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物少年苏白书包网:记叙文训练之七:景物描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44:13
记叙文训练之七:景物描写2009-04-02 20:01

一、景物描写

指对自然风景、社会环境所作的形象描绘,以表现人物(或作者)对现实的态表现环境与人物、自然与人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是写作中十分重要的描写部分。

二、景物描写的功能

1.在于深化、突出作品的主题,显现时代的社会的生活特色;

2.在于烘托或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性格;

3.在于营造氛围,形成典型环境,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4.在于绘制丰富多彩、特色独具的地域风貌,显示作品的民族风格。

因此,描写方法都要为“有真实感”服务。“真实”,包括景物的形、状、态,还包括写景、观景的人有真心、真情。只有这样,才能情景交融,做到“景语皆情语”。为此,无论简笔勾勒、工笔细描,动态状写、静态描摹,正面下笔、侧面着色,还是借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都要旨在增强真实感和感染力。

三、景物描写的分类:

1.风景画、风俗画、风物画。

①对山川平原、草木鸟兽、日月星辰、风花雪月等狭义自然景物的描写,便是一幅幅风景画。

例文

湖上(节选)                   叶紫

黄昏的洞庭湖上的美丽,是很难用笔墨形容得出来的。尤其是在这秋尽冬来的时候,湖水差不多完全摆脱了夏季的浑浊,澄清得成为一片碧绿了。轻软的、光滑的波涛,连连地、合拍地抱吻着沙岸,而接着发出一种失望的叹息似的低语声。太阳已经完全沉没到遥远的、无际涯的水平线之下了。留存在天空中的,只是一些碎絮似的晚霞的裂片。红的、蓝的、紫玉色和金黑色的,这些彩色的光芒,反映到湖上,就更使得那软滑的波涛美丽了。离开湖岸的半里路的蓼花洲,不时有一阵雪片似的芦花,随风向岸边飘忽着。远帆逐渐地归来了,它们一个个地掠过蓼花洲,而开始剪断着它们的帆索。

点评:

写水、写天,写实光下的水,水中的天光;写沙洲、写芦花,写蓼花洲上的芦花,写芦花飘忽的蓼花洲。这些是写湖泊的常景。而一旦点缀着“归帆”,情致便有了变化。远行的船“剪断着”帆索,是归来,是停泊;归来和停泊,是景,也是情。

②对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描写,便是一幅幅反映民族、地域风貌的风俗画。

例文

钟鼓楼(节选)                 刘心武

天光渐渐放亮。随着天色由晶黄转为银蓝,沉睡了一夜的城市苏醒过来。鼓楼前的大街上店铺林立,各种招幌以独特的样式和泼辣的色彩,在微风中摆动着;骡拉的轿车交错而过,包着铁皮的车轱辘在石板地上轧出刺耳的声响;卖茶汤、豆腐脑、烤白薯的挑贩早已出动自不必说,就是修理匠们,也开始沿着街巷吆喝……

点评:

一幅风俗画,出现在“鼓楼前”,为小说营造一个特定环境。

③对人工建制的景物和器物,大至园林建筑、城镇村落,小如器具物件、金石画幅等的描写,则是一幅幅风物画。这些画面既可以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还可以成为人物生活中的重要细节。

例文

穆斯林的葬礼(节选)           霍达

磨砖对缝的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房脊的两端高耸着造型得体的鸱吻。椽头之上,整齐地镶着一排三角的滴水。檐下,便是漆成暗红色的大门。厚重的门扇上,镶着一对碗口大小的黄铜门钹,垂着门环。扇门的中心部位,是一副双钩镌刻的金漆对联:“随珠和璧,明月清风。”门楣上伸出两个六角形的门簪,各嵌着一个字:“博”、“雅”。

点评:

不仅古色古香,而且点出主人的身份与情趣。

2.宏观景物与微观景物(从景物描写的范围分类)

①宏观景物给人以宏大、辽阔、幽深、雄伟、繁多感觉,如日月星辰、山岳险峰、江河湖海、城堡宫阙等;写宏观景物,可以表现出充沛的感情和恣肆的气势。

②微观景物给人以小巧玲珑、轻微淡简之感,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文房四宝、玩具器用等,写微观景物,便于流泻细腻、淡雅的情致和神韵。

例文

海 燕                郑振铎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轻微微地吹拂,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他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些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他的双剪刀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他们还要来住。

3.动态景物和静态景物

①动态景物描写要突出变化过程和过程中的情状,即注意“时间的因素”。

例文

烟                   林诺普尼茨卡

这烟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状和颜色。

一会儿,它像铁蛇一样盘绕成一圈圈的,愈盘愈高,渐渐地远去;一会儿,它如一幅轻盈的帷幕,飘悬空中,向四周撒下玫瑰色的云彩;一会儿,它好似从香炉里逸出,笔直升起,然后软绵绵的往四周乱滚;一会儿,它在烟囱的上空随风飘荡,仿佛钢盔上巨大的羽饰,在太阳光里闪耀着金光;一会儿,它显现出十分美妙的体态和人世所未见的奇景幻象……

有时候,它被一阵风吹散,恰似大船上的帆篷;有时候,它被撕成许多碎块,有如一簇簇的麻屑,或者俨然是一片灰蒙蒙的大雾直往前奔。而在下雨时,煤烟像那重甸甸的乌云,在烟囱上时起时落,团团高悬在屋顶上,或者坠落在地上到处乱窜,不知要往哪里躲藏。

点评:

这是对动态景物的描写,着力写烟的各种变化形态。描写顺序往往是时间的推移,显示出“过程”,而着力写出“过程”中的形态。

②静态景物描写要突出空间方位,即注意“空间的因素”。

例文

前 夜                  屠格涅夫

大小诸湖连绵着,亘数里之遥;苍郁的林木笼罩着湖的彼岸。在最大一湖的岸边,山麓上铺展着如茵的绿草,湖水里映出了鲜丽无比的翠玉般的颜色。水平如镜,甚至在湖边也全无水沫,全无涟漪的波动。湖水有如巨块坚硬的玻璃,灿烂而沉重地安息于巨大的盆中;天幕似乎沉入了湖底,而繁密的树木则正静静地凝视着透明的湖心。

点评:

这是对静态景物的描写;描写层次主要依据景物的空间顺序。这种空间顺序,可以由观察者的视线转移而决定。

1.把握景物与人事的关系

从反映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可把景、人、事串在一起写,也可集中写景。不管采用哪种写法,必须使景物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一致,与文章表现的气氛协调,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避免景物的描写游离于主题思想和人物感情之外。

2. 描写景物要有立足点

可从作者的角度直接写,也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间接写。要注意分类恰当,方位和角度适宜。通过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点明观察点(定位、移位等)、视角(仰视、平视、俯瞰、正视、侧视等)、感官(看、听、闻、摸等)等的变化,注意写景的顺序,写出层次。这样文章才景物分明,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3.动静结合,虚实相映,客观地显示景物的动态和静态

人们习惯上把变化迅速、显明、能给人强烈动感的景象称为景物的动态,反之,称之为静态。静态在某个阶段或某一时刻中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一般说来,以动写动景,以静写静景是常用写法。描写动态要写出景象的运动变化状态。如能根据景物特点,适当化静为动,或凝动为静,虚实结合,可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意境和形象,使景物如诗如画,更富有表现力。

4.景物描写的手法要灵活多样

根据景物的特点,可采用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也可运用精练质朴、不加渲染的白描。运用重彩要从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具体情景出发,突出重点,详而不泛。运用白描重在突出景物特征,写意传神,不能写得过多过繁。要调动多种感官作用,写出综合感受,让人觉得你是全身心在景物里,读者也就自然陶醉在你的文章中了。

附: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一、“定”要与“移”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三、“动”要与“静”结合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例如有一篇题为《傍晚》的文章,小作者写被晚霞笼罩着的府山顶、树和望海亭,它们是“静”的,而望海亭上空飘动的云彩却是“动”着的,它们“一会儿像人,一会儿像狗,不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匹奔驰着的枣红马,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引颈鸣啼的雄鸡……”小作者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描写,静态美和动态美交相辉映,把晚霞描述得十分可爱。

四、“浓”要与“淡”结合

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审美观念告诉我们:描摹景物不可只“浓”或只“淡”,而应该“浓”和“淡”相配适宜得当。“浓”就是要浓墨重彩,即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精雕细刻,“淡”就是轻描淡写,即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怎样做到“浓”和“淡”相宜呢?“浓”绝不是事无巨细都需花费笔墨,“淡”也绝非都寥寥数笔,简笔勾勒,而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进行选择。对于那些与主题或所要表达的情感关系密切的景物要泼墨浓洒,也就是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从性质、形态、大小、色彩、声响、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淡墨勾勒,使之简洁、传神。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五、“景”要与“情”结合

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这就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那么如何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使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关键要挑选好景物,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正所谓“亮景写喜情,暗景写悲情”。例如:鲁迅在《故乡》第五段中,他是这样描写故乡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枯萎的野草,没能享受阳光雨露,在寒风的摧残下,只能是“断”了,“抖”着,一个“断”字,何等伤痛;一个“抖”字,何等凄惨;由静到动,何等传神。此情此景,“我”心伤故乡之情,已跃然纸上。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景与情可谓是有机交融。

四、实践提高

1.比较下面两段描写,指出原文描写中存在的问题。

原文:天下着雨,我撑着雨伞走在大街上。黑色的雨云挡住了视线,只有在云雾开豁之间,才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全城鳞次梯比的房屋的影子。我仰起脸来,只见街旁住宅建设工地林立的脚手架都织进了雨帘,在若有若无之中,小巷里积满了水,一辆又一辆的汽车溅起水花从巷口闪过。街上行人稀少,商店里没有什么顾客。

改文:天下着雨,我撑着雨伞走在大街上。街上湿漉漉的,汽车驶过水洼溅起大片水花。人行道上行人稀少,临街的商店里没有什么顾客,街旁的小巷积满了水。我仰起脸来,只见路边的住宅建设工地林立的脚手架都织进了雨帘,远处的建筑物被雨封住,看不清它的影子。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境,写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