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书法招生简章:广发证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6:11:22

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综述

信息来源:财经信息网 日期:2011-07-11 作者:[崔丹]

    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分配问题不仅影响到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收入分配理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经济学家对其研究日渐深入,也得出了许多新的成果。自库兹涅茨假说提出之后,研究重点集中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缺乏统一的实证分析结论,理论学家从多个角度研究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本文梳理了收入分配理论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并从政治经济机制、社会稳定机制、市场规模机制等介绍了相关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收入分配理论演进概述

        收入分配是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回顾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发现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十分庞杂,从产生至今共经历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当代的收入分配理论三个阶段。

        古典经济学家曾对分配理论给予极高的重视,侧重于讨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此后,亚当·斯密将前者的理论作为研究社会财富创造和分配等问题的出发点。而针对分配问题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则是古典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他始终把收入分配作为研究中心,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正是商品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阶级间的分配规律。

        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分配规律的传统,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以边际生产力为核心研究收入分配,认为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收入分配,分析了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以及由此决定的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一系列分配变量。

        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了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和体制变化同收入分配状况和趋势的内在关联。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剩余价值规律促使资本集中、积聚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产业后备军队伍不断扩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于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周期性爆发, 经济发展在经济危机强制调整中辗转行进。经济制度变动是决定收入分配机制的观点,是马克思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关联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当代收入分配

        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收入合理分配问题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福利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改革必须注重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个人收入差距扩大要考虑社会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等。发展经济学则主要对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战后收入分配状况的实证分析,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假说。

        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的倒“U”形假设,引起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关注。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自从倒“U”形假说提出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验证。由于选取国家不同以及时间跨度的区别,学术界并未得出一致的见解。回顾相关研究文献,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研究大多支持了库兹涅茨假说。80年代后,出现了否定的观点。具有影响力的是G.S.Fields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以亚洲“四小龙”为例,他发现即使早期阶段也不是必然伴随收入不平等的恶化,甚至有出现改善的结局。

        以上研究中,收入分配格局都是外生的、稳定的。为了深入理解现实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必要将收入分配格局内生化,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化。

        内生收入分配格局理论认为,为了研究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化,应该分析从一种收入分配格局到另一种格局的传导机制(变量) 。初始分配格局决定当期传导变量值,后者对不同个人的当期收入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使得期末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改变下期传导变量值。正是在与传导变量的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得以动态化。现代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传导机制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利率和工资等。

        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在统一的框架中研究了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动态演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为金融中介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金融发展则使得投资期望收益率更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早期,收益率的差别导致穷人和富人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的成熟期,金融中介的发展使人们都能获得同样的收益,收入分配格局最终会稳定在平等水平。他们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出了与库兹涅茨假说相似的结论。然而,也有其他学者通过构建模型发现,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财富分配不均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善。要改变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状况,必须完善资本市场,降低进入门槛。

        收入分配不平等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理论中,最具争议也最具现实意义的就是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自库兹涅茨假说提出后,六十多年来经济学家采用不同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然而结论却众说纷纭。计量研究结论的模棱两可给理论家以充足的想象空间,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20世纪50年代人们主要研究的是储蓄-投资渠道,Lewis(1954)、Kaldor(1957)、Pasinetti(1962)通过分析认为,由于富人的储蓄率高,储蓄和投资主要来源于富裕阶层,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助于提高储蓄和投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80年代后期以来,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增长理论的崛起拓宽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广泛考察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多种机制。

        收入分配影响增长的政治经济机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该理论研究收入分配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和税收渠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称为内生财政政策理论。其典型的理论结构包括经济均衡和政治均衡。在经济均衡中,他们运用优化模型研究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个人的收入(财富)水平与其偏好的最优税率间的关系;在政治均衡中,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规则和中间投票人定理,社会的税率最终由政治均衡确定。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下中间投票人的收入(财富)状况不同,其所偏好的税率也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税率和不同的经济增长率。

        社会稳定性机制方面的文献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导致产权保护薄弱,从而妨碍经济增长。在一个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社会中,人们进行正常的市场或者政治渠道之外的寻租活动,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在计量检验方面,社会稳定性机制方面的文献一般构造如下两类度量“政治不稳定”:一类根据抗议、罢工、政权更替、政治暴力、政变、革命等事件的数量构成社会不稳定指标;另一类指标反映产权保护的力度,它一般用一些国际投资中介机构提供的各种“国家风险指标”衡量。计量研究表明“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提出了收入分配的大推动(big push)理论,研究收入分配通过市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注意到了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选择了一个十分特殊的效用函数: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偏好于扩大消费品的范围,而不是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利用这种很符合常识的效用函数,他们发现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穷人购买力有限,对国内生产需求不足。工业化要求足够大的国内市场以使规模收益递增的技术获得盈利性,而收入分配不平等、财富过于集中可能会限制市场规模从而妨碍经济增长。

        Perotti(1996)从个人教育-生育决策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认为父母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其生育决策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方面影响。在父母人力资本较低时,抚养小孩的直接成本对父母决策的影响大,收入效应居于主导,父母倾向于多生少教的决策;在父母人力资本较高时,抚养小孩的机会成本对父母决策的影响大,替代效应居于主导,父母倾向于减少生育率,增加对子女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口出生率正相关,与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负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收入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现象,使人们将目光聚集在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上。纵观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许多成就,也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透过经济模型,经济学家试图寻找解决分配不公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希望学者付出的辛劳,不仅丰富收入分配理论,更为人民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