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仔爷 原唱:爱的条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2:32:28

 

想起朋友刚刚讲的故事:初中毕业那年暑假,他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同学说,某某喜欢你,但现在家里要安排她跟别人订婚,你要不要去看看她?

他去了。

他现在说,见完这一次,他们就是彼此的路人甲。

那天她讲了一番话,他现在说,别的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其中一段,那就是她说她认为喜欢一个人就要像这个人一样,“你的成绩一直很好,”她说,而她做不到,因此认为自己不符合条件,没有资格喜欢他。

“当时我也这么认为,”他现在说。

他现在还会补充,在他们那里,一个小地方,升学率本来就不高,如果成绩不是在整个年级名列前茅,基本上就没有通过升读重点高中而后进入大学的希望。比如,他那一届有差不多两百个学生,最终考上重点高中的只有三个人。而女生的升学率就更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家长不支持,甚至有不少家长明确不让女生继续升读高中,初中毕业就安排她们的婚事……

“看出来了么,我想用这个故事告诉你什么?”他突然问。

“什么?”

“曾经我们考虑的都是些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他说,“喜欢就应该在一起。”

爱的条件。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在初中毕业那年暑假,她和他一样相信,爱是有条件的,满足不了这些条件就免谈。

他们自己给爱添加条件,然后,比照这些条件,把对方排除在外,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排除在外。

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自己。

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这不是什么漂亮话,而是自己发自内心相信的,只不过,就像这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一样,在实践里,有意无意之间,做的很可能相反,是给爱附加条件。

这很容易就可以归咎于身边环境的影响。比如,曾经喜欢一个男生,却因为相距遥远而不被最要好的朋友们看好。他们说,跑那么远见面,成本多高啊,还有,你真的要考虑放下这里的一切,搬到一个陌生地方重新开始么……明说或暗示的结论是,最好趁早放弃,还是都在本地靠谱一些。

结果,我和讲故事的朋友一样,为着外界通过各种渠道灌输给我们,让我们认为应该考虑的爱的条件,做了放弃的决定。

坦白说,也就是到了现在,回头看,我才发现,最糟糕的可能还不是当时他们对我具体说了什么,而是他们的话听上去是那么为我着想,那么希望可以用他们直接或间接的经验避免我在同一个地方摔倒,那么恳切,以至于我就没有办法丢在一边,假装没有听见。

现在,2011年秋天,面对香港中学生递过来的问卷,面对“对方应该符合什么条件”这样一些问题(看上去也很有道理吧,事先考虑一下总没错吧),想知道作者要透过这些问题传递什么信息,是说关于婚姻和爱情,我们应该想好才开始,就像一套程序,早已列出每一步的条件,只有符合条件才能进入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