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剑是谁:民國名人:失落一個民國 崛起一個台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01:03
年蔣介石敗退南國孤島臺灣,上百萬人在艱難選擇和被選擇后開始了在臺人生。跟隨蔣介石遠赴臺灣的這些人中除敗軍之將陳誠、陳氏兄弟和何應欽等人,也不乏胡適、傅斯年等大陸思想界、知識界享譽盛名之人。在臺灣,由于身處異地長久化不去的思想愁緒和沉浮飄零,這些人大多失落不堪。與此同時,他們又在這難言失落中各司其職,將自我痕跡刻寫于臺灣的各方各面。或許可以說,他們以自己的失落"民國",崛起了一個如今的臺灣。[網友評論] [相關專題:台灣 大陸不可分割的鄉愁]/*@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1.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2.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3.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4.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5.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6.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7.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8.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9.css);*/

爲麵包和自由?一代大師胡適為何死心塌地跟著蔣介石?

在國民黨搶救學人計劃中,胡適是搶救首選。同時共產黨也開始爭取胡適,承諾只要胡適不跟蔣介石走,北平解放后仍讓胡適擔任北大校長和北平圖書館館長。胡適對此只微笑著說了句:“他們要我嗎?”臨走時他贈給北大同仁三句話:“在蘇俄,有面包,沒有自由;在美國,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們來了,沒有面包,也沒有自由。”胡適跟隨國民黨,他的兒子胡思杜卻選擇留在大陸,最終自殺。[详细]

為學術獨立?去臺前傅斯年自閉屋中三天 一度想自殺

傅去臺前曾道:“以北大50年歷史創造自由主義成為新的精神基礎,過去雖未能獲得現政府之扶助,但未來共產主義如有所成就,對自由主義將更摧殘。”傅斯年看似為學術自由而去臺,其實仍徘徊不定,一度還想自殺。後來陳誠致電傅斯年要求迅速赴任,傅斯年將自己關在房內,三日三夜未出房門,繞室踱步,考慮去留問題,最后決定暫且去臺就職。[详细]

為忠人誠?堅持最後離開大陸的國民黨高官陳立夫

以四大家族為核心的蔣家王朝曾有幾年熱鬧風景,却落得分崩離析。宋子文沒有陪蔣介石在大陸堅持到底,孔祥熙去了紐約。在蔣李逃往台灣,軍心大亂時,陳立夫還在成都死守。然而面對蔣和國民黨頭頭腦腦紛紛逃往臺灣的現實,面對解放軍對成都大兵壓境,國民黨在大陸將無生存之地的現實,他必須做逃往臺灣的打算了。 儘管此前他曾發誓要堅持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堅持最后一個離開大陸。[详细]

別無選擇的第三號戰犯?陳誠臨危受命經營台灣

蔣介石深感大勢已去,只有寄希望于寶島臺灣。誰去治理臺灣?蔣自然地想到了肯于為自己當“替身”代己受過的陳誠。本來,陳誠在草山療養,萬念俱灰,哪知又出轉機:蔣到了山窮水盡之時,仍不忘自己。陳誠結束療養,于1949年元月5日在臺北市就職。幾天時間,陳誠像變了個人似的,由沉靜變為活躍,由少言寡語變成滔滔不絕,熟悉他的人說,這是幾十年政治軍事生活對他的重塑。”[详细]

.research{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 margin:0 auto;}.research h2{font-size:12px; padding:2px 0; margin:0;}.research span{ font-weight:bold;}.research .button{ height:23px;}.research td{ line-height:18px;}

调查

1. 你認為陳誠、胡適等民國人物最明顯特征是? 具有大中華情懷 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己任 既有傳統學養、又具西方視野 2.對胡適等人的選擇,你怎么看? 被迫選擇,英雄也難逃命運 到了臺灣也好,不用經歷文革 沒有他們,就沒有臺灣的今天 他們,已逐漸被臺的年輕人遺忘

選擇台灣:蔣介石最後的生存之地

1949年,失去民心和根基的國民黨無從立足,兩百萬人潰退到臺灣。一路退到成都的國民政府,宣布遷往臺北,三天后云南起義,退無可退的蔣介石,終于搭上了飛往臺北的飛機。兩岸劃海而治,終成定局,隨之改變的還有千千萬萬普通百姓的命運。[详细]

/*@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1.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2.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3.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4.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5.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6.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7.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8.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9.css);*/

失落臺灣:從高官到百姓最初的孤島生活 國民黨將軍們的落幕

1949年,蔣介石帶領數百萬軍民登上了臺灣孤島。對此時的他們而言生活并不能算是翻開了新的一頁。這些人的期盼都寄托大陸上,高層們盼望著“反攻”,民眾們則期待返鄉。對於當時剛抵達臺灣的蔣介石,恢復自我權力、重整國民黨成了最急需處理的事務。而遷徙到臺的數百萬軍民也在忙著適應新的生活。這新的生活是一段長時間的混亂與貧乏。

胡適在台灣:兩岸夾擊,眾叛親離,一下子老了二十歲

結束九年流亡生活的胡適于1958年回到臺灣,卻并未能過上閑云野鶴的生活。除了心臟病不斷發作外,經濟也不寬裕,甚至難以支付醫藥費。與此同時,《胡適與國運》對胡適開始謾罵和攻擊,《自由中國》組反對黨和雷震被捕事件導致胡適長期郁郁不樂,就像老了二十歲,從青年直接步向老年。而在大陸胡適更遭到前所未有的清算,一代大師從知識界爭相炫耀的“我們的朋友胡適之”走到眾叛親離。[详细]

傅斯年在台灣: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拼命!

傅斯年一生堅持學術自由和獨立,無奈難以脫身政治。當時臺大師生為反對國民黨腐敗無能等丑行發起學潮。傅的對立面借此趁機發難,有國民黨政客在報紙上發表致傅斯年公開信,指責臺大優容共產黨,企圖置傅于不仁不義之絕地。1949年臺大發生“四六事件”,軍隊闖入校園,傅斯年對當局不經法律入校園逮捕師生極不滿,他甚至警告相關官員:“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拼命!”[详细]

陳誠在台灣:介於兩蔣之間異常苦悶 一天抽二十幾根煙

陳誠一生謹言慎行,雖是蔣介石寵臣也不免要遭受懷疑。50年代末陳蔣出現矛盾。1958年,陳誠過生日和胡適等四人度假出遊,被蔣介石解讀為謀權和奪權。當時的陳誠介於老蔣和小蔣之間,江南《蔣經國傳》如是說:“上焉者,處處要請示蔣先生,下焉者,要向經國低頭。“陳軍人本質,一向發號施令,且以果斷聞名,處此尷尬境遇,內心之苦悶,蓋可想及”。這是1963年間陳誠政治生活之困境。[详细]

陳立夫在台灣:欲重整CC系而不能,銳氣衰減了許多

陳立夫初到臺灣還想整理CC隊伍舊部,再展雄威。然而到臺的CC系人物并不齊心,有的已生隱居之心,忙于找房子安排家屬,有的剛從大陸逃出不想重操舊業。陳立夫感到莫名失落,在蔣介石面前的失寵,其他派系的互相傾軋,失去大陸的痛心疾首,以及CC系內部矛盾重重,使他的銳氣衰減了許多。1950年3月,蔣介石復職后開始收拾殘局,他認為國民黨之失敗要由CC派負責。陳立夫深知蔣之用意,主動為失去大陸政權擔責。[详细]

威權時代:蔣一家之言主宰台灣沉浮

蔣介石對胡適為何禮遇和圍剿參半?

蔣介石清楚胡適的重要,對胡多秉持"禮遇,不予計較"態度,望其言行可點綴台灣民主體制。唯《自由中國》反獨裁危及再連任時,蔣才發動對其圍剿。[详细]

視頻:蔣介石為何極力拉攏傅斯年當官?

蔣介石到臺灣后,把傅斯年當作“座上賓”,時常邀請他到“總統府”吃飯,商議要事。此前便多次邀請傅斯年入黨做官,卻總被拒絕。傅斯年終其一生不肯加入國民黨,他們要發揮知識分子的力量,卻又不想被國民黨同化。[详细]

視頻:蔣介石與寵臣陳誠為何走向失和?

陳誠是蔣介石最親信的人,其政治地位是蔣一手扶植的。可是,自蔣經國的勢力逐漸擴張后,陳誠的地位開始動搖。尤其是三任“總統”,非法連任以后蔣對陳誠也頗疑忌。[详细]

蔣介石為何將陳立夫逼到美國養雞為生?

蔣介石抵臺后對國民黨人事布局進行大幅調整,扶持小蔣和陳誠勢力,陳氏兄弟的CC派勢力被徹底清洗。8月4日,國民黨改造會議前天,陳立夫被要求在24小時內離開臺灣,蔣介石顯然在兩陳矛盾之間偏向了陳誠。陳立夫潸然告別父、兄,偕夫人及子女淪落美國。[详细]

/*@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1.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2.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3.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4.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5.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6.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7.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8.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9.css);*/

建設台灣:將大陸之點滴事業一步步移植到南國孤島

被"搶救"的知識分子和國民黨軍政人物去臺后多經歷榮辱悲歡、滄海桑田。陳誠等人難免蔣介石之猜疑,而知識份子則相對幸運地避免了極端政治的高壓與異化。在他們漂流海外的日子基本保持了自己對學術的研究興趣,繼承中華傳統,卓有建樹。胡適、傅斯年一如既往地提倡科學民主,牟宗三為民族文脈的傳承續寫春秋,陳誠等人則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復興方面借鑒大陸經驗重建一個新台灣。

思想:自由主義漂洋過海,胡適創辦《自由中國》反對獨裁

胡適回台后出任中研院院長,開展了系列改革。無論是學術威望還是領導才能,胡適均有巨大號召力。臺灣文化界在胡適所標舉的科技振興工程感召下,個個雄心勃勃。胡適在海內外積極搜羅各種人才,為年輕一代新任院士耗盡心血。試圖把"中央研究院"辦成和普林斯頓研究院一樣有國際聲望的學術機構。此外,胡適一如既往地提倡科學民主,組辦《自由中國》,反對獨裁,組建在野反對黨:中國自由黨。[详细]

教育:傅斯年以北大精神整頓台大,獨立大學於衙門之外

傅斯年接手校長職時,臺大還是個爛攤子:校里管理紊亂、學潮迭起師資匱乏。傅斯年大刀闊斧進行鐵腕改革,建立了務會議制度,以集思廣益民主方式議決學校大事,有力地促使學校走向民主化,使臺大由一盤散沙迅速凝聚成指向明運轉靈活的有機整體。傅還極其反對大學衙門制,其教育思想核心,一是維護學術自由、教育特別是大學獨立;二是大學工作必須以學術為中心,保持高度學術水準。[详细]

經濟民政:陳誠借鑒湖北執政經驗,苦心經營台灣

1949年3月起,陳誠受命經營台灣。他吸收湖北執政經驗,在臺推行新施政方針:政治方面,推行地方自治,提高行政效率,施行"土地改革"政策;經濟方面,改革幣制,整頓稅收,管制外匯,穩定物價,施行三七五減租;文化方面,奠定實施計劃教育的基礎,建設"三民主義的新文化"。這些措施,對臺灣光復后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頗受島內人士的支持與贊譽,被老百姓呼為“陳誠伯”。[详细]

文化:歸國陳立夫遠離政治,投身儒學和中醫(視頻)

1966年蔣介石在臺灣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自任會長,陳立夫任副會長,1969年,陳誠去世后陳立夫夫妻被允許返台定居,但此時的他早已無心政治,不過卻愿意為復興中華文化效命,事實上,他在美國時已全力撰寫“四書道貫”,回臺后更以提倡中華道統與傳統醫學為己任。為台灣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至今的保留完好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详细]

两蒋時期 建設台灣初衷為“反攻大陸”

反攻前提是將臺建成“三民主義模范省”

美宣布協防臺灣后,建設臺灣成蔣施政重點。1950年,他指出要使臺成為“反攻”基地和“收復大陸以后建國的楷模”。他說: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模范省,乃反攻勝利前提,亦是復國建國基礎。如果臺灣不能建設成功,則反攻大陸必無把握。[详细]

推手蔣介石:以復興中華文化為中心國策

國民黨有識之士對大陸“文化大革命”破壞傳統文化痛心疾首。1967年7月,蔣介石倡導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親自擔任總會長,全力推動傳統文化復興。[详细]

蔣經國:以台灣經驗改大陸生活方式及制度

蔣經國去世后因“創臺灣經濟奇跡”而被稱頌。蔣經國將臺成功經驗歸結為“臺灣經驗”,在多種場合大講特講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試圖用“臺灣經驗”改變大陸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制度。[详细]

蔣經國借錢搞十大建設:不做明天會後悔

核能發電廠等“十大建设”计划初期蔣經國力排眾議,找沙特借款才得以解決經費問題。“十大建設”之后臺灣經濟才算完全起飛。近十年臺灣有關“誰對臺灣貢獻最大”的民調查中蔣經國始終穩居首位。[详细]

/*@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1.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2.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3.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4.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5.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6.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7.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8.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9.css);*/

崛起台灣:去臺民國名人延創另一種“中國社會形態”

胡適、傅斯年、牟宗三等遠走台灣的知識分子懷著花果飄零的精神,在孤島上保住了學術的一脈,帶出一批批衣缽傳人,使得臺灣學界幾乎獨占西方學界與中國交流的唯一孔道與資源。等到大陸開放出洋看世界,首先看到的是捷足先登的臺灣學者。林毓生、余英時等學人成為大陸學者與西方學術界最初交往的橋梁在大陸轟轟烈烈開展的知識分子改造、“反右”、“文革”政治運動時,我們不能不感嘆“圣賢學脈”僅存南國海島了。

馬英九:“胡適文人集團”影響自由台灣民主進程

胡適在臺積極主張民主自由,以他為首包括李敖等人在內的胡適文人集團通過辦黨外報等為臺民主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馬英九說:《自由中國》雖以挫敗告終,但播下的自由思想種子卻深植于一代青年心中,為日后臺灣民主事業做了重要準備。這便是胡適對臺灣深遠的影響,他在艱困環境中繼續傳播民主與自由的信念,努力創造良好的學術氣氛和環境,在臺灣這塊寶地上,留下了令人景仰的人格典范。[详细]

連戰:傅斯年帶來北大自由精神的種子 在臺大開花結果

學術自主、自由校風的臺大精神是由臺大第4任校長傅斯年所定。傅斯年強調臺大辦學宗旨是"我們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的精神"。在他任校長的兩年里,他廣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實圖書、獎勵研究,奠定了臺灣學術根基及自由傳統。連戰在北大校園講話中一再提到傅斯年。他說:"1949年之后北大許多老師跟同學好象種子一樣,跨洋過海到了臺灣,尤其到了臺大,把自由的種子帶到那里去,開花結果。[详细]

陳誠土地改革鋪平臺灣經濟騰飛之路

陳誠在台灣經濟、民政上所做改革,如土地改革、人口控制等為70年代的經濟起飛鋪平道路。1953年,臺灣開始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四年后,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投資額基本完成計劃定額,而在第二個四年計劃中,各項投資均超額完成,國民生產額年均增長率達到7.5%。第三個四年計劃完成后臺灣結束了由土改帶來的艱難初創期,進入“起飛”時期,臺灣經濟迅速走向現代化。[详细]

陳立夫竭力將“最純粹、完整的中國文化”封存於台灣

回到臺灣的陳立夫,開始專心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他覺得政治是短暫的,但文化是永久的根,所以對中國文化的推廣一直不遺余力。晚年他寫了不少研究孔孟的書,還主持翻譯了李約瑟的《中國之科技與文明》。他喝過洋墨水,可以很洋派,但反而更提倡中國的文化,同時對中醫也很重視。重返臺灣后,他著手改制臺灣第一所中醫學校,同時還帶頭編撰了歷史上第一本中西醫定名對照辭典。[详细]

退守台灣60年 “失敗者”創造奇跡

創造台灣經濟奇跡:成就亞洲四小龍之首

如果說土是國民黨在臺灣的第一個成功壯舉,那么走外向經濟、實現經濟起飛、創造“經濟奇跡”,則是國民黨在臺灣最輝煌一頁,也由此贏得世界的關注與尊重。這是敗退台灣60年失敗者創造的奇跡。[详细]

威權末路 蔣經國宣佈解嚴:開放黨禁報禁

黨外風起雲湧的抗爭成為沖擊“戒嚴”和黨禁的急先鋒。1987年7月14日,臺灣“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發布命令,宣告臺灣地區,自明日零時起解除戒嚴,黨禁報禁全數解嚴。[详细]

第一反對黨誕生:台灣走向民主之路

幾十年執政中,國民黨被自我創造的神話拘束了,在政策上不得不盡量促進社會和諧,同時盡量一視同仁對待民眾。此外,國民黨小心翼翼地掌控著收入分配差距。蔣經國厭惡夸富的風格,并以政治影響力壓制、懲罰炫富之舉。[详细]

在台灣延續一個大陸民間懷念的“民國”

大陸民間和學界卻掀起一股“民國熱”。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認為,大陸近年出現鋪天蓋地的“民國研究”,源於民眾普遍對現狀不滿,進而懷念起“民國時光”。台灣延續了民國的生命,而台灣民眾的生活令許多大陸民眾嚮往。[详细]

/*@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1.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2.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3.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4.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5.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6.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7.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8.css);*//*@import url(http://res.img.ifeng.com/layout/skin_009.css);*/

臺大的傅園和只響21下的傅鐘(圖)

傅斯年短時間內將臺大建設成為台灣第一學府。1950年12月20日,擔任臺灣大學校長不到兩年,傅斯年就因操勞過度,積勞成疾在臺北病勢。臺大師生將他葬于這片樹林,并將此地命名為“傅園”。人們還在校園內樹起了一口傅鐘,上面刻著傅斯年的名句“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用來沉思”。地址:臺灣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1號臺大校園內。[详细]

臺北胡適紀念館(組圖)

胡適紀念館位于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內,由故居、展覽室和墓園三部分組成,屋里陳設極為簡單。1958年至1962年,時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在這里度過了生命最后的光陰。在這80多平方米的陳列室里,觀眾可以見到胡適的中文和外文著作、信札、手稿、照片以及其它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30號。[详细]

陳誠抵臺初期療養地:陽明山

陳誠抵臺之初,先是住在位于臺北郊區草山的警備司令部招待所。因為草山潮濕,不久便搬到市區延平南路一幢舊二層樓的洋房里。1950年,蔣中正為紀念王陽明,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陽明山公園是大型自然公園之一,這里氣候溫和,無嚴寒酷暑,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是集公園、花卉、山泉、瀑布、游憩為一體的大公園。陽明山旅遊貼士請點擊。[详细]

陳氏兄弟墓園所在地:台灣觀音山

2001年2月8日,陳立夫因年事過高,多器官衰絕,在臺中逝世,走完了他漫長而傳奇的一生,享年102歲。陳立夫被安葬于臺北郊外觀音山陳家墓地,這里安葬著他的父親陳其業、長兄陳果夫、夫人孫祿卿等親人。觀音山是臺北近郊名山,山形猶如橫臥的觀音像,與北岸的淡水市鎮、大屯火山群相望,為淡水河口的著名地標。觀音山旅遊貼士請點擊。[详细]

沒有胡適文人集團之抗爭,台灣民主之路或許會更曲折;沒有傅斯年之堅持,臺大或許難有如今之自由風氣;沒有陳誠、李國鼎等人的苦心經營,台灣經濟起飛步伐或許會晚一步;沒有陳立夫等的文化復興,中國文化會比如今更破碎……敗軍之將和飄零文人在當時步步推築起的台灣事業,現在仍在以另一種或許更現代的形態為“我們這一邊”提供借鑒。(鳳凰網 台灣站 出品 編輯:塞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