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妖夫爆蛇的吻痕txt:了解“生”与“死”?(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51:29

了解“生”与“死” (一)

(2007-10-26 07:48:30)转载 

 

            了解“生”与“死”

 

在有生命时了解死亡,把心带回心性的家,也就是带回生命具有的本源,让自己了解自己。这是每一个人很少思考的问题,能否做到让每一个生命都认识自己?做到在生命鲜活时了知死亡?这的确是生命健康时为人很少想过的事情。正因如此,许多人在“努力奋斗,精进进取。”之后,自然会为自己所获得的成功及“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一切如意”心满意足。甚而会为自己已将生前的住所、死后的墓地修整的富丽堂皇而洋洋得意!世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活着是给别人看”的状态下生存着……却忘记(其实很多人是不知道。)人生中还有另外一件大事、对自己来说还是一片空白。不知道正是这样一件事情主宰着自己生命延续的未来。更不知道,生时的浮夸与死后的遗骸,只是本质(体)也就是物质的幻化而已,而至于“本体”是什么?却从无了知!因此,让每一个活着的你,在生时了解死,了解,“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显得更加尤为重要。

 

 

什么是生死?

 

追忆自己的人生历程,虽然充满险阻和艰辛,但最多的还是幸运!特别是生在这物质和欲望高涨的时代,能有缘结识诸多的上师和禅修圣者,能在这五浊恶世中找到回家的路,不能不说是诸佛的加持和怙佑。

 

  一些年以来,随着修行越向前走越觉得身心轻松;越向前走越觉得无比的愧疚;越向前走越觉得信心十足而任重道远。

 

    回想自己的修行路程,无论是禅净、还是密修。总会在关键的时候获得意外的收获。学习经纶时这样,修持密法时这样,参禅时还这样,特别是当用心去体悟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后,再看生死是那么的自然而平静。是的,面对死亡,不应惧怕,应该反省,反省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智慧可以使我们面对死亡获得解脱。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当我们超越了对生死的恐惧之后,心里会充满着从未有过的真实和轻松。但超越就意味着付出!只有付出而所得之后才能领悟和超越对死亡的恐惧!

 

  很久了,我一直在思索,人们忙忙碌碌的究竟要做什么?没钱的想钱,有钱的说没劲;有病的想健康,健康人说太烦;平淡者想刺激,而弄潮者说心寒;没入门的想修行,而入了门的更贪。总之,无论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说的做的,心里想的,怎么就那么说是不是,不是还是呢?其实他们哪里懂得,说“没劲”证明你什么也不缺;说“太烦”是因为你生活的很好;说“心寒”证明你摔了跟头,对以往的生活升起疑点;说“更贪”是因为你对欲望无止境的追求。岂不知,没劲、太烦、心寒和更贪。正是生活完美的写照吗?试想一下,倘若一个生命垂危、病魔缠身的人,还能够有心情和时间牢骚和抱怨什么吗?他们一定很羡慕,并且渴望这种没劲,情愿这样的烦。因为“没劲”和“太烦”正是正常生活的充分体现。平淡才是真实,真实才会完美,完美是“中”、是“道”、是“圆融”,是修行追求的顶点。

 

    似乎我们把话题扯开的太远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只有懂得了平淡才能更深的懂得生死。

 

    生死原本是件平淡的事情。是我们人为的复杂了,其实平心而论我们的生和死与猪狗的生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也只不过是臭肉一堆,化作泥土好护花,不是吗?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没有大病过的人,不懂得珍惜平淡是幸福。没经历死而复活的人又怎么能体会的出生的美好呢?往往大病或经历了死而复活的人,会彻底改变他原来的人生观,或许会由一个狭隘的人变得善解人意而遇事豁达。自然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从生死中体悟到了人生的意义,也就是,活着不能只为自己,“不为自己”与“修行”扯在一起,就是在消除自我的私利。一个人少了利己自然就多了利他,无疑,这就是在自然而然的归回原位,因为性本善良。

 

  为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老病死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喜、怒、哀、乐的变化。人生苦长,人生苦短,无论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人生,生死始终与我们相伴,所以怎样的面对生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很久了,我心中一直萌动着一种期望。很想和大家坐在一起谈谈生死,即谈谈我们生前死后的事情,无奈这种因缘总像一片散沙,横溢四处不能集聚,是啊!在生命鲜活而旺盛时,有谁会想到死呢?请问,有多少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的人(30-50)岁的人为自己的死后之事做过打算呢?想过吗?恐怕很少吧?可是要想啊!因为生死,不是只属于某一个人的专利,生死是所有众生的事情。因为生死由不得我们的选择,今天的你或许明天已经不存在了,死亡面前绝对的平等。显赫与贫穷,才华与愚昧在这里没有区别;吃斋与杀生,造业、修福在这里没有区别;行善积德,有无信仰在这里没有区别,因为谁都无法逃离死的检阅,所不同的是付出不同,结果不同,去处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是的,无论我们有无信仰,都要经历死亡,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了解、熟知死亡。为的是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它。说到死。在历经生生世世的穿梭与轮回之后,我们自以为了解和认识了死,但事实上我们了解的只是它的某个层面。是个错误的句号。换句话说,我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死,正因为不懂得所以才会心生恐惧。恐惧则来自我们对肉体消失后的不知所措。其实我们理解的死,只是肉体的分解,倘若我们把看还给色,把听还给声,把呼吸还给空气,把毛发皮肉还给大地,你看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或许有人会说:“一无所有”。却不知正是在这一无所有中还有个不死而永恒的你啊!只是你从来没有静下来用心去体验过!用心,懂吗?因而我说,了解生死是心性上的事情。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圣者释迦牟尼,在北印度的菩提树下悟出的正是这个道理。也就是缘起性空,心性不死。只是由于人我的心性被名誉、地位、金钱、权利所遮蔽着体会不到它。这个遮蔽和障碍我们的东西,在佛学修行上称它为贪、嗔、痴、慢、疑。正是被贪、嗔、痴所障碍所以心性无法显漏出来发挥作用。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在梦中梦见妈妈死了,于是哭啊,哭!以至于我一连几天望着妈妈发呆,我当时的心里怯恸哭、好害怕,我不时的问自己,假如世上没有了妈妈该怎么办?但我只会心神恍惚的恐惧、只会哭。哭除了哭我找不出答案。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在当时,对于一个弱小的孩子那几乎成了承受不了的事情。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个小孩子怎么会有那样的心情?记得当时有好一段时间,每每走进家门看不到妈的影子,就会害怕和恐惧,就会坐在那里不吃不睡的等。正是从那时起对死亡升起的恐惧深深的埋在我心里。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为了寻求“了死”的答案。我开始进入浩瀚的法海而不知疲厌的阅读不知疲厌的寻求。答案竟是那么出奇的与续论和自己学到的东西不相同。特别是偶尔与父亲的一次谈话改变了我修行的航向。记得当时父亲总问:“你说真有个极乐么?”我说:经典中说有啊!父亲又说:这些人信仰的很迷茫,我看想去西方的人才最贪啊!那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正常思维的人谁相信?可是父亲明明很虔诚的礼拜啊!可是?父亲说:“我那是礼敬我心中的佛。其实父亲当时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想法,“你说西方好,以什么为凭证,谁去过?”是的,我不仅说服不了父亲,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因为我面对着许多问题,无法解答,那段时间是我最烦恼、苦闷、疑虑和彷徨的日子,虽然接受了佛法,但我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虽然外表看似修行,但我心中却对未来有着说不出的迷茫和恐惧。就像被吊在伸手四处都抓不到东西的空中。那种孤立无援、心中没底儿的滋味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后来随着对佛法的了解和深入,方才懂得佛法是我们了解生死,解脱自我,带心回家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了知生死,带心回家!”仅这一句话就够今人迷惑不解的了。是不是?生,就是心脏的跳动。死,就是停止。难到除此之外还会另外有个生死吗?心,也可以带来带去的到处跑么?普通人似乎难以接受、也不想接受这样的论点,认为这些都是迷信的无稽之谈。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有着许多说不清,理还乱的东西,譬如,无论你相不相信死后有无生命轮回,我们都在经历着生命的过去与现在;无论你相不相信,生命的轮回分分秒秒也从未停歇过;无论你相不相信,我们迟早都会面对这样的答案;那就是死后即有生命,又有来生!所不同的是智者在生时便了知了这一切。而凡夫只能在肉体死亡的中阴时刻才能了知生命的确不是死如灯灭的消失。

 

    有着肉体的人类啊!请在活着的时候多了解一些自己吧,多了解一些生死和心性上的事情。心性,懂吗?要知道,一切的恐惧和所有的烦恼其实都来自于心!我认识这样一位朋友,几十岁的人了竟然不敢独处一室,走到哪里都需要有人陪着,问其原由,答:“害怕。害怕一个人呆着,怕突然的死去。”其实他的此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我小时候怕妈妈突然离去是一样的恐惧。可话又说回来,有谁又不怕死呢?记得曾有一个时期我非常的恐怖死亡,时常一个人坐在那里思索,死就是消失,死就意味着我永远的不存在了,我的修行,生活,肉体等等,死,那将意味着离开我所拥有得一切,那怎么能行?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恐惧。有一个时期竟使得内向好静的我,总爱往人多的地方扎,怕下雨,怕阴天,怕夜晚,怕一个人时的孤独,天啊!这样下去还怎么修行?我感到自己就像飘在虚空中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来飘去,即累又无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死的陌生和无知,普天之下,似我一样的人又何止千万?究其根底是因为心胸狭隘,太唯我而自私,岂不知自私而狭隘就如失去阳光的花朵、果实,无论你多么娇美和诱人,都逃不过最后的枯萎和腐烂。因此敞开心扉,释放自我,解开心结恢复心性原本的清明。这才是我们生命轮回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啊!

 

    然而,我们所欠缺的正是无私和爱的释放,记得六十年代的时候,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油水大的东西和白面是节日里才能看到的东西。那时,人们生活简朴而守本分,邻里关系礼尚往来,一家有事会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尊老助幼,似乎天经地义。倘若有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会遭到所有人的斥责,仅凭那分舆论也会令其再也抬不起头来。因此这份道德舆论的本身就起到了对坏人坏事的制约作用,那时的人不坑人,不骗人,许多人家的家训中都要求后人不经商不买卖。“无商不奸!” 过去以骗人赚钱为耻,而今却以此为本事。一句话,随着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伦的道德水平却越来越低下了。倘若长此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分出耻和荣的区别吗?几千年的礼仪之邦,倘若成了不知廉耻的国土,不能不说是整个华夏的悲哀,遗憾的是此时此刻的如此时代,人们只管体现自我的价值,却忽视了整个中华民族未来道德存亡的价值,由此可知寻找追回远离的心性,使之从贪欲,竞争和执着中醒悟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相处于时代与世纪相交的我们又是多么的任重道远啊!是妥协,降服还是勇往向前?,一句话,是释放自我将心带回家,还是随波逐流?这是每一个龙的子孙都应思考的问题。怎么办?爱这个世界吧!伸出你的手释放你心中的爱,你会发现关心,爱护帮助别人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你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你会感到身心的轻松和自在,渴了的人水才甜,饿了的人饭才香,付出了才会珍惜。是的,一个健康的人体会不出病者的痛苦;一个被爱陶醉的人体会不出失去爱的悲伤;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体会不出老者对青春的向往和无奈,让我们在健康,青春的年华中了解自性,释放爱心,带心回家吧!归回我们自性的家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死亡恐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的面对生与死。我的话题似乎是岔开的太远了。还是让我们重新归到生死的问题上来吧!

 

    大凡说到死,许多人都不能坦然面对和正视这个问题。总认为死是分离,悲伤,痛苦和失去的代名词。死,就意味着丧失拥有的一切;死,就意味着从地球上消失。因此说到死,无论是权贵还是百姓,都不免有种莫名其妙的害怕和恐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太不了解死亡,太不了解自己。太不懂得唯有大乘才是成就者的出路。

 

    每每说到死,人们往往会用“据说、可能、也许”这样的词语,“据说行善,死了能升天。”“据说做恶会下地狱。”“据说修行可往升西方。”可又有谁真的见过天堂、地狱和西方呢?问题到了关键时人们总会用“也许、可能、管他呢”来遮挡内心里对生死的模糊,岂不知,正是这个抽象的天堂、地狱和西方,使得人们猜疑,于是更多的人采取了折中而实现的态度,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却不知,往往我们忽视的正是生命中最至关重要的东西,不信请你告诉我,你是谁,从哪里来,到何处去?无论你有没有信仰,无论你怎样的才华横溢,不妨问一问自己对生前死后的事情,究竟知道多少?你会惊讶的发现,原来我们面对自己生前死后的事情,陌生的一无所知。正如一位智者所言,我们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这话道出了所有人的要害,是的,“我是谁?我们是谁?”答案是困惑,迷茫而陌生的。却不知正是这种陌生,拉开了我们与死亡的距离,使得我们面对死亡或当死亡来临时,惊慌恐怖不已,其实面对死亡不必惊慌,也无需恐惧,因为死亡只是生命的延续,所以当死亡来临时,不必沮丧,也不用哀伤,死亡只是生命的事实,只要你不甘寂寞,勇于寻找无常后面的秘密,告诉你,体悟心性是了解脱离生死的钥匙。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虽然怕死,但却不关心,不了解自己生前死后的事,他们把死亡当作儿戏,明明知道死亡随时会来到,却一味的玩着蒙住双眼,自己看不见,以为别人也看不见的游戏,一代跟着一代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一旦死神真的到来,面对临终的最后时刻,才恍然感悟到生的珍贵和对死的无知,可悲的是活着的时候没有准备,此刻已经太迟。任何懊悔都已无济于事,这就是一个平凡人的一生。

 

    虽然人身难得,但生命对于这些虚度者又有什么意义?来的无明,活得愚昧,去的糊涂。难道生命的意义只限于这无味的轮回与死亡吗?当然不!生命的价值在于活着时能了悟自我,了悟无常,了悟不死而真实的心性。

 

    生命纤脆,生命短暂,生命无常。但有多少人真的明白,懂得这个道理呢?无论你是谁?无论曾怎样显赫一时,但当死亡来的时候,死亡是那么公平而不姑息,可叹的是,为人不了解自我的生死,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而更为遗憾的是人们对无常死亡的误解和逃避,以为死就是失去生命,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与来生,于是醉生梦死,放浪形骸,使得生命如浪花般汹涌澎湃之后悄然而去。但失去生命真的就意味着自我的结束和终止吗?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除了茫然,还是茫然。其实,死亡并不是什么可悲、可怕、可惧的事情,因为死亡不是“真我”的终止,死亡只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就如同四季的转换,秋的落叶是为了迎接下一个秋更浓郁茂密的到来,这是万物赋予生的使命,小草以这样的姿态相连而成为宽广的草原;树以这样的姿态茁壮而沐浴成林;万物以这样的姿态延续装点着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运转。人的生命亦复如是,死,只是生命长河里的一个段,一个点。死,就如同穿旧了的衣服和鞋子,衣服破旧了自然要更换,只不过我们这件衣服的名字叫肉体。当这个肉体多病、衰老、破旧的时候自然会选择另一个健康的来取而代之,这个生命转换的过程,化作语言我们称它为生死。就这么简单,原本简单的事情,却人为的复杂了,答案是因为我们对生死的无知,更确切的说,是我们只在乎生而忽略了死。要知道倘若没有死,哪里会有生呢?就如同没有太阳的炎热,怎么会显出月光下的清凉呢?因此,死才是生的开始,因为从我们呱呱落地那一刹那起,我们就已步入了死亡,长大一天,死亡也就临近一天,因而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延伸,生死相依,谁也逃避不了这一自然规律。醒悟啊!我的父老兄弟,坦然的面对生与死吧,不要以为自己充满生命的活力,其实那只不过是一具会移动的尸体,放下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恐惧,对金钱,地位,权利的贪欲吧,这些都是过眼的烟云,一但死亡到来,你的离去和你来时一样赤裸无助,一无所有,这是真实的事情,因而在生的岁月,多一点时间了解正视死亡吧!只有充分准备好了死,才能活得惬意,从容,平静,因为在生死的长河里没有终止。

 

    至爱的人们啊!勇敢的面对死亡吧!死亡不可怕,只要你敢于和它面对面的交朋友,你会发现就如同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一群陌生的人,这些人或许是些土匪,强盗,起初也许会很害怕,但相处久了,却发现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好,甚而比一般的人更友善,死亡亦复如是,当你真正了解认识了什么是死,你会体悟出其实死和生一样都是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点,将点点相聚便汇成生命的河,沿着生命的河,我们驾着心性的舟驶向涅槃的海!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死亡是不可逃避的事情,那就随它去吧!何况我们风华正茂,热血而年轻。是的,没有经历过痛苦所带来的那分无奈,怎么会懂得生命的脆弱?没有被病魔拜访过的人,怎么会懂得健康得可贵?似乎,这些对于朝气蓬勃得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很遥远得事情。其实不然,只要静一静浮躁的心,你会发现,电视电台,无时不在报导死亡的消息,这些人当中或许有人比你更年轻而才华横溢,他们也未曾想过死,更确切的说,未来得及思考什么是死。然,就这么的突然的某一天,在对死亡无丝毫准备的情况下,生命不复存在了。是的,死神不会因为你年轻便会远离,我们每一个人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还会活着睡在这里?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在清醒时做好死的准备,以平静的心态去迎接死神的洗礼!

 

   生死原本就是唇齿相依的事情。不管我们多么的不愿接受死亡的到来;不管我们多么的害怕与恐惧;不管我们多么渴望一切都恒长不变;不管我们多么希望生命的永恒,不管我们有着多少个不管,然,生命无常,四季无常,世界无常。万事、万物那怕是一个微小的元素,没有哪一个不在变化无常;时间,光线,环境包括我的写和你的读,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随心情,随天气,随环境不固定的变来变去,没有谁能够停止它,就如同我们从呱呱落地就步入死亡一样,不管你愿不愿意,你每次的呼吸都是在向死亡靠近,同样死亡决不会因为你今天神清气爽而调慢它的步伐,也不会因为你垂头丧气而改变他的冷酷。因此在我们分分秒秒都在走向死亡的时候,我们必须清醒,我们必须在死亡到来的前夕了解无常!了解生无常,死无常,善恶无常,了解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无常。

 

    面对无常,是退缩还是向前,这是勇士(大丈夫)与懦夫的较量,勇士虽然也会有恐惧的时候,但他却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痛苦,认清恐怖迎接挑战,无畏向前,把困难和障碍化作力量的源泉。这是勇士的胸怀,勇士会将无常变成朋友。而懦夫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只会苟且偷安,自惜自怜成为习气的奴隶。

让我们以勇士大无畏的精神战胜悲观,唯我而自私的人生观吧,以众生的利益为己任;以爱这个世界,爱父母,爱大家,爱人类为起点,以开悟了脱为导引,沿着中庸的道路向前走,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我们狭隘的人生观,才能够真正的走出死亡的恐惧,从而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和解放。

 

    放下自我的执著吧!放下是通往自由的路;接受死亡吧!接受死亡可以改变人生的态度;让我们平静、喜悦、从容的踏上新的路程吧,这条路可以将心带回家!

 

一、   生死的四大中阴

了解生死,是指我们每一个人,应在生时了解准备好生前死后的事情,(在这里不分信仰和肤色,没有种族和差别,面对的只有一个问题,怎样的死!)

虽然许多修行圣者,教导指引我们如何修行和解脱,但真正谈到如何面对和如何准备死的著作并不多。据我所知,最有说服力的是《西藏度亡经》也就是《中阴闻教得度》得解说。此书虽然流通,但与之有缘者并不是很多,记得多年以前,我有缘与此书结缘,而且非常喜欢,推荐给他人,结果是了无回音。甚而有几次在修行人家的佛堂里看到此书摆放佛堂,一时兴起,大谈而特讲,但却引不起听者多大的兴趣,究其原因,简略有二:

 

1、书中充满宗教专有名词,涉及许多我们经验和领域之外的东西。譬如,亡者的境界(中阴)本来对于我们(生者)来说就是陌生的,何况又弄出那么多红发蓝脸的忿怒尊,这对不熟知密法的汉地人来说更加不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复杂烦琐的中阴境界,什么“地光明”“母光明”的,对于缺少修持而又没有上师的人来说实在是越看越烦越乱。

 

2、汉地人,大多念佛,只信西方,认为只有西方极乐是最好的归宿。除此以外别无它求,正是这种执著和追求,使得许许多多的人遇之殊胜因缘而措之交臂,了脱无期。

 

基于以上的原因,至使得许许多多的修行人,面对临终束手无策,错失良机,成为终生的憾事,试想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样事情还少吗?为了早一天结束这种局面;为了前人的憾事不再发生;为了让更多的修行人踏上回归的路,我们必须在生时准备好死,即了解死亡及死亡的过程,莲花生大士说“人类面临两种死亡的原因,过早的死亡和自然寿命耗尽的死亡……”过早的死亡,可以通过修持延寿的法门加以改变。但倘若是自然寿命耗尽时,便没有办法可以改变,因此你必须准备走,说到走,也就是死时,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中阴”及中阴的四个组成部分:

 

①   生时的自然中阴;

②   临终的痛苦中阴;

③   死后的法性中阴;

④   转世时的受生中阴。

 

中阴”是指死亡和转世之间的过度时期。许多的人以为,随着呼吸的停止我们的一切也就不存在了。但从佛教的角度去认识,死亡应该是另一个时期的开始,不仅仅佛教这样认为,许多宗教对这一观点都加以认可,即便是传统和习俗也尊重这方面的事实。譬如,中国人,大凡亲属、朋友、近邻死后为了表示怀念,都要烧烧纸,特别是亲人去后,家家注重烧几七纸,在过去常有守孝几年的事情,这说明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死后中阴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为了孝,而是充满着浓厚的生死哲理。只可惜,先人的哲理传到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手里,只是空有一些形式了,而真实的用意大都不甚明了。岂不知,我们丢掉的不仅仅是民风民俗,我们丢掉的是祖先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历史中的某一部分。

 

前不久,电视新闻中说:从我国某地挖掘出了大批的铜器文物,据考证这些文物,都远远早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科学家们说:这批文物的出土,印证了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是些传说和神话的事件是存在的。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今天的事实也可能成为千百年后的传说,因此,我说传说,特别是经久不衰的传说,往往都是真实的,而且传的远久,可信之度也就越大。譬如,我们现在只知“烧纸”,却不知为什么而烧?那是因为亡者在受生中阴时,每过七天的同一天,都要重复经历死亡时的那种经验。因此每隔七天为他修破瓦法和其它法门,以此来帮助和导引他们向善,把他们从死亡混乱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要知道,亡者在受生中阴的意识中,他的觉察力是生前的七倍,所以在这时可以带给他们极大的痛苦或利益。像这么重要的事情,到如今还有多少人能知道呢?再过几千年还会有人知道吗?可见了知生死,对我们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不过,许多人由于福报不够没有办法接触到现世中的中阴身得度的法典“中阴教法!”之所以说没有福报,并不是说你没有因缘得到殊胜的法和伟大的上师。而是因为你自己的业力福报不具,即便是殊胜的东西摆放在你面前,你也会有眼不识金镶玉的。譬如:西藏佛教有一本关于中阴求度的书《中阴闻教得度》(此书是莲花生大士留给后人伏藏品之一)。也有译为《西藏度亡经》的。或许很多人都读过这本书,但对此书究竟有多大的信任呢?这当然要看个人的福份和因缘了,大凡汉地的人接受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原因有三①大凡汉地人都傲。自以为比藏人聪明,因此遇人于事都爱用心机、耍聪明,岂不知正是这种所谓的聪明降低了自身的恭敬程度,在修法和求法当中最要紧的一点就是看你有多大的虔诚和恭敬心,此虔诚和恭敬心与你所求之法是成正比的,汉人往往在这一点上表现极差。②对西藏佛法的不甚了解。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西藏佛法不传汉地,汉地了解西藏佛法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③由于传承不同,汉地大多数人接触的都是禅净的东西,南方行“禅”北方行“净”,以致于到了近代形成了全国一片“净”的局面。我不能说这个过失归于谁,或许说是共业更为恰当,由于许多修者受其影响狭隘而片面,除了念佛法门以外的东西,如禅和密概不接受。因此对于中阴解度中的一些忿怒相部尊的现显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却不知真的到了生死路上,往往正是这些忿怒饮血的圣众诸尊可以帮助我们解脱苦海恶趣。无奈由于生时对这些圣众诸尊不甚了解,往往到了中阴身时,特别是受生中阴时,会被这些形象所恐惧,以至于错过良机,不能往生。即便是我在这里大谈特讲的时候,有多少人真的懂得该怎样了脱生死获得解脱呢?大多数修行人一想到死,就会想到西方三圣前来接引,脚踩祥云,头顶放光,相貌庄严。倘若此刻来的是一位赤发蓝脸,眼大如灯的人来接你,你是否会跟着走呢?你是否想过会有这样的圣尊来接引你呢?恐怕许多人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可这确实是真的,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发生在你我身上。可是由于我们在生的时候不了解,熟知每一圣尊的忿怒形象,倘若临终或死后忿怒圣尊前来接引,我们岂不是会错过大好的机缘而遗憾无数吗?是的,由于我们在生的时候偏知偏见偏学,至使在死时也会错过机会,可见佛法的圆融有多么重要。可惜的是大多数修法的人,特别是念佛的人都处于树立自己排斥他法的立场上,岂不知这样的修行,离释迦佛法的本意相差太远太远了吗?佛法之所以称圆,就是因为他不二,因此,禅净密的不二就是佛法的圆,否则缺一不可称圆称道称中!

 

在生时了解死,就是从现在开始,在我们生命健康的时候,做好一切对死亡的准备。这样,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会有很大的希望。因为我们在生时准备好了死!请问有多少人准备好了死呢?即便是修行人,知道有个西方极乐,但你对自己死后去西方究竟有多大把握呢?以什么为印证呢?你连死亡时所出现的一切症状都不熟知,怎么会有勇气去面对呢?真是痴人说梦。或许有人对我之说很不服气,心想“某某大德说了除了某些经以外的经不要看,只要一句什么什么就能如何如何了,难道你的话还能和大德相比吗?”请问?什么叫“大德”?就是能够带领,引导众生离苦得乐的人。做不到这一点不配为“德”。何况修行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艰辛,只讲付出,不讲索取的事情,岂能是坐在什么地方干嚎几声就能解脱的事情?不证得慈悲喜舍,六度万行,没有忏悔加愿力,做不到“无我”怎么解脱?当然,我们允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人想法,只是希望你耐心看完,什么是生死?生死的四个中阴及慈悲无限了生死之后再谈,再看,再衡量你对自己的生死究竟有多大的把握。

 

许多人一谈到生死的事情都心生恐怖。即便是修行人,真的懂得生死之事的人也不是很多,因此我说如今的修行人,大都盲从而迷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修行人,修行的目的不正确,因何不正确?一、许多的修行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离苦得乐,往生西方。二、临终时,能够预知时至,身无病痛,死的痛快!乍一看,也没有什么不对,而实质却是极端唯我而自私的,因为你从来就没有去掉过一点点我,我预知时至,我离苦得乐,我往生西方。此种的自私而我执,此种的缺少慈悲,此种的恬不知耻,也能离苦得乐吗?岂不知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不具备这样的无限慈悲的菩萨行你怎么解脱?唉,心中不能视众生如父母儿女的修行人是成就不了无上菩提的。何况是那些自私自利缺少闻思修的人呢?做了鬼怪不知道怎么做的,亏了你还修,修到地狱里去了也说不定啊!

 

一谈到地狱,许许多多的修行人同样恐惧害怕,是的,有谁不怕下地狱呢?也许会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你怕下地狱吗?”倘若真的有人这样问我,我会坦然回答他,地狱对我来说也是陌生的,倘若我下地狱,能够使如父母的众生快乐和幸福,我愿意!倘若我下地狱,能够换来如父母的众生心灵上的觉悟,我愿意!!倘若我下地狱,能够使如父母的众生永不下地狱,我愿意!!!我愿地狱只属于我一个人,为的是所有众生都不再来!然而,我如父母的众生却不知,尽管我碎尸万段,而你自身的无明不去,愚昧不除,心性不开又怎么能够脱离苦海恶趣而常乐自在呢?岂不知禁固我们心性的地狱正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吗?是我们自己用唯我而执著的自私修造着地狱的墓坑,因此,“我执”不除,地狱无处不在。倘若不信,试想一下,都说极乐世界好,譬如现在把你送向极乐,你是否就没有了自身的烦恼和爱恨了呢?是否不再牵挂年迈的父母和即将升学、工作的儿女?就不牵挂自己的爱人和事业了呢?倘若做不到,请问你去否极乐和这里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我说不是去哪里的问题,而是“我执”不除,西方也是地狱,除去“我执”地狱也是极乐的问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西方和地狱与我们只有一线之隔,自私、唯我、执著,就是地狱。无私、奉献、爱众生就是极乐。倘若与修行连在一起,一句话,我们修行就是为了“去我”。除去“我执”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而全部的佛法意义也正是为了这一件事。因此我说“去我执”是我们唯一的目的,而战胜“我执”最有力的武器是爱心!爱是除去“我执”的催化剂,也是通向成就的铺路石。因此,你选择怎样的法门修行并不重要,你有什么样的信仰也不是问题,只要能够释放爱,爱亲人,爱朋友,爱同事,爱仇人,你就是在实践慈悲喜舍,六度万行!否则,倘若做不到,做不到即便是行遍虚空大地,何处又不是地狱,不被敖煎呢?难道我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地狱景象还算少吗?譬如:身患绝症,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痛苦不堪;譬如,少年丧父,中年丧夫(妇),老年丧子,妻离子散;譬如,意外事故,生死离别,倍受折磨,触目惊心;一桩桩,一件件生不如死的体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生和死分开,以为只有死才是可怕而悲哀的事情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其实我们在生时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地狱的考验。譬如,恨之狱,爱之狱,烦之狱,苦之狱,求不得之狱等等,无数的牢狱将我们紧紧的围困,使我们饱受肉体与“业力”所织造的网的束缚,几时不醒悟(找回自我)几时不能证得觉悟,几时就无法冲破这执著与唯我的黑暗。正是:我执而贪婪,人间无光线;无我而奉献,地狱也灿烂。

 

其实,世上原本就没有地狱和人间的区别,一切都是我们的分别妄想所为。

 

是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活着时体验死。而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示现着这一变化,这种活着时对死的体验及生活中示现的死亡,我们称它为自然中阴。自然中阴,也就是在活着时体验死。正如中阴教法精确的告诉我们:如果在我们还活着的现在拒绝死亡,那么我们的一生,死亡的那一刻和死亡之后,都会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当我们了解了自然中阴后,便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下一个程序: 临终的痛苦中阴,也就是死亡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非常简单,用在这个两句话就概括了:①外分解。(外分解指五根和五大的分解)②内分解。(指粗细意念和情绪的分解)但似乎这种解释简略却不甚明了。特别是对于一些闻法初修的人,更觉得应该对中阴教法有某种程度的认识。更何况即便是修法多年的人,也不见得熟知这个死亡的过程,之所以说不熟知,并不是说你不懂,而是说很少能够这样联系,因为许许多多的人,即便是修行人,对死亡的准备也是非常仓促的,甚至是毫无准备的。不信,大家可以问一问“我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死?”答案我想是令人吃惊的。

 

好在现在还不算晚,只要有缘,(不是每个人都有福报接触中阴教法的)从现在开始,了解认识死亡的意义,并在死亡的那一刻,地光明出现时,能够认证我们的心性,那么中阴解度也就起到它应有的意义了,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认证它?许许多多的修行人,特别是念佛人,在这个问题上太依赖于外力和诸佛菩萨了。在他们认为,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应该包揽他们的一切,即主宰他们的生死。却不知十方诸佛菩萨都是我们修行中的工具和方便,目的是让我们证得自己心性上的觉悟,从而带心回家。倘若你找不到,认证不了心性,而只是一味的寄生、依赖于什么的话,你将永远的了脱无期。所以请你永远的打消因念了多少声佛号,诵了多少遍经文,做了多少次早晚课便会预知时至,死无痛苦的念头。因为倘若我们对于死亡的过程毫无准备的话,死亡对于我们来说会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验。即便是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死亡可能也是痛苦的,除非你能够把握“本初地”(原本具足的那个东西)“地光明”出现时能够认证心性。否则你便失去了机会从而接受五大即地水火风空的分解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在西藏有一位叫桑腾的喇嘛,他是一位很好的出家人。后来,他突然的病了,病情急剧的恶化,因而他的死很痛苦,但他死的很平静,很有信心,因为有他殊胜的上师在他身边。(在上师面前去世,这是每一个修行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左顿喇嘛的死和桑腾之死,有着很大区别,他不需要别人帮助他,当康卓·慈玲、秋珑仁波切要去为他请蒋扬·钦哲仁波切时,他微笑着说:“不要烦他,没有必要。”“我与上师之间,是没有距离的。”话刚说完,他凝视天空,过去了。

 

当蒋扬·钦哲来到左顿面前望着左顿喇嘛的脸咯咯的笑了起来,“拉根”(拉根是藏语老喇嘛的意思),“拉根,不要停在那个境界了。”(把自己的心性和真理的虚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让我引导你。”于是左顿喇嘛真的复活了,跟着蒋扬钦哲上师修完了破瓦法,仁波切引导他在临终前的神识走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