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异形的小说:从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20:50
从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惠第斯说过:“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仔细品味一番,觉得这句话既暗含了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又明指了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应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要实现这样的过程,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因为它是学生进行交流、探索、合作等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从一年级起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在思维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和创新的快感,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基础上的。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及相关文章,根据教学实际,我觉得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方法。

1、情境要宽松、和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入学不久,与老师及同学都不熟悉,绝大多数胆子小害怕说话,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吸引孩子参与学习。例如入学第一课,我没有按课时学习1-5的认识,也没有告诉孩子们我们的数学要学什么,而是通过听故事、讨论等,使学生初步感知生活即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思考、积累,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上课伊始,我说了个数学故事:这是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这位聪明的大臣的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用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国王说道,心里为自己对这样一件奇妙的发明赏赐的许诺不致破费太多而暗喜。“你当然会如愿以偿的,”国王命令如数付给达依尔。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格内放1粒,第二格内放2粒,第三格内放4粒,……,还没有到第二十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拿全印度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达依尔的诺言。听到这儿,孩子们“哇”的一声齐齐睁大了眼睛,琢磨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有的说:“爸爸给我说过这个故事,我们学了数学以后才知道。”有的说“象棋发明人真聪明”,有的担心全国的粮食都给了宰相,别人不是要饿死了吗?有的建议让国王“下岗”,还有的问“顾老师,您说呢?”……这便是我留给孩子们的印象--顾老师的课可以无所不言。这个情境给孩子轻松的心理状态,给他们绝对的言论自由。接着我说:前面有个小朋友说“学了数学以后才知道”,你们学过数学吗?“学过,1+5=6,7-2=5”。“幼儿园学过8的分成”。“我还会算2×2=4,妈妈教的。”“我能从1数到100”“我还知道有进位加法和进位减法呢”“是退位减法”……看到孩子们转动的眼球,左思右想的神情以及激烈“争论”的场面,可以让人体会到几十个小脑袋没有停息,他们在思维中体悟着数学,他们观察着、思考着、快乐着、兴奋着,并且已经开始去研讨去钻研数学了。这时我作总结性的发言:“刚才大家说的就是数学。顾老师觉得小朋友们和达依尔一样聪明,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不久以后就能知道国王为什么兑现不了他对达依尔的诺言了。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最先把答案说给大家听,好不好?这样,第一节课就把孩子们的心吸引到数学上来,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激活了学生思维“沉睡着的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情境离不开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应紧密联系问题,以疑激思,以疑激趣。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的特点,把握学生知识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协调”,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诱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
(1)“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现实。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教育应遵循“数学现实”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的出发点,充分考虑以问题的“原形”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例如教学“除法的认识”,我是这样引入的:在森林中一座漂亮的房子里,小兔一家快乐地生活着。兔妈妈非常疼爱他的小宝宝们,今天她从地里刨来了很多大萝卜,兔大哥一下子拿了6个,兔二姐拿了2个,兔小弟才拿到了1个。因此,兔二姐没说什么,兔小弟却很不高兴。兔大哥还振振有辞地说“我是老大,胃口大,当然要多拿了。” 兔小弟说:“都说妈妈最疼小儿子,我要多拿”!兔二姐生气了,她指着大哥说“你以大欺小,多吃多沾不应该!”又指着小弟说:“你个小不点,一个萝卜也未必吃的下,还要多少?” 兔小弟吵着闹着就是不行,觉得都是妈的孩子,每人一样多才公平。现在请我们小朋友来帮他们想个办法,怎样使他们都开心呢?以“小兔分萝卜”这一形象的故事,把生活中的分东西和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很自然地就过渡到所学的“平均分”,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既使他们初步掌握了除法的意义,又有意识地培养了思维能力。

(2)“问题情境” 要不拘一格,常创常新。要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不断创设富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规律的魅力。一旦学生对新知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对学生来说,学习也不再是一种负担了。例如我在教学“20以内的单数、双数”时,出示了如下数字卡片:7、11、6、17、10、20、14、5、13、9,师生同时从中找出单数,看谁又快又对,结果当然是学生还在用“两个两个地数,最后还剩下一个,这个数就是单数”的知识逐一数数时,我早已举起了答题牌,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定有奥妙。也有的学生不以为然,嚷嚷着“你是老师嘛,我们怎么能比?” 我抓住时机说:“只要你掌握了规律,就能和老师一样快。”迫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很快有学生发现:7、11、17、5、13、9这六个数,7、5、9是单数,前面已学过,而11、17、13这三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是1、7、3,它们是单数,原来“个位上的数字是1、3、5、7、9,这个数就是单数”!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双数的规律。接下来请学生做一回小老师,任意报一个数,考老师或者考同学:“这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为什么?”这样通过师生竞赛、考老师、考同学等情境活动,激起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强烈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