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丹多少岁:张立东种平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34:13
   张立东种平菇 

 

今天,我们要带您认识陕西省泾阳县的平菇种植户,张立东。张立东种平菇不但产量高,而且成本要低很多,那么,为什么张立东种平菇能与众不同头呢,关键是他有两大窍门,这第一就是他用的菌种很不一般。

    陕西省泾阳县食用菌协会会长张立东:“以前是45天,现在是25~30天,产量高,一朵菇三斤多,出四五茬。”

    您听听,张立东种平菇的效益可不是一般的高,先是他的平菇能提前15天长成,也就是说。别人出一茬平菇的时候,张立东就能出一茬半,别人出两茬,他这儿能出三茬,这多收一茬可就多赚一茬的钱哪!

    张立东的平菇为什么能长得这么快呢?这就得说说他种平菇的第一个窍门了—使用颗粒菌种。

    那么什么是颗粒菌种呢?

    张立东:“颗粒菌种,用小麦粒或者是玉米粒做的。”

    这是我们常见的菌种,大多是长在试管里的琼脂培养基上,而颗粒菌种是直接长在玉米粒或者小麦粒上的,所以叫做颗粒菌种。

    为什么用颗粒菌种就能让平菇长得快呢?主要是因为它的菌丝比用琼脂培养基培养的菌丝长得快。

    张立东:“过去是三十天长满,现在十五天就长满了。”

    用琼脂培养基培养菌种,蘑菇的生长期一般是45天,其中有30天是在长菌丝,只有当菌丝在配料袋里长满了,才会往外长平菇。而颗粒菌种的菌丝长满栽培料只需要15天,这长菌丝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整个的生长期也就跟着缩短了很多。

    颗粒菌种的菌丝能长得这么快,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棒、底子好。

    张立东:“颗粒菌种的品质很好,符合纯香壮正润,是很好的”从外观上看,颗粒菌种的菌丝,颜色纯白,有光泽,而且很粗壮,这可是平菇高产高效的基础。

    这颗粒菌种健壮的菌丝,就跟壮小伙似的,身体壮,胃口也好,“见啥想吃啥,吃啥啥不剩”。这菌丝吸营养吸得又快又足,所以能很快地长满栽培料,提前出菇。

    为什么颗粒菌种的菌丝比长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菌丝要壮实呢?因为人家的生长环境好。

    高瑞岐:“首先是颗粒菌种的透气性好。”

    平菇的菌丝属于好气性菌丝,通俗的说,就是喜欢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生长,这玉米粒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堆放在一起,颗粒之间有大量的空隙,正好为菌丝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氧气。

    而一般的琼脂培养基,就不能给菌种提供这么好的氧气条件。琼脂培养基主要是用植物淀粉和胶体熬制的,冷却以后凝固得很瓷实,能渗进去的空气很少,所有菌丝只能在培养基的表层,也就是有氧气的地方生长,这么多的菌丝都挤在删:这么一小块地方生长,氧气很容易就不够用了,氧气不足,菌丝就长不好了。

    颗粒菌种的菌丝健壮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营养足。

    高瑞岐:“颗粒菌种的营养丰富,粮食含有很多氮源,可以直接利用。”

    在种平菇中常提到的氮源,其实就是平菇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在栽培中主要来自淀粉,虽然玉米粒和琼脂培养基都含有淀粉,但是含量差别很大,一般玉米里的淀粉含量在70%~75%,而琼脂培养基的淀粉含量,一般只有40%左右,这颗粒菌种的菌丝,营养吸得足,就容易长得壮实。

其实,颗粒菌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可为什么一直到现在,用的农户都不多呢,就算是在泾阳县,也只有张立东和得到张立东指点的少量农户在用,既然颗粒菌种比一般的培养基菌种好,为什么还没有普及呢,这主要的原因就是,颗粒菌种不好培养,稍不留意,就容易感染绿霉菌,怎么才能培养出颗粒菌种呢,张立东自有他的一套经验。

    张立东是从1984年开始种平菇的,一开始也是用琼脂培养基培养,可这么干了几年,效益一直不太好。

   张立东:“过去一朵菇1.5斤,出2-3茬,一个袋子的成本就是三元钱,产量很低。”

    当时平菇产量低,几乎赚不到什么钱,这让张立东很头疼,他也一直在寻找能让平菇高产的办法,直到1989年,他第一次见到了颗粒菌种。

   张立东:“我89年去参加全国食用菌大会,发现一种颗粒菌种很好,我花了三万元买了三瓶试验。”

    了解了颗粒菌种的好处,张立东兴致勃勃地买回了第一批菌种,满心希望能提高产量,可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可结果却让他的心凉了半截。

   张立东:“试了一千斤,成了500斤,坏了一半。”

    在张立东试种的1000斤料里面,有500斤顺利出菇了,并且产量确实很高,平均一斤栽培料能出三斤多平菇,远远高出以前的水平,可是另外一半却被绿霉菌感染了,损失惨重。

    张立东:“绿霉菌长满以后,平菇的菌丝就不长了,是毁灭性的。”

    是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三倍

    绿霉菌是平菇栽培上的头号大敌,它的繁殖速度比平菇菌丝快很多,一旦有绿霉菌在培养料里扎下根,就会快速占满栽培料,感染了绿霉菌的栽培料会迅速腐烂变质,发出恶臭,平菇的菌丝在这种环境里根本就不能生存。很多栽培袋都像这样,大部分被绿霉菌侵染了,白色的菌丝到绿色的边沿就停止生长了。

    张立东:“这个就是报废了,没有任何产量。”

    看着被绿霉菌感染的栽培料,张立东最初怀疑是买来的菌种有问题,可再一想又觉得不对,如果是买回来的菌种有问题,就应该是试验的栽培料全部坏掉,而不会有一半成功。

    张立东继续往回查,发现是在培养二级菌种时出了问题,原来,从专业单位买回来的菌种,叫做母种,由于这类菌种的数量不大,所以一般都会对原种扩繁,这扩繁后的菌种就叫做二级菌种,就能直接用于栽种了,张立东的绿霉菌问题就出现在这个阶段。

    张立东:“绿霉菌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出现,温度超过25度就容易发生,可我是在冬季做的实验,温度不是问题,是湿度出了问题。”

这湿度的问题就出在用来培养颗粒菌种的玉米粒上。原来,张立东买菌种的时候,技术人员告诉他,培养二级军中的玉米粒必须用水煮一煮,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杀死一部分杂菌,二是通过水煮,能有效提高玉米粒的含水量,让菌丝生长有一个合适的湿度。

    张立东按照技术员的说法把玉米粒煮了,却有一部分煮得太熟了。

    张立东:“初次煮的时候,就像煮饭一样,煮过了。”

    这玉米粒煮得太熟,含水量就会过大,也就为绿霉菌的迅速繁殖提供了机会。怎么来降低玉米粒的湿度呢,张立东想到了石灰粉。

    张立东:“我做了三年试验,在配方里加入石灰,石灰吸水。”

    张立东试着把入少量的石灰粉加到煮过的玉米粒里,玉米粒的湿度果然降低了,绿霉菌污染栽培料的情况也减少了。看来这个办法管用!

    为了进一步降低湿度,张立东又往玉米粒里加了更多的石灰粉,满以为这回可以彻底解决绿霉菌的问题,没想到,绿霉菌的确减少了,可是菌丝又不好好长了!,张立东通过向当地的专家请教才得知,原来石灰粉是碱性的,加多了,也不利于菌丝的生长。

    看来,得另想办法来降低湿度,张立东又仔细检查了玉米粒,最后决定通过把握好煮玉米粒的火候,来降低含水量。

    张立东:“这个就煮好了,咬开以后里面有白心,很少一部分白心,四分之一的白心。”

    如果籽粒里有四分之一的淀粉还没有熟,呈现白色,就是正好,如果白色部分多过四分之一,就表明水分不够,不适合菌丝生长,相反,如果白色部分少于四分之一,就说明煮过了,水分过多,容易引发绿霉菌。

    除了对煮的程度有要求,对玉米粒的选择同样很重要。

    张立东:“畸形的,破损的不能要,很容易就煮过了,水分很容易大,容易感染绿霉菌。”

    畸形和过于干瘪的玉米粒里营养太少,不利于菌丝的生长,破损的玉米粒,稍微一煮就会含水量过大,极易感染绿霉菌,所以也要剔除。

    通过几年的摸索,张立东总结出了颗粒菌种的制种方法,精挑细选玉米粒,掌握好水煮的火候,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粉,这样制出的颗粒菌种,几乎不会感染绿霉菌,而且出菇也很多。

绿霉菌的问题解决之后,用玉米粒培养的颗粒菌种,优势也日益显现出来,张立东的平菇产量,有了大幅的提高。这两年,他又开始琢磨出了种平菇的另一个窍门,什么呢?块栽。

    眼前这些像墙一样的大块头上,竟然长出了平菇,您瞧瞧,这侧面是长得健壮的菌丝,这上面是即将长成的和已经长成的平菇,这些就是张立东最近钻研出的栽培方式——块栽,原料就是普通的玉米秸秆。

    陕西省泾阳县泾干镇吉元村村民李若朋:“以前见的都是花皮子,现在看到的都跟墙一样,要不是亲眼见到,我都不信”

    陕西省泾阳县食用菌协会种植户李爱民:“既经济又省钱,秸秆本来就是废物,现在利用了,就是创新。”

    这些像墙一样的大块头,跟常见的栽培袋是一个作用,都是用来长平菇的,不过常用的栽培料主要是棉籽壳,这些大块头里边装的却是用长短不一的玉米秸秆。用它们来种平菇,最大的好处就是成本低。

    张立东:“产量高,成本低,干料一毛一斤,再加上人工才五毛。

    这块栽的成本费,一斤才五毛钱,比棉籽壳便宜得多。

    张立东:“棉籽壳的价格从两毛长到七毛,再加上其它辅料,平均下来,一斤料一块五六。”

    用棉籽壳种平菇,平均一斤料的成本得一块六左右,而玉米秸秆只要五毛钱,光栽培料一项,每斤就能省一块多呢。

    那张立东又是怎么想起用玉米秸秆来代替棉籽壳的呢?

    用棉籽壳种平菇的成本高,一直是张立东发愁的一件事。一次,他从当地的食用菌专家高老师那了解到,玉米秸秆也可以做种平菇。

    高瑞岐:“因为纤维比较高,菌丝的生长主要靠纤维,纤维越多营养越丰富。”

    平菇的菌丝能够分解植物的纤维,并把它们转化成糖类,从而获取营养,而玉米秸秆和棉籽壳一样,也含有比较多的植物纤维,能为菌丝提供营养。

    张立东一开始用玉米秸秆栽培平菇,采取的也是栽培袋的方式。可是实验之后发现,出菇量太少了。

    张立东:“最初用小袋子,可是三斤料才出一斤平菇,不行。”

    既然玉米秸秆的纤维含量也很丰富,那为什么出菇量这么少呢?

张立东通过研究发现,是因为栽培袋里的水分太多了。

    张立东用棉籽壳种平菇的时候,在棉籽壳装袋之前,都要先在上面撒一些水,让棉籽壳进行轻微的发酵。发酵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棉籽壳的植物纤维相互分离,利于菌丝深入纤维,获取更多的营养;另外就是让纤维吸收一定的水分,为菌丝生长营造好的环境。

    所以,张立东用玉米秸秆做实验,也照着这个办法,把秸秆粉碎,撒上一点水,然后在装袋。可是没想到,这玉米秸秆的纤维和棉籽壳不一样。

    高瑞岐:“玉米秸秆比较疏松,也就是泡,后劲不大。”

    玉米秸秆内部的纤维本来就很疏松,被粉碎后,纤维就变得更松了,吸水能力也更强了。所以,这栽培袋掂上去挺重的,可里边的纤维量少,水分大。纤维量少,能为平菇生长提供的营养就少,出菇量就低,而水分过大,对平菇的危害就更严重。

    张立东:“水多了,会造成酸性环境,菌丝不长了”

    看来,降低秸秆里水分的含量,增加纤维的总量,这可是关系到玉米秸秆能否成功代替棉籽壳的关键。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张立东找到了降低秸秆含水量的办法,这第一个,就是不用粉碎过细的秸秆。

    张立东:“最好就是用收割机打碎的那种。”

    因为用收割机切割过的秸秆,吸水性比粉碎的秸秆小得多。玉米秸秆的内部纤维虽然比较疏松,但是外表皮还是比较致密的,而且还有一层蜡质保护,这被收割机切割的秸秆,长度从七八厘米到十几厘米不等,因为没被切碎,外表皮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吸水性也就不那么强了。

    减少秸秆含水量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对发酵细节的把握。

    张立东:“100斤料加120斤的水,在5天后温度达到60摄氏度就翻一次,再过两天再翻一次,三个60度就可以了,好的标准就是看着腐烂,没有臭味,颜色褐色。”

    选择好秸秆,把握好发酵的细节,秸秆的含水量降低了一些,可还是没有达到菌丝生长的水分要求。为了降低水分,后来张立东专门做了一个大木箱,把大量的秸秆放在里边,挤出水分。挤压之后,水分降低了好多,秸秆变成了这样的大块头。能不能直接用这些大块头来种蘑菇呢?张立东试着把菌种接种在里边,发现产量还不真不错。

    张立东:“这种块栽,产量比较高。”

    根据多年的实践,张立东设计了一个长1.3米,高五六十厘米的模具,在玉米秸秆发酵好以后,把秸秆填进模具里,压实,这样一来,一个重三四十斤,密度合适的块状栽培料就做出来了,在放进去三层颗粒菌种以后,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栽培块就能发出菌丝,长出平菇了。

    颗粒菌种提高平菇的产量,玉米秸秆替代棉籽壳,降低了栽培的成本,张立东的有益探索,为平菇的生产闯出了一条新的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