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seed本子拉克丝:舍斯托夫说尼采&尼采哭马(题目馆主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18:01

 

  

舍斯托夫说尼采&尼采哭马(题目馆主加)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978455/

http://www.shxb.net/html/20101210/20101210_264555.shtml

 

许多故事是让人死,上帝是让人活。

战胜魔鬼,心灵需要巨大的滋润。

                            ―――吕斯布鲁克

 

俄罗斯作家安德列耶夫有一篇著名的小说叫《墙》,故事大意是:我和一个麻风病人,在黑漆漆的一个夜晚在大地上爬行,希望找到天空和大地的分界线。突然,一堵顶天立地的墙挡住了我们。我们拼命用身体去撞击这堵墙,虽然鲜血染红了大地,但这堵墙依旧岿然不动。于是,“我——另一个麻风病人”和这堵墙开始了无始无终的搏斗,墙成了我们地地道道的“仇敌”。搏斗非常惨烈,有哭泣,有愤怒,有鲜血,也有诅咒,有欢乐也有爱情。我们,“我们的人很多,我们的生活不堪忍受。就让我们用尸体铺满大地吧”。虽然死亡离我们越来越近,但自己“是永生的,恰如上帝一样”。 
   
   这篇小说用象征性的笔法,揭示了生命的真谛。俄罗斯伟大哲学家舍斯托夫指出,俄罗斯精神和理念的实质就是,把追寻上帝、拯救和不朽视为永恒的主题。在俄罗斯人眼中,基督是受难的象征,而通向上帝唯一的道路,就是受难的道路。因此,俄罗斯文学早期的主题就是为苦役哲学和绝望哲学大唱赞歌。舍斯托夫还指出,基督信仰首先在于使人恍悟自己的渺小和罪过。正因为人太卑微,上帝才牺牲自己的独生子,以救赎人使之不再卑微。走向福音书的道路,是由人类的诅咒和基督的眼泪铺平的。 
   
  舍斯托夫的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见证:尼采未找到上帝,因此 他就屈从于理性的安慰。尼采不是杀死上帝的凶手,真正的凶手是斯宾诺莎。他嘲笑人类的一切感情。尼采只是宣告上帝已被人杀死而已。“超人”与托尔斯泰的“至善”不过是同类观念,它使他回避了折磨着他的无法回避的问题,解除了他的苦涩和卑微,成为一种存在的特权人。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道德说教,源于他在现实世界的软弱和绝望,尼采的“超人”理论则是掩耳盗铃,他用“超人”来否定人的苦难命运和渺小。因此,他们自然不能恰当处理“伟大的不幸和丑陋与卑微”,他们被残酷的现实世界吓坏了,不敢生活在没有形而上学观念庇护下的悲惨世界。后来的存在主义者们不都是这样么?虚无和荒诞不都是他们自欺欺人的廉价安慰吗?西西弗斯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呢?

                                                     

—— 节选自贺雄飞的BLOG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c33eb010004p8.html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蓦然承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加高尚?死了,睡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睡眠中,我们心灵的创痛和身体不能避及的打击都可以消失,那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么!死了,睡了,睡着了也许还会有梦,这就是阻碍。因为我们摆脱了这具腐朽的皮囊后,我们将会顾虑在死后的睡眠里,将会有什么样的梦境。人们甘心困于患难,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承受轻蔑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劲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只要用一把小刀就可以了结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背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是因为惧怕死后的未知,是惧怕那从不有旅人回来的神秘国度(天堂),是未知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也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地方飞去!这使我们变成了懦夫,炽热光彩的决心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顾虑之下,也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中的经典独白
 出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   此段的全文如下:   HAMLET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尼采晚年境况非常不好。他在发疯之前,人们已经开始拿他当疯子看待了。有一天,他走在都灵的大街上,看见马夫挥鞭打马,便冲上去,紧紧抱住马头,失声痛哭,一面哭一面亲吻着马头,泣道:“我苦难的兄弟啊。”之后,他被送进了疯人院,又度过了十年的疯子生涯,然后去世了。如果他再多活一个世纪,目睹拍《悲情布鲁克》的导演,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把一匹有着强烈求生意识的马活生生地推下悬崖,我想,尼采不只是哭,他应该会挥刀杀人的。尼采说马是他的兄弟,这称呼一点也不过头,随着那一声兄弟,被鞭打的马一定会眼含热泪,他在为整个人类谢罪。

 

      海子写过以梦为马,他也确实是以梦为马的一个人,像马一样,单纯、简单、敏感的生活,但这世上有着太多的不美好,海子终于选择了做一匹不肯驮负人间苦难的马,他奔向永恒的死亡。

 

      而另一个恋马者黎塞留,17世纪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红衣大主教,法国历史上最具谋略的政治家,他则把身为一匹马的快乐,旁若无人地实践在了现实世界,他常常自比是一匹马,不但声称自己是一匹马,而且在声音与行动上都模仿马,他在人前经常仿效马的嘶鸣、腾跃与疾驰等举动。生气时,甚至会用两手撑在地上,后脚学马踢人。但他很幸运,没像尼采一样被抓进疯人院里。对于假想自己是一匹马的快感,王小波曾写:文化人类学曾指出,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之间,会发生误解,明明你在做这样一件事,他偏觉得你在做另外的事。还有一件误解的例子,是王小波与另一位老兄的盛装舞步,两条汉子,在学校僻静的小路上,忘我地模拟四条腿的马舞,有一天,有个男同学看了他们一阵,然后冲到他们面前来说:像你们俩这样可不行——不像话。盛装舞步被他理解成同性恋。但后来,王小波还是发现,由于不具备马的美好形体,盛装舞步还是由马自己来跳最合适,不然,他俩还会继续跳下去。

 

      庄子早就说过: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dì <动> 踢)。马知已此矣。而伯乐出现后:烧之,剔之,刻之,雒([luò] 古同“烙”,烙印)之,连之以羁,编之以皁(zào本作“皁”,后作“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简单的概括,就是伯乐的出现,对天性自由的马来说,是灭顶之灾的到来,它们不止被戴上辔头,还有人类可怕的世界观。

 

      尼采的发疯,是他美好的绽放,海子有首诗是写给尼采的:辉煌的十年疯狂之门,一眼望见天堂里诗人歌唱的梨花朵朵……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尼采他长着一双马的眼睛,像婴儿一样地清澈,海子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