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真好作文:让高考作文闪现人性的光辉(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55:43

让高考作文闪现人性的光辉(下)

4、杜正香老师:生死关头,毅然折返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杨树兰正在学校的宿舍午休,当她连滚带爬跑到操场上时,正好看见杜正香一把将送小孙子上学的严明君老太太祖孙俩推出了摇晃中的教学楼,转身冲进一楼的教室,连抱带拉救出几个孩子,之后她又冲进了已是烟尘滚滚、不停摆动中的教学楼。这是杨树兰和其他人最后一次看到杜正香老师的身影……

同样在一楼的学前班大班的三四十个孩子都自己跑出来了,可是杜正香班上的孩子都太小,肯定被剧烈的地震吓呆了跑不动,要不然杜老师也不会跑进去那么多次,她舍不得自己的孩子。

杜老师的丈夫严正明回忆起自己的妻子,哽咽里还有骄傲:“我知道她一定会那样做,她一直对学生们很好。”

5、谭千秋老师:永远记住你张开双臂的姿势

我的爱人,让我给你细细擦去手上的污泥,就像你曾经温柔地擦去我脸上的泪水。我的爱人,你宽阔的臂膀给了我栖息的港湾,更给了大震中四个孩子生命的新岸。男子汉也会累吗?你怎么躺下就不再起来?让我跪下来,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离,让我为你温暖冰凉的手指……

  ——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护着4个学生。一天后,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张开着,趴在课桌上,手臂上伤痕累累,后脑袋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献出了年仅51岁的生命,而四名学生则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

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他的母校湖南大学马列主义学院的一名同学在湖大校园网上这样表达大家的心声:“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张开双臂的姿势。流完这滴泪,我决定不再哭了。因为,从这一秒开始,我要像你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你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感动篇】

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1、5月14日,在央视24小时直播的汶川地震节目中,主持人赵普一度哽咽地说:“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画面、被这样的声音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因为我们爱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懂得相互关怀。”

感动赵普的画面,是解放军官兵英勇救灾的现场;感动赵普的声音,是温家宝总理“你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的深切问候和“山可以移动,但动摇不了广大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的铿锵誓言。也许一个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泪流满面,有点失态,可看到这样的画面,谁不动容?听了这样的话语,谁不流泪?节目中,赵普被感动,节目外观众被感动,全国人民被感动。

2、前方动人的故事一幕幕,后方动人的热潮也同样涌动。抗震救灾义演现场,捐款箱前围满了人,演职员们都纷纷捐款;普通群众自发到当地的慈善机构捐款,幼儿园的孩子拿出了压岁钱,退休在家的老人拿出了养老钱;献血队伍排成长龙,人们说:“我们不能上前方参加救援,那就让我们献点血吧!”

3、动人的故事汇成河,流淌在中华儿女的心窝。这些感动,延续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坚定着灾区人民的信心,激励着救灾将士的斗志;这些感动,是我们共渡难关的共鸣,是我们重建家园的心声。因为有了这些感动,我们更加有力;因为有了这些感动,我们的心贴得更紧!

4、我们为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落泪,我们为顽强求生的幸存者落泪,我们为赤手空拳拼死抢救的救援人员落泪,我们为全国民众慷慨解囊、血浓于水的情感落泪,我们也为敬爱的总理不顾年事已高,站在救灾最前线而流下感动的眼泪……

【理智篇】

我们,不仅需要爱心和勇气

1、文明的核心:人类的善良、信心和无畏的精神

这是黑色的日子,所有的孩子,所有的成人, 所有的中国人,都处在强烈的震惊和悲伤当中。

这是5月16日,汶川地震后的第四天,中国大劫难后的第四天。我们向遇难者默哀,向生还者祝福,祈愿灾区所有同胞平安。

在这样悲剧性的日子里,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被群山阻隔的废墟下那一张张苍白的面容,在血泊里那一双双挣扎的手。真的可以确信,这是中国30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多个城市瞬间即夷为平地,如果把灾区现场称作人间的地狱,也决无丝毫过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陷入无所作为的恐惧之中,并不能证明文明是无能的,而只是证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证明这个国家在此时此刻尤为需要文明的核心:“人类的善良、信心和无畏的精神”。

2、如何面对死亡

鲜花是灿烂的,人生是美好的,可是,再美的鲜花也有枯萎的时候,再靓丽的人生也有终结的时候。既然人的死亡不可避免,那么,就应当学会正确面对它。

不可否认,中国是一个讳言死亡的民族,好像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鲁迅曾在他的《立论》里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而又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可见常人对死亡的拒绝与恐惧。

四季更替,新陈代谢,这是社会的正常现象,通过对公民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让公民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我现在信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个生命;三要发展这个生命(就是进化)”。正如鲁迅所言,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乃至敬畏生命,是为人父母者应当尽的责任,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甚至全社会应尽的社会责任。其次,在时空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标示和衡量生命的指数除了长度,还有宽度和内涵。当遭遇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生命回天乏力时,了解了人生的要义,就可以坦然面对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也能减轻家人失却亲人带来的痛苦。

死亡教育又是一个敏感话题,在具体教育中,要注意方法。可以通过死亡话题讨论、开展死亡游戏以及在临终关怀渗透等形式,让公民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珍惜生命。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死亡有一万多人死亡,一些学校和组织通过举办烛光晚会来悼念亡者,就是进行死亡教育的一个好形式,在震灾过后,还要在更大范围和更多人群中开展这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