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皮给夹了用什么药:母亲黄河 河道治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05:40

泛滥的黄河——历史上的六次大改道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全河天然径流量多年平均为57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流域内有耕地1.8亿亩,人口8959万人。如包括下游河南、山东两省沿河关系密切的地区,总耕地达2.8亿亩,总人口为1.57亿人。因此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但是,黄河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不光是好处,黄河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灾难。历史上黄河两岸以水灾严重而著称。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平均约四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决溢多次,总计决溢达1590多次,并有多次大的改道和迁徙。改道最北的经海河至天津入海,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因此,水灾波及黄淮海平原冀、鲁、豫、皖、苏五省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地上悬河”,一旦洪水破堤决口后,往往不再回归原河道,而走新辟的河道入海,形成河流改道。每次改道,都要冲毁当地的村舍田园,破坏原有的水系和交通设施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所以决口改道是黄河水灾一大特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黄河为何屡次改道泛滥?


黄河所以决徙改道,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而洪水量和泥沙量则是造成黄河决徙的主要因素。


首先,黄河连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华北高原河道陡降,一泻千里,到了平原后,水流缓慢,泥沙沉淀,河床不断抬升,容易决溢泛滥。


其次,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夏、秋两季,容易造成山洪爆发,河流猛涨。


第三,黄河高原是黄河泥沙的大本营。陕、晋两省黄河峡谷两岸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黄河粗沙的主要出产地。今天黄土高原纵横交错的沟壑都有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


第四,中游地区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


战国以前,山陕峡谷和泾渭北洛河上游处于游牧射猎时代,原始植被基本良好,黄河下游的决徙也就比较少。汉武帝时,徙民戍边,山陕峡谷和泾渭北洛河上游地区的人口迅速猛增。中唐以后,过去半农半牧地区迅速发展为农业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沟壑不断蔓延。


最后,人为影响。从水土流失的情况来看,除了黄土高原本身易于水上流失的自然因素外,人为的自觉和不自觉地乱垦乱伐,从而加剧了水上流失。长期水上流失的结果,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耕地越来越少,土地肥力减退,农民越来越穷,农民越穷,又越开荒,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从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灾害情况来看,也有一些是人为决溢造成的。 古代战争中,为了夺取胜利,常以水代兵,人为地决口为患。


新莽魏郡改道


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临漳西南)元城(今大名东)以上决口,泛滥清河(今县东南)以东数郡。王景、王吴治理黄河,使“河汴分流”,固定了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即东汉到隋唐五代的黄河下游河道。从长寿津(今濮阳西南)与西汉大河分离,流经今濮阳、范县以南,阳谷、东阿以北,茌平以东,禹城以北,商河、惠民以南,东至利津入海。 王景治河以后,黄河进入一个相对安流时期,原因除了中游地区由农变牧,来沙量减少外,也和这条河道距海较近,地形低下,水流顺畅有密切关系。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北宋时期的“二股河”


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1034年七月,黄河从澶州(今濮阳西南)横陇埽(今濮阳东)决口,冲出一条新河道,称为横陇河,从今宾县以北入海。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澶州胡埽(今濮阳东)从今天天津市入海。这就是宋代两股河的北派。


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又从魏县(今县东北)、第六埽(今南乐西)决出一股,流经西汉大河故道和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这就是北宋黄河的东派。其中,大河趋向北派的时间较长。而且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流断绝,全河才都向北脉流去,形成了又一条新的河道。


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又一大变。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南宋蒙古军决黄河改道


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这次改道相比前几次而言,历时较久,分支也多。金国行将灭亡时,蒙古军攻归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在今商丘县西北决河,河水夺濉水入泗。稍后蒙古军又在今开封市北决河,河水夺涡水入淮。就在这次改道后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15处决口。据推测,当时黄河在原阳县内分成三股:一股经陈留、杞县、睢县等县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县境内析西南流,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县,由个安徽北部的颖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涡水入淮。这是黄河历史上河道迁徙最大的一次。河水共侵夺四条河流(颖、泗、涡、淮)的河道入海。泛滥的河水遍及今河南中部、安徽及江苏两省北部广大地区。


明洪武至嘉靖间河道变迁型


在明朝初初年黄河的下游河段流经河南的荥泽、原武、开封,根据史书记载“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然和在经过宿迁向南流入了淮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原原武的黑羊山决口,向东经过了开封府的北面五里的地方,然后又折向东南,流经陈州、项城、太和、颜上,在东面的寿州正阳镇流入了淮河“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


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先是在新乡八柳树决口,漫过曹州和濮州,冲抵东昌府,冲过了张秋,流至张沙湾,破坏了运河航道,最终东流入海。其后黄河又在荥泽孙家渡口,洪水漫流于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西华、项城、太和,沿颜水流入了淮河。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势大,因此在沙湾屡次堵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后,南河水势渐盛,原武、西华皆迁县治以避水气时为便利清运,纳河南御史张澜的建议,自八柳树以东挑挖一河以接旧道,流经徐州和吕州入海。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由于在沙湾将黄河水堵塞,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归、徐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从而舒缓了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于黄河南岸的故道被全被堵塞,这样黄河水便全部的从徐、郊流出,侵入了淮河和泗水进海。到了隆庆六年(1572年),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这样就断绝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从而使黄河的河道变得比较稳固。此后,黄河归为一条河道,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


清咸丰铜瓦厢改道


历经金、元、明和清代前期,黄河夺淮入海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已显著抬高。明清三代都极力挽河趋向东南,从黄海入口,决口泛滥就多在今豫东、鲁西南和苏、皖两省的北部,使这里的地形普遍淤高。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到二十日全河全部决堤。铜瓦厢决口后,肆意的黄河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穿过了运河,流入了山东境内的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治理黄河,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夺淮入海的历史。(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xdcobra 查看原帖 编辑:李琳)


尤联元:黄河——害河?利河?


尤联元:著名河流地貌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河流地貌、环境地貌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地理协会长江分会的副主任,地理所地貌研究室副主任。主要著作有《黄河下游断流发展趋势与水环境效应》、《长江三峡工程修建后下游河流环境变化》等。




尤联元老师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而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及世界最高的悬河,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难题。黄河究竟是害河?还是利河?人类与黄河应该如何相处?黄河专家尤老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第一为什么它是害的?第二为什么又是利河?第三,讲讲原因,为什么它是有利又是有害的。第四,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河流的和谐统一。


为什么是害河?


为什么是害河,害河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第一,洪水肆虐,危害人民。特别是在下游、河南、山东这两个省的地方,经常性的有洪水的危害。公元前168年到1840年,平均每六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决口,而从1840年到1938年,有52年发生决口,所以,越到近代,它决口的频率是在增加的。两个例子:1933年8月份在河南境内多次决口,淹及30个县,受灾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73万。1938年花园口决口,44个县市受淹,300多万人背井离乡,89万人死于非命。就是因为黄河洪水决口造成这样大的灾难,因此说它是有害的。


它的害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频繁摆动,殃及池鱼。一般的河流决口范围就在河道两侧,可是黄河偏偏不一样,它是要左右来回摆动,一摆动可不得了,它把周围广大地区都给侵占了,不仅这样,旁边还有许多其他的河流,这些河流跟着一起就遭殃了。泛滥后果怎样样呢?如果向北边走,有一系列的计算,12万平方公里要受到它的干扰,耕地730万公顷,人口8000万。如果往南方,4万平方公里,打乱淮河流域。这是它第二个危害。


第三个黄河的害处——断流。黄河原来不断流,自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断流就逐渐出现。这张图表示断流随着时间的变化。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断流的天数。70年代断流大概是一二十天,可是到了九十年代猛增上去,最多的时候,黄河下游一年里面没有水200多天。


断流带来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主要是生态上的问题,首先,两岸的广大地区没有水可用,黄河的水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灌溉两边的农田,两边的人畜没有水,后果很严重。第二,没有水,河道自然就萎缩了,河内的生命全靠河水的流动。第三,没有水了,露出一片沙漠,如果刮大风,周围是很可怕的一片现象。第四,恶化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大家知道,黄河河水是淡水,海水是咸水,咸水跟淡水交界的地方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很多生物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淡水多一点就往上一点或者多一点,比方虾类、鱼类。如果淡水没有了,原来的生物种群会受到很大的破坏。第五,它改变了华北平原地面水跟地下水之间的自然关系。黄河水是地表水,还有地下水,地表水跟地下水之间是存在交换的,有的时候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有时候上面水少了,地下水可以上升补给地表水,黄河水没有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平衡的关系就破坏了。


第四,这也是近年发生的问题,水污染。一般的水根据水质的好坏分成一二三四五类。一类水当然是最好的,二类水可以,三类水马马虎虎,四类、五类是不能饮用的。近年以来,随着那些大量的废水、废弃物排放到河里面,特别是中上游内蒙、宁夏、甘肃一些企业大量的排污,造成黄河河水被污染。


洪水肆虐,来回摆动,断流和污染这四个方面,前两个是自然的,原来就存在,后面两个,水污染和断流主要是近几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的,也有自然引起的,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破坏。


为什么又是利河?


有利也同样有几个方面,第一,黄河水是沿黄广大地区的生命之源。中国其实水资源是非常贫乏的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排起来并不是富裕的。特别是中国人多,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水资源数量是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字的。但是,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是不平均的,南方华南地区,长江流域水相对来说是比较丰富的,而北方水更缺。华北地区是缺水的,全国人均2300立方米,而且华北地区来说,只有350—700立方米。黄河流域人口占全国8.5%,耕地占全国12.8%,而水资源只占全国2.7%。


正因为缺水,黄河在这个地方是一个最好的,相对来说最有保障的水源,在华北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河流域天然水资源580亿立方米。长江的长度,黄河比它短不了多少,可是长江的水量比黄河远远多得多,它的平均水量是9000—10000亿,同样一条大河,在中国排老二,可是它的水只占长江十几分之一。华南地区的一条比较小的河流水量都要超过黄河,这就是说中国水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平衡,黄河水尽管少,但是它在少的地区是老大,占重要的地位。


两岸广大地区都靠它来灌溉。根据资料来统计,黄河流域有494万公顷的灌溉面积,每年超过300亿立方米的水是用去灌溉的。黄河的天然水资源平均是580亿,有300亿立方米的水是用来灌溉的,留下的水是不多的。靠这300亿的水浇到地里面去,效果是很明显的。


第二个,好在什么地方呢?生命不息,造陆不止。这什么意思?河流跟人一样,它是一个无机物,是没有生命的,但实际上它也是有生命的,只有河水流动才能称为河流,只要有水流动,黄河就造陆不止,这什么意思呢?在黄河的河口,由于黄河从上游带来很多泥沙,这些泥沙靠水的带动,到了河口留到海里面去了,海平面是一个平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水不流了,水如果不流,它所带的泥沙就要沉积下来,沉积下来的结果,河口不断的向前延伸,陆地面积就扩大了。


黄河的造陆有很大的好处,面积扩大了,我们国家面积也增大了,这是最直观的。具体一点,我举一个例子,黄河河口三角洲是我国第二大的油田的所在地,胜利油田,它的产量仅次于大庆油田,每年好几千万吨,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胜利油田的石油埋在地下,我们要把它打出来,有一部分是在陆地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海里,期里的产油当然也可以按照现代的技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成本很高,海上采油要建很大的平台,技术上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原来这个地方是海,我们采油成本就很高,现在由于黄河的造陆,我把它推进了,原来是海的地方变成陆地了,给石油开采带来很大的方便,成本就降低了,开采就容易了,我国现在的胜利油田很大一部分,胜利油田是上世纪60年代开发的,由于不断扩大,现在的新开油田就是后面的陆地上,我们应该感谢黄河。


同样的,千万年以前黄河一直在做这个事情。我们现在所处的河南的、河北的相当大的地方原来在地质时期是海洋所占据的,就是由于千百万年,黄河从上游把上游的泥沙不断往下推,建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平原。广大的华北平原就是这样来的,黄河也是有很大的功劳的。


第三个好处,由于黄河的存在,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黄河在环境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维持这水资源、水循环的平衡、物质交换以及输移的平衡,黄河带来的泥沙、养分源源不断的输到周围的地区。


为什么它是有利又是有害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黄河这种利弊兼备的性格呢?原因应该有很多方面,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文的因素。首先自然因素里面,是由于黄河流域所处的自然地理大环境决定的。


黄河位于中国的北方,外陆河,河流的水最终流到海洋里去。内陆河,河水进不了海洋。首先,降水的总量偏少,但是变率大。我国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南方降雨多,北方少,黄河流域是偏少的地区。这样的条件下,河水主要从降雨来,所以,降雨的特性决定了黄河的特性,总的降雨不多,所以,黄河水不大,但是它有时候下暴雨很厉害,所以,黄河的水暴涨暴落,来势非常凶猛。下游在花园口这个地方,1958年曾经出现22300立方米/秒的流量。平时黄河的平均流量也就是几百立方米每秒钟,但是一下子可以涨到22000多。


第二个,黄土高原的存在。黄河高原这一大块,包括山西、陕西、宁夏,大概有4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黄土非常疏松,很容易被侵蚀,特别是下暴雨的时候,雨下得很厉害,一下子水就泡松了,泡松了就要垮散。每年被冲刷掉的表土有22亿吨,侵蚀强度是全世界平均数的3.36倍。黄河高原地区最强烈的地方一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年可以冲掉2万到3万吨土地,泥沙被流水带走,所以,它的侵蚀强度全世界来讲是最厉害的。这22亿吨不仅仅光是泥沙,这里面还有很多的营养物质,由于不断的冲刷,养分都被带走了,所以,被冲了以后的土地就变的越来越贫。这样的结果,大量的泥沙进到黄河里面去了。黄土高原,由于组成的泥沙非常松,经过长期下雨侵蚀密密麻麻的沟,地面是非常破碎的,我们把这种地学术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滤地。


黄河地上,泥沙堆在黄河里,不断的把河床堆高,可是人为了防止黄河的洪水泛滥,在旁边修了堤,河道一般不会跑出水,这个越来越高,所以,河床要比两边的平常的地面高,像这样的河流我们叫它地上河,又叫它悬河。悬挂在地面当中。黄河最高的地方河底到地面大概高出12米,在河南大概可以高出10米,低的地方也有三五米,六七米。这样的地上河非常危险,一旦洪水来了,造成的损失就非常之严重了。


刚才讲的这两个,一个是黄河流域的环境,降雨的情况,水的情况,还有一个黄土高原的存在,这两个都是自然环境的因素导致了黄河的这些问题。下面讲一下人为的因素。


人的因素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特别是黄土高原区,黄河高原的土地是千沟万壑,很陡的,在陡的地方我们是不允许开垦耕地的,因为一旦开垦,耕地上面长的草,小的灌层被破坏了。但是偏偏有人为了打粮食生存,特别是上世纪以粮为纲,扩大粮食生产,开垦土地。坡度超过25度的也开垦,原来有树的地方也砍掉了,必然造成黄土高原地区的加速侵蚀。


第二个人的原因,与水争地,限制流路。人类要生存,要种地,就不允许河随便走,最简单的办法是修堤。黄河第一次开始修堤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修堤以后黄河只能在堤里走,一般情况下它不会跑出去,但是正因为河水的不自由,水大的时候它就要冲出来。所以,20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的修堤,堤不断加高加固,加的很宽很厚。所以,从解放到现在五六十年,黄河大堤没有决过一次。但是修堤是一个双刃剑,虽然不能让它泛滥,但是把它逼急了爆发出来的力量更大。河道更高地居高临下,一旦发生问题,危害就更大了。


第三个人的因素是过度、无序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黄河总共水500多亿,有300多亿被用于灌溉,这也是造成黄河断流的一个原因。另外,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极度的浪费。浇一亩地我们用大水,我们现在有很好的技术,喷灌、滴管,以前不是,是开一个沟一下过去,这样水是非常浪费的。还有上下游的矛盾,上游把水用完,不管下游有没有水。内蒙、宁夏是处在上游的,河套为什么比较富裕?靠的就是黄河水的灌溉。这个地方是大水漫灌多的。


第四个很重要的,我们治河工程的失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1954年,头一次国务院副总理邓××做了一个报告,开发黄河水利,根治黄河水害。在黄河上建46个水坝,把黄河变成一个渠道,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建三门峡水库。大家知道三门峡是黄河上一个重要的堤坝,为什么叫三门峡?三门峡是这样一个意思,黄河那段正好是一个峡谷,两边是山,河道中间有个大的石头挡在中间,把河道分成三个口,这三个口一个叫人门,一个叫神门,一个叫鬼门,所以,就叫三门峡。形势比较险要,是建坝的良好地点。我们就是根据这样一个规划建立了三门峡水库。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让黄河变清。


要建一个很大的水库把黄河的泥沙拦下来,下游就清了,同时拦下来以后可以用来发很多电,当时这样想的。三门峡水库库容很大,大概是46亿立方米,有那么大的库容可以放大量的泥沙。水库建成后的确一段时间三门峡下面水变清了,但是马上问题就来了,由于上游的泥沙源源不断的来,很块就把三门峡水库将近一半填满了,那么这个水库就要死亡了,起不了作用了,怎么办?更可怕的是由于三门峡修了水库以后,水位抬高了,三门峡的上面是陕西关中地区,关中平原是陕西最好的地方,土壤烟碱化的问题出来了。


水库成了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改建。原来花了很多钱,又改建,一次还不行,改建了两次。头一次,打了两个很大的钢管,把两个库里的泥沙排下来,还是不行,把水库最下面再打开,把高层往下挖,把泥沙排下来,并且运用方式上也改了,原来要蓄水发电,现在改了,不能再蓄水了,一蓄水泥沙还要要填满的,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以后,一直到今天,三门峡水库还没有死亡,还在继续运行。所以,这是我们治河的一个很大的失误。


第二个,把黄河作为兵家的武器。我们知道打仗用火攻是赤壁之战,但是用水的也不少,用水作为武器打击敌人。例子很多,在我们的祖先,在南宋期间,宋王朝为了阻南下金兵,在滑县李固渡人为决口,造成黄河第四次大改道。公元1232年,蒙古军为打败金军,在河南商丘西北人为决口,导致黄河改道。最近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日本军队南进,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南流,54000平方公里面积受灾,9年半之后才回归故道。


还有工业废水、废弃物排放。这一系列的都是因为人为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自然原因当然是一个,这是本身就存在的,但是我们这几年来,黄河的害处为什么变的跟我们人的自己的不合理的利用它,不合理的使用它,为了自己的繁荣有很大关系。


怎样实现人与黄河的和谐相处?


那么对于这样一条既有利又有害的还留 ,我们应该怎么办?答案是: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河流的和谐统一。


人跟河流是有密切关系的,人类居住的地方最早,远古的人都是在水边居住,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因素。但是过去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只注重开发利用河流的经济功能,对怎么维持河流的生态功能几乎不考虑,所以,这是不对的。近年以来,随着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正在逐步形成,但是仍然不够。


这几年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健康河流。河流跟有机界是一样的,是有生命的过程,人有健康的,有不健康的,河流也一样。河流的健康应该跟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健康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持续和良好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而不仅仅是经济。河流健康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个,满足人类社会合理的要求的能力。第二个,河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


怎么样确定河流是不是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河流健康就是指与相同类型的还未受干扰的(原始的)河流的相似程度,尤其是在生物完整性和生态功能方面。世界上有一些人类干扰很少的,比如青藏高原,那里的河流基本上是处在健康的状态。我们说把现在看到的河流,跟还没有受到干扰的河流比较,如果他们差不多,在生物完整性相距不远,那么,我们说这个河流是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河流健康的对象包括很多要素,我们怎么评价它可以用很多指标进行测算。河流健康评价指标包括:生态指标、物理化学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和人类健康指标等等。


具体到黄河来讲,我们正在朝这个方面努力,已经做了很多事情。第一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做的是不好的,以粮为纲,拼命的开垦。到了八十年代以后,这个问题逐渐逐渐的纠正,所谓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把原来开垦的耕地不耕了,种草或者造林,这样一来,这几十年一直在做这个事情,到现在为止,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测算,进到黄河里的泥沙减少了3亿吨,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二个,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修建。黄河按照原来的规划46个水坝,但是现在这个事已经不再提了,但是必要的水库还是在修,重要的就是小浪底。小浪底位于三门峡水库的下游,为什么建小浪底?现在还有人争议,建坝在全世界都有争论,到底应该建还是不应该建。小浪底应不应该建?肯定的讲,建小浪底是有好处的,至于这个好处见仁见智,这个就不说了。


小浪底修了以后大水的时候可以关门,把洪水拦起来,暂时拦一下,等洪水小了以后,再把它放下来,这样,下面的洪灾可以免除了。也许有人问,泥沙来了不是要遭受像三门峡一样的命运吗?这个也对。所有的水库总是要有死亡的一天。泥沙少的河流寿命会很长,泥沙多的河流寿命会短。我们为了维持一个长的寿命,就在水库的运用方式上下功夫。三门峡水库修的时候,盲目的拦起来发电,现在小浪底不是这样子。为了避免淤积,黄河有一个特点,它的泥沙主要是在汛期的时候,也就是每年的7、8、9几个月,其他时间来的并不多,主要是在这个期间来的。所以,小浪底怎么样来运用呢?7、8、9三个月门全部打开,如果外部大的洪水,当时临时要关一下门,关门的权力不是水利部决定,还是更高的部门决定。少水的时候,春天、冬天的时候可以蓄水,这时候水是比较清的,把它拦起来,尽管会有一些淤积,但是7、8、9三月份闸门全部打开,可以把上面的泥沙带下去。这样的方式是我国水库的一个经验,一个创造,包括长江三峡的水库也是这样运用,目的就是增加延长水库的寿命。这是一个方面,改变运用方式。


第二个,小浪底还可以通过调水调沙把里面的泥沙带到海里面去。这样的工作这几年在做,应该说还是有一点成绩的。所以,修小浪底水库到现在为止,反对的声音到现在还有。但是这个问题由实践来检验吧。


第三,泥沙的合理利用——淤背和固滩。把有害的泥沙放出来,两岸的地面是很低的,由于比较低,比较危险,我把这个泥沙吸出来,吸到河的对面,地面抬高了,地面加固了。还有就是水资源的调度管理现在也在作用。一直到1999年黄河断流,1999年以后黄河没有断流,断流不是黄河水不多了,而是从调度上加强了,我到底配给你多少水,给你多少水就用多少水,不许多用,上游和下游之间,上游不许盲目的用水,所以,管理加强了。正因为管理加强了,所以,从1999年到现在黄河没有发生断流。通过这几十年的努力我们还是做了很多成绩,黄河也在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尽管这个还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