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拜相为后的小说:李翰卿语录220则3 发表时间:2010-08-22发表者:赵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44:37

171.治一咳嗽患者,平时不咳,每于下午即咳,久不愈,给以麦味地黄丸而愈。
172.曾治一例咳嗽,病已迁延20余天,症见咳嗽,两胁胀满,痰多,易咯,咽干口苦,不喜饮,兼头痛。此属肝气郁结,上热下寒之证,给以贝母、桑皮、柴胡、香附、橘红、半夏、茯苓、干姜、黄芩等剂,以清肺化痰解郁,平调其寒热,一剂即见好转,3剂而愈。此证关键点在于寒热夹杂,用药特点也在于寒温并用.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173.肺气肿如审其属虚寒者,薯蓣丸很好。如兼肾虚者。方中可加入紫河车。原方以分计量,每分折为二钱半。用此药时,应注意起火。
174.曾治一喘者,病势已危,患者喘不得卧,呼吸促迫,脉数无力,微有热,苔白,脘腹拒按,即以真武汤为主,加人人参,另少加麻黄1.5克以祛其表热,莱菔子以去其脘腹痛,一剂即好转。说明用药须灵活掌握,才能收到良效,死搬硬套不行,无的放矢也不行。
175.呃逆,有一种因阴虚大逆而发者,其声长,患者自觉有气由脐下上冲咽喉,町用知柏地黄丸治之。
176.腹中气痛上冲,俗称肾气,即痃癖、奔豚等证。临床上大体可分为三类:一属寒者,宜桂枝加桂汤加减:二属仍贿,宜奔豚汤加减;三属寒热夹杂者,宜黄连汤加减。具体应用仍须辨别虚实情况和兼证而定。又,奔豚汤从药味分析,主药芍药、甘草以止痛,归芍以养血,姜夏止呕,芩葛李根白皮分解内外之热,是以奔豚证,兼血虚内外有热,上冲又兼呕逆者用之为宜。寒热夹杂者,黄连汤或乌梅丸均可随证选用。
177.曾治一初期肝硬化患者,以逍遥散为主,柴胡少量用之,疼痛加入乳香、没药、郁金、姜黄,偏胀又加厚朴、青皮、香附,如肝区热痛,加元胡、川棟子,如发热有块者,加鳖甲、丹皮。治疗中时时应注意。
178.痹证寒湿胜,手臂、肩肿痛,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不效者,用草乌、苍术、白术、当归、乳香、没药。
]79.痹证风胜者,治当行散,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治之。兼火者,大秦艽汤或九味羌活汤主之。
180.痹证寒胜,察其表里俱无热证者,宜五积散或小续命汤、甘草附子汤主之。
181.痹证湿胜,疼痛重着,小续命汤倍防己主之,增损五痹汤亦主之.
182.一例腰椎结核患者,前医以阳和汤治之不效.余审其面色姚白,脉滑数,诊为气血俱虚,热毒壅滞,予黄芪15克,当归9克,赤芍6克,银花9克,连翘9克。40剂获愈。
183.水肿一证,用五皮饮是一般方剂,必须辨证加减,始为恰当。如上肿,宜汗,酌加麻桂;下肿,则酌加渗利之品;实者,酌加消导之品;虚者,酌加参术;寒者,酌加桂附;仍贿,酌加滑石、木通之品。必须如是用之。又,茯苓导水汤为实证相宜,虚者不宜用。
184.痢证兼发热,葛根、连翘等可酌用之。如屆热痢,葛根芩连汤主之.
185.一慢性痢疾久治不愈的患者,曾用补法、泻法及攻补兼施,但3年多疗效不显,余审其症见里急后重,便痢脓血,脘腹胀痛,按之更甚,脉弦而细,子附子1.5克,木香4.5克,焦山楂10克,山药]5克,大黄3克,1周1剂,仅服4剂便愈,其效甚佳。关键在于祛邪不伤正,谨候其气之来复,病自愈。
186.大便不利,属于肝气不舒的,芍药、香附即可治愈。
187.一老年男性,患肠梗阻腹痛不止,用复方大承气汤治之而腹痛加重,余审其腹胀尚濡软,脉微而肢厥,神倦欲寐,舌质淡苔白,诊为中气大衰,先宜枢利,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一剂而愈。
188.痿证,在我区以湿仍贿居多,好发于夏秋之季,清燥汤治之较好。见症必须有口粘腻、胸满闷、午后身热等湿热症状。用时尚需随症加减。
189.治狂证,用防风通圣为主,加用镇静之品,有良效。
190.休克。病血压降低,脉微欲绝,似应属虚,然临床听见非尽属虚,至其治法亦应虚实有分,寒热有别,经络必分。若大实者虽承气亦不可缺,若阳虚者虽四逆亦不可少,至如气脱者莫若人参,阴脱者生脉可为佳方,肾脱者可考虑山茱萸,血脱者可考虑当归补血等。
191.努伤证,胸中刺痛,憋胀,有吋夹痰,常用旋覆花、茜草伍以灵脂、郁金、瓜蒌、半夏、葱白,效果很好。此即旋覆花汤、失笑散之意。
192.升阳散火之证,以发热较著、不恶寒、无汗、无舌苔、脉沉数为特征。究其原因,为阳郁于脾,由于过食辛凉所致也。其邪热用辛凉、寒凉均不能退,可予升阳散火汤,效果很好。
193.一西医诊断为脉管炎患者,症见右下肢膝以下自觉发憋发凉,无浮肿疼痛,其他无明显征象。给以活络效灵丹加牛膝、肉桂、麝香,外用葱熨法而愈。
194.曾治一妇人寒热如疟,一曰二三度发,病已半年之久,诸药不效。余诊其脉虚而数,舌色如常,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陈皮,加白芍、熟地,气血双补而愈。这也可说是少阳类似证之一。
195.曾治一梅核气患者,过去经医用半夏厚朴汤无效,透视检查亦未见实质性病变。诊之属痰热郁结之证,给以王节斋化痰丸而愈。
196。一例功能性子宫出血久久不愈的患者,输血、中药、刮宫等措施均效果不著,视其症除面色胱白、息短语微、两脉沉细外,并见舌苔黄燥,腹满硬痛,便秘溲赤。脉证相参,诊为内有实热之证,方用生地10克,白芍10克,丹皮7.5克,焦栀子10克,大黄10克。1剂崩血止,6剂即愈。
197.月经过多一证,原因很多。如属虚证者,每以归脾汤加入鸡冠花治之,效果很好。若虚甚者,原方党参易人参。
198.温经汤,为妇科常用而有效之方,其着眼点为寒热夹杂证的情况,用之为宜,而非单纯的寒证。
199.带证,清带汤最宜,可以作为治带证之基础方。寒者加桂、姜,仍贿加黄柏或苦参,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归芍,肝气不舒者加香附、柴胡,有瘀滞者加桃仁。临证须活用之。
200.妊娠因负重伤胎而胀痛者,保生无忧散效果较好,如下血者,酌加阿胶。
201.九痛丸(附子、狼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对胃痛拒按、不喜冷性饮食者有效,为温开之法。曾用治宫外孕患者,胃痛拒按,脉沉而似有力,无表证,无热象者,取效甚验。方中人参应用高丽参,狼牙可改用狼毒,剂量仍以原方比例为准。应预制备用。
202.升降散有升清降浊之功,曾用于大头瘟,效果很好。《寒温条辨》的15个方剂都很好。曾用其中增损大柴胡汤、增损三黄石膏汤等方剂分别治疗乙型脑炎、重症肺炎等,都收到了出奇的效果。
203.大柴胡汤为阳明少阳合并之证,柴胡加芒硝为误下之后,柴胡证仍在而有便燥,为虚中夹实之疾。用时须加以区别。
204.当归四逆汤是治寒邪直中厥阴之方(麻黄附子细辛为寒邪直中少阴之方)。曾治一证,由于冬季早晨室外劳动,突然发现下腹部疝痛,抽掣睾丸痛,四肢发凉,脉沉细,给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即愈。曰人用此方治冻疮,有效。如单纯内寒之证,不可用,恐阳气被散而虚脱也;阳气被郁之四肢厥逆,不可用(宜宣达阳气)。方中通草,陈氏意见,应改为木通。本方即桂枝汤之变方,凡桂枝证兼血分闭塞者,可以用之,为温中散寒、宣通血络之法也。冻疮之红肿痒痛,予本方四五剂即效。
205.白通汤和通脉四逆汤之用葱白,对格阳证来说,是不适当的,因为葱白总是散的药品,以不用为妥,如系寒邪直中,可以酌用。至于加猪胆汁,有认为系从治法,对格阳证可用;有认为阴阳两虚,胆汁系治阴虚的一面,也不妥。阴阳两虚,系用四逆加人参,猪胆汁有通便的作用,对通脉四逆证也不相宜。如系因格拒,用量不必多。
206.玉女煎,治因牙痛而牵引头痛者,有效。患者自觉有气自颊车上冲头部而痛,不冲则头不痛,上证用之有效。但要注意,本方是适用于表里气血皆热之清热滋阴剂,用时必须体会到这一点。
207.三甲复脉、大定风珠之类方剂,为滋刚熄风之剂,温病后期,肾水亏不能涵养肝木,致肝风内动者宜之。临床必兼舌红、口干之象,根据临床经验,应加人参为佳.
208.增液汤所治之便秘,为无水停舟,腹痛尤压痛,如兼拒按,则属增液承气之适应证。
209.九种心痛丸,有止痛攻积、除寒杀虫补虚的作用,虽治几种心痛,但主要治胃部拒按,属寒属实之心痛,主治中恶腹胀,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攻冲,落马坠车,血疾等。
210.桂枝芍药知母汤所主力历节,游走性关节剧痛。曹颖甫曰:“历节证起于风寒外感,汗出不畅,湿流关节,脉迟而滑,属寒湿。轻者宜本方,剧者宜乌头汤。”可作参考。又受风邪,于某一处疼痛,麻杏薏甘汤很好,但游走而遇阴雨风冷反复发作,久延不愈者,服桂枝芍药知母汤,效果很好。

治学方法
211.读古人之书,尤其是医书,不可拘于章句,应分别地加以选择,进行归类分析,然后根据实践加以条理化。古人的东两,应该经过我们的再实践加以验证,有效的加以肯定,无效的给以否定,未经验证过的,不能否定,留待今后实践之。既不可教条地迷信古人,也不可无原则地一笔抹煞,因为社会是发展的。一切事情都不能割断历史,都是从古至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的各种总结,也是为后人奠定基础的.
212.学习古典医学,要重点记忆,全面理解,融汇贯通,并通过临床实践加以验证.以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补充完善.
213.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备辨证的基本功。例如望神,什么是神,如何体现,正常人喜怒忧思,表情各有不同,可以从望而知之。这就是基本功,没见过濒死状态的人,病已垂危而不自知,这就是基本功的问题。所以,平时对各方面要多加留意,久之自然通达,这就是经验,这是书本上找不到的,
214.要想做到方药丝丝入扣,必须熟记数千方,数百药,否则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
215.研究处方,以胃苓汤为例,要注意它的配伍应用。方中之厚朴有人认为足通阳,那么要问:通阳为什么要用厚朴?用其他药行不行?根掘经验,厚朴的主要作用是除胀满,问题在于厚朴有降的作用,对泄泻不宜,故用量宜小。假如腹胀拒按,则不妨多用,甚则枳实、大黄亦可加入。如虚的方面显著。则白术须多用,甚则还须加人参。寒的方面较著,则桂枝可多用,甚则还须加干姜。这样研究,处处结合实际,一通八达,又易理解,又易记忆,而且实用。
216.学习方剂,不但要从其正面、反面体会,而且要注意区別同类方的细微差别.举承气为例,研究大承气时,必须把小承气、调胃承气的应用一同加以区别,更须把备急、温脾的区别弄清楚,进一步再弄清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的不同用法,然后才能应用自如,取效如响。
217.研究药物,应从它的实际性能作用上入手,从它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上深究。这也是临床应用的关键。如人参配当归以补血,配黄芪以补气,配石膏、知母治热盛伤津,配干姜、附子治气虚亡阳,配厚朴治虚胀等等。只要把这种精神掌握住,临床应用还有什么问题呢?
218.下利一症,有需利尿法治之,有需消导疏通法,有需开提法。究竟什么情况下应使用哪种方法,这就要从正确的诊断上,从药物的选择上分析之。如因表证失于表散而有内陷之机引致的下泄,必须用升提之法;如腹痛拒按,有积滞者,必须兼用疏通之法。余者类推,可于临床上体会其精神。阅书时,亦须处处以临床应用的观点去体会之。
219.认真地作科学检查对于诊断是最正确的一种方法,对于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不然的话,治好了病也拿不出成绩来。
220.继承老中医的经验,不仅是要记住老中医几个秘方、验方,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老中医的治学方法与诊疗思路,临床上如何辨证,如何分析病情,如何处方用药,甚至于在用药的剂暈上、服用方法上,都应细心留意,才能达到真正继承其学术经验的目的。因为宝贵的经验并不在几个所谓的秘方、验方上面。
节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