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最新专辑:历史上的今天(12月10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48:37

 

历史上12月10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815~2008

 

更新时间:2014-12-10

  

《世界人权宣言》封面 

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发表了《世界人权宣言》。这份迄今已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的联合国文件宣布:“所有的人均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方面处于平等地位。”1950年开始,国际社会在这一天共同纪念《宣言》倡导的基本自由,向积极促进和捍卫这些权利的人们致敬。 

爱达·勒芙蕾丝

1815年12月10日,爱达·勒芙蕾丝出生。爱达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通称爱达·勒芙蕾丝,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爱达所留下的翻译查尔斯·巴贝奇《分析机概论》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坂本龙马

1867年12月10日,日本维新志士坂本龙马被刺身亡。坂本龙马是日本幕末时期的土佐藩乡士,后来两度脱藩而成为志士,为促成萨摩及长州二藩成立军事同盟的重要推手之一,而由其向后藤象二郎所提出的船中八策,也成为后来维新政府的重要指导方针。死后,由明治维新后的新政府追赠正四位。  

诺贝尔

1896年12月10日,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诺贝尔逝世,享年63岁。他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 

首次诺贝尔奖获得者

1901年12月10日,瑞典政府首次颁发诺贝尔奖。1900年瑞典政府依据诺贝尔遗嘱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首次颁奖。获奖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奖)、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帕西(和平奖),瑞士的杜南特(和平奖)。

1903年12月10日,英军麦克唐纳准将统带英印联军越过咱里拉,大举入侵,开始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普朗克

1918年1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因发现量子理论、对能的性质所做的革命性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叶芝

1923年12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爱尔兰诗人兼剧作家威廉·巴特勒·叶芝。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叶芝在他的作品中提倡实现爱尔兰的民族抱负,他相信一切艺术都应当是民族性的。 

奥尼尔

1936年12月10日, E·奥尼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作家,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共留下剧作40余部。代表作品有《天边外》、《哀悼》。 

爱德华八世

1936年12月10日,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正式退位。 

“爪哇人”

1937年12月10日,美国华盛顿卡内基学院发表了关于“爪哇人”的发现。根据爪哇岛上发现的颅骨推算,人类大约有100万年的历史。 

开赴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10日,蒋介石接受英国政府请求,同意派兵入缅对日作战。 

日军占领广西宾阳县城,这是被俘的中国士兵

1944年12月10日,从南宁出发的日军和从越南北进的日军在绥渌会师,打通了大陆交通线。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历时八个月到此结束。(有关豫湘桂战役的相关内容还可参见4月18日附录。)

1957年12月10日,世界上第一座以煤在地下气化后所产生的煤气为燃料的发电站的涡轮机在苏联图拉进行试运转并获得成功。标志着采煤工业中完成了一个巨大的技术革命,它将使矿工从艰辛的地下劳作中解脱出来,并且可以节约大量资金。 

梁希

1958年12月10日,梁希病逝,享年75岁。梁希是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的开拓者之一。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产化学研究,培养了大批林业科技人才,在中国首创了林产制造化学,传播了新的林业科学理论,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林业建设方向,把中国林业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田汉

1968年12月10日,中国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逝世,享年70岁。田汉写有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100余部,主要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扬子江暴风雨》《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白蛇传》等,并写有大量诗歌和歌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95年12月10日,美国“伽利略”号飞船从10日开始向地面传回首批直接取自木星大气内的第一手数据。这批数据,是有史以来人类航天器首次实际进入太阳系行星大气实地探测的结果,意义不同寻常。以光速传递的无线电波耗费 52分钟才能抵达地面,初步的分析结果需要到8天后才能问世;分段发回数据的完整拼接,则要到1996年2月才能实现。 

邓子恢

1972年12月10日,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邓子恢因病逝世,享年76岁。 

恽逸群

1978年12月10日,恽逸群因病逝世,享年73岁。恽逸群1905年1月24日生,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著有《蒋党真相》、《新闻学讲话》、《外蒙问题的考察》、《吴佩孚评传》等书。 

特里萨

1979年12月10日,197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萨,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特里萨1948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贫民区创建慈善会。慈善会在印度50个城市和从纽约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世界许多城市,创办了学校、医院、青年中心和孤儿院。 

居里夫妇在实验中

1984年12月10日,法国巴黎德罗乌特拍卖行拍卖举世闻名的波兰出生的物理学家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及其丈夫法国卓越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的实验笔记。此次拍卖的笔记本一共有两本,一本是玛丽亚写的,另一本是皮埃尔写的。分别标价8万法郎和22万法郎。

 

京津塘高速公路

1987年12月10日,京津塘高速公路开工典礼在北京市大兴县举行。京津塘公路是我国“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通过国际竞争性招标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起点位于北京市四环路东南角十八里店附近,并同四环路相连,终点在天津塘沽区小新滩附近,同河北路相交,全长142.69公里。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佩章

1988年12月10日,1988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代表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接受了奖章和证书。在诺贝尔和平奖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将奖项授予“一个至少部分由军事力量组成的组织”。这是由于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和观察团在实现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停火的要求、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平解决冲突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3年12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在日本东京资本市场首次发行150亿日元公募武士债券,受到了日本各家证券公司、银行界和投资家的欢迎。筹集的外汇资金全部到位。工商银行此次发行的日元公募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为34%,按票面金额平价发行。这是近年来中国在日本发行债券的最好利率水平。发债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我国南海石油天然气的开发。 

 

“伽利略”号的木星之旅

1995年12月10日,美国“伽利略”号飞船从当日开始向地面传回首批直接取自木星大气内的第一手数据。这批数据,是有史以来人类航天器首次实际进入太阳系行星大气实地探测的结果,意义不同寻常。以光速传递的无线电波耗费 52分钟才能抵达地面,初步的分析结果需要到8天后才能问世;分段发回数据的完整拼接,则要到1996年2月才能实现。

1996年12月10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创立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首届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郭七保、陈凤霞(女)、李勇、任国利、宋芳蓉(女,土家族)等5名中国青少年获此殊荣,18名青少年获得提名奖。 

伊拉克石油被允许出口

1996年12月10日,联合国与伊拉克的“石油换食品”协议在几经周折后终于付诸实施。这意味着迄今为止联合国历史上最大一次人道主义行动的开始,意味着2000多万伊拉克平民将逐渐免除饥饿、病痛等苦难的折磨,意味着医疗手术将可以用上麻醉剂,意味着1/10的伊拉克新生儿不再会在过周岁生日以前夭亡…… 

阿斯塔纳

1997年12月10日,根据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1997年10月20日发布的命令,阿克莫拉(1998年5月6日更名为“阿斯塔纳”,意为“首都”)于当日起取代阿拉木图正式成为哈新首都。新首都的正式落成典礼于1998年6月10日举行。

王淦昌

1998年12月10日,中国核物理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专家组领导成员之一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王淦昌,江苏常熟人。他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宇宙线、等离子体物理、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哈勃望远镜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大气层含二氧化碳

2008年12月10日,美国宇航局透过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太阳系外一个炽热行星的大气层有二氧化碳存在。这是天文学家们首次在太阳系外的行星大气层中发现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地球生命产生的四大化学要素之一,如果在遥远的外层空间探测到二氧化碳的存在,天文学家们就有能力在其它星球上探寻生命存在的迹象。(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编辑)

附录1:

世界人权日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发表了《世界人权宣言》,是迄今已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的联合国文件。《宣言》是第一份详尽阐释一系列普遍权利和基本自由的国际文件,要求各国政府保证本国公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宣言》指出,正义、平等和尊严是男女老幼人人享有的基本人权。《宣言》强调:“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宣言》还说,捍卫“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宣言》已成为国际人权法的基础。

《宣言》起草委员会共有八名成员,由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智利、中国、法国、黎巴嫩、前苏联和英国的代表组成。代表美国参加委员会的是当时的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委员会达成的一致意见认为,《宣言》必须纳入人人享有权利和自由的观念。经过两年的讨论和起草,《宣言》的最后文本要求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人人有权享有言论、表达意见、思想和良心的自由,以及不受酷刑的权利。

人权日始于1950年,国际社会在这一天共同纪念《宣言》倡导的基本自由,向积极促进和捍卫这些权利的人们致敬。

《宣言》虽无法律约束力,但如今已成为一部习惯法。《宣言》确立的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成为法定惯例。《宣言》促使60多项人权文件诞生,包括1976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这项公约保护个人和国家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自决权。美国等15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公约。此外,《宣言》阐述的原则已被纳入多达90个国家的宪法。《宣言》已有300种语言的译本。

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世界人权宣言》。该《宣言》包括序言和30项条款,其中19项涉及公民和政治权利,6项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是战后联合国通过的第一个关于人权的专门性国际文件,是有组织的国际社会第一次就人权和基本自由作出的郑重宣言,对于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失为世界人权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世界人权宣言》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铲除法西斯主义、根除战争祸害和维护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要求和愿望,表达了国际和平、民主和正义力量的共同主张。二战期间,德、日、意法西斯主义肆意践踏基本人权、残酷屠杀人民的暴行,震撼了全世界。世界各国人民强烈要求迅速消灭法西斯,伸张基本人权。因此,1945年联合国一经成立,便在《联合国宪章》中将“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规定为自己的宗旨之一。《世界人权宣言》作为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的第一个比较全面的权威解释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成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世界人权宣言》所提出的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突破了西方的传统人权概念,丰富和充实了人权内涵。第一,《宣言》扩大了人权的主体。众所周知,人权概念最初提出时,不论在美国的《独立宣言》还是在法国的《人权宣言》中,使用的都是“rights of man”,不仅在字面上将人权的主体限定为“男人”,而且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将享受人权的主体限制为富有的白种男性。而《世界人权宣言》则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普遍性的“人权”概念即“human rights”,将人权的主体确认为无差别的人,即“human being”。正如《宣言》第二条所宣布的,享受《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主体,是“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其他见解、国籍或门第、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所有人,从而使人权概念第一次真正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普遍价值。第二,《宣言》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确认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从而突破了将人权仅仅理解为公民、政治权利的西方传统概念,为广大劳动人民争取和维护自身权利开辟了新的领域。

《世界人权宣言》通过的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经过不懈努力,在维护和促进人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界上近百个国家挣脱殖民枷锁获得了独立,统治世界几个世纪之久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从而为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实现基本人权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进步力量的推动下,联合国相继制订了数十个有关人权的公约、宣言、议定书和决议,使国际社会继《世界人权宣言》之后在人权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准则。特别是1966年联大通过的《国际人权公约》、1968年国际人权会议通过的《德黑兰宣言》、1977年联大通过的《关于人权新概念决议》、1986年联大通过的《发展权宣言》以及1993年世界人权会议通过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等文件。《宣言》通过时联合国只有56个成员国,而今已增加到185个。(人民网)

附录2:

计算机科学先驱爱达·勒芙蕾丝 

爱达·勒芙蕾丝

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通称爱达·勒芙蕾丝(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爱达是她诗人父亲拜伦与母亲安妮·伊莎贝拉·米尔班奇唯一的合法子嗣。她的名字取自拜伦的异母的姊妹奥古斯塔·李。拜伦与安妮贝拉的婚事是在奥古斯塔为了避免丑闻,而怂恿拜伦与安妮贝拉结合的产物。然而,在1816年1月16日,安妮贝拉还是离开拜伦,同时带走了一个月大的爱达。同年4月21日,拜伦签下了分居协议,并离开英国。

爱达从未见过她同父异母的妹妹阿拉格·拜伦,阿拉格是拜伦与克莱尔·克莱蒙所出,但于1822年死去,得年5岁。至于爱达的另一位亲戚伊丽莎白·梅朵拉·李(奥古斯塔·李之女)则与她照过面,并由爱达的母亲告知爱达与梅朵拉彼此的身世。

爱达与她的母亲同住。她与父亲有许多相似的天份,年轻的拜伦小姐对数学感到极高的兴趣,其父称她为“平行四边行公主”。数学占有她人生的绝大部份,即使结婚之后也是如此。而爱达的母亲让她年轻时就学习数学一事,却总是被认为是受到其父拜伦的影响。爱达的数学与科学课程是由家庭教师威廉·福莱德、威廉·金与玛丽·索麦维所指导,后来更接受奥古斯都·德·摩根的教导。爱达也是一位活跃于伦敦社交圈的女士,这位女士在年轻时曾是女学究(Blue Stockings Society)的会员。

她的老师玛丽·索麦维是一位著名的19世纪科学家,并由这位学者于1833年6月5日介绍给查尔斯·巴贝奇。著名的大卫·布鲁斯特爵士、查尔斯·卫斯顿、查尔斯·狄更斯与麦可·法拉第也认识她。

1835年,爱达嫁给了威廉·金(后来晋封为第一代勒芙蕾丝伯爵)。他们总共生下三个孩子:拜伦(Byron,生于1836年5月12日)、安妮贝拉(Annabella,生于1837年9月22日)和拉尔夫·戈登(alph Gordon,生于1839年7月2日),戈登与爱达·勒芙蕾丝一家住在瑟瑞的奥坎。

而自婚后,她的头衔则变成奥古斯塔·爱达,勒芙蕾丝伯爵夫人阁下,不过较简单的爱达·勒芙蕾丝和婚前名称爱达·拜伦,是在今天是更广为人知的名称。

在1842年与1843年其间,爱达花了9个月的时间翻译意大利数学家路易吉·米那比亚对巴贝奇最新的计算机设计书(《即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备忘录。在这部译文里,她附加许多注记,内容详细说明用计算机进行伯努利数的运算方式,因此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程式;因此,爱达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设计师。不过,传记作者也因为部份的程式是由巴贝奇本人所撰,而质疑爱达在电脑程式上的原创性。巴贝奇在他所著的《经过哲学家人生》(Passages from the Life of a Philosopher, 1846)里留有下面的述叙:

伦敦科学馆分析机复制品

我认为她为米那比亚的备忘录增加许多注记,并加入了一些想法。虽然这些想法是由我们一起讨论出来的,但是最后被写进注记里的想法确确实实是她自己的构想。我将许多代数运算的问题交给她处理,这些工作也与伯努利数的运算相关。在她所送回给我的文件,更修正了我先前在程序里的重大错误。

爱达的文章创造出许多巴贝奇也未曾提到的新构想,比如爱达曾经预言道:“这个机器未来可以用来排版、编曲或是各种更复杂的用途。”

1852年,爱达为了治疗子宫颈癌,却因此死于失血过多,年仅36岁。很讽刺的,她与她父亲拜伦死于相同年龄,一样死于治疗中的失血过多。她留下了两个儿子与一位女儿——安妮·布兰特贵女。

依她的遗言,爱达葬于诺丁汉哈克诺的圣 玛丽亚·抹大拉教堂,长眠在父亲的身旁。

她死后一百年的1953年,爱达之前对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重新公布,并被认为对现代计算机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附录3:

倒在黎明前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

王述坤

如果要问使日本走向近代的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当时最有实力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同盟;再问一句:是谁促成了萨长同盟?人们会告诉你:土佐乡士坂本龙马(1835~1867)。故而,有人说,明治维新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坂本龙马。一场革命,必然会有人抛头颅、洒热血;有人则享受胜利果实,高官厚禄。提起坂本龙马,日本人都怀有一种特殊的复杂感情。其中有敬佩、有惋惜,有赞叹,有不平。

少年立志

坂本龙马出生在土佐(高知县),出生时后背长满了旋毛,家里人希望他将来成为千里马,便给他取名“龙马”。父亲是个地位比武士低、比町人和农民高的乡士。坂本龙马小时一点都不聪明,爱哭,尿床;12岁进私塾后因成绩差,经常受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欺负,上学不到一年就退学了。那一年,母亲去世。多亏性格刚烈、比他年长3岁的大姐乙女照顾他、教育他,再加上他自己的锻炼,才成了一个有耐力、有上进心的少年,体格也渐渐变得魁梧了。他学会了游泳,又从14岁开始学习剑术。此后,他自己也对自己有了信心,想将来成为一名豪杰侠客。17岁时到江户入了千叶贞吉(号称“幕末三剑客”的千叶周作的弟弟)的武道馆,20岁时父亲死去;24岁被授予北辰一刀流的免许。这时,他又回到故乡土佐学习洋枪的射击术。

有胆有识

坂本龙马十几岁时正赶上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的“黑船”浦贺来航,武力逼迫日本开国。在土佐,坂本龙马的好友武市半平太成立了“尊王攘夷”(护卫天皇、赶走外国人)的土佐勤王党,坂本龙马也参加其中。但因藩主山内信任赞成开国的吉田东洋,勤王党内意见分歧,有人开始“脱藩”出走。当时藩规森严,擅自离藩是要被严惩的。1862年,坂本龙马28岁时,经反复思考他决定脱藩另寻出路。在二姐阿荣的协助下脱藩成功,偷偷去了京都。然而,他走后事情败露,他的二姐被迫自杀。再说京都的情况不仅不像传说那样有很多浪人很容易就能打倒幕府,赶走外国人,反而是萨摩藩主岛津带着萨摩藩的兵来到这里,他害怕攘夷会惹恼外国人不好收拾,正在那里压制浪人的行动。灰心失望的坂本龙马,又不好回土佐,只好去江户剑术师父千叶的武道馆。这时武道馆负责人是贞吉之子重太郎,因是越前藩主松平庆永府上的剑客,便将坂本龙马介绍给松平。岂料松平庆永是主张开国、反对攘夷的,听了坂本龙马一番攘夷论调,知道说不服他,庆永便写了介绍信,叫他去说服幕府里的大官、主张开国的胜海舟。

于是,坂本龙马便想,我要说服胜海舟,叫他明白攘夷的必要,如果他固执己见,就当场劈死他。他来到胜海舟的府邸,一见面胜海舟就莞尔一笑猛不丁说道:“哦!你小子是来杀我来了!”龙马慌忙否认,胜海舟则说他的杀意写在脸上。进门伊始便被胜海舟的气势压倒,完全打乱了坂本龙马事前想好的计划。胜海舟说,你是攘夷论者,那我先问问你:调查过你要“攘”的外国人用的是什么武器吗?见坂本龙马回答不出,胜海舟大笑:“我们那破船能对付得了外国的新锐战舰吗?用火枪和刀能赶走外国人吗?”接着,便苦口婆心地开导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要赶走外国人先要了解、学习外国人,说得坂本龙马心悦诚服,杀死胜海舟的念头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坂本龙马才不管什么面子不面子,他当即拜胜海舟为师,表示要跟着胜海舟建立新日本。就这样,坂本龙马成了幕府下的神户海军操练所400多学生的头头。

共同倒幕

当时,尊王攘夷运动带有全国性,引发了著名的“安政大狱”和“樱田门外之变”,幕府改变手法,和全国各地大名联合,又同朝廷携手,是为“公武合体运动”,试图一举扑灭尊王攘夷运动。两派对立极端尖锐化。而这时,尊王攘夷运动的中心长州藩因炮击外国舰船引发英、法、荷、美联合舰队占领下关炮台,将日方大炮悉数破坏,而幕府却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萨摩藩也因发生“生麦事件”(1862年8月,萨摩藩主岛津久光队列到达生麦时,四个英国人试图骑马通过队前,被大怒的藩主手下人杀伤,引起英舰炮轰鹿儿岛,是为萨英战争),受到英舰的攻击。萨长认识到攘夷不可能,只有走富国强兵道路。在长州,高杉晋作、木户孝允购买洋枪洋炮,组织了很有战斗力的“奇兵队”,打败了前来讨伐长州藩的幕府军;而倒幕的中心萨摩藩在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的领导下,秣马厉兵,准备单独打倒幕府。两藩对外都主张开国,对内都主张倒幕。虽然大目标一致,但多年来芥蒂不浅,加之武士很介意面子,谁也不愿率先开口合作,特别是军事实力更强一些的萨摩藩。在这种情况下,胜海舟清晰地洞察到新日本的希望在于萨长的联合。接受了这种思路的坂本龙马,尽管自己出身下级乡士,但当仁不让,毅然担起了这副历史的重担。经过坂本龙马的游说,京都很多攘夷派都和他站到了一起。然后他又多次奔波于山口和鹿儿岛之间,苦口婆心,好话说尽,并以自己的“海援队”帮萨摩买武器,再由萨摩支援长州的条件(幕府规定长州不许购买武器),萨长终于握手联合。

谋求和平

萨摩的岛津、越前的松永、土佐的山内等都属于公武合体派,他们主张保留幕府,但要改良政治,不再独裁,要多听京都朝廷和有力的大名的意见;而长州藩自不待言,萨摩的西乡、大久保,朝廷里的三条实美、岩仓具视等则是强硬的倒幕派。身在幕府为官的胜海舟和坂本龙马当然也同意取消腐朽的幕府,但主张尽力避免杀戮,力争和平解决。坂本龙马和土佐的后藤象二郎做工作,促使土佐藩主山内说服15代将军德川庆喜,请他认清形势,主动交权,以保住全家生命财产和适当地位。他俩在1867年6月9日,从长崎坐船前往京都。头脑聪敏的坂本龙马在船上提出了幕府要还政于朝廷的“船中八策”,为近代日本设计了蓝图。他们在等待德川庆喜的答复。后藤象二郎悲壮地表示:“如果将军的发表是相反的意见,那就表明我的努力不够,我将当场引咎剖腹自杀!”坂本龙马则说:“我不能光叫你一人死,如果你出不了二条城了,我将率领海援队在半路截击将军,将他劈死,以雪此恨。然后,我也到那个世界去找你!”其结果,德川庆喜接受了“大政奉还”的提案,但企图以武力倒幕的萨长两藩和朝廷内的岩仓具视于10月14日,拿到了讨幕的秘诏,准备将德川氏排除于新政权之外。12月9日,“王政复古”颁布,当晚“小御所会议”决定,令德川庆喜交权还地。德川庆喜不干,返回大阪与新政府决裂,戊辰战争随之爆发。

而当时,对这一切还蒙在鼓里的坂本龙马,正在考虑新政府的人事安排呢。他去拜访西乡,提出新政府要设关白、议奏、参议三要职,某某职位谁担任,西乡应当参议,说来说去就是没有自己的名字。这时早已拿到讨幕秘诏的西乡反问:说来说去,你自己才最应该当参议呢!可讨厌做官的坂本龙马说:我不想成为政府的一员,我要组织世界海援队,在全球活动!”然而,不仅兵不血刃建立新日本的愿望没有实现,组织世界海援队的希望也因为卑鄙的暗杀而壮志未酬。

血溅京华

坂本龙马是惨死在佐幕派的爪牙之手。

其实,早在前一年,坂本龙马就已经遭到一次暗杀,那是在京都的一所旅馆,坂本龙马被幕府的刺客们砍得遍体鳞伤,跳进河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脱了性命。

而1867年11月15日的当晚,坂本龙马没有逃脱劫难。

佐幕派的爪牙“新撰组”和“巡逻组”的歹徒们,一直在伺机下手。坂本龙马他们本来是想避免兵戈相见,保全德川氏生命财产和一定地位,按说是对幕府有利的。但这些愚昧的歹徒认为,不管武力还是和平,反正目的都是要消灭幕府,那就统统是敌人。那天夜里,坂本龙马正在闹感冒,躲在京都近江屋的仓库二楼,和中冈慎太郎、冈本健三郎在谈话,一个崇拜坂本龙马的孩子峰吉也来听。门口站着心腹保镖藤吉,原本是个相扑力士。话越谈越来劲,肚子饿了,坂本龙马叫峰吉去买鸡,大家准备热热乎乎吃一顿鸡肉火锅,冈本健三郎也一同去了。屋里只剩下坂本龙马和中冈慎太郎,还有楼下门口望风的藤吉。事情就发生在这半小时之内。9时左右,七名刺客来到门前,说是十津川(奈良)的乡士,慕名恳求要见坂本龙马先生,毫无戒备的藤吉连忙上楼禀报,可是狡猾的歹徒悄悄跟了上来,猛地一刀砍死了藤吉。猝不及防的坂本龙马来不及拿刀就被砍中头部和右肩。歹徒扬长而去。坂本龙马当日死亡;藤吉次日死亡;中冈慎太郎第三日死亡。

坂本龙马不顾安危,为新政体奔波,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以32岁的大好年华,被佐幕派的爪牙残忍暗杀,他没能亲眼见到包括自己努力所赢得的新日本,留下绵绵遗恨。 

坂本龙马雕像

附录4:

诺贝尔奖 

诺贝尔颁奖大会的盛况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1901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霍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定律和渗透压强;德国的贝林(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邓南遮,他于1864年建立了国际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法国国际仲裁协会。

此后,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四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结果使他获得巨款。188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了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起管理这笔资金的作用,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一笔奖金,或者完全发给一个人,或者最多在两种成果之间平分,或者由两个或更多人(实际上从未多于三人)联合分享。有时一笔奖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颁发;如果下一年仍不颁发奖金,则退回基金会。当出现奖金既不颁发,也不保留的情况时,也要退回基金会。这样,在同一学术领域内,一年中能有两笔奖金,即上年留下来的奖金和本年的奖金。如果在规定日期以前获奖者拒受或未能领取奖金时,则奖金退回基金会。曾有过拒受奖金及政府禁止本国人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然而获奖人仍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注明“拒受奖金”字样。不接受奖的动机可能互不相同,但真正的理由大都是外界的压力;例如,希特勒于1937年颁布的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1935年颁发给C·奥西埃茨基的和平奖是一种侮辱。不论何种原因过期不领,己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时,可领取诺贝尔金质奖章和奖状,但不能领取奖金,该奖金已退回基金会。

如果没有人能符合诺贝尔遗嘱中所要求的那些条件或世界局势有碍于收集评选资料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将奖保留或停止颁奖。该奖对所有的人开放,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如何。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而不受限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而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则在奥斯陆举行,时间为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获奖者通常亲自去受奖。

科学奖和医学奖己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常常保留。    

附录5:

英军再次侵入西藏

1903年12月10日,英军麦克唐纳准将统带英印联军越过咱里拉,大举入侵,开始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西藏一直是英、俄两国互相争夺的一个焦点。1888年,英国第一次入侵西藏后,藏人对英人起恨,产生亲俄倾向,俄国即在西藏伸展势力,于是英国选择日俄战争一触即发的有利时机开始军事行动。11月6日,英国政府批准英印武装使团通过春丕河谷前往江孜,侵藏序幕由此拉开。

今天,英印军2000余人,装备新式步枪、机枪、火炮,附工兵队、后勤队并民夫7000余人,开始涌入。13日,英军占领亚东,20日,英军占领帕里。沿途毫无抵抗,如入无人之境。

附录6:

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 

马克斯·普朗克

1918年12月10日,杰出的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由于他对能的性质所做的革命性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19世纪90年代,普朗克在柏林大学任教时,想搞明白为什么现有的公式不能解释热物体发生热辐射的现象。1900年他提出一种能对热辐射进行准确描述的新理论,但只有引进一个全新的概念,才能解释这新理论。这个全新的概念是热与所有其它形式的能不是绝对不可分的,恰恰相反,是以小的集束形式向外发射的。普朗克把这种能的集束称为“量子”。“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意为“多少”。量子理论如此富有革命性,以致物理界多年没能接受。普朗克本人也对这种设想产生过怀疑,因而他利用几年的时间寻找替代的理论,都以失败告终。这个理论是物理学家们的工作有了成就之后,被人们接受的,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用量子理论去解释一种叫做光电效应的现象,还有尼尔斯·玻尔在1913年运用量。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马克斯·普朗克1874年至1877年,在慕尼黑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1879年转到柏林大学学习马克斯·普朗克。1879年通过了博士论文,在论文中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1880年在慕尼黑大学担任物理讲师,1885年被基尔大学聘为理论物理特约教授。1900年, 普朗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物理学常数--普朗克常数,以调和经典物理学理论研究热辐射规律时遇到的矛盾。基于普朗克常数的假设,他推导出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圆满地解释了实验现象。这个成就揭开量子力学的序幕,普朗克也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在后来的时间里,普朗克一直试图将自己的理论纳入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之下,但他仍被视为近代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1926年,普朗克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时还担任了柏林威廉皇家研究所所长。1947年10月逝世,终年89岁。1900年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在科学界一鸣惊人。

这一假说认为辐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的形式,而是由小微粒组成的。他把这种小微粒叫做量子。普朗克的假说与经典的光学说和电磁学说相对立,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使人们对物质性和放射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和其他几位科学家一样,普朗克对黑体辐射问题也很感兴趣,黑体辐射是描述给绝对黑体加热来做电磁辐射的术语(绝对黑体是不反射任何光而完全吸收所遇见光的物体)。实验物理学家们甚至在普朗克着手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就对这样的物体辐射做过认真的测量。普朗克取得的第一项成就是提出了一个用来正确描绘黑体辐射的相当复杂的代数公式。这个代数式完美地概述了实验数据,在今天理论物理学上仍常常使用。但是却有一个问题:公认的物理学定律预示存在着一个完全不同的公式。普朗克对这个问题沉思默想,终于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学说:辐射能只能以普朗克称为量子这个基本单位的整倍数形式辐射出来。根据普朗克学说,一个光量子的大小取决于光的频率(即颜色)且与一个物理量成正比。普朗克把这个物理量缩写为h,现在被称为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假说与当时流行的物理概念完全对立,但是他却利用这一假说在理论上准确地推导了正确的黑体辐射公式。

普朗克假说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因此若不是他以顽固保守的物理学家而著称,他的假说无疑会被当作一种荒诞的思想而弃之一边。虽然这一假说听起来很离奇,但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却推导出了正确的公式。当初大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普朗克本人在内)都认为这一假说不过是适应面很窄的一个数学假设。但是几年以后表明普朗克的概念还能应用于除黑体辐射以外的许多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用这一概念解释光电效应,1913年尼尔斯·玻尔在他的原子结构学说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1918年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学说基本正确而且在物理学理论方面具有根本重要的意义。量子力学的发展可能是二十世纪中最重要的科学发展,甚至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要重要。普朗克常数h在物理理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被认为是两三个最基本的物理常数之一。它出现在原子结构学说、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辐射学说和许多科学公式中。普朗克最初计算出来的常数数值比今天使用的相差百分之二。一般认为普朗克是量子力学之父。虽然他对此理论后来的发展没有起什么作用,但是若把他的名次排得太后是不公正的。他所做的起始突破非常重要,使人们在思想上摆脱了先前的错误概念。因此他的继承人才能创立出今天这样完美的学说。

  

2马克硬币上的普朗克

附录7:

爱尔兰诗人叶芝 

叶芝

叶芝,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1865年6月13日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他的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1712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诗人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哥哥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诗人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并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1880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后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

在皓斯的时光是诗人重要的发展阶段。皓斯周围是丘陵和树林,相传有精灵出没。叶芝家雇了一个女仆,是一个渔人的妻子,她熟知各类乡野传奇,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全都收录在后来出版的《凯尔特黄昏》里。

1881年10月,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继续他的学业。他父亲的画室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于是诗人经常在那里消磨时光,并结识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艺术家和作家。在这段时间里,叶芝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并和那些比他年长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讨论。他于1883年12月从这所中学毕业,其后他便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885年,叶芝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作,以及一篇题为《赛缪尔·费格森爵士的诗》的散文。从1884年到1886年,他就读于位于基尔岱尔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学校,也就是如今爱尔兰国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曙光》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对戏剧也有浓厚的兴趣,先后写过26部剧本。

1923年12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爱尔兰诗人兼剧作家威廉·巴特勒·叶芝。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叶芝在他的作品中提倡实现爱尔兰的民族抱负,他相信一切艺术都应当是民族性的。

叶芝实际上是新爱尔兰民族主义派的领导人。他极力主张爱尔兰作家要利用爱尔兰的景色,从爱尔兰传说中取材。根据这些原则,他写了他的第一部书《瓦森的流浪和其他诗选》(1889)和他的第一个重要剧本《伯爵夫人凯思林》。

叶芝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直到19O0年,是以想象的题材为特征,如《朦胧的水域》。在第二阶段他的作品更加斗志旺盛而且鲜明具体,如《责任》,他被任命为爱尔兰自由邦参议院议员。

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古腾堡诗歌奖。

1939年1月28日,抒情诗人W·B·叶芝去世,终年74岁。

他的诗写道:人上了年纪,就一文不值了;就像木桩上一件破旧的衣服。只有灵魂在拍着手,在高唱。

附录8:

美国戏剧家奥尼尔 

奥尼尔

E·奥尼尔1888年10月16日生于纽约。父亲是演员,母亲由于种种刺激染上了吸毒的毛病,这件事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医治的创伤,少年时就放弃宗教信仰,并开始放荡起来,经常跑到旅馆和酒吧间去度周末。1906年,奥尼尔进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一年后离校,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并接受了无政府主义和尼采哲学的影响,思想陷入苦闷中。1909年,他被迫去洪都拉斯开采金矿,结果身患霍乱,一无所获地返回美国。在一个剧团工作了一段时间,便开始了海员生活,先后到过南美和南非等地。他也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呆过半年,过着乞丐生活。回到纽约之后,依旧穷困潦倒,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1912年,奥尼尔到新伦敦电讯报工作。不久染上肺病。在疗养院休养期间,经过一番反省,决心做一个戏剧家。在这以前,他对戏剧艺术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曾广泛阅读过从古代到现代的欧洲戏剧作品。H.易卜生和J.A.斯特林堡等人都对他产生过很大影响。

1913~1914年,奥尼尔总共写了9部剧本,有8部是独幕剧,只有《东航加的夫》他自己比较满意。为了接受专业训练,他去哈佛大学从G.C.贝克尔教授学习戏剧课程一年。1916年夏天,《东航加的夫》由普罗文斯顿剧团上演,给奥尼尔以极大的鼓舞。1916~1917年,他又完成了《鲸油》、《在交战区》(1917)、《远航归来》和《加勒比的月亮》等独幕剧,大都在纽约的剧作家剧院上演,为奥尼尔赢得了初步声誉。

1918年奥尼尔写出了名剧《天边外》,这是他第一部在纽约百老汇上演并首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戏剧。之后,奥尼尔以其大量作品引起国内外戏剧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美国的戏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初,美国戏剧界开始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到了20、30年代便出现了一批出色的戏剧家和具有文学价值的戏剧作品。这一切都是和奥尼尔的成就和影响分不开的。

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作家。美国戏剧真正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在20世纪20至30年代 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局面,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首先应归功于奥尼尔在戏剧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由于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他曾经四次获得普利策奖(1920、1922、1928、1957),1936年12月10日,多产剧作家E·奥尼尔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尼尔共留下剧作40余部。由于在戏剧创作上的卓越成就,1936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位从不满足的剧作家。他在风格上一直在不断变化。1931年,奥尼尔双完成了著名长剧《哀悼》,引起了美国评论家和广大观众的兴趣。但从此以后,奥尼尔创作力逐渐衰退,作品的数量与质量都不能和过去相比。此后,他的身体衰弱,作品数量锐减。40年代初,他的病情日益恶化,1953年10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

附录9:

英王爱德华八世逊位 

 

爱德华八世在温莎堡的奥古斯塔塔楼向全国做告别的广播讲话

1936年1月20日,英王乔治五世逝世,长子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他结识了一位离过婚的美国妇女辛普森夫人,并准备同她结婚。英国首相鲍尔温在得到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各自治领政府的同意后,建议爱德华放弃这一婚姻。爱德华不肯让步,于1936年12月10日宣布退位。

11日傍晚,前国王从温莎堡的奥古斯塔塔楼向全国做了告别广播讲话,他在告别广播中宣布了他的决定。爱德华在讲话中声音真挚充满了感情。他为采取这一个受欢迎的行动深感抱歉,并解释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的话,虽然我希望我能够继续承担起身上的重任履行国王的义务,但是如果我得不到我所爱的女人的帮助和支持,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爱德华的弟弟约克公爵继任英国国王,就是现任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爱德华退位后,被封为温莎公爵,于1937年6月同辛普森夫人结婚。1940年,希特勒德国企图劫持温莎夫妇,以实现德英合作。但阴谋失败。温莎公爵被派到中美洲巴哈马群岛任总督。战后移居法国。1972年在巴黎逝世。

爱德华八世 

爱德华八世

爱德华八世的全称爱德华·阿尔伯特·克里斯蒂安·乔治·安德鲁·博德·戴维,包括了祖父爱德华七世、外祖父(丹麦国王)、父亲的名字以及英格兰(圣乔治)、苏格兰(圣安德鲁)、爱尔兰(圣博德)、威尔士(圣戴维)的守护圣者的名字。继位前,他是罗撒西公爵、康沃尔公爵及威尔士亲王殿下。在位时,他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英属海外各自治领的国王和印度皇帝。退位后他得到温莎公爵的名衔。

爱德华1894年6月23日生于萨里里士满的帕拉底欧式白色木屋。其父为约克公爵乔治王子殿下,即后来的乔治五世——乃爱德华七世仅存的儿子。其母为约克公爵夫人,即后来的玛丽王后。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的长曾孙,出生时爱德华已得约克的爱德华王子殿下的名衔。他的家人称呼他全名最后的“戴维”。

1910年5月6日其父继位,他自动成为康沃尔公爵、罗撒西公爵、卡利克伯爵、仁弗鲁男爵、苏格兰外岛勋爵和苏格兰大管家。1910年6月2日他又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和切斯特伯爵。在威尔士政治家戴维·莱特·乔治的主张下,1911年受封仪式在加纳封堡正式举行。那是中世纪以来首次真正在威尔士举行的有关的名衔受封仪式。

他年方 14 岁时,在达特茅斯学院就读——此校相当于美国的海军军官学校。一天,有个军官撞见小亲王在哭泣,便问发生什么事,小亲王原不肯透露原因,后来才道出事实:学校里的学生常常踢他。这位军官便去调查真相,想知道为什么单单只有小亲王受到这种粗鲁的待遇。经过很久的盘问,学生们才勉为其难地承认——等毕业后进皇家海军,可以很得意地向别人夸耀:他们踢过国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德华已到服役的最小年龄,并表示有兴趣参与。他被准许参与军队,和英国护卫队一起服役。虽然爱德华表示愿意往前线工作,但英国政府不许,以免王位继承人受伤。尽管如此,爱德华见识了战壕战的可怕,又尽其所能探望前线。虽然其角色十分有限,却令他受到参战者的爱戴。

1928年,乔治五世给爱德华邻近桑宁代尔、在波克夏的Fort Belvedere作为住宅。此后爱德华开始和一些已婚女子发生恋情,包括弗丽达·达德利·沃德、佛奈斯侯爵夫人及沃丽斯·辛普森。辛普森夫人已两度结婚,当时还有丈夫恩尼斯特·辛普森。

爱德华跟辛普森夫人的关系令他和其父乔治五世的关系僵化。爱德华的父母均不肯接受辛普森夫人,其弟艾伯特王子也一再建议爱德华另觅佳配,很有影响力的英国国教教会也表示反对。可是,爱德华和辛普森夫人的关系不为这些事所影响。

1936年11月16日,爱德华和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在Fort Belvedere见面,表达和辛普森夫人结婚的想法。首相告知爱德华八世其想法在精神上是不可被接受的,因为他们作为英国国教会的领袖,根据英国国教的教义离婚和再婚都是不能被接受的,另外,人民也不能接受辛普森夫人为王后。为此,国王提出了另外一个结婚方案,那就是辛普森夫人在婚后不拥有王后头衔,他们的未来的孩子也不能继承王位,这个方案依然被内阁拒绝,另外,根据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任何对关于国王头衔和王位继承问题的变动必须经过英联邦各自治领政府的批准,此时,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政府已经正式宣布反对国王迎娶离婚女子,爱尔兰政府表示不关心,新西兰政府犹豫不定。此时,爱德华八世公开回应“没有多少人在澳大利亚,所以他们的观点并不重要”。其后,国王通知首相,如果他不能迎娶辛普森夫人,他将退位,当时鲍德温首相给爱德华三个选择:

1、取消结婚的想法(很明显,爱德华不会放弃辛普森夫人)

2、迎娶辛普森,违抗首相的意愿(政府很有可能会投降,但将引起宪法风波)

3、退位(爱德华的选择)

在他作为国王的数月之中,他的婚姻问题引发了英国的宪政危机,他的政府,自治领政府,人民,教会均反对他迎娶辛普森夫人,他如果违背民意引起政府辞职,即违背了作为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保持政治中立的基本宪法方针,所以,他选择了退位。

1936年12月10日,爱德华八世签署退位的文件,次日英国国会批准,爱德华退位,成为了英国和英联邦历史上唯一自动退位的国王。

退位后,他的头衔由国王爱德华八世成为了他作为王储时期的爱德华王子。1937年3月8日乔治六世为其兄长、前国王创建了一个名衔——温莎公爵。1937年5月8日,他成为了温莎公爵。同年6月3日温莎公爵跟沃丽斯·辛普森在法国举行了私人婚礼,英国王室的成员一个也没有出席。

1937年,温莎公爵伉俪到德国作为纳粹首领阿道夫·希特勒的私人访客。二战期间,他作为英国军事代表常驻法国,其后他们到法国定居。在被指控为同情纳粹后,1940年8月18日,温莎公爵被英国政府派到巴哈马出任殖民地总督,直至1945年7月28日。战后,退休度过余生。

温莎公爵和其夫人均没有子女。

爱德华八世退位真相

二战爆发前,联邦调查局从德国王室成员维尔兹堡爵士处得到情报:英国王室和政府遗弃了温莎公爵夫妇是因为怀疑他们是纳粹德国的支持者。

维尔兹堡是英国玛丽王后的亲戚,十分了解英国王室的内情。他向联邦调查局提供了许多爱德华与沃丽斯的消息,包括温莎公爵在移居法国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萎靡不振、酗酒度日的狼狈窘境。他甚至提到了公爵夫人在巴黎的一次聚会上向在座的客人说起,爱德华患有严重的阳痿,只有她一人能满足他的性欲。

二战打响的第一年,联邦调查局在给罗斯福总统提供的一份备忘录上提到了他们对温莎公爵的担忧。备忘录上确认了英国政府已经知晓公爵夫人与德国纳粹的密切往来。

1941年4月,公爵夫妇前往佛罗里达州度假,立即引起罗斯福总统的高度警惕,他怀疑所谓的度假只是沃丽斯为德国搜集秘密情报的幌子。于是,在他们到达之前,罗斯福总统就给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下达密令,要求联邦调查局严密监视公爵夫妇的一举一动,包括他们接触的每一个人和做的每一件事,但决不能让他们有所察觉。

为了获得对德国战争的胜利,防止情报外泄以及窥探英国王室动向,1945年时的联邦调查局一直在关注着温莎公爵夫妇并设置了秘密档案。

联邦调查局这份秘密档案长达227页,揭露了英国王爱德华八世退位的真相。

温莎公爵夫人沃丽斯·辛普森是纳粹政权的支持者,并与德国驻英国大使、后被希特勒提拔为外交部长的乔治·里宾特洛甫有着密切往来,一直向其提供重要的政治、军事情报。即使是沃丽斯和爱德华热恋甚至新婚期间,他们仍然偷偷幽会。里宾特洛甫任驻英国大使期间,每天都要给沃丽斯送17朵粉红色的康乃馨,17朵鲜花正代表着他们秘密幽会的次数。

导致爱德华八世退位的真正原因不是沃丽斯曾两次离异,而是因为她是纳粹德国狂热的支持者。当时正值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向世界挑起了战争,英国参与了同法国、美国联合战斗的同盟。如果在这个时候英王娶了一位支持德国纳粹的女人为妻,英国王室和英国政府根本无法面对其他同盟国甚至本国国民。于是,他们共同向爱德华八世施加压力,英国首相鲍德温也以内阁集体辞职相要挟。然而,为爱无法自拔的爱德华八世,却选择放弃王位,远走他乡。

温莎公爵夫妇流亡法国后,沃丽斯与里宾特洛甫仍然联系不断,她凭借着公爵夫人的身份、地位以及与上层社会的广泛联系,获得了大量的反法西斯盟国的军事情报和活动信息,并将这些情报通过里宾特洛甫统统传递给了德国纳粹。

1941年5月,联邦调查局在写给胡佛局长的一份报告中说,希特勒的副手赫尔曼·戈林和温莎公爵曾经有过一个秘密协定:德国在取得战争胜利后,戈林将会倒戈推翻希特勒,然后使温莎公爵回到英国继续做他的国王。通过这一证据,调查人员分析公爵夫人之所以在二战期间为德国传递情报,也是出于对英国政府拒绝爱德华娶她为妻,并逼爱德华放弃了王位的仇恨。沃丽斯期望德国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以便帮助温莎公爵重新获得王位,达到复仇的目的。

当时的英国政府觉察到这一情况,惟恐外泄的情报危及到国家和盟军的利益,在首相丘吉尔的安排下,温莎公爵夫妇被派到西印度群岛最北部的巴哈马岛国担任总督,远远地离开了英国和欧洲大陆,从而切断了公爵夫人与里宾特洛甫的联系,避免她继续干出有损于英国和其他盟国的事情来。

虽然在联邦调查局的档案中有证据显示温莎公爵曾经和德国纳粹有着微妙的关系,但这一观点一直没有得到英国人的认同。

然而,英国作家马丁·艾伦在他的新书《隐藏的日程》中却披露:温莎公爵实为英德两国的双面间谍。

书中介绍说,在温莎公爵1939年10月对巴黎郊外万塞纳的亲善之旅中,他除了为英国打探法国防御的情报外,还为德国人充当间谍。他把在法国前线收集到的情报交给了希特勒,德国从而修改了西进计划,一举攻陷法国。

英国王室及政府对温莎公爵的间谍罪行虽心知肚明,但为了维护王室的尊严,将温莎叛国的罪证全部销毁了。然而,一封温莎公爵写给希特勒的亲笔信却被遗漏下来。

该信件写于二战爆发2个月后,一开始便称“亲爱的希特勒”,结尾则是温莎公爵的简称“EP”。

虽然信中词语的意图并不明显,但仍可以看出温莎公爵所提到的旅行即是他代表英军指挥官到法国前线巡视的那次访问。温莎公爵还提醒希特勒注意,他所收集的军事情报非常的重要,并已将这些资料传递给另一位德国间谍。另外,信中还影射了温莎公爵愿意在英国签署和平协议后重登王位。 

两人一起在亚得里亚海泛游 

爱德华父母 

幼年时的爱德华

  

一战时的爱德华 

 

退位诏书 

爱德华夫妇与希特勒 

温莎公爵正在检阅纳粹党卫军 

1945年时的爱德华

附录10:

科学家发现“爪哇人” 

 

“爪哇人”

1937年12月10日,美国华盛顿卡内基学院发表了关于“爪哇人”的发现。根据爪哇岛上发现的颅骨推算,人类大约有100万年的历史。爪哇人是猿和人之间最早过渡生物。在这之前,最早的人类标本是直立猿人的骨头,这些骨头也是在爪哇岛发现的。最近发现的爪哇人骨比直立猿人骨早50万年。

这些爪哇人颅骨包括一个完整无损的下颌和几颗牙齿。这些牙齿具有原始人骨骼的特征,然而靠近耳部缺少很发达的乳突,这一点被称为猿的特征。颅骨盖已经严重地破碎了,难以复原。科学家们推测这个爪哇人头可能被他的天敌将其中的脑浆当作精美的食物吃掉了。

附录11:

中国军队开始入缅对日作战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10日,英国武官邓尼思受命向蒋介石提出请求,派中国军队入缅布防。蒋同意,翌日向第五、第六两军发布入缅作战动员令。命第五军向保山集中,命第六军克日完成入缅准备,派第九十三师赴车里,对泰、老方面搜索警戒,派第四十九师刘观隆团为先遣支队,即开畹町。

10日、11日,蒋介石两度邀集英美等国大使武官,商讨中、美、英、荷、澳五国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并经美国军事代表团长马格鲁德准将向罗斯福电告他的意见。15日,马格鲁德向蒋介石建议:鉴于英国在远东节节失利,缅甸危在旦夕,希望中国军队从速入缅,保护仰光和滇缅路的安全。蒋介石即第二次下令第五、第六两军准备入缅,同时向韦维尔表示:“如有充分计划,愿以精兵八万援缅。”韦维尔却害怕中国军队入缅会促使“亚洲人的团结阴影越来越大”,竟断然加以拒绝,使正向缅甸进发的第五、第六两军就地停止待命。16日,罗斯福请蒋介石从速召集联合军事会议,组成联合军事委员会。23日,由蒋介石主持的东亚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国的何应钦、徐永昌、朱世明、商震,美国的布里特、马格鲁德,英国的韦维尔、邓尼思等参加会议,达成五点协议:1、组织五国联合军事委员会(又称联合参谋部),设于重庆,由美国主持。2、建立保卫缅甸的中英联军统帅部。3、调中国远征军3个军入缅布防。4、由美国向中国军队和空军志愿队提供武器弹药和燃料,并尽快实施“装备训练中国30个师”的计划。5、派美国空军协防缅甸和云南。同日,韦维尔在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但他却借口交通补给尚无准备,仍然拒绝中国军队入缅。经过美国人居中斡旋,韦维尔终于接受一个中国师入缅。24日,第六军第四十九师刘观隆支队,由英军汽车运到景东接防。26日,第四十九师主力入缅,开赴昆欣、兰河地区守备。

31日,罗斯福电告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指挥中、泰、越地区的盟军对日作战。拟推蒋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并将设立联合参谋部供其指挥。

附录12:

中日豫湘桂战役结束 

中日豫湘桂战役示意图

1944年12月,日军未遇抵抗占领南宁后,又以快速部队沿湘黔公路追击中国军队。12月2日,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危迫贵阳,重庆大惊。12月10日,从南宁出发的日军和从越南北进的日军在绥渌会师,打通了大陆交通线。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到此结束。

这次战役于4月18日开始。日军为挽救南洋群岛被美军切断补给线的日军,摧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打通平汉、粤汉铁路,建立一条纵贯中国大陆至印度支那的交通线,发动了号称“一号战役”的豫湘桂战役。战役第一阶段、日军在于占领平汉线南部阵地。为此从东北、华北调集了14.8万多兵力,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指挥,分路迸犯豫中。驻守河南的中国守军以第一战区汤恩伯集团为主,共40万人,决定在嵩山地区与日军决战。4月18日,日军从河南中牟强渡黄泛区后,分3路进犯。22日攻陷郑州,5月1日占领许昌,25日攻占洛阳,日军只用38天即占领河南全省,打通了平汉路。

5月中旬,日军13个师团计36万余人沿粤汉路南犯。中国守军在湖南战场上有薛岳,张发奎、余汉谋部共35万余人,节节败退。6月18日长沙陷落,8月8日衡阳失守。10月27日,日军围攻桂林,11月10日桂林、柳州陷落。接着,由柳州南犯的日军,从北海、雷州方面北进的日军以及由越南东犯的日军会攻南宁;为配合对湘桂的进攻,日军在浙江、福建也发动进攻,攻占了温州、福州。从4月上旬至12月的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60万~70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附录13:

世界首座地下煤气电站

1957年12月10日,世界上第一座以煤在地下气化后所产生的煤气为燃料的发电站的涡轮机在苏联图拉进行试运转并获得成功。

这个新制成的煤气涡轮机所烧的是来自盛产褐煤的莫斯科煤田里的煤气。试验的成功标志着采煤工业中完成了一个巨大的技术革命,它将使矿工从艰辛的地下劳作中解脱出来,并且可以节约大量资金。据计算,如果成立这类的大企业,每年可产生几十亿立方公尺的煤气,用这种方法所生产的动力的成本将比用普通开采煤所生产的动力的成本要减低一半或三分之二。劳动生产率也将提高到三、四倍。人员可以比普通电热工厂少四分之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梦想着直接利用煤中的能而不必把它从地下深处挖出来。伟大的俄罗斯科学家门德雷叶夫就曾提出这方面的理论。在苏联有好几个地下煤气中心,自1931年以来就进行着这方面的实验工作,找出使煤燃烧起来的方法,找出控制看不见的、复杂的煤的燃烧过程并从中取得煤气的方法。

但是要修建用地下煤气化后的煤气为动力的发电站还必须生产制造涡轮机的叶片用的高度抗热钢,必须保证使机器设备不受冷热的影响,还必须设计这种涡轮机本身等等。现在,所有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

在图拉附近建成的这座新型发电站的燃料基地在地下四、五十公尺深处,那里燃烧着煤层,喷着惊人猛烈的火焰,温度高达摄氏1000度以上。人们利用各种专门仪器在地面上操纵着燃料燃烧的过程。每小时有4万多立方公尺煤气顺着直径180厘米的管子送到燃烧室。地质学家确定,发电站赖以工作的煤层蕴藏量达到5千万吨,可以用70年之久。

除了煤气以外,还有压气机每小时把20万立方公尺的空气送进燃烧室。煤气燃烧后产生温度高达650度的气体,推动涡轮机的叶片,使之根据喷气发动机的原理工作。涡轮机的发电力是12000千瓦。目前苏联还在建设另外一些这样的动力站进行试验。

苏联地质和矿藏保护部长安特罗波夫说,位于东西伯利亚的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勒拿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区。完全有根据认为,那里的煤藏量将比现在已经知道的全世界煤的总藏量还要多一倍到一倍半。目前这个煤区已经探明的煤储量就将近有5万亿吨。

附录14:

林学家梁希 

梁希

梁希(1883.12.28~1958.12.10),原名曦,字索五;后改名为希,字叔五(或叔伍),笔名凡僧、一丁、阿五等。1883年12月28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双林镇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幼年丧父,初在私塾读书,稍后就学于蓉湖书院,自幼勤奋好学,聪颖过人,16岁便考中秀才,有“两浙才子”之称。

1913~1916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23年赴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现为德累斯顿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1927年回国。梁希是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的开拓者之一。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产化学研究,晚年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研究员。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亲自深入调研,领导制订了建国初期的林业工作方针和建设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林业行政、科研、教育及生产体系,促进了新中国林业的蓬勃发展。长期从事松树采脂、樟脑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干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创立了中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学科。并在科学技术界和民主党派中兼任一些领导职务。

他的主要业绩是培养了大批林业科技人才,在中国首创了林产制造化学,传播了新的林业科学理论,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林业建设方向,把中国林业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58年12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 

附录15:

戏剧家田汉 

田汉 

田汉是我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戏曲改革的先行者,被人们称为现代关汉卿。他不但写话剧、写戏曲,还写电影剧本、诗歌和电影插曲。在人们的心目中,田汉是著名戏剧家,也是著名诗人。

田汉是湖南长沙人,1898年3月12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五·四”运动起,他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二十年代他组织的“南国社”在我国现代文艺史上起过重要作用。那时田汉创作的《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十几个话剧,就像是盛开在当时中国话剧荒地上的一朵朵奇葩。1932年,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又迎来了他的第二次创作高潮,他成为左翼戏剧、电影的主力之一,不但创作了一大批话剧,还创作了《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风云儿女》等电影剧本。他创作的反映上海码头工人斗争生活的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是我国最早的革命歌剧之一。田汉还为很多话剧、电影的插曲写了大量振奋人心、社会影响广泛的歌词,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打动了千百万群众。“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这歌声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从抗日战争唱到解放战争,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奋斗不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首歌被定为国歌。

全国解放后,田汉在繁忙的领导岗位上还是不停的写作。他创作的《关汉卿》表达了他对这位古人敢为窦娥鸣不平的赞扬。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写了平冤狱的《谢瑶环》,自己却被林彪、“四人帮”一伙迫害致死。这天大的冤狱比关汉卿的遭遇还要悲惨。1968年,他被无休止的批斗折磨得病倒以后就失踪了。他不曾向亲人诀别,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连骨灰也不知去向。在1979年4月20日举行的田汉“骨灰”安放仪式上,他的生前好友林默涵把一本精装话剧剧本《关汉卿》、一张《义勇军进行曲》唱片、一副眼镜和一支自来水笔安放到骨灰盒里。田汉含冤10年最终得到了平反昭雪。

田汉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品类的作品,据有关方面统计,他创作了话剧剧本60多个,戏曲剧本20多个,电影剧本10多个,新旧诗词现存900多首,还有很多出色的歌词、散文、小说和文艺作品、翻译作品等。后来出版的《田汉文集》(并不是全集),就有16卷之多。田汉在我国戏剧诗歌上的功绩是任何人也抹煞不掉的,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近代戏剧诗歌史册上。

附录16:

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 

1954年,彭德怀、邓子恢、张鼎丞在香山合影

1972年12月10日,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邓子恢逝世。

邓子恢(1896—1972),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福建龙岩人。1913年入龙岩中学学习。五四运动中受到革命洗礼,创办进步刊物《岩声》,宣传马克思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龙岩县委宣传部长、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西暴动副总指挥、第七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七团党代表,领导了闽西农民起义和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31年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作,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5年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领导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参加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历任华中军区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兼中原野战军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参加领导华东、中原、中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及淮海、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兼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计委副主席等职,领导了中南地区的土改和各项民主改革运动。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出了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正确方针,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正确意见,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等,受到不公正对待。“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因病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1981年3月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 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附录17:

新闻教育家恽逸群 

1951年,恽逸群(左)在解放日报办公室

1978年12月10日,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恽逸群逝世。恽逸群名钥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1905年1月24日生。1921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因家贫中途辍学。1923年入无锡电话公司当练习生。1925年五卅惨案后,放弃科学救国的幻想,参加国民党,先后任国民党武进区、县党部常委。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任中共武进县独立支部委员,7月任中共武进县临时县委常委。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常州创办逸仙中学,作为中共武进地下组织的秘密活动据点。1928年2月,任中共武进县委书记,同月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后经亲友营救获释。1928年10月后,先后担任中共宜兴县委书记,中共萧山县委书记,中共浙北特委秘书长。1932年中共江苏省委连续遭到三次大破坏后失去组织关系。同年8月入上海新声通讯社任记者。1934年,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35年后,先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新闻宣传活动,先后担任《立报》编辑、评论记者、主笔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编辑。

1936年年底西安事变后,恽指出从各方面的情况分析,西安事变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全面抗战爆发,先后任《导报》副刊编辑、副总编辑、主笔,《华美晨报》、《大美报》主笔,大量刊登抗日的新闻报道。1938年根据汪精卫近时言行分析,在《导报》上发表《异哉汪精卫之言》一文,公开揭露汪精卫的汉奸嘴脸,一月之后,汪精卫公开投敌。

1939年6月,受组织派遣赴港,出任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编辑、主任,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海外办事处主任及香港分会总务部主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重返上海,打入日本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并在其下属单位上海编译社任社长、《中国周报》任主编,为党搜集情报。同时还与《申报》负责人一起策划安排,保存了全套《申报》,使之免受敌伪破坏。1944年10月,被上海日本宪兵司令部以共产党嫌疑犯罪名逮捕。1945年6月30日,获释。1945年抗战胜利后去华中解放区,先后出任华中新华社编委、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日报》华中版总编辑,山东《大众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中共中央华东局政治秘书、济南市委机关报《新民主报》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上海解放后,任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社长,华东新闻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1950年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1952年“三反”运动中被错误地开除党籍,撤职降级。1955年因“潘扬案件”被捕入狱,蒙冤20余载。1965年到江苏阜宁中学管理图书。1978年8月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安排至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1978年12月10日在南京病逝。著有《蒋党真相》、《新闻学讲话》、《外蒙问题的考察》、《吴佩孚评传》等书。1982年恢复党籍,1984年4月,中共中央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附录18:

特里萨修女

特里萨

1979年12月10日,诺贝尔基金会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1979年诺贝尔奖金授奖仪式上,瑞典国王把五项诺贝尔奖金分别授予获奖者。而挪威议会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在奥斯陆将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金授予印度加尔各答特里萨修女,以表彰她对劳苦人所做的工作。特里萨获悉后说,她将“以穷人的名义”接受奖金,并把这19万美元的奖金用于她所献身的麻风病患者和贫民身上。

特里莎修女出生于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斯科普里的一个阿族家庭,1950年成为印度公民。1948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贫民区创建慈善会。这个慈善会,在印度50个城市和从纽约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世界许多城市,创办了学校、医院、青年中心和孤儿院。由于她对印度乃至世界和平与慈善的杰出贡献,曾先后获得印度尼赫鲁奖金、美国约瑟夫·肯尼迪奖金等嘉奖。

在加尔各答,每天有成百名乞丐、麻风病患者、盲人、拐子、快要死的人和被遗弃的人聚集在慈善会外面领取施舍的饭。特里萨几十年来一直给贫民区的穷人以医药治疗、教育、一碗粥、一片面包,或者只是一个干净的地方让他们死去。

在印度这个多宗教、多冲突的国家,特里莎修女尽管有自己的信仰选择——基督教,但她坚强而善良的形象却受到各方人士的尊敬和爱戴,这一点只有当年的圣雄甘地能做到。她于1997年9月6日逝世,享年87岁。印度政府为她举行了国葬,其盛况空前,不亚于甘地的葬礼。

附录19:

居里夫妇实验笔记被拍卖

1984年12月10日,法国巴黎德罗乌特拍卖行拍卖举世闻名的波兰出生的物理学家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及其丈夫法国卓越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的实验笔记。

此次拍卖的笔记本一共有两本,一本是玛丽亚写的,另一本是皮埃尔写的。

玛丽亚写的有关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实验情况的笔记,皮埃尔作了补充。皮埃尔的补充一直继续到他1906年4月19日被马车轧死前的一周。这本笔记共130页,定价22万法郎。

皮埃尔记述的有关放射性元素铀实验情况的笔记,由玛丽亚补充。这本笔记共78页,定价8万法郎。

据报道,这些笔记本迄今仍有辐射性。不久前经盖格计数器测定,这些笔记本每秒放射出600至700个粒子。

玛丽亚·居里1867年生于华沙。在法国求学期间,于1895年与法国人皮埃尔结婚。她1898年发现新元素钋和镭。曾两次获诺贝尔资金。1934年因受到大量镭辐射导致严重贫血而去世。居里夫妇合作取得的成就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附录20:

京津塘高速公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连接北京、天津和塘沽的高速公路,于1987年12月10日在北京市大兴县举行开工典礼。公路全长142.69公里,按照行政区域的分别,其中北京段35公里,河北段6.84公里(只有一个通往廊坊的出口),天津段100.8公里。全线全部控制出入口,采用立体交叉,与铁路交叉3处,与公路互通立交10处,分离式立交23处,建有大桥4座、中桥28座、小桥337座,出入口一共13个,与2条国道和4条高速公路互相连接。1993年9月25日,京津塘高速公路全线通车。1995年8月8日,我国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和管理的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在8月4日通过国家验收后正式通车。京津塘公路是我国“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通过国际竞争性招标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国家验收委员会认定工程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和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主要路线为北京-廊坊-天津-塘沽。系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的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与北京三、四、五、六环路、天津外环线与京沪、津蓟和唐津高速公路以及103国道和104国道互相连接。是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收费式的高速公路。北京段限速90时速公里,北京以外全线限速时速110公里。它打开了首都直达天津港口的快速通道,汽车单程只需一个半小时。它与北京机场、天津机场又构成“海陆空”完整的交通体系。

京津塘高速公路施工中采用的先进技术主要有几个方面,简述如下:

平面线形设计合理

自十八里店立交桥中心K0+000到河北省交界老风河长35公里路段中,基本上由10个曲线组成。一个正曲线接一个反曲线,行车流畅,视野开阔。京津塘高速公路全线两端,用联络线连接市区,正线在市外,减少行车事故与噪音干扰。

桥面毛勒缝

桥面接缝不好是高速公路跳车的一个主要原因。一般桥梁接缝,因锚筋与钢板之间焊接不牢,强度不一致,使接缝钢板脱落,发生跳车渗水等病害。京津塘高速公路工程在中国首先采用了德国进口的毛勒缝装置,效果较好,基本上解决了桥梁接缝病害这个老大难问题。

毛勒缝的主要结构,是在预留槽内安装纵向平行排列的梁(简称间梁),并垂直于行车道的中心线。间梁系用刚性固结在横向支承梁(简称横梁)上,横梁两端安放在预留槽两边凹进去的钢室(简称控制箱)的活动支座上,其下为弹性垫块。横梁位移就在控制箱内进行。间梁之间的横向缝隙内,牢牢地装进不透水的弹性密封氯丁橡胶条,不管是直角歪扭或曲线变形,都能承担,它能伸能缩,不会破裂,工作范围为60毫米,保证不透水。在汽车横过接逢时,振动轻微,平稳地通过时,无颠簸现象。

路面质量

京津塘高速公路路面质量相当好,通车多年,没有明显的裂缝、松散、变形等病害,其主要原因是用料考究,结构合理。它采用了玄武岩、海砂和进口沥青。5厘米厚的磨耗层采用SMA结构,矿料级配为间断级配,为了使空隙减小,使用较多的矿粉和沥青,且掺入矿物纤维,不仅使其坚固耐久,且有较好的抗滑能力及降噪效果。基层用了20厘米厚的水泥稳定砂砾(水泥量4~6%),其成形快、强度高、不会衰减。

软基处理

京津塘高速公路从永定新河至塘河北路中有38.3公里为软土地基,地表坑洼,苇塘密布,渠道纵横,土的含水量高且含盐,孔隙大,压缩性高,渗透性小,承载力低,抗剪能力差。这些特殊地质条件,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上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处理方法:包括了预压路堤砂垫层、塑料排水板加预压路堤、挤实砂桩、反压护道加预压路堤、塑料排水板、土工布反压护道加预压路堤。由于软土地基处理在国内刚开始,没有规范可循,国外资料也少,不系统,且各地软土的成因、性质、厚度也不相同,因此京津塘高速公路于路基正式施工前先修建各种上述类型共长380米的试验路。修成后从1987年初到1991年5月,进行长达4年多的沉降观测,证明了双曲线能比较好地反映本路段软基的沉降规律,以预压路堤砂垫层的效果较好。即利用路堤自重,使软土地基通过砂垫层排水固结,经过设计的预压期,达到要求的工后沉降。京津塘高速公路的软土路段约有60%以上采用了这种方法。在勘测设计时,预见会出现的范围较大无先例可依的新问题,可采取先修试验路进行观察研究方法,这对确定处理方案,加快施工进度等能起重要作用。

京津塘高速公路1993年被交通部授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十大工程公路;1994年被建设部评为改革开放以来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中国最佳的工程而且特奖;1995年被较部评为公路优质工程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和交通部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京津塘高速公路的探索和实践,为过程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理念和方法以及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起点,标志着中国公路建设已进入现代化的新时期。建设过程中研究制定的标准和总结积累的经验,对中国内其它高速公路建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创新示范和技术指导作用。

附录21: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88年12月10日在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礼堂隆重举行了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代表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接受了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的金质奖章和证书。

在诺贝尔和平奖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将奖项授予“一个至少部分由军事力量组成的组织”。这是由于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和观察团在实现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停火的要求、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平解决冲突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由联合国按照安理会或大会通过的决议,并经有关各方同意,向发生冲突争端的地区派出的维持和平部队,这些部队主要是通过对停火、休战或停战协定和撤军实行监督,防止冲突再起或扩大,推动冲突各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这些部队的组成人员,一般由联合国会员国中的中立国提供。其驻扎期为3至6个月,必要时经安理会批准可以延长。

在60年代以前,联合国派遣维持和平部队的行动,有不少带有强制的、干涉别国内政、镇压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60年代末以后,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力量增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逐渐被用于防止国家之间的冲突扩大和再起。1965年2月,第19届联大设立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任务是全面审查维持和平行动各方面的问题。

联合国在芬兰设有一所联合国办的培训军事观察员的学校,培训每年举办2期,每期40到50个学员,时间为3周。训练内容包括执行任务地区的特点、交通、通信、战场救护、军事英语、体格和小型武器的使用等。更重要的还有对违犯停火规定的现场处置、调查、书写报告以及对非联合国系统的标志的判认等。

维持和平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之一,军事意义上的维持和平行动大概有两种形式:军事观察团和维持和平部队。联合国秘书长对维持和平行动所作的定义是:为了帮助维护或恢复冲突地区的和平,由联合国组织的有军事人员参与,但无强制执行权力的行动。因此,联合国无论是派出军事观察员还是维持和平部队,它们的基本行动原则都是相同的。维持和平行动首先必须征得驻在国政府的同意,通常也要征得直接有关其他各方的同意。军事人员由会员国自愿提供,军事观察员是非武装的,维持和平部队的士兵装备轻型防御武器,但只有出于自卫才能被批准使用武力。历史证明,维持和平部队的行动赢得了世界的公认,它在帮助建立并维护停火,在各冲突国之间形成缓冲地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录22:

“伽利略”号发回木星数据 

伽利略号

1995年12月10日,美国“伽利略”号飞船从十日开始向地面传回首批直接取自木星大气内的第一手数据。

这批数据,是有史以来人类航天器首次实际进入太阳系行星大气实地探测的结果,意义不同寻常。从10日开始,类似数据的传输工作将延续4天。

最新探测数据在当地时间凌晨四点十五分抵达。对此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异常兴奋。以光速传递的无线电波耗费52分钟才能抵达地面,初步的分析结果需要到8天后才能问世;分段发回数据的完整拼接,则要到1996年2月才能实现。

此后两年,“伽利略”号飞船将围绕木星飞行至少11周,对木星的3颗卫星——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作就近观测。此后,飞船的燃料将耗尽,坠入木星大气中。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附录23:

首届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1996年12月10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创立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首届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郭七保、陈凤霞(女)、李勇、任国利、宋芳蓉(女,土家族)等5名中国青少年获此殊荣,18名青少年获得提名奖。

5名获奖者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闻界人士及社会有关方面组成的评委会经投票在全国推荐的23名候选人中产生的。他们的事迹如下:

山西省离石市24岁青年农民郭七保,立志造林治荒,改变家乡面貌,四年植松柏5100亩,育经济林2100亩,开垦菜地450多亩,使昔日1.2万亩荒山改变了模样。

广东省华南师大25岁的女大学生陈凤霞,热心公益事业,三年前放弃优裕的侨乡生活,志愿到偏僻山区清远县白湾镇当乡村教师,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帮助贫困地区儿童,使白湾镇基础教育事业明显改善。

甘肃省庆阳中师17岁的学生李勇,因家庭贫困,母亲早逝,他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打工挣钱,边照顾瘫痪的父亲边继续学业,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1995年曾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甘肃赛区一等奖。

山东省沂源一中16岁中学生任国利,家庭贫困,接受“希望工程特别奖学金”的资助,刻苦自励,发奋成才,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山东赛区特等奖,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现已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免试录取。

湖北省五峰县24岁代课女教师宋芳蓉,从15岁起献身山区教育事业,一人办一校,在寄宿制学校里既当老师又当保育员,工资大部分为学生垫付了书本费,她教的学生及格率、合格率、高分率连续六年在全乡12所学校位居前三名。

评委认为,这五名获奖者充分体现了中国青少年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附录24:

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石油换食品”协议

1996年12月10日巴格达时间8点刚过,连接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原油输油管道在空寂多年后又响起了汩汩流动的声音。这是联合国与伊拉克的“石油换食品”协议在几经周折后终于付诸实施的序曲。

当伊拉克石油终于重新出口后,首都巴格达几乎成了狂欢的海洋。平民百姓走到街上载歌载舞;所有的汽车都鸣响喇叭以示庆贺,更有伊拉克人用手中的冲锋枪向天空射击来表达自己的欣喜若狂的心情。枪声持续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伊拉克治安部门不得不在电视、广播中警告人们不要采取过激行动,否则将被起诉。在此情况下,枪声才逐渐稀疏下来。

巴格达一名叫萨阿德的年轻人兴奋地说:“我们的新生活开始了。”

没有石油换美元的日子

巴格达大街两旁的商店里陈列着枝形吊灯、日本家庭用具、电冰箱、电炉和空调机,杂货店里有法国奶酪、土耳其美味和澳大利亚纯蜂蜜等外国进口食品。但这些只是少数有钱人的奢侈品。

联合国一位负责救济工作的官员说:“在伊拉克,多年的制裁使伊拉克分化成为少数富人和多数穷人两个社会,而没有第三种人。”在巴格达最古老也是最贫穷的贝塔语言区,在一座看起来可能随时会倒塌的房子里竟然挤住着7户穷困人家,因为他们的住宅已在战火中被摧毁。

经济的恶化导致伊拉克平民生活极度贫困,寻找第二职业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工程师、医生下班后就到自己的维修店、诊所接着上班,大学教师去中学代课。大街上,除了顶着TAXI标志的杏黄色出租车外,任何车辆都有可能停下来问行人“要不要搭车”。

如今的伊拉克,绝大多数人都成了“商人”。你走进杂品店,店主会悄悄问你:“要不要进口香水?”走进电器维修店,有人会问你:“要不要进口冰箱?”“你有电视机卖吗?”“卖不卖汽车,买不买汽车?”你请人修空调,他会劝你“卖给我吧”。

历史悠久的巴格达跳蚤市场如今是旧货越来越多,而摊位却越来越校大多是生活困难的人家拿几样东西换钱糊口或换急用的物资,从古董、大小电器到旧衣物、旧家具等等。不少人拿着一盏台灯、一块壁毯或是一台果汁机,甚至是几个刀叉、盘碗站着叫卖。原有的市场早已经容纳不下,摊位已扩展到市场旁边的便道百米以外了。

一个叫萨迪的退休教员在出卖一个挂钟和一个取暖炉。他和他的夫人每个月的退休金共8000第纳尔,这在1995年末就仅值3.2美元,如今最多值2.8美元了。他的儿子中专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女儿正在上师范。为了生活,他有时开出租车,但他的车太旧了,一出毛病就干瞪眼,因为他支付不起修车费。他每个月都要来卖一两样东西。他家的地毯、电视机和一些家具已经变卖。他说:“我不知道东西卖光后该怎么办。”

中等阶层的家庭在以变卖房产、家产度日,而下层百姓无产可卖,便去卖苦力、卖血,有的甚至卖了自己的肾脏。巴格达的哈亚利医院由于接待来自海湾和阿拉伯国家的植肾病人而出名,在这儿,植一个肾只要200至400美元。

在伊拉克,花钱可以使法官改变判决;花200美元可以买到一?净ふ眨恍┮晾苏?府限制出国的人员也可以此混出海关;花钱还可以买到毕业证书和各种证明。相反,许多通过正常手续应该办到的事情反而办不成了。比如,士兵不花钱,军官就不允许他休假。去医院看病,不给医生塞钱,就得不到医院低价、紧缺的药品。与此同时,大量药品被盗出,并以高出原价几倍的价格卖给私人药店或诊所,而真正倒霉的是那些急需用药的穷人。更有甚者,一些军人偷盗武器出售,一支手枪卖300美元,一挺机枪可卖600美元。在伊拉克各地乃至首都巴格达,每天都发生数十起盗窃、抢劫案件。

“石油换食品”曲曲折折

伊拉克国内生活状况由于制裁急剧恶化,伊拉克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要求联合国解除对其的制裁。

但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坚决反对下,伊拉克要求解除制裁的要求一直没有通过。从今年2月初开始与联合国进行了多轮谈判,终于在5月20日达成了谅解备忘录,也就是所谓的“石油换食品”协议。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有:伊拉克在6个月的时间内出售20亿美元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所得款项一部分自用,一部分由联合国负责支配用以偿还战争善后费用;伊拉克政府保证,在全国公平合理地分配通过出售伊拉克石油和石油产品所购买的食品、药品和其他人道主义物资;在与伊拉克方面磋商之后,联合国秘书长将选择一个重要的国际银行,设立一个与该协议有关的交易帐户,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将经由空过土耳其的基尔库克——尤穆尔塔勒克石油管道,然后通过海湾的伊拉克石油出口处巴克尔港。一个联合国制裁委员会将监督和批准从这些地区的出口事宜,分配工作将按计划并由联合国人员监督进行。按照这个协议,伊拉克每天将大约出口70万桶石油,伊拉克从中拿出8.7亿美元从外国进口大约230万吨粮食,用4.5亿美元进口药品,余下的6.8亿美元则支付联合国。

“石油换食品”协议达成后,却在6月遭到了美国的反对,理由是伊拉克对伊北部3个库尔德人省份的粮食和药品分配的方案有问题。为此,伊拉克对其清单进行了修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7月18日宣布接受伊拉克修改后的清单。8月7日,美国也宣布不再反对重新修改后的清单和分配方案但就在联合国方面将实施“石油换食品”协议的紧要关头,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居住地区的局势在9月初突然急转直下,美国则又陈兵海湾,甚至对伊拉克南部的“禁飞区”又进行了导弹袭击,随着海湾局势逐步缓解,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决定恢复“石油换食品”协议。但就在此时,美国又横生枝节,提出了有限实施“石油换食品”协议的限价方案。此时,伊拉克北部冲突各方已于11月初达成了停火协议,于11月25日表示全部接受联合国的条件。在此情况下,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于12月9日宣布,正式同意实施“石油换食品”协议,伊拉克于10日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终于恢复了石油有限出口。

“石油换食品”协议的实施,意味着迄今为止联合国历史上最大一次人道主义行动的开始,意味着2000多万伊拉克平民将逐渐免除饥饿、病痛等苦难的折磨,意味着医疗手术将可以用上麻醉剂,意味着1/10的伊拉克新生儿不再会在过周岁生日以前夭亡……

附录25:

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广场

根据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1997年10月20日发布的命令,阿克莫拉(1998年5月6日更名为“阿斯塔纳”,意为“首都”)于1997年12月10日起取代阿拉木图正式成为哈新首都。新首都的正式落成典礼于1998年6月10日举行。

阿拉木图将继续保持国家科技、文化、金融和工业中心的地位。迁都原因主要是阿拉木图处于地震多发带等。阿克莫拉位于阿拉木图以北1200公里,人口近30万,现为阿克莫拉州首府。

1997年11月8日,哈萨克斯坦国家象征物——国旗、国徽和总统旗向新首都阿克莫拉移交的仪式在哈总统府举行。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指出,迁都“揭开了哈历史的新篇章”,将“极大地推动哈地区间政治经济的平衡发展”。哈国家象征物当天运抵阿克莫拉市。

阿克莫拉哈语意为“白色坟墓”,位于靠近西伯利亚的哈北方地区,距离阿拉木图1200公里,人口20多万。60岁左右的读者大概会记得,50年代中期,成千上万的苏联青年团员响应党的号召,到荒无人烟的哈萨克草原拓荒,将野狼出没的处女地变成全苏商品粮基地。为纪念他们的功绩,该市被命名为“切利诺格罗德”,俄文原意是“处女地城”。哈独立后,该城更现名。

1994年7月,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倡议下,哈最高苏维埃通过迁都决议,并成立迁都委员会。总统当时声明,迁都用不着耗费国库一分钱。但是数天前,总统又换了个说法,称明年将拨预算款2亿美元,用于在新首都盖房子。

其实,总统决定迁都也有难言之隐。首先,总统想摆脱强大的哈族族系关系掣肘。哈萨克人自古有三大玉兹(大、中、小三玉兹),总统属大玉兹。他从一个普通炼钢工人上升为共和国一把手,“恩人”自然不少。但“过河拆桥”不合东方人的传统。因此,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哈与俄罗斯有着7500公里长尚未划定的边界,而且北方各州的居民近70%是俄族人,一直存在着较强的俄罗斯分离主义倾向。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担心,叶利钦之后,一旦俄当权者换上民族主义者,哈北方有可能重新并入俄的版图。1998年5月6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命令,宣布将新首都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哈语意为“首都”)。在解释易名原因时,哈总统说,阿克莫拉市政当局和代表机构均提出更名请求。另外,国内外新闻媒体还经常引用阿克莫拉地名的消极意义(哈语意为“白色坟墓”),这不利于树立新首都的形象。同日,他还签署命令,宣布阿斯塔纳由两个区组成,分别为萨雷—阿尔卡区和阿拉木图区。

1998年6月10日,我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发出贺电,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迁都阿斯塔纳表示热烈祝贺。

贺电说:“迁都是贵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为友好邻邦,我们荣幸地与贵国共同分享这一愉快的时刻,并衷心地祝愿贵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附录26: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提出“863计划”的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右起)

王淦昌是江苏常熟市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九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

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王淦昌非常关心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院士联名给中央和邓小平写了封信,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这份建议凝聚着一代科学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没多久,邓小平在这份“建议”上批示:宜速决断,不可拖延。200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一计划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修改。1986年1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中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对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激光、能源等7个重点学科作了纵深部署,命名为“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附录27:

哈勃望远镜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大气层含二氧化碳

2008年12月10日,美国NASA哈勃望远镜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大气层含二氧化碳。

美国宇航局透过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太阳系外一个炽热行星的大气层有二氧化碳存在。这是天文学家们首次在太阳系外的行星大气层中发现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地球生命产生的四大化学要素之一,如果在遥远的外层空间探测到二氧化碳的存在,天文学家们就有能力在其它星球上探寻生命存在的迹象。

这个太阳系外行星名为“HD 189733b”,体积相当于木星,距离地球约63年光年,表面温度高达摄氏1千度,不适合生命存在。

不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却观测到“HD 189733b”的大气层有二氧化碳、水气及甲烷,令天文学家甚为鼓舞,因为二氧化碳是构成有机生命的重要物质,可能会令寻找遥远类地球行星的研究工作出现突破。

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行星组成理论家鲍斯说:“这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外的行星大气层中,探测到二氧化碳的存在,这也意味着适宜生命存在或已有生命存在的宇宙世界的四大标志性要素,现在已经找到了3个:水、甲烷以及此次发现的二氧化碳。现在只剩下另外一个最关键的要素还没有在外层空间发现,那就是氧气或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