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 chapter:揭秘:溃败后消失的李自成去了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15:38

揭秘:溃败后消失的李自成去了哪里?


李自成,1645年南撤后终归何处?明末清初以来大顺军内部成默寡言,大顺军外部捕风捉影、众说纷纭,笔者经长期调查、考证后,发现大顺内部对其皇帝李自成、皇后高桂英等大顺英烈的下落是有记载的,记载显示:诸说皆误,李自成化名曹国公,最后归宿于广东乐昌市梅花万古金城。万古金城说是发现与反映了大顺军内部记载的说法,是李自成下落诸说中唯一正确的结论。
    一、“曹国公”在乐昌万古金城“赍(yi)志以殁(mo)”证据确凿。
    乐昌万古金城有一道碑刻,这刻于民国初期的石碑记载:古老相传明末清初之际有曹国公结案于此,并勒石于其间曰“万古金城”,遗迹斑斑可考证。独惜湮代远久,乡之人有能道曹国公历史者,英雄埋没,曷胜感叹。吾想曹国公诚明一代之忠臣,以国破家亡,犹欲以一旅偏师静观时变,光复旧物,故结寨蜷伏于此,其添心亦良苦矣!然天不祚明,赍志以殁,耿耿此志,唯有有天知,后之国史无传焉。古之英雄豪杰埋没草莱真不知几许,又岂独曹国公为然耶?名之传与不传在英雄豪杰之出志诚在所不计,但明贯彻其主旨而已矣。曹国公诚千古之大英雄欤(yu)?迄今登临凭眺犹想见其英风浩气与日月争光也!
    这道碑文所云“天不祚明,赍志以殁”,是说上天不保佑大明朝,抗清的曹国公“赍志以殁”。 “赍志以殁”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意思。撰文者以为曹国公是“明代之忠臣”,为光复明朝的江山而献身的大英雄。意思再明白不过,曹国公“殁”于乐昌万古金城是确凿无疑的史实。驻地主将生死存亡在驻地村民中应当是非常敏感的,这也是驻军所透明出去的真实消息,是乡民间接反映的驻军内部的记述。乐昌市庆云凑云山有两道碑刻为曹国公余部与传人所立,也印证了曹国公牺牲于“乳源双桥”即现在乐昌梅花境内万古金城的事实。
    二、大顺军内部记载“曹国公”为大顺天子证据确凿
    万古金城一带有许多石刻、岩画、造像,描绘了曹国公夫妻的形象,画像形象充分证明,以明朝勋爵“曹国公”名义活动于万古金城一带,粤湘边境地区的,正是清军“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大顺帝李自成将军;
    1、万古金城一带“藏像”众多,曹国公身像头戴通天冠或多宝式皇冠,显示为皇帝身份。
    2、曹国公头像标有“天子”二字,冠冕与袍服有龙的标志显示为真龙天子,亦即皇帝身份。万古金城四方寨为曹国公登殿处(指挥部)余部刻有“天子石”三字,示意登殿者曹国公为天子。
    3、曹国公头身像有的标有“李”字,显示为李姓,与当地民间传说“曹国公不是姓曹而是姓李,人称李大人”完全一致,曹国公姓李,无疑也是来自当地驻军的消息,此处,曹国公有一女为姓“李”,有《黄氏族谱》记载为“曹残之后”,内称:(黄)法贵公配李氏,生年不详,葬于桔子坑。以其女姓氏推及其父姓氏,曹国公亦为李姓。清康熙《乐昌县志》记载曹国公为姓曹,名“自建”,《宜章县志》记载蔡国公为“曹志健”,《蓝山县志》记载曹国公为“曹志建”,很可能曹国公李大人曾经化名为“曹志建”,与南明副总兵曹志建的姓名相混淆,有意鱼龙混扎使之误认的缘故。“天曹”近义“曹志建”一位“天子建”,用以回击清将传播“自成自缢死”的谣言,又能隐蔽真实身份以利用在南明地盘上进行军事活动。
    4、曹国公头像通常与夫人头像并列,显示夫妻二人都是抗清领袖人物,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受封为曹国公,明末清初称曹国公也隐为李姓。这就排除了曹国公是李姓其他将领如李过的可能性。因为纵使李过能代替李自成为领袖,而李过夫人姓名与业绩均不见经传,不可能代替大顺皇后高夫人成为大顺领袖人物,夫妻都是领袖人物的在大顺军中只有李自成和高桂英这唯一的一对。夫妻二人都曾掌握管辖过四五十万大军至百万大军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只有李自成、高桂英这一对夫妻。1645年秋后,李自成退居幕后,皇后高夫人由幕后走上前台,成为众所周知的新的一位大顺领袖,由她主持下,实现了大顺军与南明政权的联合抗清阵线,高夫人受到南明隆武帝的表彰,一时誉满江南。夫妻英雄画像中的高贵人指的就是高夫人是毋庸置疑的,以妻子推及其丈夫,也肯定曹国公者实为大顺帝李自成。
    5、德王即民间传说的“太子”,太子“将父母遗骸移迁佛地”,碑记称是从“乳源(县)双桥(乡)”即今乐昌市梅花镇关春村的万古金城迁移去的,万古金城驻军主将为曹国公夫妻,这一碑文最后记载了曹国公夫妻在万古金城以身殉国的历实,也说明乡民所称曹国公在万古金城“赍志以殁” 是确实的,还指明了曹国公夫妻的真实身份,曹国公为太子之父,太子之父既是皇帝;曹国公夫人为太子之母,太子之母极为皇后。其子推及其父母显而易见,化名为“曹国公”者实为大顺皇帝李自成,而化名为“蓝氏娘娘”的曹国公夫人则正是大顺皇后高桂英。
    6、画像中的曹国公其显著的体貌特征是瞎了一目,这与李自成的体貌特征完全一致。李自成是在明崇祯十四年攻打开封时被明将陈永福射瞎一目的。李自成不记一箭只仇,后收降了陈永福。
    综上所述,无论是身份特征与体貌特征,曹国公与大顺皇帝李自成都是一致的,曹国公的社会关联性与大顺皇帝李自成也是一致的,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条充分证实所谓“曹国公李大人”者,正是大顺帝李自成,换言之大顺帝李自成南撤后化名“曹国公,坐镇万古金城指挥大顺余部抗清,长达数年直至约1655年十月,在乐昌万古金城“赍志以殁”,以身殉国。
    三、结论:诸说皆误,李闯王终归乐昌万古金城
    李自成结局问题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悬案,回顾以往的探索,许多专家教授的研究分别得出了李自成牺牲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等错误结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偏听偏信将阿济格的“诳报”和南明督师和腾蛟的邀功奏闻,将李自成大顺军的敌方传闻当作最为过硬的证据,是“所谓记载最早”的“原始证据”,试问,大顺外部尤其是敌方的谣传能作为“证据”吗?什么叫做证据?凡是能反映与证明客观事实真相的一切依据,称为证据。反之,则不能称为证据。真实性是证据的最本质的特征。阿济格的九江九公山说、何腾蛟的湖广九宫山说、多尔衮批阅过的兴国洲八功山说,等等,充其量只能为探索李自成下落提供线索,并不能构成可以作为依靠的证据,探索大顺皇帝李自成的下落,许多人“问官不知衙门”,不是在大顺军内部寻找答案,而是在大顺敌方、大顺外部寻找答案,从书本到书本,一味在清廷档案中寻找“证据”,皓首穷经,做的都是些“书办”的工作,重复着清宫修明史的劳动。清代三朝元老《明史》主编张玉书,清廷档案资料应有尽有,并且还可采访到追赶大顺军的当事人,最后也不得不老实声明“自成生死终无实据云”。后来者重蹈覆辙,还继续在清廷史料中寻找答案,并且不可能唤醒战场当事人进行采访,从逻辑上来说,他们的探索不可能比《明史》编修这做得更好,向在清廷的古纸堆中取得突破肯定是不可能的。没有大顺内部高层的认可,清方任何人的说法都不能算数。硬是要作结论定案,也肯定是错案,是虚假的历史知识。“观今宜鉴古”,看来在一定意义上“鉴古宜观今”也说得通。通山说将一具“朽莫辨”的尸首指为李自成,在此好有一比。数年前发生的余**案中也有一具“朽莫辨”的尸首,两级政法部门都指认“朽莫辨”之尸体为余某之妻,指控余某杀妻,不顾家属鸣冤,一审判处死刑余某拒不认罪,最后判处无期徒刑,在服刑十年后,患精神疾病走失的余妻却奇迹般回到了老家,证实那具朽莫能辨的女尸指认为余某之妻乃是完全错误的,余某案余某案也成了一宗震惊全国的特大冤假错案。通山有一具“朽莫辨”的男尸,有数个专家教授“考证”为大顺皇帝李自成,并得出所谓1645年5月李自成被一介村民打死的结论,360年后证实李自成化名曹国公潜隐并在乐昌万古金城身故,故此肯定通山说是完全错误的学术结论。历史上以猜想代替现实、疑案所有的错案太多了,后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应尽最大的努力不要为古人制造冤假错案,使历史名人含冤九泉。
    考证发现,李自成下落悬案,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集团悬案系列悬案,即除李自成自身个案之外,还有包括皇后高桂英、军师宋献策、李公主、李太子等个案。所有这些个案都是与李自成下落悬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笔者根据掌握的大顺军内部记载等确切证据,值此宣告:大顺皇帝、皇后、军师、公主、太子等的下落悬案,亦即李自成系列悬案业已全线破解。铁的事实证明:大顺帝李自成终归粤北乐昌市万古金城。包括天子七庙在内的大顺皇陵实在广东乐昌凑云山。
    2007年是李自成诞辰401周年,也是李自成悬案被真正破解,李自成获得被“新生”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