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庶福晋宋氏: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20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25:48

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两年,我也伴随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了两年,学习了两年,思考了两年。我觉得,新课程改革,十分必要且可行,但是同时,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觉得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知识,需要人才,更需要创新。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过分倚重教师主导,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特级教师曾说过: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她的话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孩子的情感。要考虑、要关注他们的快乐与否?压抑情感,就是压抑创新的先决;孩子们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他怎么能去思考,又怎么能创新。

其次,新课程改革,是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为一项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在我国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伴随二十多年的实践,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已经全面异化。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教授张华所述,“当下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这种文化以高考为核心。它把校长、教师与学生像机器一般组织起来,并使之日夜运转,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埋没了学生的个性,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这种文化既是对具有现代功利主义性格的市场文化的复制,又是对具有古代功利主义性格的科举文化的复演。”它使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在功利面前万头攒动,利益熏心又引发了考试舞弊、教育腐败等恶俗。

与传统模式相比,高中新课程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永远是学生在考试。新课程不把考试置于课程的核心,而是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基本理念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意味着高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意味着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保证其实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意味着处境不利的社会群体也有着均等的教育机会。

第三,新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设置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围绕着高考,教师和学生忙得焦头烂额;另一方面,社会又在抱怨毕业生综合素质越来越差。艰辛的付出为什么都付之东流了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设置在高中阶段的基本表现是:

1)以知识技能的熟练化为课程目标,由此必然导致把知识技能视为外在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3)课程结构“分课主义”倾向严重,简单、划一、拒斥学生的选择;(4)课程实施过于倚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5)“一切为了高考”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6)高度集权化的课程管理,排斥学生自由支配时间。

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体系相对陈旧,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经验,缺乏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与传统应试教育课程设置不同新课程设置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把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增设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我校开展选修课,就让高中学生能够有了自主选择的余地,我也精心准备了“劳动合同法”讲课稿。

我觉得新课程改革,也有了操作的可行性。

一是中国经济发展,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人事制度改革,一考定终生已经一去不复返;也靠大学文凭说话,更靠能力说话,这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最好的前提。为高考转向提供了可能。

三是在教育资源扩大情况下,参加高考人数下降,也为新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

 但是,在具体操作工作中,我觉得也有困惑。

首先,这个新课程改革第一届的高考方案迟迟没有出台,让我有不知所措之感。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来?是改革促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产生了巨大阻力?还是什么其他原因?

其次,课程的内容还是有理想化趋势,设计的许多活动,固然是好,但是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做那么多探究活动吗?在高考指向不明时我们敢花更多时间做吗?教学内容依然多,在一定时间内上比较多的内容,哪里有太多时间去探究?

第三,据说,原来出课本的,和出高考试卷的,不是同一人或者一群人,真正做到了“教考分离”,但是就没有不足吗?

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我还有许多要学!

2011628