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真好作文750字:【名将粟裕珍闻录】第一部份---序言、引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8:34:07
序言
名将粟裕珍闻录 解密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最全面、最大胆还原粟裕历史真相
字号  
后生可畏,后生可敬,三湘才俊研究粟裕生机勃勃,异军突起。跻身其中的青年学者张雄文同志,以其深谙太史公司马迁真谛之功力,表现出敢说真话的勇气、妙笔生花的才气和高瞻远瞩的豪迈之气。
这位后起之秀,深入缜密地甄别浩如烟海的可考文献,慧眼识珠,采撷冶炼,继专著《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洛阳纸贵后,又有新著《名将粟裕珍闻录》即将付梓。
我刚刚从医院回到家,面对堆积于案的各地邮件难以顾及,唯忙于拜读《名将粟裕珍闻录》书稿,不禁又惊又喜,兴奋不已!
拜读得知,他所“录”者除取自权威出版物与原始档案外,尚有不少知情人的采访。采访的内容,多有我久有耳闻的,也有战友中早有口传的。但在过去,“传”似乎还可以,“录”就断然不可。
事过境迁许多年了,忆及相当长的时间里,战友们更有首长们生怕惹祸的惊恐之状,至今历历在目;他们苦口婆心地劝阻我下笔“录”闻,依稀犹言在耳。
还原历史真相,公众自有公论。一些我熟悉的华野将领和中野、东野及华北将领,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老早就认为粟裕是当之无愧的华野统帅!
粟总不仅是我们华东野战军的统帅,也是一位军事大家,旷世名将。战争年代,他率领我们华野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战功赫赫,威名远扬,深受最高统帅毛主席的器重与信任,是我们华野胜利的旗帜。
他作为军事家的丰功伟绩,作为战略家的雄才大略,作为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作为共产党人的一身正气,不只是华野的光辉典范,也是全党全军全民族的光辉典范。
我是一名华野老兵,自1980年初,接触了大量党史、军史、战史资料、作战文书和往返密电,又结识了众多驰骋疆场、屡建奇功的杰出战将,心目中更加清晰地形成了鲜明的印象:古往今来,中国的军事家灿若繁星,而属于粟总的这颗星座是最为引人注目,最为耀眼之一。
我一向愚钝得很,管不住嘴也管不住笔,谈意见和写文章习惯于直抒胸臆,不会拐弯抹角,一如既往地“一意孤行”。所以若干年前我多次表示过:虽然研究粟裕会遇到种种坎坷,还得走漫长的路,但是粟裕学的兴起和粟裕热的到来以及粟裕研究硕果累累、蔚为大观的出现,将会是不太遥远的未来。
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粟总蒙冤获得昭雪也已过去了十五年。我欣喜地看到,军内外各行各界争相观看诸多拍摄粟总的影视作品,争相阅读记叙粟总的各类出版物,愈益增多的民间研究粟裕的刊物备受欢迎,广为传读。由此可知,社会毕竟是进步多了!可以认为,粟裕学业已兴起,粟裕热业已到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因为此,我为本书的出版祝贺,并不顾医嘱欣然为之序。
吕韧敏①2009年10月于北京
①吕韧敏系华东野战军老战士、著名音乐家、《粟裕战争回忆录》整理者之一、原文化部对外文化司司长。

2009-12-25 23:31:02
归档在 真实粟裕 | 浏览 13169 次 | 评论 10 条
粟裕挨整,麾下名将“叶王陶”是如何表现的?
张雄文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或者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1958年5月,从1938年开始,有近20年时间走着顺路、“风光”无限的粟裕,运道截然而斩,忽然遭遇人生的“滑铁卢”,受到彭德怀、聂荣臻、陈毅等人的批判,罪名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者”。
先小会再大会,定调子再扩大,这是一个整人的“潜规则”。几次小范围的中南海居仁堂批判会议,参加者有邓小平、彭德怀、聂荣臻、陈毅、贺龙、罗荣桓、叶剑英、林彪、黄克诚、谭政、萧华(10位元帅中朱德、刘伯承、徐向前未参加),主持人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中央反右领导小组组长邓小平(注1)。发言最激烈的是陈毅、彭德怀、聂荣臻、邓小平、黄克诚5个人。
准备功夫做足后,批判小会转为有1400人规模的大会,参加人员也扩大到全军各大单位的负责人。原华东野战军的高级干部自然有不少人奉命与会。
粟裕是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实际的最高指挥员,三野将领过长期在他的指挥下浴血沙场,早将粟裕看作是三野的一面旗帜和自己的光荣。他们对突如其来的批粟很不理解,言行上就有抵触。
三野将领不过关,批粟行动就卡壳,搞不下去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彭德怀于是开始组织有力人物做三野干部的思想工作,施加巨大压力。他们轮番上阵,个别谈话,要求人人过关,与粟裕划清界限。
陈毅过去是三野名义最高负责人,现居外交部长,以口才著称,又有领衔批华东局最高领导人饶漱石的经验,自然成了出面做工作的首选。他除了找人个别耐心谈话外,还在千人大会上做了长篇专题发言。
彭德怀很满意陈毅的讲话,高兴地说:“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注2)刘伯承、粟裕、肖克是这次军委扩大会议的批判对象,而只有粟裕的罪名是“个人主义”,刘萧是另外的“教条主义”。陈毅大批个人主义,无疑针对的是粟裕。
同时,如果陈毅只是一般隔靴搔痒地发言或者如有人所说的“明批暗保”,那么绝不会获得指责粟裕“阴”的彭德怀如此兴奋不已的评价。
但令彭德怀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后的8月21日,又一个军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时,陈毅因留守北京没上庐山,这时候赶紧继刘少奇之后,重炮出击,第二个表态说:“彭德怀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代表,在庐山公开跳出来反对毛主席,应当彻底批判。”(注3)
因为陈毅出面和彭德怀等人的巨大压力,绝大多数三野将领不敢为粟裕说话,有人甚至跟风批起粟裕来。
原南京军区政委傅奎清回忆说:“那时批判粟裕,我们华东局的同志不发言,还批评我们,说我们的态度不端正,因为华东局的同志都知道,粟裕二让司令,什么个人主义、野心家?根本不符合事实。”
原华东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回忆说:“那次会议,说到粟裕同志的个人主义,我就不同意,我找过黄老(黄克诚),说粟裕同志不是那种人,我就不发言了吧,黄老点头说,也好。可后来军委领导还是指定我表态,我没办法,只好说粟裕同志过去在华东胜仗打的多,是有些骄傲的,总参千头万绪,总长不好当,算是表了态,但领导还是不满意,说我软弱,还点了我的名,后面发言的几个同志看到我被批评,说得都很重。”
后来有些戴着有色眼镜的浅薄者认为,批粟时三野将领不敢出面给粟裕说话,说明粟裕威望不够或者本身就该批。
这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内心阴暗。
按此高论,1959年批判彭德怀,彭德怀的“威望”更是小得可怜。全军不但没有人站出来帮这位昔日的解放军副总司令说话(钟伟是偶然的例外),他最亲信的副手、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曾被人称为“反对张宗逊就是反彭总”的张宗逊还当了急先锋,反戈一击,在庐山会议批彭最积极(因此保住了副总参谋长一职)。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李钟奇甚至将彭德怀一拳打倒,说“彭德怀!你也有今天呐!”。北京军区副政委王紫峰也动了粗,把便纸篓当高帽子扣到了他头上。其他野战军将领落井下石,譬如萧华之类更是不胜枚举。
彭德怀如此,林彪亦然。
1971年“九一三”后,当年唱着“林总的命令往下传”的四野将领们,除了沦为阶下囚,失去发言资格的四大金刚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无一人敢挺身而出给林彪说话,几乎都是闻风而动,赶快揭发,与林彪撇开干系。吴法宪其实早在得知林彪上了飞机后,就积极主动协助周恩来采取全国紧急措施,多次请示周恩来是否打下自己多年追随的“林总”的飞机。只是最后被毛泽东“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话否决,否则,堂堂威望无比的林总,真有可能直接死在嫡系老部下的手中。
此前此后,批刘(少奇)批邓(小平)无不如此。
因此,以组织高压下的形势逆推被批判的对象威望不够,甚至揣测被批对象本身一定有问题的结论是相当荒谬的。
但实际上,相比之下,批粟的情形还要略好些,除了其他野战军的萧劲光、陈赓帮着说公道话外,毕竟还有几个三野的高级将领敢当面抵触,以示不满批粟。
批粟裕的时候,他的嫡系老部下叶飞、王必成、陶勇成为重点“攻关”对象。
但无论怎样威逼利诱,叶飞是死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
陶勇则说:“首长,你是知道的,我家境贫寒,八代祖宗不识字。我自己呢,当了团长还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这样吧,就请你的秘书写一篇揭发材料,我来念吧。”
果然,陶勇发言前就郑重其事申明:“我文化低,识字不多,这篇稿子是xxx首长的秘书xxx写的。但这里笔划多的字实在太多了,怕念不好,错的地方,请x秘书补充……”
结果,陶勇的发言被取消了。
王必成则另有办法。他不拿讲稿,即兴“揭发”粟裕:“我,王必成,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粟裕的大阴谋,有两点我体会深刻,那就是‘大’和‘谋’”。
接着,他讲了济南战役未结束,粟裕就向中央建议打淮海大战,一役基本解决歼灭蒋军的主力问题。“中央采纳了粟裕的意见,我们取得了决战淮海的胜利,提前两年解放全国。这个谋有多大,我是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资格评论,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
王必成最后说:“粟裕阴的一面,我没有体会,请知情者揭发出来,让我们受教育!”
他的话一出,四座皆惊。与会的贺龙早年行走江湖,佩服的是这种肝胆相照的仗义,他很是赞赏王必成,说:“王必成可信、可交,可深信、可深交!”(注4)
王必成“又臭又硬”的不合作态度,也就成为1979年在昆明军区任上,被重掌大权的邓小平临阵换将,改为武汉军区司令员(不久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闲职),不能参与指挥对越作战的由头之一。他最后只得让儿子、怀孕的媳妇和女儿上前线,悲壮地说:“我不能参战,但我们家有三个半人参战,此愿可遂,此志可明了
引子
名将粟裕珍闻录 解密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最全面、最大胆还原粟裕历史真相
字号  
他的前半生,是不断裹挟的历史;他的后半生,是不断拒绝的历史。
他的一生,如锥子一样不可阻挡的前进;他的一生,又如沙漏一样不断放弃。
他的一生,属于琼楼顶上的灿烂光华;他的一生,却从来没有踏进琼楼顶上,就差半步。
当他任新四军的支队副司令时,仅相当于八路军的副旅长,后来居于他后边的很多人,当时足够和他并驾齐驱。然而从此开始,他不断裹挟,像蜘蛛侠里的沙人一样不可阻挡:
开始,他的支队和别的支队合并,他任合并后的指挥部副指挥。
后来,他前进半步,担任从指挥部演变而来的师的师长。
后来,他继续裹挟别的师,担任两个师合并后的师长。
后来,他继续裹挟别的师,担任多个师合并后的野战军司令。
后来,他继续裹挟别的野战军,担任两个野战军合并后的野战军副司令,并拥有司令才有的战役指挥权。
后来,他继续裹挟别的战区野战军,用提请别人指挥的办法,将两大战区野战军合拢作战。
他的军事裹挟能力、吞吐气魄,以至于曾经那么钟爱他的毛泽东,批评他的时候都是这样说:“你比较骄傲些,胜利多了,冲昏了头脑,韩信也是这样,说我带兵多多益善。”
他的后半生,则不断拒绝别人。
开始,毛泽东让他当战区指挥官,他退让。他的秘书告诉他:“首长,你这样做不好,将来可能有点麻烦。”
后来,当批判他的彭德怀也被批判后,中国第二号人物刘少奇提醒他:“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他拒绝了,称自己从来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波。
后来,毛泽东说:“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他同样默不做声。
后来,中国又一个第二号人物、军事上的惺惺相惜者林彪告诉他:“你太缺乏党内政治斗争经验。”①他也承认此点。
他的拒绝,同样显得如此决绝、干净。
他的一生,如锥子一样前进。
开始,他连战苏中,搅动华中,为他效力的党确定战争“盈利”模式。
后来,他进入山东,山东从此天翻地覆。战宿北,取鲁南,攻莱芜,直到鬼哭神泣的孟良崮,流血飘杵,震动华夏。
后来,他动作更锋利,吞噬更凶狠。进入河南,扭转中原乾坤;重回山东,泰岳荡平;南下江苏,底定中原。他以出类拔萃的智慧,将战争提前两年结束。
他有过失败,但每一次都以更狠的胜利回应。人们想象他是闷心斋里的读书人,他的敌人则视他为最迅捷、最狡诈、最残忍的对手,说他“吃人不吐骨头”②,诡计最多,肃清最困难。
他的妻子问他:“战争与死人,你如何平衡心理?”
他回答:“敌人死得少,我们就死得多!”
他的一生,像沙漏一样放弃。
开始,中央要他当分军区司令,他让给别人。一次不允,坚决再让。
后来,毛泽东要他当野战军司令和政委,他让给别人。一次不行,坚决再让。
后来,天下大定,论功行封,他事先提出别评他为元帅。他的秘书说,有人说他应该当元帅。他说:“要什么元帅,考虑这些是低级趣味。”
他这样一让二让三让四让,先拆自己在军权方面的台,再拆自己在军界的台,再拆自己在政界的台,再拆自己在历史上的台;同时,还在拆袍泽的台。那些因为他而压抑的袍泽,有很多遗憾,但没有人埋怨。他死去多年,依然是那些袍泽,为其奔波正名。
他的一生,灿烂光华当上琼楼顶。
人们说,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他一胜在快字,二胜在引狼入室歼灭之的功夫,三胜在釜底抽薪、生吞活剥的意志和胃口。凭着军功,使得毛泽东与战区同仁屡屡对他有异常评价。
他的前辈,军中同样被誉为战神的刘伯承,称其为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
他的同辈,通常被人当成韩信的林彪,称他尽打神仙仗。其他战区材料,经常丢在一边不看,专寻他所在战区的材料。
他的统帅毛泽东,是一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强者,却称他是战友里最会打仗的一个。当他北上见毛泽东时,毛泽东亲自出门迎接。见到一个叫韩福裕的工作人员,毛泽东都会开玩笑说:“你这个名字好呀,包含了中国两个大军事家韩信和粟裕,你还比他们都幸福。”
他也曾威武地站在进上海的阅兵台中央;他也曾陪同在共和国统帅毛泽东旁边,甚至继毛泽东、朱德、贺龙之后,代表一个大方面军第四个给人民纪念碑铲土奠基;他也曾屡次被毛泽东钦点领兵,要东征台湾北伐朝鲜。
然而,他的一生从来只差半步。
战争打到最酣,他上到野战军代司令员,差半步;各地方中央局诸侯定位,他上到中央局常委,差半步;评衔他是第一大将,差半步;军内地位上到军委常委,差半步。
他从来在场,而从未进中央。
他经常让别人难堪,而自己是那样善良。
他是军事奇迹制造者、战争推动者,这需要何等伟力和气魄,然而他是那样的处于幕后,无足轻重。
他是个军人,却像儒生,更像个五四出来的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蒙冤三十六年的悲剧?
他头颅里有三块弹片,经常奴役他的身体,百年火化之后才姗姗而出。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屡立奇功却不享其名的命运?
他叫粟裕。一个方面军的统帅,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
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