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雷子媳妇苗苗快手号:论火神派集锦(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12:36
论火神派集锦(一)
(2009-02-26 11:53:12)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火神派研究
关于火神派及附子的应用
《火神派的是是非非》(转载)
1、敢用附子者,不是火神派;会用附子者,才是火神派!“敢用”与“会用”之间,虽一字之差,但其中境界相隔万里。
2、真寒易识,假热难辨。火神派的最大优点在于擅长识别“假热”证。而医者之误,多为假象所惑。中医为假热所惑者犹多。
3、火神派的缺点在于:过度偏重寒热而略于虚实。治病多直取而少迂回。直取效捷,但其害有二:
(1)囫囵吞枣:比如食竹笋得先层层削皮,吃花生则先去壳,但火神派不屑于削皮去壳,直截了当,嚼而吞之。
(2)欲速不达:以雷霆之势直奔对方主帅,简捷明了;但有时,对方主帅外围还有许多阻碍,会使你鞭长莫及。
比如:对于一位中焦湿证患者,许多中医可能先用平胃散之类化湿,舌苔浅薄后,若有寒象,再用温阳。而火神派则可能直截用四逆汤加茯苓砂仁之类。可能二者皆有效,有时甚至火神派效果更好一些。但若患者湿偏重而寒热指征并不明显,妄用温阳,服药之后,会感脘腹不适,或胀,或吐,或泻。现在一些自认为火神派的弟子治病,之所以“排病反应”特别多,特别大,根源可能在于以上二点。如果分层次用药,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排病反应”。
4、阅无数名家医案,鲜见排病之说。中医治病,药若对证,十之八九,症状减轻。服药后症状反而加重者,偶尔有之,但绝不多见,此类反应以痹证稍多。《王正龙排病反应详解》一文,其排病反应之多,之猛,之久,独成一家之说。若为其实证经验,值得重视。但如今,排病之说,多为用药不当,成了文过是非之语。曾见一例网诊咳嗽患者,过用温阳,剧咳不止,医云排病反应,实则肝火犯肺,后平肝降肺,重用白芍甘草方止之。
5、个人的感觉是:排病反应,多在服药后1--2小时左右发作,数小时之后药力攻病已过,缓解即能,甚至减轻。再服药,又可出现症状暂时加重的排病反应,同样数小时之后病情缓解。也就是说,排病反应所产生的不适,应当是间断的,暂时的,随服药而产生的。如果停药之后,依然持续症状不能缓解,恐怕不一定的排病反应。
6、排病反应确实存在,但如何区分何为真正的排病反应?何为病情加剧?这是一门新的课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容易沦为误人邪说。
7、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治法也不应强分流派。皆当尊循“有是证则用是药”、“以平为期”之旨。任何一派,有所长则必有所偏。知其长而不识其短,必为之所误。
8、假热证的特点在于:舌、脉、症之间的相互矛盾。或症状与症状矛盾,如面赤而足凉;或症状与舌象矛盾,如口渴而舌淡;或症状与脉象矛盾,如咽红肿而脉沉弱。或舌象与脉象矛盾,如舌红而脉沉,舌淡而脉数。
9、火神派先贤之用附子,在于其慧眼识病,不是凭臆测用药,以下是读书笔记。是从火神派著作中感悟的要点,记的时候只强调了要点,治病的时候要四诊合参,不能断章取义。
10、中医本来是用于纠偏的,执于一派或执于一法,本身就已经偏了.有火神派大家言:98%是寒证;没见过阴虚证;可能吗?
最后要说明的是: 表明自已的医学观点,是为了共同提高,而不是为了抨击谁或某个流派,不希望引起是非之争。医学关乎人的性命,不要因虚荣心而生意气之争。
阳虚主证:唇淡面白   神疲嗜卧   声低气短   四肢厥冷    溲清便润    饮食喜热    口气清冷   “不渴、不烦、二便通利”。遇寒加重   夏轻冬重   昼轻夜重   午时至子时加重   食喜热  饮少   卷卧保温  多着衣  喜向阳   恶风   喜室内温暖处
阴虚主证:渴饮咽干   手足心热   失眠多梦   溲黄便结    潮热盗汗       遇热加重   夏重冬轻   昼重夜轻   子时至午时加重   食喜冷  饮多  平卧散热  少着衣  喜背阴   喜风   喜室外空旷处,
寒证:舌淡口和,溲清便润。
热证:舌质红绛  舌苔黄燥  渴欲冷饮  口气薰灼   烦躁不宁   溲黄便结  脉数有力。
身虽大热,但渴喜滚饮者,假热也!
身虽大热,但重衣厚被者,假热也!
身虽大热,但手足如常者,假热也!
面如红妆,但声弱重复者,假热也!
面部红赤,但目无红丝者,假热也!
舌红津枯,但并不引饮者,假热也!
舌红无苔,但口润不渴者,假热也!
舌苔黑厚,但扪之尚润者,假热也!
烦燥不安,但欲寐无神者,假热也!
烦燥声亢,但转瞬即疲者,假热也!
渴饮难寐,但舌淡脉沉者,假热也!
口渴欲饮,但并不引饮者,假热也!
手足心热,但舌淡脉沉者,假热也!
足心如焚,但尿多不渴者,假热也!
“判断寒热不取决于舌苔之黄、白,而取决于舌质之红、淡,津液之多、寡”
“判断虚实不取决于脉之疾数,而取决于取决于脉之有力、无力”:
舌红与否,难定寒热,当以燥润别之。
苔黄与否,难定寒热,当以燥润别之。
苔腻与否,难定湿浊,当以食量别之。
尿黄与否,难定寒热,当以凉灼别之。
脉数与否,难定寒热,当以有力无力别之。
舌:舌淡嫩胖大者,可温之。
舌黯淡者,可温之。
舌黯紫者,可温之。
舌红嫩者,可温之。
舌红多津者,可温之。
舌红绛起刺,神疲、脉弱、足冷、溺清者,可温之。
脉:脉浮数而空者,可温之。
脉沉微者,可温之。
脉沉紧者,可温之。
脉数无力者,可温之。
脉弱无力者,可温之
饮:渴不欲饮者,可温之。
渴喜热饮者,可温之
面色苍白者,可温之。
神疲嗜卧者,可温之。
形寒肢冷者,可温之。
背寒足冰者,可温之。
口气清冷者,可温之。
恶食生冷者,可温之。
大便溏薄者,可温之。
小便清长者,可温之。
鼻流清涕者,可温之。
冬重夏轻者,可温之。
阳证与阴证
目光炯炯-----目光暗淡。4r}sq
精神亢奋-----精神衰萎。  bC
声音清朗-----声音低微。Y$J
烦躁好动-----嗜卧懒动。XFW
唇红面赤-----唇淡面白。t
口气清冷-----口气灼人。
手足心热-----形寒肢冷。
渴喜冷饮-----渴喜热饮。
溲黄便结-----溲清便润。
遇热病重-----遇冷病重。
舌红苔燥-----舌淡苔滑。
脉数有力-----脉沉无力。
热证者,阳时加重,冬轻夏重。寒证者,阴时加重,冬重夏轻。
附子“五禁"和药后“三问"
由潘青海先生提出,以便准确掌握附子的使用。
五禁——面赤;舌红苔黄燥;谵狂心烦乱;尿短赤;脉数实。这5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但临床上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亦即戴阳证,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
三问——服后睡眠、小便、动静三方面的变化,如三症亢进,则附子减量或停用。即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正常反应。反之,则应考虑为附子的慎用病证。这“五禁"和药后“三问’’确实具有参考价值。
[转帖]怎样正确对待“火神派”
□ 汪 剑  成都中医药大学
“火神派”自清末名医郑寿全创始以来,近百余年间主要流传于四川、云南一带,继而成为全国性的学术流派。该派因善于运用姜、附等火热温性药物,从理法到方药都多崇温热,发挥运用都颇具特色,故得“火神”之名。
“火神”心法的立论基础仍然是辨证论治
研究“火神派”的学者常津津乐道“火神医家”对干姜、附子等温热药物的重用及广泛运用,重用附子等温热药物的医案多被认为是反映医家高水平的象征。于是,往往造成读者的误解,以为附子运用越多、使用越广,便越能证明自身水平高,甚至少数医家还以不论何种证型皆投以附子来标榜自己为“火神医家”,“抬手即是附子”仿佛成为“火神”的标志。殊不知,这是对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先贤的曲解,是浮于表面、不究实质的错误认识。学者如能仔细研究“火神”医家的著作,便能发现“火神派”作为中医学术体系范围内的一种学术流派,其理法方药始终遵循辨证论治的规范。
“火神鼻祖”郑钦安最为强调阴阳两纲,他主张临证应以阴阳为实据,明辨内外,判明阴阳,认为“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倡导学者务必在阴阳二气上求之。郑钦安并不只是囿于温热药物的使用,其用药的思路遵循阴阳辨证的规律,这在郑氏《医理真传》一书中明朗可见。郑钦安对姜桂附等品的运用是从阳虚证的根本病机出发的,有一定的适应症,并非毫无原则的一味滥用。其在阳虚证的论治上,重视肾中真阳,认为肾中真阳为生命根源,以潜藏为顺,不得随意飞越,在论阳虚病机时,大多是真阳腾越、不能固守于下。除阳虚证外,郑氏同样亦精于热证辨治,在其《医理真传·阴虚证问答》中共设二十九症进行探讨,病机多为元阴不足、脏腑火旺,治法多为养阴清热降火、峻补真阴,方药多用导赤散、人参白虎汤、小柴胡汤、大承气汤、葛根芩连汤、六味地黄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泻火清热养阴之剂。可见“火神鼻祖”治病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姜附”之间。
“上海火神派”代表人物的祝味菊先生,对于附子一味的运用颇有其理论依据。祝味菊以“五段”论伤寒,将伤寒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而划分此五个阶段的标准在于人体的“抗力”盛衰,这是对仲景伤寒六经辨证的独特发挥。祝氏认为附子有鼓舞人体抗力的作用,故附子的运用应基于人体抗力不足的病理状态。对于抗力有余,则并不强调附子的运用。祝味菊对附子的配伍运用也十分灵活,如附子配石膏、附子配羚羊角、附子配磁石等等,用量也有限,并不是一味重用、滥用附子。
“火神”心法的根本目的是针砭时弊
《医理真传· 坎卦解》云:“历代诸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茫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郑钦安先生著作中多可见类似论述,郑氏常常是一面阐述自身观点,一面又同时批驳“市习”,其根本精神是在针砭当时医家不辨阴阳寒热而恣用寒凉的弊端。因此可知,郑氏之所以在其著作中以大量篇幅阐述阳虚证治法,倡用温热治法,目的是在于纠时风滥用寒凉之偏。
沪上川籍名医祝味菊亦是如此,祝氏从蜀中初至上海之时,上海中医界承袭叶天士、王孟英,流行“轻灵”之风,用药多辛凉宣透、轻清芳化,重视温病时方,忽视伤寒经方。祝氏悬壶海上,一改时习,倡用温热,给当时的上海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故说郑钦安、祝味菊两位先生的做派全在于针砭时弊,本质是强调辨证论治。
“火神派”研究的学术价值
“火神派”作为近代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有其存在的价值。
有学者把“火神派”善于姜桂附的现象归结为“火神医家”多出身四川,而四川盆地日照少、湿度大,“附子在四川人身上有着或多或少的耐药性”等地域因素,乍看似乎很有道理,细思之,其实不然。其一,“火神医家”虽然多为川籍,但行医范围并不局限于四川盆地。其二,四川盆地虽然日照少、湿度大,但并不能说明该地区的患者便一定都适用温热,该地区寒凉等法的运用同样十分广泛。可见,地域因素并不是“火神”现象的主要因素。“火神”温热心法的根本是在于对证,阳虚证是“火神派”研究的重点,对证治疗是我们掌握其温热精髓的基本原则,亦正是“火神派”的价值所在。
在研究“火神派”学术之时,我们不能只是看到其重用温热药物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要阐述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真实含义,掌握其正确运用的原则。要正确辨识“火神派”与滥用温热者的区别,尤忌以偏纠偏、矫枉过正,落入谬误的无休止循环中去。
[转帖]对中医火神派医理的思考:
近几日在各大中医论坛转悠,发现中医火神派深入人心,更有执业者报告应用其理后疗效大为提高。因医圣张仲景方中用大热的附子量足,方多,故火神派亦可归入经方派。tuenhai初涉医理即接触火神派,当能少走不少弯路。
当代“火神”卢崇汉在《业医感悟》中谈到:
我们人体生命有活动,它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就是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都是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也就是在阴阳的动态平衡的、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的动态平衡,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
为什么要重用温阳药物,卢先生认为人体“阳主阴从”。那为什么阳主阴从呢?
大约在5年前,我就认识到人类普遍“阴盛阳衰”,只不过那时没有去接触和深入医理。关于“阴盛阳衰”,这可以从两方面观察得到:
其一,人类白天活动时间延长了,夜生活丰富,入睡往往较迟。白天活动为“阳”,夜里休息为“阴”,白天活动时间延长就使“阳气”的消耗增多。阳生于阴,夜时休息时间减少,又使得“阳”的生机削弱,源头减少。火神派代表人物卢铸之说到:
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病之一大纲领。
实是至理名言也。
其二,从人类的饮食上看,最适合人类的是植物性食物,这个问题先不谈,就植食而言,人类多食植物地上部分而弃食物地下部分。植物地上部分犹如白天,地下部分犹如黑夜。植物地上部分功能为“阴”向下和发散,植物地下部分功能为“阳”向上和内收。因此,从饮食上也可以看出人类的通病是“阴阳失衡”,“阳气不足 ”。
因此,2006年,tuenhai一接触“火神派”,就觉似曾相识。所以说中医实际上是哲学。
火神派一般重用姜桂附。重用到何种程序,卢崇汉在《业医感悟》中有一个统计:
我在临床上用了一年的病例,这一年的病例一共涉及了,就是治疗了2745人,一共接待了20013人次,一共开出了20076张处方。就一年的时间。那么在整个治疗,在治疗这两千多人的病例里面,它涉及的病种有83个,就涉及了各科病种。在整个用药,全年用了42味药。整个的治疗有效率在98%以上。那么这个98%,就是凡是在病历上没有复诊的病人,都算无效。由于没有复诊就不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情况。包括感冒没有复诊,都不算有效。临床治愈率在92%。那么这个临床治愈率有什么标准?这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患者的自我临床症状消除。再一个标准,就是通过西医的化验检测结果,最后化验检测结果完全正常,这样才算是治愈。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生姜,一般都谈到用姜桂附,用生姜的处方,这个生姜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那么整个生姜,就是用姜的处方一共是20016张,也就是全年只有60张处方没有用生姜。
用桂枝,包括了用肉桂,官桂,一共是19852张处方,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官桂同时使用,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同时使用。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克到200克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克到90克之间。桂枝的用量15克到75克之间。肉桂或者官桂的用量在15克到30克之间。
制附片,制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附片,熟附块,它都属于制附片。一共用了19423张处方。在全年的处方里面,它占了96.8%。制附片的用量在 60克到250克之间。tuenhai注意到附子和干姜都是采根部作药。这很有意思。附子和干姜都是温药,“温”主“阳”,根又主“上升和内收”,“升” 又主阳。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看“根”字,左木右艮,艮在八卦中为“山”,“山”字形上“升”象。
再看“附子”,我们知道“子”时一阳生,"子"属坎水,水属阴,依附于子水的是什么?是坎中一点真阳。
所以“附子”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为”坎中一点真阳“。辛温大热的附子可以“壮肾阳,能够扶腾肾水,能够使真阳之气旺盛”也就很好理解了。
“姜”字,为羊,女组成。“羊”通“阳”,主升,“女”为阴,在下部表示坎水,意象为可以使坎水中的真阳升腾。
事实上,tuenhai是想到就去做的人,在5年前就有食用植物根以补阳的想法,并有实施,可惜那时因故中断了。现在接触火神派医理,更是一大佐证。昨天在论坛上读到一个贴子,讲伤寒论坛的“医者佛”自己吃附子的经历:
我自己就尝试过吃熟附子,用量从10克逐渐增加到100克。在45克以下,吃完会觉得全身发热,此乃小剂量附子温阳,但尚不能固阳之故。至45克以上,则反而不觉热了。到目前我每天用熟附子90克,已连服20余剂,以前的颈椎病,腰腿痛,慢性胃炎等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爽利。甚至吃热气的食物都不上火了。此乃切身体会,决无虚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决心从2006年2月20日起,给自己配药,亲自尝药,以此为学习中医的开端。冬季手足冷,晚上甚至后半夜才足部变暖,这是“阳气”不足,血行不畅的表现。
多年来一直舌肥大,有齿痕,略淡白。
卢崇汉在《业医感悟》中谈到:
因为体内的气血精津是流动不息的,气血充足,我们的舌,我们的苔,我们的脉就应该很正常。舌体的变化就不可能很大,也不可能变大。如果水液、浊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化解,最容易潴留壅滞于舌表现出来,所以舌往往有齿痕。一旦舌有齿痕,更能够判定它是水湿壅滞的一个铁一的指征。舌苔的白滑,可以说,它是由于阳虚,失于真阳温化的一个表现。舌苔的白腻,也可以说它是阳虚寒湿阻滞于下焦的一个表现。舌苔的燥黄,就是白苔做底,面燥黄腻苔,往往提示这是由于素郁日久所导致的化热,虽然化热,它的本质仍是阳虚不足,这一点在临证上,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脉沉,这很好分辨,是由于阳虚所导致的。如果这几者都存在,从舌,从苔,从脉,我们能够判定它是阳虚湿滞的病机,这样完全能够成立。
至于脉,还需要向业者请教,自己究竟属何种脉象。
其他并无不适感觉。
接下来要给自己开方了:
黑附子30g(温阳壮肾)
炒白术20g (健脾土制水湿)
干姜10g (开宣肺气,散手足之寒)
菟丝子3g
先开三帖,以后随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