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萌徒是大神txt下载:贵州茅台:白酒“奢侈品”供应链保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26:26

贵州茅台:白酒“奢侈品”供应链保质

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时间: 2011-10-29 13:28   作者:张明  

本期案例问题单:

  在白酒行业,酿造、生产、运输等供应链环节都是制约白酒终端品质的关键因素。如何实现充足的有机红粱种植和供应?在原材料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如何控制成本?白酒的生产工艺是否会因资深调酒师的变动而变化?在生产和加工环节,如何保证酒品的质量以及口味?本期记者实地调查了茅台酒厂从生产到加工再到运输的供应链全程。

  市场上素有“十瓶茅台八瓶假”的说法,茅台是如何面对这个严峻考验的,请关注本期案例报道。

  从每瓶100多元到每瓶逼近2000元,53度飞天茅台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个由中国A股股价最高的公司推出的主打产品,是近十年来可以跑赢股市、楼市、黄金等投资品的产品,被称为大山沟里流出来的“奢侈食品”。10月17日,贵州茅台三季报公布,2011年前三季度,茅台营业收入136.42亿元,净利润高达69.31亿元,成为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但他们依然面临品质、安全与渠道管理上的挑战,新上任的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2010年开始,茅台集团就致力于完善“绿色供应链”的建设,通过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回收等技术手段,实现茅台绿色供应链的完成。

  1 原料采购:2%~3%的元素决定了茅台风格

  “茅台酒厂与周边的种植户达成了绿色有机原料供应链体系,从种子、肥料到收割、收购形成了信息化管理平台。”

  袁正凯是贵州仁怀有机红粱(高粱)种植户的代表之一,在云贵高原的仁怀,金秋季节随处可见田地里红红的高粱,仁怀25万亩的红梁几乎全部由这样的种植户种植,采取订单农业的模式向茅台酒厂提供优质的原料。

  袁正凯种了6亩多高粱,2010年纯收入1万多元,他的邻居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妇也种了2亩多高粱。

  “茅台酒厂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从10多年前年产3000来吨到现在年产2万多吨,带动了仁怀市高粱种植从零星到规模化种植。”仁怀市粮食局副局长付天海说。

  茅台酒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历来有“离开茅台镇造不出茅台酒”一说,中国食品行业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茅台镇周边的有机红梁、赤水河水、河谷空气中的微生物是保证茅台品质和风味的重要因素。

  茅台酒厂对农民的高粱实行订单收购,收购价高于市场价,2011年定的收购价是5.1元/公斤,但现在的实际收购价是6.2元/公斤。该市农业局茅台酒有机原料中心主任王小波介绍,茅台酒厂今年投入1000多万元,为种高粱农民提供良种、农膜等,成立了风险基金,在农户遇到自然灾害时提供保障,免除农户后顾之忧。

  由于仁怀市对种植红粱进行了酱香酒原产地保护有机原料认证,按照有机原料认证体系,经过种植培训后的仁怀农民,都能熟练地按农业标准化进行种植。

  为保证有机原料质量的可追踪性,仁怀以村为单位,以地块为基础,对基地、示范园所有农作物从播种、管理、收割、贮藏、销售全过程进行严格的农事记录,并将记录的数据、资料整理归案,为有机原料认证机构提供更翔实的内容。

  “茅台酒厂与周边的种植户达成了绿色有机原料供应链体系,从种子、肥料到收割、收购形成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袁仁国告诉记者,茅台不仅向农民提供高粱种子、薄膜,还利用生物技术将酒糟等制造出有机肥料提供给农民种植使用,保证了有机高粱、有机小麦,从种子、肥料、收购等环节的有机、可追溯。

  “譬如在土壤环节,种植高粱的方法是用牲畜的粪便堆积发酵后肥田,完全不用化肥,并遵循老祖宗的耕作技术,春种秋收,人工除草、施肥,保证了这些环节都是绿色有机的,此外不用任何农药杀虫,而是用杀虫灯,彻底挥去农残阴影。”茅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有机农场的每一粒糯高粱,要进入茅台集团的原料仓库,还必须走过一条严格的“考核”之路:收割、脱粒、包装、运输等环节,严禁使用任何塑料制品,所有高粱全部采用纯天然麻袋进行包装,而运输车辆也必须经过彻底清洁,专车专用。

    在检测阶段,收检人员开袋目测:颗粒饱满、色泽红褐色的通过第一关。发现青白色、有虫害、颗粒不均匀、不饱满的均实行退回;顺利过关的,还要等待农残等一系列量化指标的抽检,直到完全通过,才能成为酿造茅台酒的原料入库。

  酱香型白酒近年来销售行情看好,贵州茅台镇作为我国酱香型白酒的主要产地,有几百家白酒生产企业,由于所用原料与茅台酒的原料相同,而当地的高粱产量又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有不少企业购进东北高粱来生产,但通过对比,北方高粱生产的酒质与当地高粱生产的酒质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这样一来,茅台镇及其周边的酒厂开始大肆抢购仁怀的红高粱,收购价格被不断抬高,种植户成了“香馍馍”。“茅台酒涨价与原材料特别是红高粱涨价的确有很大关系,为了应对价格波动,茅台酒厂设置了原料基地办,拟在两年内再建20万亩有机小麦原料基地,确保满足公司产能扩大所需有机原料供应。”袁仁国表示,茅台酒厂还采取了在生产周期提前一年进行原料收购,修建10万吨规模的有机原料储备库等措施,以应对高粱可能因天灾造成的减产和市场的价格波动。

  仁怀的高粱、赤水河的水、河谷中空气的微生物,一直是笼罩在茅台酒身上的“神秘元素”,与众多食品行业企业不同,茅台酒对原产地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超越外界想象,维系赤水河水、河谷上空微生物的良性循环也成了茅台集团供应链体系的重要部分。

  “往往是2%~3%的元素决定了白酒的风格,决定茅台风格的就是赤水河谷盘绕在茅台镇上空的微生物。”中国酿酒大师、茅台集团前董事长季克良告诉记者,为保证赤水河水质和上空的微生物健康循环,贵州省日前刚刚通过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于10月1日起实施,以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重点。

  季克良在茅台酒厂工作了差不多47年,透过一口茅台酒的品尝就能判断出赤水河水质和环境是否发生变化。“这么多年这条美酒河保持得还不错”。

  2 生产加工:经验如何用科学替代?

  “从原理上说,茅台酒勾兑就是调节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没有仪器可以代替人的舌头去寻找答案,最终的口感,全靠评审会的几张嘴。”

  茅台酒的主要原料——红高粱经过收储之后,便进入了茅台的生产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生产工艺是“下沙”。

  在这道工艺之前,茅台酒的酒师们需要在每年端午后开始“造曲”,以小麦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40摄氏度。

  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把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再过30到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茅台制取师傅告诉记者,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到5个月。

  制好酒曲,时间已从初夏转入中秋重阳节,“重阳下沙”是茅台的核心工艺之一。

  在贵州茅台镇白酒行业中“沙”的意思就是指红高粱。因为本地产高粱细小而色红,所以称为“沙”。“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不同的酒。投入的是比较完整的高粱,产的酒为“坤沙酒”;用磨碎的高粱产出的酒名为“碎沙酒”;用最后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后产出的酒为“翻沙酒”。而茅台酒最著名的“回沙”工艺,即是指将高粱多次蒸煮出酒,而不是一次榨光酒分。所以“下沙”并非指茅台酒要在沙里过滤。

“这时候红高粱的品质就得到体现了。”茅台酒师告诉记者,当地的红高粱粒小、皮薄、淀粉含量高,经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

  记者走进茅台制曲、生产车间,一股浓香扑面而来,尚未饮酒自有酒意。

  数十名工人正在将上甑蒸煮,每蒸煮大约两个小时后,就需要将其散在地上“摊凉”,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上满一甑需要高粱1500 斤,第一次加入约220斤左右的酒曲。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上下。”一位茅台酒厂工人告诉记者。

  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这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的微生物。

  发酵完成后,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窖坑有3到4米深,能装15到20甑的酒糟。

  大概一个月后,窖坑打开,开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

  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窖期,开始第三次蒸煮。时间到了12月甚至来年的1月,才开始进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

  但是并不是说前几次的酒毫无用处需要“丢弃”。“每一次的酒都有用处,成品酒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季克良告诉记者,茅台调酒大师以 “酱味”、“醇甜”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同批次的酒。三种酒体理论的提出,对于保障茅台酒质量稳定性具有革命性的价值,使勾兑有了可以依据的基础。

  茅台酒新酒产生后装入陶土酒坛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进行“盘勾”,就是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往往要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

  “从原理上说,茅台酒勾兑就是调节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没有仪器可以代替人的舌头去寻找答案,最终的口感,全靠评审会的几张嘴。”季克良说,勾兑完成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调味的时候要加“调味酒”,每次只添加少量。

  近年有科技人员通过最先进的仪器检测出茅台香味有1200多种香气香味物质构成,是否意味着茅台有很多的“添加”物质呢?

  “一瓶茅台酒是要靠100多种库存样酒勾兑出来的,首先是由一组5个品酒师一字排开,在相对独立的工作台中间有一个小洞用以向下传递样酒,一个样酒5个人给出各自的评定,最后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保品评结果的客观;继而通过一个3人组成的品酒委员会对勾兑酒进行质量把关。”茅台酒师告诉记者,从制曲、下沙、取酒到勾兑,茅台所使用的原料都是小麦、高粱、经过滤后的赤水河水、空气中的微生物,整个环节都是有机绿色的,“没有任何添加的工艺和污染,这套工艺也是祖辈上千年传承下来的,取酒剩下的酒糟也通过科技转化成种植高粱、小麦所需的有机肥。”

  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进行灌装进入市场。一瓶地道的茅台酒的生产至少5年。

  复杂神秘的工艺大多由人为掌控,充满变化,如何让科技来弥补可能出现的缺憾呢?据了解,茅台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建立了包括样品前处理在内的一整套先进的白酒检测分析技术,“这些科学数据更为我们的工艺提供了准确的技术含量保证。”季克良说。这么多年工作中,包括他在内的技师已经将酿酒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再进行传承,系统完善,“加上先进科技的帮助,则实现了用集体取代了个人”。

3 配送体系:如何既控制成本又保证可追溯?

  “茅台镇至今未通高速路,运输极为困难,一批货往往要拖上3个月甚至半年才能送达。”

  从出产于田间地头的高粱、小麦开始到包装盒、酒瓶以及诸多复杂工艺的标识、标签,茅台酒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我们的供应商均实行一年一度的考核,打破了供应的终身制,每个供应商的每次供货都建立了档案。”袁仁国表示,原料、辅料采购的众多环节都建立了标准的监测体系,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追溯到每个人、每个环节。

  而茅台的包装多年未变,看似简单的背后实则深藏众多供应链条的结合。

  环保的概念,贯穿茅台原料生产的始终。新茅台王子酒、新茅台迎宾酒的内托,采用了可降解的PET材料;产品的包装盒印刷,则采用了大豆油墨、UV油墨,减少了对石油产品的依赖,“这种材料不仅绿色环保也不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损。”

  “茅台酒的包装瓶埋在地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将自动生物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它的特殊功能决定了酒瓶的回收价值相当高,在很多地方茅台酒瓶的回收价格每个近100元。”一位茅台的供应商告诉记者。

  一个茅台空酒瓶能炒到近百元,而茅台酒因产量受限、市场供需矛盾巨大,造成了价格在市场上被不断炒高。然而相比价格,更令消费者头疼的是遭遇“假酒”。

  “这实际上是渠道供应体系问题和消费者的辨识技巧问题。”季克良表示,除开消费者极易辨识的侵权酒,过去五年茅台共查处了350吨假酒,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没有搞清楚茅台的供应、销售渠道。

  据了解,茅台在全国有1300多家经销商、800多个专卖店,团供、专供渠道各100个,经销渠道最齐全,“我可以说通过这些渠道买不到一瓶假酒。”袁仁国表示。

  然而崇山峻岭的自然条件显然限制了茅台的运输配送,“茅台镇至今未通高速路,运输极为困难,一批货往往要拖上3个月甚至半年才能送达。”一位茅台经销商告诉记者,为了及时拿到货,经销商往往自己开车到茅台镇取酒,甚至动用飞机来运,不过这些应急措施显然加大了茅台的运输成本。

  “为解决配送问题,茅台在全国设置了五大仓库,避开运输繁忙期运输成本的上涨。”袁仁国告诉记者,在运输紧张的时候茅台酒厂甚至动用过军车来运。

  这样一来,茅台的运输配送环节反而显得“杂乱”,这是否会造成假酒的乘虚而入?“我们运酒的车都安装了GPS,利用卫星系统监控,每瓶酒在哪里打开,在哪里下货都可以实现监控。”袁仁国表示,茅台酒包装采用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信息防伪技术,每一瓶酒的流向都能在终端获得准确定位。

  此外茅台还构建了物流查询系统和经销商查询系统,以保证各个环节及时掌握茅台酒的流通情况,方便消费者查询茅台酒销售网点,客户、专卖店、片区和营销员都可登陆查询。 “一旦查实茅台经销渠道卖假酒,相关责任人将被罚款几十、上百万元,甚至取消经销资格。”

  随着消费升级,价格不断被炒高,市场呈现供不应求之势,茅台已被市场誉为“奢侈食品”,市场与生产的矛盾如何解决?

  “这还是一个供应链协同的问题。”袁仁国表示,茅台正在搭建的“经营目标、营销计划、生产计划、包装计划、采购计划”供应链协同体系,“首先是茅台建立了一个内部产销协同,根据经销商和销售上的要货需求,与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形成协同,让各种单据流转、账务处理等都形成连贯,这样业务线很清晰,可以追溯。此外不同经销商在不同地域之间相互的调拨和库存、物流情况都要实现清晰可见。”

 

2011-11-21据媒体报道,贵州茅台集团人士在厦透露,飞天茅台三年内零售价或将超5000元/瓶,此外,两年内茅台还将向相关的国际评选组织申报“奢侈品资格”。

 附录:也谈谈白酒》

     所谓新工艺(液态发酵法,是指用液态发酵的标准化学工艺从淀粉类原料生产食用酒精的过程):食用酒精是相当高纯度(其实比前面老牛用的实验纯还是要差些,估计我用的分析纯和老牛用的差不多)的酒精水溶液,没有香型成分,要做成酒,就要添加化学原料(理论上是食用级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酯,其实还有些其它的成份(感兴趣可以参考国内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的教材),勾兑调制之后可以在口感上高仿五粮液、泸州老窖、茅台等名酒。而且有一个莫大的优势:将饮用者事后的头昏、头痛的概率降到最低(因为酒后头晕、头痛的原因是一类杂醇物质导致的),这种新工艺生产的高档白酒倘若厂家在食用酒精、纯水、食用香精等主要原料上严格把关,最后出来的酒各方面的指标是相当不错的(悄悄说一句:知道怎样让白酒有挂杯的效果吗?是添加了食用级的丙三醇,当然不能添多,多了就假了,不能弄的跟胶水一样,说笑了!),当然不会头痛了,因为杂醇类物质根本就不会存在嘛!于是大家都说:真是好酒啊! 
       
       所谓传统工艺:固态发酵法!这是中国传统蒸馏白酒的制作工艺,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等经典名酒就是这样生产的,可惜受窖池规模限制,年产量很难扩大(大家都要喝,价格于是就涨了,假货也满天飞)。可是并不是所有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中国白酒都是好酒,因为传统工艺中所有的香型成分都需要经过复杂的酿造、蒸馏、陈化、复合调制而形成(新工艺就简单的太多!),而且传统工艺的高难点还在于:如何将原料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杂醇类物质逐渐通过复杂的陈化过程消除呢?(倘若不能消除,就会在最后成品中体现出苦、辣、酸等杂味,并且使饮用者事后头晕、头痛),所以传统工艺并不是每一个厂家都能掌握的非常好的,换言之就是掌握不好的话,用传统工艺酿制出来的白酒还不如新工艺白酒口感好! 
       最后补充一点:很多人估计都是受以前的观念影响,认为酿制中国白酒一定要有品质优异的水源,其实真相是:只有传统工艺(固态酿造法)生产中国白酒才挑剔水源,采用新工艺(液态酿造法)生产中国白酒是严格禁止使用自然水源的,必须使用现代高精度纯水机生产的纯水加工,当然纯水机的水源就是自来水啦! 
       最后再补充一点:现在国内市场上除了几种比较经典的顶级白酒: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水井坊等属于全程传统工艺酿造之外,绝大多数市售价格约在100-600元之间的中国白酒都打擦边球:以新工艺为主(用精制食用级酒精做基础),适当调制食用香精添加剂,最后用少量年份陈化比较好的传统工艺(固态酿造法)生产的调味酒(有的厂叫基酒)来确定香型风味,这就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所谓年份白酒。其实为了全面占有市场,前述几个顶级白酒大厂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中低端品牌,生产的方法也就是这样的(这些厂其实大家都知道,比如:五粮春)。 
       
       再说说中国传统蒸馏工艺烈性白酒 
       
       前一段时间曾回过一个贴,说过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蒸馏工艺烈性白酒的事,今天闲来无事再说些其它零碎 
       
       第一:传说中的水质的问题:传统工艺在传说中都是要求在产地需要神奇的水质,换句话说就是出好酒的地方就得有好水,其实这话半对半不对!内行心里都有数,好水的传说都是业内人士长期巧妙用来展示给消费者看的广告,用来给著名产地酒贴上一层炫目的光环,真实情况是这样的,首先传统固态酿造法在传统酒窖中从投料、堆码、种曲、孵育,翻料…….等非常复杂的发酵过程中确实需要使用当地的天然水,但是这仅仅局限在多次蒸馏提酒之前(根据不同的工艺特色,中国白酒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蒸馏提酒、取酒),一旦传统工艺结束,成品基酒(有的厂叫原酒)装桶入大窖进行窖藏之后,就再也不能使用当地天然水了,从基酒窖藏开始一直到成品酒出厂,任何一个阶段添加天然水都会使清冽的白酒立马浑浊而丢品,这是严格禁止的,全部需要使用纯水(纯水机制出的纯水,酒厂消耗纯水的量是非常大的),这一点大家可以自行验证呢,倒一杯优质白酒然后倒一些自来水、矿泉水等,马上就会变色。 
       
        第二:中国优质蒸馏白酒是否存家里年头越长越好?完全是错误的! 厂家酿造出的优质基酒经过长期窖藏后,高水平的勾兑大师根据本厂的产品定型酒体风格(以传统浓香型白酒为例,要求:酒体丰满、口感醇厚、入口甜绵、回味圆润、香型通透,各厂还有细微差别、各有绝招)、使用不同窖藏期的基酒互相搭配确定最后的勾兑数据,再调制降酒精度(这个流程一般是降到酒精度50°-55°,极少数降到55°以上的),最后成品装瓶、封口、贴标出厂。而出厂的成品白酒在玻璃瓶/瓷瓶中是没有任何其它熟化途径的,所有的香型、风格、口感在出厂时就已经最终确定,日后只能随着香型物质、酒精的缓慢挥发而劣化,绝不会变好。否则酒厂就不存在质量控制这一说了。 
       
        前面的事儿都是指纯粹固态传统工艺发酵酿造的优质蒸馏白酒,比如: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特曲等传统优质名牌产品,而且有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可以用来区分它:市售价格基本都在500-600元/瓶以上(限于传统工艺,产量无法提高),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建国后当年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我国对传统工艺的改革半个世纪以来闹腾到今天的结果: 
       
        第一:液态酿造法:这是为了遵循总理的建议:全国人民都要喝上酒,还要喝好酒… ,于是60-70年代的轻工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大搞技术改造,发明了“液态酿造法”:其实这玩意仅仅名字玄乎,扒开外衣一看:其实就是用粗制玉米淀粉发酵制取乙醇(酒精)的工艺流程,这玩工艺在化学工业里面非常普通,是属于超大规模生产的典型。在普通有机化学的工业化产品叫:工业乙醇,经过加一道纯化工艺之后就是“食用酒精”,其实工业上还有将其超纯的工艺环节,产品是“分析纯、试剂纯”乙醇,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于是有了“食用酒精”就有了一切的基础,而且“食用酒精”的产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全国人民都喝不完。 
       
        第二:“食用酒精+纯水”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中国白酒的基础,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试试是什么口味,挺刺激的,但是完全不好喝(据说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就有美国兵拿医用酒精兑点水喝)。要想把这玩意变成酒,就还得加点啥——人工合成的化学香料(有兴趣者可以自行参照天津商学院食品系上世纪90年代编著的《食品香精香料及加香技术》一书,这本书写的很专业、很经典),现代化学工业的水平如此之高,化学香料的合成工艺和种类如此之复杂,酒类企业的高级勾兑专家几乎可以调制出任何一种传统风格的中国蒸馏白酒的香型,不是行业内的专家几乎不能分辨。于是当代“中国白酒”出来了,现在可以这样来说:所有市面上售价低于80元/瓶的白酒几乎都是这样的货色,换言之:它们跟传统中国人用粮食酿制白酒几乎不沾边,这完全属于咱们自己逗自己玩发明的:“化学凉拌菜”,唯一缺点是:厂方调制工艺水平稍差些,出来的产品喝了第二天容易头昏、头痛。 
       
        第三:近年来风靡的“原浆酒”、“年份酒”是什么玩意?这些酒基本市售价格都在100-500元/瓶这个区间内,这个价格区间也是各酒类厂商竞争最激烈的区域。而且搞这些花样的基本都是名牌大厂,因为这些大厂的顶级产品(纯固态传统蒸馏工艺的白酒产量实在是上不去,这一点没有办法,不然何至于国内市场上那么多假五粮液呢!),但是这些厂商为了巩固自己的品牌覆盖范围、保证市场占有率、提高营销收入,不得不拉下身价参与激烈的中端市场竞争。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走上了这一条路:“食用酒精+纯水”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法变,变了成本就没法降下来。但是名牌企业在调制本厂这些产品的时候,是用本厂在大型贮藏酒窖中不同年份的优质固态酿造基酒来互相搭配勾兑,最终确定香型、酒体、口感的(在总体产品中用量极少),当然其中部分厂家也干些掺杂少量“食用香料”的无耻勾当(还是为了降低成本,我就不说是哪几家了,以免本文被认为是“酒黑”之文)。这样一来这一类产品就出现在大家面前。由于名牌大型酒类企业里面有一大批技术大师,经他们的手勾兑出的产品口味还是控制的相当不错的。 
       
        第四:中国哪里出好酒(本文仅指:浓香型、酱香型中国蒸馏白酒)?答案:四川、贵州!有人也许会抬杠: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湖北也出不少好酒啊??时至今日我可以告诉大家:虽然这些地方仍然有不少白酒名牌企业,仍然有不少在市场上叫得响的白酒品牌,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些地区在传统工艺酿造中国蒸馏白酒上的衰落!这是事实!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这些地方的酒类企业附近打听打听,他们一年出厂多少产品?再问问老百姓他们一年出厂多少酒糟?一切都清楚了!他们都不是在“酿酒”;他们都是在“造酒”! 
       
        第五:下面自然而然就产生一个问题:那些几乎不用传统固态发酵工艺酿造白酒的大型企业为啥还每年出品以万吨计的“年份酒”;“原浆酒”??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答案:他们买酒!在四川、贵州的著名产酒地有大量私人小酒厂,多到一个乡镇就有好几个,一个县里有好几十个,这些小酒厂源自解放前的私人酿酒作坊,在这些有着几百年传统酿酒工艺氛围的地区,他们的固态酿造工艺技术代代相传,直至今天,这些小酒厂没有品牌、没有从业资格、没有生产线!但是这丝毫不妨碍他们自家有着上百年传下的酒窖和精湛的固态酿造工艺技术。这些小酒厂每家每年只能出窖几吨优质“基酒”、“调味酒”。这些“基酒”、“调味酒”都被外省大型酒类企业买走了,买回去勾兑他们的“原浆酒”、“年份酒”忽悠广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