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左灯右行百度云:业务学习:影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本源探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27:09
业务学习:影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本源探求(2009-12-28 14:46:41) 标签:教育 课外阅读 阅读方式 本源 王小东 杂谈 分类:业务学习

影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本源探求

 

王小东 胡进群

现状与通识

    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媒体都有报道,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更是深有同感。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梳理一下主流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观点一:没有时间。课业负担重,从早读到晚自习,有很多的课和成堆的作业;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中考压力更大,想考上好高中的难度远远高于考上大学;学段越往后应试性学习的比重就越大,学生没有心力、没有时间顾及课外阅读。

    观点二:缺少支持。家长、教师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被视为“不务正业”或与学科关系不大,往往会受到严厉批评甚至被没收书。情况严重的连阅读报纸杂志的权利也被剥夺。

    观点三:缺乏兴趣。很多学生能忙里偷闲读点东西,但主要是为放松消遣,只愿意读点通俗读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

    观点四:不明方向。大多数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渴望读些好书,但面对书海感到茫然,不知选择什么书来读,怎样读,不少学生尝试过后觉得无成就感,于是又放弃了。

    概括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四个方面的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还只是停留在浅表。要想真正有效地解决初中生课外阅读困顿的现状,需找到造成初中生课外阅读困顿状况的本源,这就应该对“课外阅读”这个对象作一个完整的思考。

认识与反思

    “课外阅读”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汇进驻人们的心中已经很久了,大家对它非常熟悉,但细细想来又觉得很是陌生。所谓的“陌生”是对“课外阅读”这个概念的内涵、范畴以及它与教育教学中所涉及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好像还不够明晰。这就导致了对课外阅读在理解上有偏差,认识上有误区,表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上就是“堪忧”两个字。这里我不揣浅陋,结合上述的现状与通识谈一下自己的管见,以期引起更广泛的讨论。

   

    一、课外阅读的内涵及范畴

    首先,关于“课外”,这是相对于“课内”或者说“课堂”而言的,是一个范畴的概念,应该没有什么疑义。

    其次,关于“阅读”,这里需要我们作一下辨析。“阅读”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版)中的释义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这个释义有三个要素:阅读方式——看,阅读途径——书报,阅读旨归——领会其内容。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一释义已经不能完全涵盖“阅读”的全部。除了旨归是恒定的,其他两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一,随着现代社会传播媒体的多样化,阅读途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外,还出现了互联网、手机、电视、广播等媒介,200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已把阅读途径修改为“书报等”。其二,阅读途径的增多也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多样化,除了“看”,还可以“听”,甚至还可以“嗅”和“触”。有人对近年来阅读方式和途径的变化作了这样的概括:从书斋阅读走向马桶阅读,从文字阅读走向视听阅读,从纸媒阅读走向网络阅读,从知识阅读走向娱乐阅读。这样划分虽然不够科学,但从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描述了阅读方式和途径的变化。

    第三,课外阅读的范畴,应该是最宽泛的,题材上应该包含现有的所有学科门类和所有种类,而不是像一般意义上所认同的课外阅读那样,过于集中在严肃和经典读物上,过于集中在为考试服务的应景声像作品和读物上。

随着课外阅读内涵的扩大、特征的变化以及对“课外阅读”认识的深化,我们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界定与指导要有一个更为崭新的视野,要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胸怀,要有一个更为科学的态度。

   

    二、课外阅读与学习主体

    1.课外阅读与阅读兴趣。

    一般意义上所认同的课外阅读与阅读兴趣有很大的距离,这是导致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担忧的原因之一。诚然,教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对学生课外阅读表示出高度的关心,积极倡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方式、途径特别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指向,表现出了过多的担忧,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过多的限制。“存在即真理”,学生喜欢哪一类的书籍,通过何种阅读途径,运用何种阅读方式,我们不要根据自身所认为的所谓“高度”、“角度”、“尺度”来随意加以评判,甚至指责。

    根据调查,众多初中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题材有科幻、武侠、爱情、幽默等,最喜欢也是最容易获得的是各类晚报、《读者》、《青年文摘》等休闲轻松类读物。休闲轻松类声像作品和读物贴近初中生生活,能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同时为课业繁重的初中生提供了追求个性、释放自我的空间,他们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我们应该接纳并尊重这类声像作品和读物的积极功能,使其成为教师指导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

    2.课外阅读与心理体验。

    一般意义上所认同的课外阅读与学生所愿意获得的阅读体验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导致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担忧的原因之一。初中生课外阅读最喜欢休闲轻松类声像作品和读物,除了获得精神的慰藉、满足追慕时尚的心理需求等之外,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其一,这类作品满足了他们更为生活化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集中在自身这个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需要“共识”,这种“共识”可以说是这个群体之间沟通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代码,为了交往的流畅去努力获得这些代码的过程是非常愉悦的。其二,这类作品给他们带来了成就感。初中生心理上的成就感除了源自自身这个群体的认可之外,还有来自成年人群体的。这类作品提供的内容往往庞杂却又便携,很容易让他们品尝到“博”的滋味,这种振奋会激励他们乐此不疲去获取类似的东西。这种最直接可感的阅读所带来的心理愉悦不断激励他们在这一阅读层次上走下去。

    能给学生带来美好体验的课外阅读远远不只是休闲轻松类作品,还有其他有利于文化素质的养成、心灵和人格的健全、认同和维护人类基本价值的相对于休闲轻松类的严肃、科学、深刻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因为其深刻、严肃等特质而让学生觉得难以接受或难以主动愉悦地接受。但是,偏执于某一类体验的课外阅读会导致智能结构的畸形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外阅读需要立体多元,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扩展新概念、独立思考、判断、推理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多作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进一步开阔?如何培植他们的阅读体验需求,使其进一步多元化?

   

    三、课外阅读与学科学习

    1.课外阅读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有所体现但比较笼统。“课程标准”是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分学科制定的,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显性联系之一就是有关课外阅读方面的建议要求。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集中表述在《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栏目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均再无只字提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建议阅读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按照常理解读:“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是从语文学科角度来推荐的;“科普科幻读物”更多的应该是从理科角度来推荐的;“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则是从文科类学科中非语文课程的角度来推荐的。从课外阅读的特质出发,这样的建议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的需要。首先,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过于从语文学科的特性出发,忽视了课外阅读功能的丰富性。其次,有关课外阅读要求的表述重心过于集中在文科课程上,对于理科课程方面的课外阅读要求过于笼统且不便于操作。第三,从对课外阅读材料的表述上来看,对课外阅读媒介的界定过于单一,不尽符合当前阅读媒介丰富多样的特点。第四,从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处的栏目位置和比重来看,它处于非常次要的位置,没有与其他发展要求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很难从根本上帮助解决课外阅读状况的困境。

    2.课外阅读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中也隐含着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初中现阶段的课程设置,除了开设语数外等传统的12门学科课程,还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新的课程形式。传统课程对课外阅读的依赖和需求不难理解。这里需要说的是新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它包含了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地方与学校课程等课程形式。这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现代教育中一些必须培养的和可能缺失掉的能力与意识进行的调整。

    从新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来看,它与传统课程目标的达成途径不大相同。如果说传统课程采取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尚能够达到不错的效果的话,那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来说,就违背了这门课程的自身特征和开设的初衷,会举步维艰、事倍功半。要想开展好这门课程,更离不开学生的多途径多方式的课外阅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广泛占有资源,这已经成为开展好这门课的核心前提之一。遗憾的是课程设置中的这种扩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的隐性要求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思考,课外阅读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人为地孤立在学科学习的对立面上。

    当然,目前的课程设置本身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过于隐蔽,也很少有人愿意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去解读课程设置里隐含着的这方面要求,更没有专门设立课外阅读指导课等这类课型来充分彰显它的重要性。

   

    四、课外阅读与教师、家长

    1.教师与课外阅读。

    教师是否喜欢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自身不喜欢阅读,那就谈不上能支持、指导学生阅读,他在备课过程、作业设计等环节中就不可能意识到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课外阅读时间,他在授课过程中也就不大可能有意识有方法有步骤地激发起学生的课外阅读欲望,他在课堂提问和试题设计里也就很少会有恰当深度和合理外延的问题呈现。不喜欢阅读的教师是难以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的,也就谈不上能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了。

    杂文家、特级教师王栋生说,在课外阅读方面,学生具有向师性。我想,这句话中的“师”不仅是指语文教师,还应该包括所有其他学科的教师,推进课外阅读也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而应是所有学科教师的责任。喜欢阅读的教师,除了阅读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作品外,还会阅读非常多的非本专业的其他类作品。这样的阅读经历,会让他有意识地甚至不自觉地去引导、建议学生课外去阅读某篇文章或某部著作。他还会与已经阅读过某篇文章或某部著作的学生找到一种知识与情绪的“共鸣”,这种“共鸣”会激发起其他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向往。如果喜欢阅读的教师不只是语文教师,还包括所有其他学科的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那么我们对待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恐怕会从根本上有所改变。

2.家长与课外阅读。

    家长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非常大,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决定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也因此而不同。笔者利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机会,对初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共492位)作了一个调查,统计数据见下表。

    分析这张表格中的统计数据,参照家长受教育程度和是否经常阅读的统计结果,有很多启示。

    (1)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学生阅读视野越宽,家长对子女课外阅读的理解与支持也就越是与时俱进。家长受教育水平越低,学生阅读的自由度越小,阅读范围相对集中在与考试密切相关的领域,阅读带宽不够。

    (2)阅读途径上,纸质媒介占有绝对优势,对互联网和音像等非纸质媒介的支持率与家长的学历高低成正比。学历高者可以有信心充分利用互联网和音像等非纸质媒介的优势,同时有信心尽可能地规避危害。学历低者则退守一切为了考试这一底线,对自身不太了解不太熟悉的所谓风险大的其他阅读途径采取隔离制,这也就影响到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3)阅读方式上,传统的文字阅读远远比视听阅读所占比重大,学生获取与课内相关联的知识和课外知识的感官参与方式比较单一。这种观念上的差距也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关,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4)阅读内容上,与学科考试有关的课外阅读内容受到家长的一致追捧,特别是“教辅资料”这一栏目,家长的态度坚决而统一,阅读的途径和方式也高度允许多元化。推荐的和可以自由选择的各类作品的支持程度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低差异往往受这个隐性因素的影响。

    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都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但我们可以尝试提高和改变他们对待阅读的认识和态度,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更多支持的课外阅读空间。

    影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从本源上着手,澄清一些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寻求一些新的科学可行的办法,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努力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课外阅读的困顿现状在大家的共同关注下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改变。

    (王小东江苏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25300 胡进群 重庆长寿实验中学;401231)来源:《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