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家庭拍摄地:探秘苏州城墙故事 当年伍子胥用年糕筑城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37:39

  作为苏州古城的重要标志,古老的城墙承载着千年苏州的历史印迹。 9月20日,总长超过1400米的阊门北码头段、平门段、相门段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开工,明年10月,三段古城墙将再现昔日古典宏伟风貌。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把许多人的目光,再次引向苏州城墙。

  守望白发苏州的古城墙、城门到底是怎样兴建的?建成至今的2000多年间,古城墙、城门留下了多少神奇、动人的传说、故事?今天起,商报探秘栏目推出“苏州城墙故事”系列,带大家领略它们的风采。

  □商报记者 施晓平

  苏州筑城,一般认为始于伍子胥,他所建造的“阖闾大城”,就是苏州城的前身。所以,人们给他冠以“苏州古城总设计师”这一头衔。

  围绕伍子胥筑城,正史野史留下了众多的传说,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

  城墙为啥呈“亚”字型?

  在我国众多的古代城市中,多数城市的布局呈方型、长方形或圆形,当然也有依山势建造而呈不规则型的。但苏州城却十分另类,看上去像个“亚”字。

  对于这样的布局,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苏州护城河围住的土地就呈“亚”字型,依水而建的苏州城自然就像个“亚”字了,并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

  然而,我国一些陵墓的“亚”字型布局和世界各地远古文化发现的“亚”字型符号,却给了上述观点一个有力的反击。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就有“亚”字形墓,这种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到去年为止,殷墟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已发现8座这种类型的墓葬。陕西周公庙附近也发现了至少十座“亚”字型陵墓。

  在中亚、西亚和西方,很多的远古文化中间也都发现了“亚”字型的符号,而且不仅陵墓,王宫布局、玉器、青铜器也是这种模样。

  “亚”字型布局到底说明了什么?专家们根据安阳殷墟的经验认为,这一字形的大墓应为天子之墓。 “中”字型陵墓等级比“亚”字型墓葬低一等,再低一个等级的是“甲”字型墓。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墓,就只是个“甲”字形墓室。这样的墓葬形式,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了千百年,到秦朝还在使用。

  由此可见,“亚”字型在两三千年前往往代表着一种规格,有一种神圣的含义在里头。有研究者对此提出,苏州城造成“亚”字型,会不会也是出于同一个原因呢?一个很好的证据是,《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记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围)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里面提到的“天”、“地”,都是古人最为敬畏的自然之物,按照“天”、“地”格式建造的大城,其等级也是最高的。

  城墙基础年糕砌?

  建造城墙,最简易的办法是堆土夯实,讲究一点是堆土夯实后再封上石条砖块。民间传说,伍子胥造城时却使用了糯米。这个神奇的传说,黄天源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些老职工至今耳熟能详。

  那是伍子胥帮助建成 “阖闾大城”后,阖闾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墙、深广的护城河,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听到这些论调,伍子胥深感忧虑。他认为,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弹尽粮绝,就会死路一条。他吩咐随从,今后如果真的缺少粮食,大家可去匠门(今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

  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阖闾去世后,夫差继承王位,他听信谗言,逼得伍子胥自杀。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开始举兵伐吴,把吴国都城团团围住。时间一长,吴军粮源得不到补充,眼看许多人就要饿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的嘱咐,急忙召集大家一起到相门城门下,掘地三尺,结果发现,城墙基础竟是用糯米粉做的糕砌起来的。

  于是大家把糯米糕挖出来食用,终于度过了饥荒。

  此后每到寒冬腊月,苏州人就会准备糯米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纪念,二来与亲朋好友分享。因为一开始是过年时食用的,所以这种糕又被称为年糕。

  传说当然是传说,但苏州城墙建成后被多次摧毁过,却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苏州人制作年糕的技术越来越好,做成的年糕久煮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

  相王究竟是啥人?

  伍子胥造城到底征用了多少人,这些人姓甚名谁,现在已无从考证。地方志上只提到,一位“相王”很可能参与了“阖闾大城”的建设。

  相王路中段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赤阑相王庙,简称相王庙,里面供奉的神,就是上面提到的相王。历史上,相王庙几次重建,至今还保存着大殿等建筑,每逢初一、月半,赶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

  这位相王究竟是谁?不同资料给出了三个版本的说法。

  第一个版本是伍子胥。因为他活着的时候曾担任过吴国的相,死后被尊为王,所以纪念他的庙就叫相王庙。而且,伍子胥本身就是“阖闾大城”的缔造者。

  第二种说法,相王姓桑名湛璧,又叫桑荣,相传是伍子胥手下的一员大将。伍子胥受命建造“阖闾大城”时,他负责建造赤门及周边的城墙。那时筑城的办法主要是先在河里打桩,再用泥坯垒填,赤门一带地域河渠交义,水流湍急,打桩打不牢,城墙屡建不成,这位责任感过强的血性汉子,竟因自责而投水而亡。

  第三种说法是指赤阑将军,本名黑莫郝,奉命筑城,因延误工期被处死。清代同治《苏州府志》手:“赤阑相王庙,在府治东赤门里,相传为吴阖闾筑城,见诛死,遂为神。 ”

  三种说法各不相同,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都把相王跟“阖闾大城”紧紧联系在一起。

  历史上,相王路附近曾有相王坟,可惜现在已找不到踪影。也许,只有找到这个墓的原址并进行发掘,才有可能弄清相王的真实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