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女人吧最新图片:数字化时代 de 社交演变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42:49
数字化时代 de 社交演变史第1393期·2011.11.22-11.28文 王俊逸 图 龚凌

  文 王俊逸 图 龚凌

  从写信到电报,到电话,再到网络。人们的沟通变得更快速、更便捷、更有效率、更即时。任何人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互联网改变了全世界的交往方式,也包括中国人。
  或许超出许多人的记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互联网实验室。1987年,北京大学的钱天白教授从实验室发出一封邮件,经意大利中转,最后送达德国。这是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里面只有一句话:越过长城,通向世界。
  将1994年算作中国互联网真正的元年,或许更准确一些。因为在这一年,中国获准加入国际互联网,同时国内第一个BBS站点——曙光BBS成立。一个广阔的世界即将在中国人面前展开。
  从那时到现在,短短十七年间,互联网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交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社交习惯。在社会越来越发展的情况下,网络社交逐渐成为人与人交往的主流形式。
  很难说清网络究竟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还是让人们隔得更远。网络让我们的沟通更便捷,还是使我们的生活更复杂。
  你可以和远在地球那端的陌生人通过skype面对面聊天;却忘记给身边的朋友一个微笑。你可以哈皮地在微博上随意地评论和转发陌生人的帖子,却忽略和数年的邻居打一个招呼。你可以在网上和老同学们谈天说地,却可能在同学会上一言不发。
  面对面地问候、微笑、握手、拥抱……这些简单的沟通方式,因为常常被忽略,所以与现代人越来越生疏。
  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确切地说,这并不是一个节日,只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提醒那些忙着打键盘、忙着点击、忙着转发、忙着围观、忙着掐架、忙着刷新的数字生物们:这个世界,还有更简单更温暖的社交方式。

  聊天室时代
  关键词:第一次亲密接触
  代表:四通利方(SRSNET),1996年成立
  群雄:碧海银沙、各地信息港的聊天室
  标志性用语:私聊、东东、菜鸟、大虾、泥巴、见光死、恐龙、青蛙……对于许多70后的资深网民而言,聊天室正是他们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早过1999年开放注册的OICQ,也早过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在文学网站榕树下成名的宁财神,他最初就常常混迹于四通利方聊天室,发一些自己编的小段子、鬼故事。“宁财神”这个网名,也是在这个聊天室第一次开始使用。

    1997年,除了是宁财神注册聊天室的一年,也是四通利方凭借在线直播世界杯足球赛大放异彩的一年。
  6月,四通利方首次在聊天室对世界杯比赛进行了文字直播,引起球迷不错的反响。但这只是一次试水,更大的直播计划正在筹备中。
  10月31日,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十强赛中国队第一场的比赛在大连金州进行。中国队主场以2:4败给伊朗,5万球迷伤心痛哭。比赛进行时,四通利方网站的“利方在线”同步进行了多媒体网上直播,包括了vivo格式的视频和文字。这次中国互联网上史无前例的多媒体直播,导致四通利方的访问人数在短时间内激增,甚至造成两台服务器瘫痪。
  2008年,网易聊天室关闭。2009年1月8日,腾讯公司在QQ聊天室挂出关闭QQ聊天室的通知。这两大门户网站聊天室的相继关闭,引得众多网友感叹,这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个时代是怎么样的呢,就如同网友阑夕写的,“那个时代,聊天,仅仅是聊天而已,而聊天室,也仅仅是聊天室而已。”

  论坛时代
  关健词:吐槽、长文章、草根红人、
  代表:猫扑(1997年创办)、天涯(1999年创办)
  群雄:西祠胡同、宽带山、西陆论坛、百度贴吧
  特色用语:斑竹、坛子、楼主、灌水、小黑屋、mipper……

  其实自互联网在中国兴起,就一直有各种各样的论坛,但论坛的全盛时期,比聊天室更晚一些,大概在2000年以后,真正实现用户的大批使用和影响力。最初,各地的信息港都有自己的论坛,各大网站也都开有论坛供网友交流。网友们在论坛上发帖和回复,通过这个“异步”的信息交换,实现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
  1999年,天涯创立。不到一年间,已经吸引了众多网友,就这样热闹地欣欣向荣起来。11月,宁财神发《天涯这个烂地方!!!》的帖子,正话反说,表达对天涯的喜爱。他写道:“到目前为止,我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是在天涯浪费掉的,每天下班后,为了过来和天涯这帮朋友们相聚,我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和文体活动,把大量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打字和看帖子上了,而且一泡就到凌晨。”
  “冷艳”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天涯脱不了关系。2004年10月,天涯娱乐八卦版成立“冷艳教”,发帖、评论,“冷艳”不离口。这股对词语过度使用的旋风迅速席卷了其他版块,网友使用“冷艳”的频率大大增加。后来,此类以吐槽某个名人或者某种现象的“教派”层出不穷。网络传播的力量、关键词的流行和网民的淡忘速度,在当时就可见端倪。
  关天茶舍是天涯的重要版块,首任斑竹为北大学人老冷。这个版上发的帖子大都是结构严谨的长文章,既有思想性,又有知识性,作者中不乏真名现身的学者和知识分子。
  互联网的第一波造星运动,也出在论坛。猫扑红人Ayawawa就因2003年”145”事件一炮而红。这位四川美女发帖说自己IQ达到145,扬言“漂亮的都没她聪明,聪明的都没她漂亮”。dodolook作为清纯派代表,是最初红过海峡的网络美女之一。还有一个最无辜的便是那个“小胖”,只因一张富有特色的照片,便一直被PS后发在论坛上,从此走红大江南北。

  IM(即时通讯)时代
  关键词:好奇、浪漫、陌生的世界
  代表:OICQ(1999年开放注册)、ICQ(1996年在美国诞生)
  群雄:ICQ、OMMO、MSN、Gtalk、Skype
  特色用语:Q群、QQ秀、*钻、离线文件、超大附件……

  1999年,在西安就读高中的魏志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OICQ号,那年他17岁。“那时候的QQ号还是5位数的,这是腾讯第一批开放的号。”据他回忆,最早拥有OICQ号的人应该出自上海,当时腾讯在华东理工大学有一个实验室。
  在魏志羽使用QQ的那个时代,QQ还叫OICQ,注册QQ号也还只有一种方法,还没有实现手机绑定,也没有安全认证。没有黄钻、彩钻用户,没有QQ秀,也没有QQ币,,也没有给用户分出星星、月亮、太阳的等级……这个用一只胖企鹅作LOGO的即时通讯工具,在人们看来,只是一个单纯的、点对点的、即时的聊天工具而已。
  2000年时,QQ经历改名风波,。2002年2月,QQ的注册用户数,突破了1亿。2003年9月,QQ注册用户突破2亿,。如今,腾讯裹挟着6亿的庞大用户群,俨然已经是中国IM霸主。
  十年前,在OICQ横行中国时,还有一小批信息较为灵通的人开始尝试使用OICQ在国外的原型——ICQ。ICQ的标志是一朵绿色的太阳花,只支持英文输入。对当时使用它的中国人而言,ICQ是个更国际化的通讯工具,可以与更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系。在ICQ上,与你一问一答的,可能就是远在地球那边的某个陌生人。这对当时使用互联网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件相当神奇和了不起的事情。
  最初使用QQ的人,都是怀抱着单纯的目的。即使是与陌生人聊天,也是带着类似于“交笔友”的心情。网友小舟形容2000年她念大学时第一次使用OICQ的心情是“单纯的甚至是浪漫的,有不少人都在QQ上谈论理想和未来”。

    博客时代
  关键词:web2.0时代、木子美、韩寒
  代表:博客中国、新浪博客
  群雄:Windows Space、博客中国、博客网、牛博、敏思博客
  特色用语:草根名博、日志、blogger
  

  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网络新事物开始刺激网民的眼球,纯粹以“聊”为本的网络时代得以改变。Web2.0时代开启,博客成为先行军,曾经一度横扫网络世界,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有人单纯地将博客当作个人记录的工具,但更多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新的交往模式,就像网络上的“沙龙”,以发布的日志为中心构成一个个主题讨论。本来就认识或聊得来的,便互添链接,定期访问,形成自己的“博友圈”。
  blog进入中国时,曾经有N种翻译。最初被翻成网络日志、网络日记、部落格等。追溯起来,“博客”这个词诞生还不到十年,最早是在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提出的。
  方兴东,有时也被叫做中国“博客之父”。同样在2002年,他创立了国内最早的博客网站之一——博客中国。
  创立后的第二年,“博客”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话题榜上。
  新概念出身的韩寒凭借新浪博客的“名人博客”重新回到公众视野,成为访问量最高的博客之一。他与白桦的论争,也可算是新浪博客上第一场“拍砖战役”。
  如今,许多人已经不再更新博客。就像韩寒11月16日贴出的《这事儿都过气了》中所写的,“我左边的链接里全是一两年没有再更新过的朋友,不止是人走茶凉了,茶都干了,只剩下杯具还放在那里,估计大部分连自己的登录名和密码都忘记了。”博客世界已然沉寂,但博客捧红的草根名人仍在,也算是博客时代的另类重生了。

  SNS时代
  关键词:实名、搭讪、偷菜
  代表:校内网、开心网
  群雄:chinaren校友录、饱蠹网、朋友网
  特色用语:状态、人气之星

  社交网络虽然承载着网络社交的功能,但两者并不等同。大部分网络工具都能实现社交的功能,但并不是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就是以社交为核心功能的网站,在互联网历史上,出现得很晚。2004年,社交网络Facebook上线,迅速风靡欧美,成为年轻人的主要社交工具。此后,中国迅速出现了许多跟风者,但活下来的并不多。
  校内网是活下来并且活得最好的之一。它最初是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流行,并且采用实名制注册。从它最初的名字“校内网”就可以看出,当时这个网站是以在校学生为核心用户发展起来的。熬过了最艰难的初创时期,2005年2月,校内网被千橡集团的陈一舟收购,开放注册。2009年7月,校内网改名人人网,并且更换域名,意在突破校园,成为更广泛的社交工具。
  很多人仍然怀念校内。这个实名制的网站给了许多腼腆的大学生一个搭讪的机会。在相对安全的环境内,搭讪显得更容易成功。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硕士的周末和她的男友,就是通过校内结识的。
  开心网创办于2008年3月,迅速火得一发不可收。开心网最早的一个应用是“买卖朋友”,后来逐步开发了抢车位等。2009年,开心农场上线,这是开心网最火的时候。
  关于白领为“偷菜”痴狂,流传着各种段子。比如某人的收获时间在早上5点,她会订下4点半的闹钟,而她的朋友为了偷她的菜,也会订下4点半的闹钟。当时,你会看到许多人表情痴迷地守在电脑前,每过五秒就刷新一次,手指还神经质地点击着。在地铁上、公交上、大马路上,都随处可见盯着手机上网刷屏的白领。

  微博时代
  关键词:被微博、碎片化、集体围观
  代表:饭否、新浪微博
  群雄:饭否、腾讯滔滔
  特色用语:@、粉丝、互粉、僵尸粉

  2006年,twitter诞生。2007年,饭否在中国大陆上线。2009年,饭否关闭,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国内门户网站的微博纷纷上线。
  微博扩张的迅速,可以用蔓延来形容。“忽如一夜粉丝来,千人万人微博开。”这是微博加V用户、《新发现》主编严锋在《社交时代》中的形容。
  严锋详细地描述他在一次饭局中的受挫经历,那时候,新浪微博刚刚上线,饭桌上人人都在谈论着一个东西:微博。当时严锋并没有开通微博,全场几乎无话可聊。
  “这就是所谓'社交媒体’给我昭示的'社交’的第一要义:如果不会使用社交媒体,你在社交媒体之外,在传统的社交场合,都会越来越难以与别人社交。”
  那次饭局之后,严锋马上开通了微博,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微博控”。这是很多人开通微博的原因。朋友都在用,我到底用不用?
  微博与博客相比,是更“轻”的媒体,140个字的长度,能发布的内容实在有限。几乎不能传达想法,只能成为简单的记录。这就是碎片化,不仅内容碎片化、时间也变得碎片化,被一条条微博分割,甚至连思维也变得碎片化。
  微博“转发”和@的功能巨大,很容易将原本与事件无关的更多人卷入巨大的群体围观。
  在微博上,如果你不加V,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你在微博上的举动(除了私信)都是公开的,这意味着在众多观众面前,任何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间的交流,都可能是一场公开的“奔”。

  移动时代
  关键词:移动终端、人机合一
  代表:微信

  如今,在网络世界,已不时兴叫手机作手机,而称之为移动终端。当然,手机只是其中一种,平板电脑也属于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的好处是可以随身携带,所以机在哪里,人就在哪里,人与机是合一的。因为可以通过手机进行精准的定位,使得通过应用软件交到“马上可以见面”的朋友,成为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目前手机上最流行的应用是一款名为微信的沟通工具。它通过QQ号、手机号就可以使用。可以向朋友传送文字、语音和图片。2011年10月,继“查看附近用户”和“打招呼”功能外后,微信又推出了两个新功能:漂流瓶和摇一摇。这两个新功能,都是为了单纯的交友而设计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的应用和WiFi的覆盖面变广,新社交时代会来临吗?会不会有一天走在街上,看到所有人都在摇着手里的智能手机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