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爱人:台湾食品的四天王南征北战的终极目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20:25

徐福记仿洪秀全自南而北的起义格局,建立版图;康师傅自天津起家,循完颜阿骨打入关路线,直取市场;龙凤上海发迹,以文革的发声宝地,打响品牌战役;旺旺从毛泽东故乡湖南出发,掀起一场农村通路大革命;地缘关系与通路策略相结合,造就了台商四天王,大陆商界战局诡谲,下一位台资天王会在何处诞生?

台北市迪化街每逢年节时刻,店家摊位前总排满着一桶桶五颜六色的糖果糕饼,令人看得目不暇给,类似场景在台湾许多年货市场早已是司空见惯;但在中国大陆,现代化大卖场如家乐福、乐购、好又多的食品区,也有相同货架设置,只不过斗大的品牌标志写的却是「徐福记」三个大字。

以经营糖果、饼干等零食打通大陆内销网络的徐福记,短短十年间自东莞起家,从一千九百名员工,急遽扩张至一万多人,十二万平方米厂房面积的规模,每天生产二百公吨的糖果糕饼、一百八十公吨的果冻布丁,其「糖果大王」的称号早已是大陆民众的普遍认知,而徐福记准备明年初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动作,也令各界对于这家素以低调神秘著称,又默默赚着十三亿人口钱的台商企业充满好奇,更不禁想问,「靠卖零食出身的徐福记凭什么成功?」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通路决胜负的时代,大陆知名企业家诸如联想的杨元庆、娃哈哈的宗庆后、TCL的李东生,以及有中国首富之称的国美电器黄光裕,皆为「通路称王」概念下的市场英雄人物,也说明了在大陆内需市场不断扩大之际,只有藉通路打品牌,品牌取通路的策略下,才是致胜的王道。

虽说通路是战胜中国内销市场的关键,但从台商发迹的历史中,却又嗅出了地缘与通路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徐福记为例,当年之所以选择东莞,便是看准了香料、棕榈油等制糖原料,多从东南亚进口,而开发较早的福建、广东一直是零食业者兵家必争之地,占有内地五○%消费市场,从南方起家自是理所当然。「每月平均出货三、五百个货柜,从西藏到广州的大卖场,都能看到我们的产品。」徐福记副总经理徐沆说,赴大陆投资后才发觉到,「疆域感完全超出原本认知」。

徐福记起初与大陆传统通路商合作,以国营企业的联华、农工商等超市为合作对象,稳固了华南区域势力。而自二○○○年起,国际级大卖场纷纷进驻中国,带动了一波新的通路革命,营销策略灵活的徐福记立即采取积极合作态度,将传统零售以汽油桶般装的糖果贩卖模式,直接搬进了现代化通路,结果自然让大陆民众建立起质感上扬,却高贵不贵的印象,再随着大卖场北上东征,知名度、影响力迅速扩充至华东和华北等大城市。

不论远在青康藏高原,还是云滇山区的少数民族,中国人每逢喜庆节日,总会购买些糕饼甜点增添喜气,是传统习惯,也是祖宗风俗,只是一般人会觉得卖糖果能赚多少钱?但在中国做生意,越是让大陆人看不懂的行业越能赚钱,就像当年捷安特西进时还曾被讥笑,「脚踏车遍地都是,难道还差你这一家?」永和豆浆进军大陆也是相同情况,也让北京民众笑弯了腰,「随便在摊子吃不就成了呗,需要开个店吗?」结果捷安特和永和豆浆均在中国开疆辟地,闯出好成绩,关键就在于以高质量的口碑来打品牌。

地缘&通路 徐福记看准制糖原料皆进口,选择从南方起家

徐福记看准了年节喜庆这块市场大饼,一般来说,大企业懒得做此行当,小企业又做不出质量稳定的糕饼,徐福记产品多样化、质量佳,包括台湾都耳熟能详的牛轧糖、南核枣糕,结果推出后一炮而红,之后的凉糖、软糖、果冻系列也大受欢迎,在大陆民众心中建立起「吃糖也要吃好的」的观念。徐福记业绩在年节的前后三个月进入旺季,也是每年大丰收的时刻,工厂里一万多名员工,就有九千人在包装糖果,场面浩大,叹为观止。

近年来徐福记每年均大手笔投资人民币二、三亿元,盖厂征人。据熟悉内情人士透露,在东莞已有三个大厂的徐福记,下一个建厂目标将锁定渤海湾地区。一旦新厂筹设完毕,打通供应补给链,等同取下半壁江山,若再配合大卖场迅速进军的步调,抢占华中、西北市场,地位突出于大陆品牌之上,已是指日可待。

从地缘性出发,继而铺建通路的徐福记,等同画了张征战路线图,对想做内销市场的台商实为一大启发,但大陆台商中,并非仅徐福记一家是靠着地缘通路打出江山的,中国市场就流传着一个颇为传神的说法︰康师傅自天津起家,循清兵入关路线,直取中原,各项商品也直通全国;旺旺从毛泽东故乡湖南出发,掀起一场二、三级城市的农村通路革命;龙凤食品则在上海发迹,占据文化大革命的发声宝地,打响品牌战役。当然好事者也替徐福记下了个注脚,即仿效太平天国洪秀全自南而北的起义格局,不过结局却扭转了历史轨迹,成功建立新版图。

徐福记最终将「糖果王国」的大本营设在中国内地,东莞则成为进驻内地的桥头堡,而台商食品业界以地缘关系起家的,顶新集团的康师傅绝对也是一门成功教案。「北有康师傅、南有徐福记」是大陆盛传的台商佳话,一南一北两家台商天王,虽然生产品项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通路致胜窍门与攻战守则。

机缘&历史 徐福记与顶新,各有不同的通路征战法则

中国面食的老祖宗来自华北,环渤海湾也是大陆吃面人口最大的区域,甚至辐射范围包括邻近的日本、韩国均有此饮食习惯,而顶新集团的魏氏兄弟也承认,虽说当年天津科技开发区大力招商,才决定落户于此,但北方为制面原物料小麦盛产地,亦是不争事实。

一九九二年,顶新集团在天津以一句「香喷喷、好吃看得见」俗又有力的宣传口号,如大地春雷般地震撼了整个华北市场,随即入关直趋北京,同时出现一幕幕拿着现金争买康师傅方便面的夸张场景。每日清晨,天际一露曙光,顶新北京分部的门前便排起了汽车长龙,大小盘商怀里抱着钞票席地而卧,甚至有人连夜等待,翘首苦苦企盼刚从工厂出厂的方便面。

当然,顶新精确的市场调查,研发适当的口味,绝对是成功要素之一,但想在迅速扩张之后,仍能维持如今高达近五成的市占率,便需要完善的通路策略因应。而让顶新最引以为傲的便是自创「通路精耕」战略,这是针对零售终端,以及批发商通路各环节,所做的一项巨大改革。

通常来说,产品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手上的过程,一般有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三个层级,层次越少便越能保有时间和利益的效能。顶新省却了区域经销商这一层级,直接往下与省县市批发商合作,再下探一般的零售商,等于压缩成二级制,不仅更具铺货时效竞争力,也大幅增加了合作客户的利润。

顶新能够压缩层级成功的精髓,除有赖精准的市场规画与区域定位外,更重要的是派出大量业务部队,作为各地分公司与批发商、零售商间的桥梁,主动辅导产品下放,而非以往坐着等待下游客户来批货的被动习惯。

市调&研发 顶新致力于产品口味、零售批发等环节改革

「大陆通路是跳跃式,而不是阶段式成长,更要跟上通路变化的脚步。」深刻体认中国通路国际化趋势的顶新国际董事长魏应州,决定自建通路,投资乐购大卖场,现在乐购在中国各地已超过四十家,其中上海便有十家,已成为集大卖场、商店街、餐饮街为一体的复合式商场,年销售额突破五亿美元。

也因此,康师傅发展的各项产品,包括茶饮料、果汁、果冻零食等,也搭着卖场的便车,狂奔向中国各大城市;而自一九九二年「康师傅」方便面打下江山之后,顶新集团资本总额也由初期的八百万美元迅速增加到二亿美元,总体资产足足增加了二十五倍。
至于康师傅打通路有多凶?从一则故事便可得知。大陆卖饮料最出名的娃哈哈集团,同样以构建地方通路闻名,但却还是吃过康师傅的亏。

据传,康师傅为了打赢广州茶饮料市场,于是派业务员至零售店「收购」娃哈哈冰红茶,进一步免费提供零售商冰箱、安装雨篷以及每月奖励分红等,硬是将娃哈哈冰红茶挤出市场。这招釜底抽薪之计,凭借的是完整绵密的营销业务能力,让康师傅兵不血刃地拿下广州通路。

徐福记、康师傅的成功,各有其地缘发展轨迹,当然台商云集的上海自然不缺其例。大陆著名的商场教战书籍《大败局》中便指出:直至今日,得三北(东北、华北、西北)者成诸侯、得京沪者得天下,仍是一条有效的中国市场竞争法则。在上海发迹的台资龙凤食品,一年卖出三十五亿颗水饺的传奇经历,便印证了这项看法。

冷冻食品由于运输及制作成本高,牵动价格上扬,早年在中国属于高档商品,且商店需有冷冻冰柜搭配,因此先天便朝大都市发展。龙凤食品为了打响品牌,董事长叶惠德最终选择了上海,一则看中交通辐射地位,有利于初期发展,二则在GDP(Gross Doma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毛额)位居中国之冠的上海投放广告,对品牌、通路的建立较不费力。

广告&人性 龙凤成功掌握「发声」管道,打动消费者的心

这就像当年毛泽东在北京发动文革运动,发现效应不彰,于是指派属下在上海搧风点火,耳语逐渐传开,终于发挥野火燎原之势。

「广告是在中国打品牌的一项利器」,龙凤利用地缘优势,宣传为辅进行了一场通路大战,除细心研究消费族群的薪资差距外,并观察南北地域的饮食习惯。首支广告「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汤圆」,成效不错,但随即发现高收入族群中,有一批是每月收入人民币四、五千元的出租车司机。

于是两星期后,电视台晨间新闻开始全面播放一则广告,场景是太太向正要出门的司机老公说,「外面天冷了,先吃碗汤圆暖暖心吧!」结果这支广告深深打动中国运将的心,皆成了龙凤的忠实顾客。

「广告要抓准目标群体,效果才会好。」叶惠德对抓消费族群很有一套,「既然在华东地区卖红了汤圆,当然北上就得卖水饺了」

由于北方人喜欢吃火锅,于是龙凤灵机一动,将水饺做成四、五克一小粒,再配合着广告猛打︰「龙凤把水饺变小了,惟一的火锅专用水饺。」结果一举拿下华北区域。

在汤圆、水饺策略奏效下,龙凤相继推出新产品,并瞄准儿童市场。龙凤一支颇为经典的广告片,是一位老师向小朋友讲述包子的由来,画面带到古时皇帝宴请臣子,特地做了包子请客,小朋友听完故事后恍然大悟说︰「哦!原来是皇帝发明的,难怪它的名字叫龙凤。」

大陆各地饮食习惯殊异,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因此龙凤发展多方位产品,华北卖饺子、华东煮汤圆、华南蒸包子,三大主力产品的形象逐渐烙印在大陆民众的心中。

乡村&城市 旺旺从农村市场出发,演练销售核心价值

龙凤食品的成功在于掌握了「发声」管道,但传统的副食产品则需要「另辟战场」,更深入覆盖中国市场,也就是最困难的「乡村包围城市战」。台资的旺旺食品以仙贝米果为主打商品,发迹地就在毛泽东的故乡湖南。

中国自古有句俗谚,「两湖熟、天下足」,鱼米之乡正好提供旺旺便宜的原物料,同时两湖下达两广、福建,东进上海、江浙,地理位置虽居内地,但人力成本低廉,让当时企业体脆弱的旺旺,不必为了正面迎敌而伤脑筋。

旺旺最关键的一役,发生在一九九三年。当时旺旺刚进入中国内地,不了解大陆商情,在一次成功举办食品展销会后,大批订单如雪花般飞来,董事长蔡衍明返台寻找代工厂,加班赶制米果,没想到一百个货柜运往大陆后,却全部跳票。

在没有经销管道之下,旺旺派干部卖了两个月,依旧剩下将近六十个货柜、价值两千万台币的米果,眼见保存期限即将到期,又不愿降价贱卖产品,于是蔡衍明做了果断的抉择,「免费赠送湖南的各级中小学生试吃」,结果大为轰动,家长小朋友吃上了瘾,却发现市面有钱买不到,于是四处争相竞购。

此举让旺旺由谷底翻身,从湖南长沙偏僻的小镇起家,逐步迈向全中国市场。而长期农村销售经验,使得旺旺对二、三级城市的营销相当精准,产品深入大陆乡间,米果销售量迄今仍维持八○%市场占有率。

「在中国生产不是问题,销售才是大问题。」旺旺副总经理林凤仪透露,旺旺的核心价值建立在四千名庞大的营业员部队,就像康师傅的作法般,专门帮助经销商向下推广产品,不过却更为彻底。

危机&转机 大陆本土企业崛起,台商投资设厂必须更谨慎

去年总营业额五亿三千万美元的旺旺食品,二○○○年初税后盈余曾高达一亿美元,一度被列为获利最丰厚的台商,其成果皆来自于农村市场的锻炼,也是最彻底「本土化」的台资企业,甚至连分公司的财务人员全都在地化。

台资四大食品天王「入门中国」两项关键,不外乎地缘与通路。总而言之,企业特性必须结合地缘关系,再依地缘关系调整通路策略。

大陆下一个十年在哪里?当现今珠江三角洲水电缺乏,长江三角洲国际竞争的态势下,大西部的成都、重庆,渤海湾的青岛、大连,或许更可以投注关爱的眼神,有希望孕育出下一个台资新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