血体质的人多见。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壁粗糙以致血流流动受阻的脉象,血脂增高等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的脉象。心肌每搏输出量减少所见的脉象。 短细不畅,如刀刮竹(玩弄修辞手法,可笑可恶的文字游戏),往来滞涩。主见于血少、气滞、血瘀、精少,如久病体弱、贫血、闭经、肝硬化或内脏瘀血等病。亦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脉来滞涩是气血运行不利的结果。血少、精伤、血流缓慢,亦可形成涩脉。


I【洪脉】:就是扩张脉,主动充血,体质壮实之人高热时多见。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主热盛、暑证。浮大有力为洪,浮大中空为芤。由于热盛血涌,以致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流速度加快,故脉来如洪水,气势滔滔(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呵呵!一笑)


J【细脉】:就是收缩脉,就是失血脉。血容量不足时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的引起动脉收缩时可见,剧烈疼痛时就是细紧脉! 脉来如线,细直而软。主诸虚劳损,尤主阴虚、血虚。或见于水湿内阻【水液不能被组织吸收导致血容量不知,反射性的血管收缩】。一般情况下,细弱为血虚,细数为阴虚。可能是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缩而脉细。湿邪压抑脉道,亦可见细脉,但必细而有力。细脉可见于贫血、热性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K【弦脉】:其实就是收缩脉和紧脉极为相似,动脉硬化等因素导致动脉管壁弹性纤维钙化变硬时的脉象。这种脉像明显感觉脉很硬,但有一定的柔韧性。交感神经兴奋时多有此脉像 长而有力,指下端直,如按琴弦。主肝胆病、气郁、痰饮、痛证、疟疾。弦而有力,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痰饮(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一般脉弦滑;身体任何部份的痛证、疟疾,脉亦弦,中医有“疟脉自弦”的说法;肝阴虚,脉多弦细;正常人脉象也有兼弦的。弦脉的形成,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影响平滑肌收缩有关。


L【紧脉】:就是收缩脉。 脉来绷急,状如车绳转索【真是佩服古人的联想能力】,弹指有力。主寒、主痛。浮紧为外感风寒、表实。沉紧为里寒痛证【客观真实】。紧脉形成,可能与心搏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强等因素有关。


M【结脉】:心律失常脉。迟缓脉中止,止无定数(不规则的脉搏间歇)。主气郁、寒痰、瘀血(包括心脏病、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精神紧张等)。气郁者,必兼胸胁闷胀、窜痛;寒痰者,必兼胸脘闷痞、呕恶、血瘀者,必兼心胸刺痛、唇舌紫暗。张景岳认为;结脉的形成,“多由气血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但是,气血凝结,痰食停滞以致脉道阻塞,血行不利而现结脉者,并不少见。


N【代脉】:心律失常脉。脉有规律间歇,止有定数,良久复动(有定数的若干至一止,歇止后复来较迟)。主惊悸、疼痛、脏气衰弱,气血不足(见于多种心脏病)。代脉的歇止具有一定的规律,歇止而后的中间间隔,比结脉的间歇为长。代脉一般由脏气衰、血运乏力所致,但惊悸扰乱气机,或疼痛导致气逆,也可有代脉。心肌损害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亦可见代脉。



O【促脉】:各家说法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事时可以研究一下,其实也不过就是这些路数!!!!!!!数(快速)脉中歇、歇无定数。主阳盛实热(包括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肌炎、其它原因的心脏病、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气血郁结,痰饮、食积。促而无力为津伤气脱。心房纤颤或心动过速伴有早期收缩者,多有促脉

其实说了那么多废话,道理其实很简单,我现在觉得就是简单的要死!至于那些什么寸关尺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脉法用全息理论和局部反射理论就很好理解,这种功夫的练成需要摸尽千万人手加上无数次的细心体会方能掌握,初学之人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若能掌握沉浮迟数虚实滑涩这八种基本脉象的原理和诊断,那些都是后事!千言万语比不过一张图,看了下面两张图只要是学医之人就应该很清楚了。如果觉得太浅薄没关系,反正我是菜鸟,这些也都是写给菜鸟看的。如果觉得是离经叛道,就尽管开骂吧!我特别希望听到“纯中医”的谩骂声,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
下面这一段话对于脉学十分重要,尤其是大中小动脉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的比例。

血管系统结构与解剖简述

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根据血管的种类和管径的大小,其结构上也有区别。(1)动脉的基本结构: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三种,基本结构都有内膜、中膜和外膜。①内膜:是靠近管腔的一层,表面为内皮,内皮下方有薄层结缔组织及少量弹性纤维。内膜非常光滑,便于血液在其中流动,如果内膜损伤,在局部就可发生凝血而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时病变主要发生在此层。②中膜:主要由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血管的弹性取决于些层结构。③外膜:为管壁最外面一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较大的血管在外膜,内含有小动、静脉,以营养血管壁。(2)三种动脉的结构特点:①大动脉:包括主动脉、头臂动脉干等。这些动脉管壁最厚,其间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所以又叫弹性动脉,在心脏收缩时能缓冲强大的压力,承受压力较高的血液;而在心脏舒张时,借助其管壁的弹性回缩力,将血液继续向前推进,而不致间断。②中动脉:这类动脉的内膜含有比较丰富的平滑肌,所以又叫肌性动脉,借助于肌肉的收缩,可以推动血管内的血液持续的向前流动。③小动脉:小动脉的管径由大变小,其管壁也逐渐变薄。较大的小动脉尚有完整的三层膜,较小的动脉,在内皮外只有一层平滑肌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最小的动脉为接近毛细血管的动脉,管径很细,管壁有环形的平滑肌,当其舒缩时,可以改变血管口径,从而对血压及血流量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3)静脉的基本结构:静脉血管的管壁也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①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比动脉内膜薄。②中膜:比动脉中膜薄,仅有2-3层平滑肌。③外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血管和神经。(4)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管径最细、管壁最薄,分布最广的部分。毛细血管在组织内许多分支,其分支互相连接形成毛细血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