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琳古装图片:东平汉墓孔子见老子壁画图是现存最早彩绘孔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32:29
其艺术水平国内首屈一指
日前,著名孔子研究专家、曲阜师范大学文化学院教授骆承烈高度评价前不久东平县出土的古墓壁画,认为其中壁画中孔子见老子图是现存最早的彩绘孔子像,其艺术水平国内首屈一指。
2007年10月12日,东平县城老物资局建筑工地发现一处古墓,墓内绘有精美彩色壁画,色泽鲜艳,线条清晰,保存状况完好。据专家鉴定,壁画年代为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这座汉代壁画墓是目前鲁西地区发现的壁画墓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其中,发现的墓内壁画中孔子见老子问礼图更是备受瞩目,本报记者遂对此事及时做了报道,报道发出后,受到读者及文化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这幅“孔子见老子问礼图”究竟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价值和背景?为此,近日记者专门就此问题对国内著名孔子研究专家、曲阜师范大学文化学院教授骆承烈作了深入采访。骆教授潜心研究孔子50余年,独立出版《孔学研究》等著作六七十部,其宣讲孔学足迹遍及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各国。他曾广泛搜罗了孔子画像2600余种,而于1997年荣获世界基尼斯纪录“收集孔子像最多的人”。骆教授爽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他对记者为其提供的东平古墓壁画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很感兴趣,在经过细致认真的观察、研究后,给出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东平出土的汉墓壁画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十分难得!”其中,“孔子见老子问礼图” 绘制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是现存最早的彩绘孔子像,其艺术水平在目前国内来说是首屈一指的,堪称是国内最高艺术水平的此类孔子画像。骆教授谈到,到目前为止,国内已陆续发现孔子见老子画像十七、八处之多,其中,解放后仅在山东嘉祥县就发现了14处。最早发现的一处是东汉末年的山东嘉祥武墓群石刻《孔子见老子图》画像石(它最早是由金石学家黄易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发现的),画中孔子面右,手捧贽礼(雉),拜谒老子。孔子身后有颜回等弟子二人及车马。老子身后数人捧简而立。目前,此画像在济宁市汉碑馆内陈列。另外几幅已发现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中,大多为线刻画和阴刻画,色彩、线条、画法简单,尤其是线刻画最为简洁,仅对人物形象作简略的勾勒,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东汉墓壁画的“孔子见老子图”即为此种情况。记者查阅了骆教授选编的《画像中的孔子》一书,在书中找到了这幅画像,只见画中老子居左面右,孔子居中,其弟子居右面左。孔子躬身,双手似捧贽礼,态度虔敬。还有一种阴刻画像,比线刻画要复杂一些,即将人物形象周围刻低,而凸现出孔子、老子的形象。骆教授指出,无论是线刻画像还是阴刻画像,都无法和新近发现的东平汉墓壁画相比,因为后者的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精细,而且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其精美的艺术水平无与伦比。
在东平发现出土的汉墓壁画孔子见老子问礼图中,孔、老二人相对,身着绿色袍服的老子双目微垂,身着黑色袍服的孔子双手拢于胸前,首微扬,面向老子躬身作问礼状。骆教授通过用放大镜反复进行细致地观察,并对照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孔子形象,他欣喜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那就是两者的孔子形象非常相像!两者都是侧面,且孔子右臂稍抬,躬身行礼,态度谦恭,眼睛和胡子也如出一辙。而老子则一副欣然受礼的样子。
孔子见老子问礼的故事图在汉代画像石中常见,而在汉代壁画墓中,由于墓室内壁画不易保存等原因十分罕见。关于孔子的形象,散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及其注释、《论语·述而》篇三处,在《论语·述而》篇中,描述孔子形象的语言仅有10个字:“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另两处的记载关于孔子的形象均不具体。而古代传说则相传孔子的眼眉、耳口、鼻、额、头七处和别人不同(七陋)把它神化,此处孔子绘画像虽不太美,却与常人无异。骆教授认为,从画面内容及人物表情动作等来看,此图是孔子见老子图无疑。
骆教授指出,东平汉墓壁画的孔子像还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当时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的形象就是一个普通的学者形象。关于孔子的形象问题,骆教授向记者作了一番讲解。他把历史上孔子像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帝王相,即将孔子画成帝王的样子和装束,一种是官员相,将孔子画成是官员的形象,还有一种就是学者相。三类不同相的孔子画像体现了不同的阶层的人对孔子认同的心态。毫无疑问,广大人民最认可的是孔子的学者像,东平新近发现的汉墓孔子壁画像便是一个普通学者、普通人的形象,这进一步印证了当时老百姓心目中的孔子就是一个普通学者的形象,现在人们常见到的孔子画像是唐代吴道子画的孔子学者像。因为孔子被尊为“圣人”,各代对他不断进行神化,除民间传说孔子仅头部就有“七陋”以外,在宋代一部孔子家谱中竟写有49个地方与常人不一样,当然这一切都是对孔子神化的结果。
关于壁画中所绘孔子见老子问礼的故事,在学术界曾有否定的看法,骆教授认为其事确实存在。传说孔子三十五、六岁那年,在鲁昭公的支持下,带着几个弟子西行到洛邑向老子学习。老子当时是周洛邑的守藏史,即国家图书馆长兼档案馆长,年长道高,学问渊博。孔子向老子问礼,阅读文物典籍,看到了祭祀场面,更得到老子的一番指教。回来后,他把老子比作云中龙,认为其哲理玄奥莫测,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有人说唐宋以来,道家为了压制儒家,故意说当年老子曾是孔子的老师,骆教授对此不予认同,因为史料中有此文字记载,如在汉代的《融家传》中,在记载孔子第20代孙孔融见李膺时便谈到了其先祖孔子见老子一事。当然,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便有着尊师重教、尊贤重才的传统美德。
在谈到东平汉墓壁画的年代时,骆教授认为,“从绘画风格、内容及人物服饰等方面看完全可以确定是汉代,目前还不好断定它究竟是西汉时期还是东汉时期,即使是在西汉晚期,它较以往发现的最早东汉时期的孔像提前了150年左右,则可以说是最早的孔子画像。但作为彩绘孔子像,却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这是毫无疑义的,它的面世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这幅距今2000年左右的孔子画像为后人研究这位古代圣人的实际形象,进一步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的‘孔子热’起到了积极配合作用。”
此前的1998年,在东平县宿城镇石马村1号汉画像石墓中前室内东横梁上,还发现过“孔子见老子”汉画像图,为平面线刻技法。老子拄弯曲杖,与孔子相对,孔子躬身立于其左侧,双手捧一鸟(露出鸟之前半身)。二人间有项橐面向孔子,右手后伸推小独轮车,正向孔子发问,孔子脑后榜题“夫子”,老子脑后榜题“老子”。孔子身后有弟子4人躬身而立,均手捧简册,第一人似简上置一帽。榜题中称孔子为“夫子”,这在我国汉画像石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此墓为西汉晚期的,因为在墓的前面发现带铭文石柱(疑是祠堂建筑石柱),铭文中有“元始四年”、“居摄二年”年号。另外2006年在泰山之巅,也发现一石刻孔子像,高0.96米,宽0.425米。像为平面线刻,采用传说中的孔子面相:圩顶、隆鼻、海目骈齿。画中人物宽衣博带,腰佩长剑,双手交合胸前,目光深远,面容煦煦,蔼然可亲,为清道光九年(1829)泰安知县徐宗干摹勒镌石。据泰安学者周郢考证:台湾现存最早的孔子石像便源出于此。众多孔子像相继发现于泰安一带,再次显示了孔子与泰山文化的深厚渊源。
东平发现一处汉代古墓 精美壁画保存完整(组图)

这是墓室顶部绘的星云纹,中间红色圆形内绘有金乌,作展翅飞行状(10月13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是壁画中的孔子见老子问礼图(10月13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12日晚上8时许,东平县汽车站南面一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处汉代古墓。墓室内有一些陶制陪葬品,更为珍贵的是墓室石壁上的壁画线条清晰、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极具考古价值。
14日上午,记者驱车赶到东平县文物管理所,见到了管理所的张所长和杨副所长。在他们的带领下,记者在一个大院里看到了从古墓运过来的石块。据张所长介绍,12日晚上8时许,汽车站附近的一个工地的工人在用挖掘机施工时,碰到了墓室顶部石块,从而发现了这座古墓。随后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赶到了现场,与警方一起封锁了现场。13日上午10时,工作人员正式对古墓进行发掘。

这是壁画中的踏鼓舞图(10月13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出土的陶器
杨副所长介绍说:“我们从壁画的服饰以及以往的考古发现判断,这座古墓的年代应该在两汉时期。”据介绍,这座汉墓南北长5.35米,东西宽3.5米,高3米,主要是依次排开的四个墓室,四个墓室的前面还有一个墓室,壁画就在这个墓室的石块上。整个墓室都是用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由凹槽连接,非常稳固。

壁画狗

人物
石块上的壁画由于接触外部空气而变暗,但在工作人员喷上特制的液体后,仍然非常清晰。石块上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人物、宴享图、踏鼓舞图、斗鸡图、武士图,还有两只非常逼真的狗。图中人物多做稽首状,而且身带佩剑,胡须纹理清晰,面部表情丰富。宴享图中有数人对饮,并欣赏着下面的优美舞蹈,神情怡然自得。踏鼓舞图中一名女子在数个鼓之间穿行跳跃,长袖翩翩。武士图中的一个武士为虎形脸,一手持盾牌,一手拿长柄斧,另一名武士则一手持盾牌,一手举剑。斗鸡图中两只鸡四目相对,一只鸡脖子上的羽毛直立,另一只则昂首挺立。在画有斗鸡图的石块上还有两只非常逼真的小狗。除了这些珍贵的壁画,一些石块上还有星云纹和太阳,在太阳中间画有一只金乌。
 

考古工作者展开抢救

发现地
这个古墓内还有一些陶制的陪葬品,其中有陶盘、陶鸡等物品。另有一个铜饰,由于年代过久已经发生断裂。其中还有两块非常珍贵的汉砖,上面刻满各式花纹。据杨副所长解释:“如此规模的古墓,应该有很多陪葬品,但是我们在发掘中发现了一个盗墓孔,因此这个古墓在早前已经被人盗过。即便如此,这座古墓中保存如此丰富、如此精美、如此完整的壁画,在附近地区的考古发现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其价值不可估量,正在等待上级考古部门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