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马克斯r级:杨亮庆:紫禁城该有包容“星巴克”的气度(中国青年报 2007-1-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8:29:49
紫禁城该有包容“星巴克”的气度 2007-01-30 杨亮庆     设在故宫博物院“九卿朝房”内的一家星巴克咖啡馆,成了众矢之的。网上最极端的帖子说:“驱逐星巴克,捍卫故宫,捍卫中华文化。”

    对此纷争,在作出评论之前,我们最好先弄清楚:故宫是什么?星巴克又是什么?

    这座我们称之为“故宫博物院”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在世界上大多数英文版的旅游手册中,被称为“The Forbidden City”,即“紫禁城”。对于西方旅游者来说,他们到此,主要不是为了看“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而是想亲临紫禁城,体验东方皇权时代的文明。

    一位美国学者参观完故宫后告诉我,在太和殿广场,他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压迫感。这种形态的建筑,在西方世界是不可能诞生的。它的威严,它的冷峻,它的傲慢,它背后隐现的帝制文明,令一个祖国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外国人,感到深不可测。

    故宫的魅力即在于此,它是中华文明的浓缩与象征,是全世界唯一的。

    那么,星巴克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用我的一次亲身经历来回答。

    去年,我到美国加州小城伯克利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一天,散场很晚,但主办方没有提供晚餐,我只得饥肠辘辘地走回酒店。这时候,外面下起了小雨,阵阵寒意透过衣领钻进我的身体,我打起了哆嗦。

    你可以想象得出这样的场景:一个外国人,裹着衣服,冒着风雨走在异国的街头,饥寒交加。

    忽然,我的眼前一亮,街角出现了一盏我所熟悉的黄灯,暖黄暖黄的,在这个雨夜显得格外亲切。“那是一家星巴克!”我兴奋地告诉自己。因为我知道,只要再上前几步,我就可以进入一个我最熟悉的环境——笑容可掬的服务生,一大杯香气四溢的摩卡咖啡,一块涂满了奶油的巧克力蛋糕。我丝毫感觉不到自己在异国他乡,却如同在北京家对面的那家星巴克里一样。

    这就是星巴克的意义:你可以是美国人、中国人、日本人,甚至伊拉克人,你的目的地可以是纽约、巴黎、香港、上海,甚至耶路撒冷、大马士革,但只要你走进全世界9000多家星巴克中的任何一家,你就一定能闻到熟悉的味道,浸入熟悉的氛围。

    星巴克,是“全球化”的一个文化标记。

    作为一个东方人,我的感受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前往故宫参观的大批西方游客来说,如果能在这里见到一家星巴克,进去歇歇脚、喝杯咖啡、吃块点心,又会感受到怎样的亲近?他们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又会产生怎样的尊重?

    中国遭受过铁蹄的践踏、屈辱的蹂躏、无尽的磨难。但是,曾经的施暴者,无论当时如何船坚炮利,如何叱咤风云,最终的结局,不是被她同化,就是被她收养,或者只能悻悻而归。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她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匈奴人消亡了,突厥人归顺了,日本鬼子被赶跑了。但同时这些异族的先进文化,又都被用来构筑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面对“全球化”,我们迫切要做的,不是驱逐星巴克,而是——

    把孔子学院开到纽约、东京、巴黎,让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类成员,共享中华文明的渊博与睿智;让中国的青年志愿者和医疗救助队,更多地走向卢旺达、苏丹、缅甸、老挝,为那里饱受战争和饥饿之苦的人们提供帮助;我们还应当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别拆定海古城,别毁香格里拉,别向长江排污,别嘲笑穿“汉服”的青年。

    当然,我也希望,在曼哈顿或银座的街头,全聚德一家接一家地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