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基尼永久脱毛后:书法简史(七):明清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0:32:02

书法简史(七):明清书法

作者:佚名  来源:拙风文化网

  在元末全国大起义中,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太祖擅书法,故当时虽书坛高手均有自家特色,但都不敢擅名。明成祖朱棣之后,诸皇帝多好书法,故明一代书法开始兴盛。明虽仍以晋唐法帖为宗,但与宋代帖学有所不同,内府和民间习书者多可见到前贤墨迹,当时草书盛行,有成就者颇多,诸家都能超越元代,出现了一批雄视当代的书法名家,也足以与晋唐书法家比肩。

  明初著名的书法家有:刘基、宋濂、宋克、宋广及沈度等。

  中叶有:吴中地区的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及沈周、吴宽、唐寅、陈道复、陆师道等。吴中地区以外著名的书家还有:张弼、陆深、莫云卿、陈献章等,其中陈献章最具特色。

  明中叶以后称雄书坛的有四大家: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张瑞图。这四家董其昌影响最大。另明中叶以后还有一些有影响的书法家如:徐渭、王铎、傅山、朱耷等。

  明代及清初抒情的书法作品极其丰富,都因人而异,若取其精神,那么这些作品为现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明代还有一重要的成就,就是明中叶后书法家专攻篆刻,故金石考据之学益盛,这不仅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也为清代碑学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公元1644年清灭明后,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清为巩固其统治,擢用汉人,扩大科举,沿袭旧典,对汉族文化艺术,多方提倡奖掖。书法方面,先是康熙好书法偏爱“董”,后是乾隆好书法独喜“赵”,加之当时士大夫纷纷效尤和“馆阁体的约束,清初书坛被一股妍弱的书风统治着。

  明末清初,金石篆刻之学开始复兴,而至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愈演愈烈,致使群儒钳口结舌,故文人士大夫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金石考据本为经史的考正与诠释,然两周金文、秦汉刻石、南北朝摩崖和唐朝碑版书法表现出的或古朴天真,或雄强纵逸,或浑厚遒劲的意趣的山野气息,使看腻了矫柔造作书法的士大夫们耳目为之一新,金石拓片遂成了书法临摹的范本,自此帖学渐衰,碑学崛起。清代碑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顺治至乾隆初年(1644-1736)为早期,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为中期,咸丰至宣统年间(1851-1911)为晚期。

  早期碑学主要在民间展开,习碑者多是在野文人,取法秦汉碑刻,在篆隶上取得一定成绩,尤以隶书成绩最大。此时擅隶书者以郑、金农为最。此外不有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也从秦汉碑刻中获益颇多,也就是郑板桥。他以隶书入行楷,杂以草篆,间以画法,通篇章法如乱石铺街,大小错落,疏密相间,生意盎然。对当时流行的馆阁体无疑是一种最大的嘲弄。

  中期碑学更加丰富多彩,随着金石考据之学的发展,董、赵书风告退和唐碑书法兴起,为上溯六朝碑刻开通了道路。此时书坛上碑学名家辈出,楷、篆、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其中集碑学中篆隶之大成者,则公推邓石如。虽然中其碑学主要成就仍在篆隶方面,但是由于邓石如诸家学碑取得的巨大成就,使碑学一跃而至书法正统的地位。

  由于上述原因,清代晚期书坛上又呈现出真草隶篆百花争妍、欣欣向荣的景象。期间的著名的书法家何绍基、吴让之、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李瑞清、曾熙、康有为等人各以基独特的成就对海内外现代书坛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数千年书家们为现代提供了无数可供借鉴的艺术珍品和极宝贵的艺术思想,有选择地继承这些珍贵的财富,弘扬现代书法艺术,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并使之走向世界,这就是历史向现代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们提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