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天下无双下载txt全集下载:十二式易筋经体验解说+体会少林易筋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18:53

易筋经一至十二式体验解说

第一式  韦驮捧杵

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体验评论:

“身体直立如柱,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气力从腰出 ,下到脚,上必须出于手。四肢出筋骨随,肾气现。顶天立地接天地气。 可见这是身体内外气的练习。这也是天人观念,天地人相合,形正、心正、气正,三正天地气合于身。

“两眼平视半垂帘”放松身心,精神内守,更好释放经络气 ,发动气机。

“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 ”这个是利用了关键穴位激发感应的原理 ,目的在于激发气 。劳宫是非常重要的内外气通道。经络穴位左右合必开其中穴,激发檀中行气。 经常做,两手劳宫与肘都有气在互相吸引与牵扯的感觉,同时檀中穴处与双手心也有相通的体验。

这个的机理在医学上,外经雷公曰:请言心主之经。岐伯曰:心主之经即包络之府也,又名膻中。心包经之荣穴在劳宫,募穴在膻中。就是说劳宫又引通心包经的作用,而心包经之气血是在檀中聚集的,从经络气走向上看,劳宫之部位之气沿着心包路线充实于檀中,这是人体的自然机能 。那么,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人一身,心主之。养身,不过养气血。练习功夫么,也不过强气血。那么关键是从何处入手? 这个易筋经显然是从主要处开始。这里也最容易激发,也是养神之处,可以说立足非常巧妙。也符合黄帝内经的气血论述---气血相依。何况兼顾了神。气聚则神足,神是以气和血作为基础,所以很容易体验到气血和精神的关系。还借助气血最丰富的上肢 展开激发导引。

   这就是《易筋》入门练习的巧妙之处。

第二式  横担降龙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体验评论: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应该在胸前分开手的时候吸气,五指张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到肩平的时候应该是五指微微向上,掌心向肩外,呼气。这个动作配合呼吸把劳宫和檀中的气联系起来了,发动了整个气机,是对前一式练气的一个升级放大。顿觉气机大开,气感强烈。

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直臂在身体两侧,掌心向下,吸气的时候手臂提起不超过肩,犹如鸟张翅,呼气的时候手臂还是在身体侧直臂压下,只是五指并拢,利于集中聚气。这样你可以体验到腹部饱满,有气沿任脉降下,达到聚气丹田的效果。

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上。 这个仍然保持刚才的姿势 ,只是留意上腹部脐上三指的地方,可以体验到肚脐下丹田张开,从腿下有丝丝凉气进入。 

这就是立刻聚气丹田的方法 ,然后就会一身发热。

综观这个第二式  正所谓:一呼一吸降龙虎,水火升沉既济成。从此丹田开启,由此可入练气之道。因为前面第一式只是激发了人体关键的得气穴位经络,后面借呼吸、动作和姿势发动气机,把气直接运行到丹田,并联系全身,也接了天地气。

难怪《易筋经》的效果大呢 ,大道的方法啊。

第三式 掌托天门

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扣齿,双足跟提起,并外展,眼反观内视,反观百会,内视丹田,起呼落吸,垫脚托天3---5次。

然后双手从两侧分开,下降与肩平,手指先从小指收起,然后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收,握拳,边收手指边吸气。再分半阴半阳掌,手指按拇指到小指的顺序展开。边展开边呼气,身型微微下降。

体验评论:

上一个动作要求呼吸缓慢,配合动作,目的在于开通中脉。建议不要超过三次,身体上下要作到如一,包含上下扣住齿,神光内收。动作重点要求在腰腿上。内视丹田的时候必须深入,相对的腰阳关,这样全身中脉开了,不是一根而是介于身体中的一个层面 。

下一个动作通过握拳、展开手指,从中脉化气入12经络中。务必要求意、气、力合一。后按照开掌的顺序,又收于阴脉之海中

练习后,全身通畅,有气透全身,力贯四肢的体验。

第四式 摘星换斗

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再换势左上右下。深调息,吸气在命门呼气在劳宫,呼吸三次达到掌心发热发麻的感觉。这样封左阴、开右阳,封右阴开左阳,作用在阴跷阳维脉。

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

体验评论:

这一式最关键的是两手必须成龙爪,否则不能聚气于劳宫。

关于“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保持姿势不变,身体向右侧转动三次。转回的时候吸气,转出的时候呼气。

对于“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和上一个动作的区别在于:两手要转动,互相带动。转动时候,两侧跷脉、维脉充气,身体发热。

口呼吸原理(微微张口而已)在于调气肝脾后,避免肝脾不调的练习者逆气上冲。口微开,浊气出,任脉气清,丹田饱满,命门充实。先天转后天,这也是易的真义。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右腿上前半步,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手起落三次。前手鹰爪置于前胸肋下,后手鹰爪置于后腿股外侧,起落时膝腿动,身体不动。转身换足,反观内视,前蹬后拔,各做二次,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

体验评论:

肝脾胆肋部位,平常间是很少得到运动的,比较有效的运动比如渔民划船的动作以及华佗原始五禽戏的熊摆姿势。这个倒拽九牛尾动作,巧妙在于两腿用力,作用于肝肾,前吸后呼,实质是抑制一侧同时开放一侧,和前一式“摘星换斗”属于同一原理。这样既符合阴阳相生原理,又适应一般人气血不足的实际情况,集中气血开通一侧。左右结合,达到全开的目的。

其次是鹰爪,收敛气血于筋骨,合于肝肾。内经云:肝主筋,肾主骨。

关于“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是一个气血呼吸过程:吸气,在身体前侧,呼气在另一侧。脚上和手上用力一致的时候,着力点就反应在同侧肾上。所以前人说肾主力,这就是一个实际动作姿势检验的例子。

这样姿势和动作结合手型再加上呼吸,很充沛地畅通了身体两侧肝脾。的确是肝胆保健的上乘方法。当然可以单独练习作为保健肝脾的长期方式。

“转身换足、反观内视”是为了保证精神内守,保持自身气血体验,否则变成了体力锻炼。

“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一平衡气血,二应起手式的精神气血:檀中、劳宫、心包经络,统于全身之中。

经过“倒拽九牛尾”锻炼,心情舒畅,甚至腹中鸣动,腰腿有力,带脉自动激发打开。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两手握牛尾的动作,前手正握,拳心朝前。后手拳心有一个随呼吸变化的动作,吸气的时候,拳心在后,呼气的时候拳心转为朝前。在实际操作中就很好理解。

第六式 出爪亮翅

身如泰山,双手向前推,推出时呼气,手指并拢如推窗望月。推手如望月芽,收手如望满月。双手后收至胸肋,四指分开如海水还朝。吸气,肌肉震震起起伏伏,两足与肩同宽。动柔中有刚,静绵里藏针,做七次。

体验评论:

关键就在这个月的变化上。

推出时如望月芽:应檀中开穴,如月芽;应两手劳宫开穴,如月芽。月之大小变化,也暗含着气运用的远近变化。

收回时掌尖已经变为朝下,掌心仍然朝前,与檀中应成一片,如满月。二者皆可以体验到光色。

奇妙啊,奇妙!

久练此法,知道气在劳宫、檀中、命门、与天目,场与真力所以产生。

在劳宫,内外交接的穴位;在檀中,神气聚集的部位;在天目,神奇变化的所在;在命门,化气于骨,养护五脏,为根本所在。

奥秘啊,奥秘!

第七式  九鬼拔刀

右手食指、中指夹耳朵,掌心压颈椎,紧紧扣住玉枕关.体向左转,眼看右脚。三次转体回顾。

然后,右手从上向头后夹提耳朵, 左手向后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关尽有力,意念劳宫自领会,左右柔动行如柳丝,健腰强肾有奇效。各做两次,向前呼向后吸 。

体验评论:

这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动作。运用了“肾开窍于耳”的原理,激发肾气。也秉承了前面几式抑扬结合原则:关闭一侧,旺盛一侧。

最大的特点在于上“掌心压颈椎,紧紧扣住玉枕关”和下“左手向后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关尽有力”,并且用劳宫合督脉呼吸。这样效果很好,有弃风清利大脑,活血颈椎,通畅督脉,强化劳宫。也合乎“心神主脑”的医理。

如果不学习前人的经验,或者一生也难体会到啊。

有利于电脑工作久的颈椎、肩椎不适的人做常规保健 。

也是通督脉的好方法。随着练习深入,也可以把掌反贴在命门或者两肩胛骨之间,起到补虚通气作用。

第八式  三盘落地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体验评论:

“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发动气机,两肋开,气从手臂出,两臂对应激发。以缓慢配合呼吸,可以体验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这个是加强了下肢激发全身气血加快循环,起到内外气混合的目的。“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阳掌纯粹动阴脉,切忌手心向下,否则动一身阳气,气血上浮。阳掌直臂上下运动,两臂两掌气充沛后,檀中开,任脉随之大开,借助手臂贯通劳宫,引外气进入任脉,入五脏,一身清爽,“升降三次接天地”。

至于“强腰固肾有力气”,从两个方向理解:先是“身体下蹲如坐椅”,透过两手强化了气。后是借助接引外气进入任脉,通过过后天阳热激发处可以入命门从肾化于脊柱。也可以天气直下足三阴,行于肝、脾、肾,缓解肝、脾、肾阴虚。所谓气补就是这个道理。

第九式 青龙探爪

右脚上前半步,手由上式变半阴半阳掌,双手抓爪于两侧,左手置于左前胸,身体左转,右爪左前抓划,靠近左手时略停,吸气,向右侧划动回到身体有侧。动作呼吸三次。

再换左脚,身体右转,左手右抓。随呼气出爪,口里嘘气,调理肝目,爪抓如龙行蛇动。眼看四方不停手,以身带动手运动。

体验评论:

其实是很简单的动作,开始的时候,左爪停于肋前方,右爪随转身,呼气而接近左爪。略停,吸气而右爪岁身体转回右侧。每一侧三遍动作,先左后右。

这个动作呼吸的目的在于两肋理气。通过两臂两爪的接近完成。

动作气感比较强。仍然是压抑一侧激发一侧原理,交替进行,符合太极易的原理。

因为是爪型运气,在于走肝的筋膜。

第十式 打躬击鼓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十二经络命入门,观天攀足心自如。

左右十指天鼓鸣、变动阴阳有仰俯。眼见前程心不倦,低下头来看后面。

天鼓鸣时肾气振,肾强腰硬自有神。

提示:

“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双手捂耳,十指扣击耳后玉枕关及其附近区域,声响犹如击鼓一般。

“观天攀足心自如”仰俯的姿势和心境要求。心境闲适、恬淡旷远,摩足观天,自得其乐。同时,这个观天攀足姿势本身就有导引肾经络的效果。这就是打躬的动作。后动腰肾,拔脊透活力。

“左右十指天鼓鸣、变动阴阳有仰俯。眼见前程心不倦,低下头来看后面。”整个两句都是说在扣击的时候,头部与腰配合有仰俯的变化。后句是说仰俯时候的心境:要有鼓荡肾气的意识。

整个地看,这一式有动作和静养的阐述,动作为“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静养为“观天攀足心自如”。运用了“肾开窍于耳的”内经理论,也有心肾交泰的养生观念。姿势上与华佗五禽的部位导引原理一致。

第十一式 卧虎扑食

右脚向前一步,双手撑着地,四肢十爪全着地,前躬后伸伏虎威,吸气抬头虎爪起,呼气伸爪体近地。

下伏右势左腿屈,起势右腿后伸力,起吸伏呼三次起,后面翘起虎尾巴,右脚上来双开合,调理三焦。

提示:

“四肢十爪全着地”,这个动作可不简单。可见聚气筋骨,也不是轻松加容易的事。

最有趣和最典型的是:“后面翘起虎尾巴,右脚上来双开合,调理三焦。”通过右小腿曲伸配合上肢的起伏加上呼吸,很精彩的锻炼了后肾,可起到肾气只达足踵的补阴效果。

是否只有右小腿才可以这样锻炼呢?左腿当然也可以,左右阴阳平衡缘故。

肾气调,肝脾得养,所以能调理三焦。

这个动作典型的是易筋经太极理论的一种新运用:紧迫上肢气血,松透下肢气血。前面几式,一般是左右配合。

第十二式 摇头摆尾

双手向前,十指交叉,掌心向前推三次。

上推天,下推地,眼看四方自运气。十二经络气收回来,归入丹田加收势,双手腕转前七次,收如前韦驮式。

提示:

全式三个动作:向前推、上下推、双手腕转。

"向前推",双手十指交叉,翻掌才能向前推,收回时候得翻掌回来才可以收回。这个动作配合呼吸,收吸、推呼。掌推掌收的部位恰好在檀中中对应的部位。正是为了集中一身之气,强化气血融合,以气补血。

“上下推”的时候,翻掌上推,呼气,经络气上下肢贯通,阳维、阳跷通,凝神通畅在督脉。上推完,吸气略停,下推时候,任脉通,丹田贯注。

因为是收,起调节作用。“双手腕转前七次”,全力鼓荡气劲于关节筋腕,两臂如太极的抱球动作,身躯柔动犹如摇头摆尾,活动的中心在命门。动作呼吸缓慢为佳。

经过前面的锻炼,气血已经壮于全身,虽然如前面韦驮式,双掌相合,已经定于精神中。

首尾相连,练气行经络,强健筋骨,为之易筋。

虽然十二式俭朴,但涉及众多导引通经络的有效手法,值得借鉴。同时抑扬结合的原则令人耳目一新。最大的启迪莫过于行任督、强中脉的方法。同时也发现几种传统保健导引的相同之处,甚至某些现代功法对易筋经的个别动作借鉴。不过十二式共同的特点是精神内守,动作配合呼吸,缓慢而气感强烈。只要明白原理不必要机械要求动作同一。这也是《易筋经》有多个版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练习易筋经以微马步为好,避免气运无根。

甫光居士

体会少林易筋经

易筋经相传为少林达摩老祖所创,是中国传统武学上乘的内功,一直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武林至宝”。在民国时期的著作和评述中都常常被提到,比如平江不肖生的《侠义英雄传》,评书如《三侠剑》、《白眉大侠》中曾经多方涉及。另外不同时期也曾有多种著述,更早可追溯到唐朝孙思邈的著作,明清时期紫凝道人、周述官也曾经分别著述论述。民同时期还曾出版过多种版本,少林弟子王祖源曾写过内功图说,连一代大侠甘凤池都有易筋经的传承,今天少林寺也曾推出几个版本,可以说众说纷纭。其版本之多,涉及到的名人数量之大,可以说在几千年的武林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中既有小说家的推动,也有千百年来其笼罩的神秘面纱迟迟未被揭开的原因。本人无意去探讨武林人士的易筋经情结,只想从具体的训练上阐述个人的观点,以供武林同道参考。

从其传承来说,虽然易筋经版本甚多,但实际上大部分是以易筋经的外经十二大劲,或王祖源在易筋经的基础上结合了八段锦编排的养生易筋经为蓝本。古人常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套训练的东西,能够流传至今,足可以说明其有很强的生命力了。但从武术的角度看,许多人也曾提出过很多的看法,比如万籁生先生曾经说,易筋经练不好,就是铁人一具,对练功不得法的弊端可以说阐述得一针见血。更有很多的武林人士自豪地说自己的拳术已经把易筋经的内涵全都包括了,可以说大家各抒己见。笔者认为,是否已经全部概括了易筋经的内涵,首先应该搞清楚易筋经到底能有什么效果和内涵,如果确实某派武学能够全部达到这些效果,那我们自然也应该承认人家的建树。但要是对易筋经能够练出什么都不清楚,仅仅认为就是抻拔一下筋骨,那可说是隔靴搔痒,把老虎当猫看了。

开筋、开骨、易髓始终是传统武术修炼的课程,但是具体怎么定义、如何训练,其实大部分人知之甚少。其实传统武术界对此的定义是很严格的,也有明确的检验方法。

开筋包含着两种含义,大至周身,小至关节的末梢,只有把周身上下的大筋及末梢部位都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单纯的开筋不能达到易筋、易骨、易髓的目的,只是可以为后续的训练打好基础。

易骨训练是把周身的关节一节一节地催开,这一过程我们叫做开骨、润骨、透骨。所说的开骨,习练者能够感到骨节的拉动响声,在此基础上,以气血润养于骨节,使其骨密度加大,弹性韧性加大,身体的机能会有明显的改观。所说的透骨,周身的关节合为一体,与气血之鼓荡相互融合,以周身的气血润养于周身的筋骨,从技击的角度讲,脊背的大弓贯透到各个关节,要想把劲力打透,首先自身的劲力要和谐统一,各个关节力道要通透才能够使其骨力打出真正的功效。

至于易髓,牵涉面很广,待容后面另有专著论述。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易筋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的都是传统武术的核心内容。在此我们重点申明,易筋经是一个体系,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十二大劲,训练内容应包括内经、外经、内养经,这远非几页纸就能概括的。外经主要以十二大劲为基础,现在大多传授的练功方法是每一式四十九下,使肌肉绷紧和层层加力来增长自身的劲力,有些再加一些意念相互配合,使习武者迅速增长功力。普通体育爱好者的利用器械和加大运动量以增强体能的锻炼方法,虽然也能很好地增强力量、速度和耐力,但这种方式和易筋经训练出来的效果区别很大。易筋经讲究易筋、易骨、易髓,是在十二大劲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姿态,同时通过特殊的呼吸方法,使气血鼓荡、滋润周身。易筋经又注重与呼吸相配合,用松紧转换的特殊用力方式,对全身筋骨进行抻拔。

介绍至此,大部分武术爱好者肯定会说,我之所学也是如此呀。但这个过程需要老师亲身示范,单靠语言是表达不清楚的。只有亲手按到老师的骨骼才能体会到抻筋拔骨的内涵。我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吃过咸盐的人,任凭你如何形容和描述,也很难让他体会到咸盐到底有多咸。只有让他吃上一口,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其滋味。易筋经也是如此,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做。让弟子体会到,他才会真正明白抻筋拔骨,可以做到周身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它的效果是超出常人想象的。也许大家都知道抻筋拔骨,但是怎么拔,用多大的力度拔,拔到什么程度,在拔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送进转换的训练,这些技巧没有口传师授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图谱各家大同小异,但是训练的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是是否得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结果。

其次,易筋经的训练内容是很多的,简单地说有站立的动功,有桩功,还有行功。即使是同样的一些动作,在不同的层次上也有着不同的训练内涵,这些是难以用语言尽述的。每一阶段的训练所取得的素质和达到的效果都不同。外经训练筋骨,培养各种动态的劲力,逐步深入到气血。易筋经的行功训练是把平时所练的各种劲道在运用当中如何有效的发挥,这步训练关系到易筋经的一个核心——“练有所用”,不是把劲憋到自己身上,而是把力量能够传导出去,这是少林易筋经的核心所在。易筋经训练的效果应该是劲力宏大且活,不是把身体训练成简单的铁板一块。

易筋经是个整体训练,是需要周身的气血、意念的调整、肌肉的松紧、皮肤的触感、筋骨的伸缩、周身整体的承接引化击打、整体全方位的训练,缺一不可,否则很难发挥出它原有的功效,它的每一个层次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某一个环节被忽略,它原有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易筋经如果训练得法,其效果是非常惊人的。习练者上功很快,通过数月的练习,自己感到浑身气血充盈,胸腹、四肢有极强的膨胀感,内劲有明显的增长,体质有明显的改变。一般情况下,头部、面部、颈部及身体其他各部位都能得到一种超出常人的承受能力。

易筋经运用特殊的呼吸方法来鼓荡气血,使周身气血得以调整充盈,使人体所需营养得以充分的吸收和补充;又使人体内脏得到了充分锻炼,增强了内脏各器官的功能,短时间内就能使人感到自身体质的改善。例如很多习练者,他的头发可以任人撕拽,他的皮肤也可以由人撕拽拧抓,其原理在于易筋经很好地调节了脏腑的机能,内强外自然而壮,骨密度加强,他的头发自然就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力量,内勇外坚,能够实实在在地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少林易筋经外经的初级表现形式。

经过一定阶段(大概两个月左右)的训练以后,需要在此基础上着重训练松紧转换使用力的方法,易筋经不是跑江湖卖大力丸的表演,而是武学上乘的内功,是完全为养生和技击服务的,决不能练出一身僵力,那样会对你的反应速度、力量的发放都埋下一些隐患。这是关系到能否运用到武学中的关键环节所

能够达到的一些效果,也完全是练功过程中的副产品,如果以此为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学者一定戒之。

易筋经训练的松紧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在实际运用当中根本没有你运气运劲的过程,更不知道对方要击打你何处,这是武术技击内功与表演硬气功的区别。它的承接和打击力量的根本素养,就是在我们平时瞬间凝聚周身之力,发于一点而得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力。易筋经通过周身的气血鼓荡伸缩的转换,使全身的筋膜膨起,对全身形成一层保护膜,别人击打上去如同打在牛皮上一样,力量很难渗透进去。筋膜膨起以后,对于击打能力也有很好的提高,瞬间的爆发力和调动周身力量的速度,也都会有大大的提高。

易筋经的体系训练,笔者一直没有对外公开,在此我首次公开所传承的易筋经的体系。

很多训练内容单靠语言文字是无法表述清楚的,必须靠口传身授,方能领悟,如果单一地想从提高一些劲力方面来说的话,练练十二大劲足矣。如果要寻求它的根本,最好系统地训练。借鉴前人的经验让我们后人去继承和验证。

“易筋经”练习要领

一、精神放松,形意合一

习练本功法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通常不意守身体某个点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而变化。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的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起到健体养生的作用。同时,在某些动作中,需要适当地配合意识活动。如“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双手上托时,要求用意念观注两掌;“摘星换斗势”中要求目视上掌,意存腰间命门处;“青龙探爪”时,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动作虽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却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识思维活动。如“三盘落地势”中下按、上托时,两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势”中伸肩、撑掌时,两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势”中拽拉时,两膀如拽牛尾;“打躬势”中脊椎屈伸时,应体会上体如“勾”一样的卷曲伸展运动。这些都要求意随形走,用意要轻,似有似无,切忌刻意、执著于意识。

二、呼吸自然,贯穿始终

习练本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呼吸,而执著于呼吸的深长绵绵、细柔缓缓,则会在与导引动作的匹配过程中产生“风”“喘”“气”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风相),无声而鼻中涩滞(喘相),不声不滞而鼻翼扇动(气相)。这样,习练者不但不受益,反而会导致心烦意乱,动作难以松缓协调,影响健身效果。因此,习练本功法时,要以自然呼吸为主,动作与呼吸始终保持柔和协调的关系。

此外,在功法的某些环节中也要主动配合动作进行自然呼或自然吸。如“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双掌上托时自然吸气;“倒拽九牛尾势”中收臂拽拉时自然呼气;“九鬼拔马刀势”中展臂扩胸时自然吸气,松肩收臂时自然呼气,含胸合臂时自然呼气,起身开臂时自然吸气;“出爪亮翅势”中两掌前推时自然呼气,等等。因为人体胸廓会随着这些动作的变化而扩张或缩小,吸气时胸廓会扩张,呼气时胸廓会缩小。因此,习练本功法时,应配合动作,随胸廓的扩张或缩小而自然吸气或呼气。

三、刚柔相济,虚实相兼

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与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有张有弛,有沉有轻,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倒拽九牛尾势”中,双臂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以腰转动带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又如“出爪亮翅势”中,双掌立于胸前呈扩胸展肩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为刚,是实;当松肩伸臂时,两臂肌肉等张收缩,上肢是放松的,为柔;两臂伸至顶端,外撑有重如排山之感时,肌肉张力再次增大为刚,是实。这些动作均要求习练者在用力之后适当放松,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这样,动作就不会出现机械、僵硬或疲软无力的松弛状况。

因此,习练本功法时,应力求虚实适宜,刚柔相济。要有刚和柔、虚与实之分,但习练动作不能绝对地刚或柔,应做到刚与柔、虚与实的协调配合,即刚中含柔、柔中寓刚。否则,用力过“刚”,则会出现拙力、僵力,以致影响呼吸,破坏宁静的心境;动作过“柔”,则会出现疲软、松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

四、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习练本功法时,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身体条件的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各势动作的活动幅度或姿势,如“三盘落地势”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扑食势”中十指是否着地姿势的选择等等。习练时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另外,本功法在练习某些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要求呼气时发音(但不需出声)。如“三盘落地势”中的身体下蹲、两掌下按时,要求配合动作口吐“嗨”音,目的是为了下蹲时气能下沉至丹田,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紧张,引起气上逆至头部;同时口吐“嗨”音,气沉丹田,可以起到强肾、壮丹田的作用。因此,在该势动作中要求配合吐音、呼气,并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张,音从喉发出,上唇着力压于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浆穴。这是本法中“调息”的特别之处。

十二把易筋经

十二把易筋经是峨眉宗八大门(注:八大门即僧、岳、杜、赵、洪、化、宇、会)中洪门的一套主要功法。此功专为增长劲力而设,门内皆以“神力功”誉之。此套功法简而易学,练功中采用层层加力的方法,每呼吸一次加力一次,只要日行两次,三十天内即见神效。

歌诀:洪门猛勇四海闻,源在福建南少林;普天之下归洪姓,相扶明主定乾坤。请出宝匣翻秘卷,虔诚务就神功练;祖师传下十二把,一日练得力千斤。丹田气出达指尖,气回肺腑手足紧;妙谛全在贯气诀,久练神功推山滚。

第一把力按千斤势

[歌诀]

一把劲力按千斤,身正臂直掌下撑:十指上翘掌心沉,一翘一沉劲力增。

两脚横开与肩同宽,两脚平直,双足尖稍里扣,颈项竖直,百会上顶,沉肩松胯。下颏微收,口微闭,舌尖紧抵上腭,双目凝视正前方。两手下垂分别置于两大退外侧,肘关节微屈,双掌稍微外撑,掌心向下,十指朝前。采用逆腹式呼吸,意念微注丹田,以鼻吸气,并收提肛门及睾丸:然后,以鼻呼气,意领丹田内气上升至膻中穴,并分作两股经两腋下沿手臂内侧向双手掌心贯气,十趾抓地,双手掌用暗劲下按,十指上翘,全身之气力集中于双掌。默数1至49字,每数一字十指上翘1次、掌心下按1次。如此练习49次(图1)。行完49数后,全身放松,稍作休息,然后接着练习下一把。

第二把金刚守关势

[歌诀]二把劲金刚守关,握拳拇指上翘力;拳紧指翘默记数,呼吸深深宜慢长。

前势练毕,双足立定如前势,两手握拳,拇指翘起顶住大腿外侧,其余手指握紧,手心向后,吸气时可自然,呼气时扬眉怒视前方,牙咬紧,提肛,十趾抓地,手指用力并用意紧1次,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49次呼吸完,乃放松(图2)。行完49数后,全身放松,稍作休息,然后进入下一把的练习。

第三把双臂揽月势

[歌诀]三把劲双臂揽月,大指内贴劳宫穴;四指握固掐紧拳,层层加劲须数息。

前势练习完毕,双足立定如前势,将大拇指叠于掌心,其余四指握拢掐紧拇指呈拳,两臂朝下伸直,虎口朝前方。目平视,牙咬紧,舌抵上腭。每呼吸1次,两拳握紧1次,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49次呼吸完毕,才可放松(图3)。行完49数后,全身放松,稍作休息然后再进入下一把的练习。

第四把怀中抱月势

[歌诀]四把劲怀中抱月,双臂平伸环抱形;两臂相距咫尺许,肘屈平抬与肩齐。

前势练毕,双足立定如前势,两手握拳前抬臂,高与肩平,两臂略屈呈环抱状,臂距约30厘米左右,两拳拳心相对,虎口朝上。二目平视双拳,牙咬紧,舌抵上腭。每呼吸完毕拳握紧1次,愈握愈紧,直至49次呼吸完毕,乃放松(图4)。行完49个呼吸后,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再进入下一把的练习。

第五把霸王举鼎势

[歌诀]五把劲霸王举鼎,两臂上举如擎天;劲意加紧头上顶,拳握数息臂挺伸。

前势练毕,双足立定如前势,两手握拳朝头顶上方伸举,拳心相对,拳眼朝后。两臂尽量伸直,两臂距离以不贴头部两侧为宜。目平视,牙咬紧,舌抵上腭。每呼吸1次两拳握紧1次,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49次呼吸完毕,乃放松(图5)。行完49个呼吸后,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再进入下一把练习。

第六把仙童捧莲势

[歌诀]六把劲仙童捧莲,两拳对耳约一寸;虎口朝下正对肩,紧拳肘须朝后挣。

前势练毕,双足立定如前势,两手握拳,屈肘抬举,两拳面对耳,相距约3厘米左右,拳眼向下对肩头,大臂抬与肩平,肘尖向外。目平视,牙咬紧,舌抵上腭。每呼吸1次两拳握紧1次,勿放松,愈握愈紧,紧拳时意想两肘尖向后用力1次,直至49次呼吸练完,乃放松(图6)。行完49次呼吸后,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再作下一把的练习。

第七把大鹏展翅势

[歌诀]七把劲大鹏展翅,两臂平抬左右伸;挺胸扩臂脚尖跷,数息意拳往后排。

前势练毕,两手握拳向左右伸展,昂首挺胸,脚尖离地上跷,足跟着地,两臂伸平,拳眼朝上。目平视,牙咬紧,舌抵上腭。每呼吸1次两拳握紧1次,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49次呼吸完毕,乃放松(图7)。行完49次呼吸后,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再作下一把的练习。

第八把金刚伸臂势

[歌诀]八把劲金刚伸臂,两拳相距约六寸:臂直劲紧与肩齐,呼吸动作配均匀。

前势练毕,双足全掌触地立正,两手握拳向前平伸,肘臂勿屈,两拳拳心相对,相距约20厘米左右。目平视,牙咬紧,舌抵上腭。每呼吸1次两拳握紧1次,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49次呼吸完毕,乃放松(图8)。行完49次呼吸后,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再作下一把的练习。

第九把端宝献佛势

[歌诀]九把劲端宝献佛,两拳抬起对鼻尖:拳心朝外似挡光,气纳丹田手加劲。前势练毕,双足立定如前势,两拳收至两乳之上,然后翻为拳心向外,抬起对准鼻尖,两拳背食指大骨节离鼻尖约10厘米左右。目平视,牙咬紧,舌抵上腭。每呼吸1次,两拳握紧1次,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49次呼吸完毕,乃放松(图9)。行完49次呼吸后,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再作下一把的练习。

第十把霸王托鼎势

[歌诀]十把劲霸王托鼎,两拳屈抬与耳平;头肩拳呈山字形,意拳上举肘外抵。

前势练毕,双足立定如前势,两手屈臂抬举,大臂平肩,两小臂直立,虎口对两耳,使头、肩、拳呈“山”字形。目平视,牙咬紧,舌抵上腭。每呼吸1次两拳握紧1次,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49次呼吸完毕,乃放松(图10)。行完49次呼吸后,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再作下一把的练习。

第十一把罗汉抱肚势

[歌诀]十一把罗汉抱肚,两拳离脐一二分:四十九次紧拳毕,吞津三口下丹田。

前势练毕,双足立定如前势,两手握拳于小腹前肚脐两旁,两手食指大节骨离脐一二厘米,拳心对腹。目平视,牙咬紧,舌抵上腭。每呼吸1次,两拳握紧1次,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49次呼吸完毕后,身体放松,叩齿使津液满口,分3次吞下,意想随气送入丹田(图11)。行功完毕,再进入下一把的练习。

第十二把力托千斤势

[歌诀]十二把劲托千斤,平端两掌与肩平;足跟微抬助端力,如此三次作收势。

前势练毕,两足立定如前势,两拳松开,自然下垂身侧,然后随吸气两掌向前平抬,掌心朝上,高与肩平。端掌时,脚跟微抬起以助端力,松手时脚跟放下呼气,两掌变拳收于体侧。按此法连作3次(图12)。之后放松身体,稍作周身按摩,吞津并以意送入丹田,收功。

注意事项:

1.此套功法可一势一势地练习,也可连续一次性练完,但得视其功力而定。上述介绍的是将每一势分开的,习者应自行掌握进度。

2.学习此法宜早、中、晚各行一次,每天至少要行功一次。练时需精神专一,每势完毕,可缓行数步略微休息。体倦劳累者不宜练习。

3.每势均以49个呼吸为准,呼吸宜慢宜长,忌急速。初学不可强求用力,只作意想即可。握拳感到疲乏时,每势完毕要略休息一会儿,方可继续下一势。因为练深呼吸绝对不可牵强。

4.本功纯为空手动作加力,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作辅助,全凭毅力恒心,只需要坚持3~5个月,完全可由弱变强,易筋、易骨,增力长劲,神妙之处难以言表。

《少林与太极》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