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玉长相:乡村纪实系列之春节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06:42

春节习俗小记

今年的春节官方很给力,各种媒体都在不同程度、连篇累牍地发一些有关春节习俗的文字,仅以最能引导社会思想潮流的《光明日报》为例,这个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共产党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权威媒体,就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开始,在头版的银角位置,每天发一篇《春节日历》,将国人对春节习俗,以官方的态度予以肯定和弘扬。

但和官方的热热闹闹相比,民间却很不捧场,放了假的人们只顾昏天黑地地打麻将,会朋友,喝大酒,去旅游。除了贴对联、放鞭炮等形式上的东西来应景外,精神上再也找不到以前那些过年的气氛。连最普通的浪秧歌都不见了。前几年在城市过节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就说:“还是农村好,有过年的味儿。”可今年回老家乡下过年,居然也和城里一样,一点儿年的气氛也感觉不到,街上莫说连拎着灯笼放小鞭儿,冻得小脸儿通红的小孩子看不到,就连大年初一互相串门拜年的大人也都无影无踪,除了猫在屋里看电视外,就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斗地主,打麻将。看到这种场景,你绝对会理解官方今年为啥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俗的初衷了。

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它是我们祖先创造并享用和传承的一种流传较广的生活文化。有学者给下的定义为:“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承的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于人民,又深藏在人民心中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既然这么重要,那为了给子孙留点老祖宗的东西,这里,我将我小时候过年的记忆小记一下:

我在《关东乡村纪实系列》里已经记述了一些关于“杀年猪”、“淘黏(年)米蒸豆包”、“放鞭炮”、“写对联儿”、“浪秧歌儿”等过年的一些习俗片段,这里将按照时间顺序重点开始过年这一个月的关东习俗——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儿送灶王爷上天开始,关东大地就已经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忙年。这从年前的一套民俗顺口溜儿中就可以考证。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烧香、叩头、祷告,祈福灶王爷这个家庭的精神领袖在去天庭汇报时,能多说点好话,保佑这一年家人的平安并发大财当大官儿。

“腊月二十四,开始写大字。”就是从这天开始要写春联儿、春条儿。

“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早晨天还未亮,男女主人就都起来,舞动扫帚和抹布,对全家上下,脊角旮旯来个大扫除,以利干干净净地迎新年。

“腊月二十六,破冰烀猪肉。”关东的习俗是过了腊月初八就把年猪杀,杀了年猪后,要把猪肉切成条儿状,放到冰块上浇水冻牢,留到正月里吃。

“腊月二十七,宰杀大公鸡。”有猪肉了,也一定要有鸡,大吉(鸡)大利嘛。

“腊月二十八,动手把面发。”过年了,女主人也要解放生产力,在正月里,不用动手捞饭煮饭了,蒸好的馒头、豆沙包等,上锅一热就可以,所以,必须在年前就把冻饺子,冻馒头等啥都得整齐通(东北话,意思是齐全、完整)的。

“腊月二十九,备酒蒸馒头。”到这一天,过年的嚼咕儿(东北话,意思是能吃的东西)就该备齐了,只等大年三十的到来。

“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早上扭一扭。”年三十这天,早晨起来要先贴对联、窗花、福字、春条儿、财神等。贴春联要注意上下联是否颠倒。贴福字儿,如果是纯福字儿,可以倒着贴,意味着是“福到了。”但现在又得人家,居然将在大街上买来的那种印刷品的福字也倒着贴,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印刷品上的福字,不仅仅有“福”字,还印有花花绿绿的图案,有的是花儿,有的是鱼,还有胖娃娃,更有直接印文字的,譬如:春节好、福来到、人寿年丰、花好月圆、大吉大利等,如果你将这样的福字倒着贴,那其余的图案和文字也会跟着倒个儿,那岂不是整个儿都颠倒了嘛!

贴完春联等就该忙活年夜饭的准备工作了。我们这里的年夜饭时从三十中午开始做,这顿饭的菜品、菜系、菜码、菜的品种都是前所未有的丰盛,几乎倾尽了这一年来所有的愿望和希冀及素材。最贫困的人家也至少要做十个菜以上,取“十全十美”之意。但不管菜品怎么丰富多彩,有几样菜则是必不可少的,如“鱼”,意思是年年有余;“鸡”意思是大吉大利;“豆腐”,意思是福如东海;“各种青菜做的凉菜”,意思是春回大地;主食一定是蛋糕,意思是步步登高等。哪怕是做好了不吃,餐桌上也一定要有这些样儿。做的这些菜,都不能一次性吃完,吃饱了,你可以下桌去干别的,但桌子是不能动的,从中午或下午开始吃,要一直吃到晚上包饺子守岁时为止。吃饭前要给祖宗上香,要放鞭炮。从这一刻起,才算正式开始进入春节过年的活动。各种禁忌也从这一刻起开始生效。

晚上全家在给祖宗的牌位上香后就要坐在一起守岁,有广播电视后,可以听听广播,看看电视打发时间,没有广播电视时,全家或坐在一起边包年夜和初一早晨吃的饺子,边听长辈讲过年的习俗,饺子包完后,全家就在一起“杀家鞑子”(东北话,意思是家里人也要动输赢。)看纸牌儿,玩扑克。怕困,还可以炒些花生、瓜子等,还有冻秋子梨、冻柿子、冰棍儿、糖葫芦儿等。过了午夜十二点,给祖宗上完供烧了香,吃完年夜饺子后才可以睡觉。

年夜饭的主食是饺子,这个饺子里要选出一个包上硬币,还有一个包上木炭。谁吃到包有硬币的谁在这一年里就平安幸福发大财,谁咬到木炭的谁在这一年里可能要倒霉。咬到木炭的要将这个饺子扔掉,意思是将这一年的晦气和霉运都扔掉。吃到硬币的,则要把这个饺子吃下去,那枚硬币先扔到煮饺子的锅里,让全家都跟着沾些喜气,早晨起来做饭时,将这枚硬币放在锅台后的灶王爷处,可以不动它放一年,当然也可以放几天,但一定要过了正月初五才可以。

三十晚上这天,扫地要从一反常规,从外往里扫,而且不要往出扔垃圾,也不要洗脚。往里扫地是说别把财宝扫出去;不扔垃圾也是这个意思;不让洗脚则是怕臭大酱。关东的老百姓都自己下酱,在农历惊蛰前后,未出冬季九天时烀煮大豆做大酱,先将大豆煮一天左右彻底烂了才好,然后剁碎揉烂,做成四方块凉上几天,外边的皮稍硬些后,用纸包上吊起来放到幔杆子上或屋角处发酵,待到春来时,也就是农历四月左右,开始刷缸下酱。将这发酵好了的大豆块洗净掰碎,放到大缸里,按比例放好盐和水,就放到太阳底下晒和发酵,每天都要看着打耙,意思是让他发酵均匀,过一个月后,就可以食用了,那种酱香是非常诱人的,而且只有农村才能做出来这种酱香味儿。就是现在,城里的人也爱吃农村的大酱。这样有口皆碑的美味儿,要弄臭了那该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所以,不洗脚就不洗吧。

大从年初一早上开门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意味着“开门大吉”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烂如朝霞,百姓称之为“满堂红”。就是要讨个好彩头。早晨起来家家放炮,满街瑞霭,喜气洋洋。这时,吃完饺子后,就开始该扭秧歌去拜年了。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要先近后远。先从家人邻居和亲属开始。在家里,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是要给压岁钱的。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三十和初一的晚上还要处处亮灯,不仅住人的堂屋有灯亮,仓房、猪圈、马棚、鸡架甚至厕所也要点盏灯。说话不行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发财、平安之类的吉利磕儿。不行动刀剑、剪子之类的锋利之物,更不能剪指甲、掏耳朵儿。不行打骂小孩儿,妇女不可以做针线活儿,东西要轻拿轻放,往出扔草木灰一定要扔出大门外等。

初二是新媳妇儿回娘家的日子,新过门儿的媳妇儿回娘家是很隆重的,要带四盒礼儿,那年月的礼物无怪乎也就是烟酒糖茶之类,但这一年新媳妇儿的串门儿拜年可是有说道儿的,那就是,到谁家去了,谁家就要给回礼钱,而且给的这个钱是远大于他们来串门儿带的礼物价值的。所以,一些精明会算计的小两口就购买廉价的物品去串门儿,每每都有赚头儿。有亲属多的人家,这一个正月下来,是收入颇丰的。

但收入再多也只能是这一年,第二年,再去串门拜年,人家就不给你回礼钱了。可有些直近的亲属你又必须得去拜年,这是友谊,也是亲情,更是孝道。

但不管咋说,姑娘、姑爷儿对老丈人儿老丈母娘及其亲属的孝道都是应该的,而老丈母娘喜欢姑爷儿也都是真心的。“姑爷儿上门,小鸡掉魂儿”这个俗语就说明了姑爷在丈母娘心中的地位。东北二人转有个小帽儿叫《小拜年儿》,这里就这样唱: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大年初一头一天,家家团圆会呀,少地给老地来拜年。初二到初八呀啊,新媳妇住妈家呀啊,带领我那小女婿呀啊,果子拿两匣呀啊,丈母娘啊一见面呀,拍手笑哈哈呀,拍手笑哈哈。姑爷子到咱地家呀啊,咱给他作点儿啥呀啊,粉条炖猪肉啊再宰了那个大芦花,小鸡儿呀啊炖蘑菇啊,我的姑爷子最得意它呀,我的姑爷子最得意它呀。我姑爷长地俊呀啊,我女儿赛天仙呀啊,小俩口多么般配呀啊,丈母娘我心喜欢呀啊,单等啊过了二十五啊,赶车送回还呐,赶车那个送回还。

初三、初四这两天,俗称是猫和狗等家禽家畜的日子。这主要来源于传说,下边将要叙述到。不能光是人过年,为家里做出贡献的家畜等也要过年庆祝,可见我们国人的善良程度。也难怪,猪能吃肉,鸡能下蛋,卖了还能换钱花,猫能抓耗子让粮食少损失,狗能看家保平安,都是有杰出贡献的劳模,军功章上有人的一半,也有它们的一半,人们当然不能忘了它们的奉献。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在创造节日时,大多都用“吃”来纪念。所以,哪怕是畜牲的节日,也要在吃上有讲究:“初三围着鱼腥转,初四烙饼卷鸡蛋。”而且,在人食用之前,一定要给猫和狗等家里养的动物们扔一点儿,让他们先吃。

初五俗称为“破五”,这天也要和大年初一一样要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这样可以避免周围得谗言入耳,免得生闲气。当然,吃饺子也承载着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加上这天又是迎财神的日子,当然得吃饺子放鞭炮了。还有,从初一到现在,已经五天了,人人都有点疲惫不堪,大鱼大肉吃得太多了,肠胃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了,人的精神系统也接近了崩溃的边缘,也该歇歇了,所以,之前诸多禁忌一过此日皆可破除,要不为啥叫“破五”?这一天,人们大多在家歇着,不出远门。

正月初六是马日子:这和初三、初四一样,都是为了纪念为家里繁荣昌盛付出过劳动的功臣们。所以,这天喂牛、喂马一定要给加好料。牛马都是勤劳的象征,所以,这一天也被人称为是“送穷日”。只有勤劳才能致富嘛!所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这一天,家中的女主人要选家里有12岁的男孩儿,将这几天积存的垃圾一次性扔出去,谓之送穷鬼,12是6的二倍,可称为是六六大顺。没有孩子就由女主人扔。门上的挂钱儿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辞旧迎新嘛,只有送走昔日的贫穷困苦,才能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从这天开始,人们才真正开始日常工作或开门做生意。

初七是人日子。传说女娲娘娘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时,第一日造鸡,二日鸭,三日猫,四日狗,五日猪,六日马,七日人,八日羊,九日牛、十日鹅。她是于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而《圣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起初,上帝创造天地时是先有光,再有空气造天,造地、造水、造草木,一直到第七天休息后,耶和华神觉得这些动植物应该有个管理者,所以才灵机一动,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看来,不论中外,初七都该是人的日子。这天要吃面条儿,而且面条儿最好是手擀面,而且切的刀口要粗一些。意思是能拴住小孩子的腿,免得他这一年到处乱跑有危险。也寓意着用面条缠住时光和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不然,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就不会被被视为是“人日子”了。也就是说,在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儿。

初八是五谷杂粮的日子。也是天上的众星下界之日,所以,在这天,如果天气晴朗,是吉星下凡的多,则主这一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若是天阴,那可坏了,凶星汇聚,这一年肯定会天灾不断,农业歉收。所以,若遇阴天,要赶紧制做小灯点燃而祭之,民间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或“接星”。祭祀时,要用红纸写一张有星科、朱雀、玄武等星宿的名字,再写一张“本命延年寿星君”的纸条儿。二张撂在一起,放在院中天地桌上,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将纸条儿和祭祀用的松柏枝一同焚化。

初九是天老爷的日子,因为给天老爷等这类上等神仙过生日,上的贡品不能是人间的那些俗物,要讲究点仙气儿,贡品就多是果品类。所以,家里有果树的人家,早晨起来要给果树拴上红布条儿。何况,果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慢慢的就演变成时给果树过生日了。

据说: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仙玉皇大帝天老爷的生日,人们举行祭典时是相当隆重的,要在正厅天公炉下摆设祭坛,八仙桌子上要供奉神座,坐前是香炉,炉前有扎红纸面线三束及清茶三杯,炉旁为烛台,其后要排列五果:橘子、苹果、香蕉、栗子、大枣等水果 ,以及金针菇、木耳、香菜、菜花、芹菜、猴头等六斋来祭祀玉皇大帝。

在这一天,当年生肖冲犯太岁的人也可以到庙中,将写上自己的姓名、年岁的纸条儿交给寺庙的管理人员,多给一点香火钱,由庙方负责给你烧香,这叫“安太岁”。不愿去庙里的,也可以在大年初一时将家里的米缸贴上福字或红纸写上“太岁星君到此”,烧香供奉一下即可。

正月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没啥活动,自然也就没有啥习俗流传。

到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这一活动我在下一篇里将细说,这里就不重复了,请参看我的《关东乡村纪实系列之正月十五闹灯》。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日,民间称是老鼠的生日,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起来,以草木灰在院内地上撒成圆圈儿或方形,圈内放各种粮食作物和豆、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称“打天仓”,意在预兆和企盼一年五谷丰登、仓满囤流。也免得老鼠祸害。

从此,一年初的新正大月就算出去了,年也就过完了。为了补充人们对过年时的怀念,关东大地还有过二月二和三月三的习俗。

二月二吃猪头肉。农历二月二日,中国民间俗称为“龙抬头日”。“二月二”龙抬头,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一切动植物都开始抬头,不仅大人小孩儿都要剃头,还要吃猪头肉。为啥?龙是管降雨的,老百姓要靠天吃饭,如果不能风调雨顺,那老百姓的收成从何而来?所以,老百姓就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吃。猪头自古以来就是祖宗们上供祭奠的上品首选,再说了,腊月门子杀的猪肉,这一个正月下来,已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而到了三月三,则要吃春饼儿。据说,当年,我们人类的始祖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的日子就是三月初三,所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加上时令已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为应节令,就得吃春饼儿。再说,吃春饼儿讲究将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这样吉利的说法,以善吃、会吃、敢吃而著称的国人怎能不将它列为首选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